1、R 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R1 维新变法思想 5 R1 C32014四川卷 殷海光认为, 1840 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 “ 技术的反应 ”“ 制度的反应 ”“ 观念的反应 ” 和 “ 组织的反应 ” 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 “ 组织的反应 ” 的是 ( ) 发昌机器厂创办 京师大学堂建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民党改组 A B C D 5 D 解析 本题以殷海光的观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揭示了鸦片战争以后先进 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 “ 技术的反应 ” 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所以 属于 “ 技术
2、的反应 ” ; “ 制度的反应 ” 是指学习西方的民主政体; “ 观念的反应 ” 指新文化运动; “ 组织的反应 ” 指新文化运动后新的 革命政党的组建, 与此相符,故正确答案为 D 项。 16 R12014北京卷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 “ 西业 ” (参议院 )、 “ 里勃里先好司 ” (众议院 )、 “ 勃列西领 ” (总统 )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 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16 B 解析 本题以海国图志的内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理解 “ 论从史出 ” 等
3、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该书出现了西方的一些政治词汇,如参议院、众议院、总统等,据此可以断定该书对西方政治制度有所涉及, B项正确,但无法得出 A、 C 两项的结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D 项错误。故选 B项。 28 R12014新课标全国卷 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 “ 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 “ 易服 ” 。维新派如此 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 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8 B 解析 本题以维新派的易服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
4、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早期维新思想家和康有为都主张易服,两人的根本主张是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所以此举的目的是为政治改革服务,故答案为 B项。 22 J1、 R12014江苏卷 (13 分 )1885 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 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 ,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 命题者 试题 格致 (自然 龚照瑗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科学 )类 最要论 教育类 刘坤一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 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
5、各有书院 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 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 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 ,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3 分 ) (2)
6、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 “ 王韬课士的近代性 ” 为主题进行论证。 (10 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80 字左右 ) 22 答案 (1)表述: (或谓 )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略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 洋务运动指导思想和中国近代化,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 (1)问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信息找出与洋务运动相符的语句即可;传统性即维护原有的制度,故应从维持纲常政教上分析。第 (2)问是开放性试题,从材料中
7、 找出王韬课士思想中体现近代性的内容并加以说明即可,但一定要注意史论结合,史实论据要准确充足。 38 A2 R12014福建卷 (36 分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 1300 多年,至 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 )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 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 虽富不荣 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
8、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 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 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 400 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 通事业也逐渐兴办 ,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
9、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6 分 )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0 分 )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 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10 分 ) (4)在近代,科举制 “ 西国莫不慕之 ” ,而在中国却 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10 分 ) 38 答案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 (公正 )。 (答三点即可 )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
10、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 (答五点即可 )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 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 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 (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解析 本题以科举制度在古今中外的演变和影响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和阐释、评述历史现象的能力。第
11、(1)问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即 可,但要注意对材料提供信息的运用。第 (2)问从材料中能够得出 “ 被西方国家借鉴 ”“ 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 ”“ 有利于重学风气形成 ” 等,但一定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 (3)问,看法依据材料有效信息不难回答;目的要结合 19 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实现国家富强对人才的需求回答。第 (4)问从题目给出的角度进行评述,在回答时要侧重于评述科举制度在近代中西方不同命运的 “ 原因 ” ,否则就会偏离命题者的立意。 4 2014济宁阶段性检测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洋务派: “ 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 , 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 ,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 , 知有洋
12、务而不知有国务。 ” 据此 , 可判断出他( ) A 反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 主张发动民众来抵抗外来侵略 C 已认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 D 要求同西方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4 C 解析 据题干 “ 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 , 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 ,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 ” , 可以得出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单纯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 而不变革社会制度是行不通的 , 故选 C 项。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 , 并非反对学习西方 , A项错误;维新派存在脱离广大民众的局限 , B项错误; D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6 2014洛阳模拟 康有为在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中写道
13、: “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 , 六经皆孔子所作 , 俾国人知教主 , 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 , 知大圣之改制 , 审通变之宜民 , 所以训谕国人 , 尊 崇教主 , 必在是矣。 ” 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用意是 ( ) A 树立孔子权威 B 否定君主制度 C 促进思想启蒙 D 减少变法阻力 6 D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康有为打着孔子旗号宣传变法 , 当时中国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 康有为此举主要是为变法减少阻力 , 故选 D 项。 A 项是形式 , 排除;不是否定君主制度 , 而是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 故 B项错误; C 项是作用 , 故排除。 8 2014陕西质量检测 梁启超说: “ 盖当购此图
14、 (世界地图 )时 , 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 , 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 , 始从上海购来。图 (世界地图 )至之后 , 会中人视同拱璧 , 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 , 即欣喜无量。 ” 这反映了 ( ) A 维新派看到 “ 开民智 ” 的重要性 B 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C 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D 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潮流 8 A 解析 此题题干反映了世界地图在当时的中国还比较稀少 , 国人也较少了解 ,说明维新派看到 “ 开民智 ” 的重要性 , 故选 A 项。 B 项 “ 广泛传播 ” 与题干材料和史实不符 , 排除; C 项 “ 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 说法题干未体现 ,
15、 排除;题干材料反映国人对西学的了解甚少 , D 项错误。 R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4 R22014安徽卷 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下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 1902 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 1922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 “ 五四 ” 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 1929 1936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 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14 C 本题以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6、 A 项表述不准确,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是在洋务运动期间; B项 1922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应该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科学思潮的兴起; D 项表述太过 绝对,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社会非常重视人文教育。图中自然科学课程比重在 1929 1936 年稳步上升,体现了当时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C 项正确。 9 2014深圳调研 1916 年 , 陈独秀说: “ 共和立 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 ,皆伪共和也 , 伪立宪也 , 政治之装饰品也。 ” 此时他 ( ) A 反对民主共和制 B 强调思想启蒙 C 主张开展国民革命 D 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9 B 解析 从题干看 , 陈独秀强调 ,
17、只有 “ 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 ” , 即国民民主意识觉醒 , 才能实现共和立宪 , 否则就是 “ 伪共和也 , 伪立宪也 ” , 故选 B项。陈独秀赞成民主共和制 , A 项错误;陈独秀强调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 与主张开展国民革命无关 , C 项错误;此时的陈独秀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 D 项错误。 10 2014信阳二调 1916 年 , 李大 钊在民彝杂志创刊号上发文称: “ 为其历史所经阅者弥久 , 斯其圣哲所垂诏者弥多 ” , “ 民彝 (意为人伦 )受繄蒙也弥厚 ” , “ 其政治趋腐败也弥深 ” 。所以 , “ 吾华之有孔子 , 吾华之幸 , 亦吾华之不幸也 ” 。可见 , 当
18、时李大钊主张 ( ) A 应彻底否定儒学 B 移风易俗应先行 C 批判儒学之糟粕 D 重视公民道德教育 10 C 解析 材料信息 “ 民彝 (意为人伦 )受繄蒙也弥厚 ”“ 其政治趋腐败也弥深 ” , 说明李大钊从儒学障蔽 “ 民彝 ” 、阻碍民主共和政治实施的角度 , 对孔子和儒学进行了批判。“ 吾华之有孔子 , 吾华之幸 , 亦吾华之不幸也 ” 又说明李大钊能够辩证地看待儒学 , 而非彻底否定儒学 , 故 A项错误 , C 项正确。 B、 D 两项不是材料的核心思想 , 排除。 11 2014济宁阶段检测 1918 年 , 胡适在文章中指出: “ 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 , 只是要替中国创造
19、一种国语的文学。 国语没有文学 , 便没有生命 , 便没有价值 , 便不能成立。 ”由此可见 ,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 ) A 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 B 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 C 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 D 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11 B 解析 据题干材料信息以 及所学知识可知 , 胡适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想启蒙 , 以挽救民族危亡 , 故 A 项错误 , B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把斗争矛头直指中国传统的文言文 , 提倡白话文 , C、 D 两项错误。 12 2014昆明一模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 “ 我老老实实讲一
20、句话 , 这回战胜的 , 不是联合国的武力 , 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 , 是全世界的庶民。 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 , 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 , 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 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 ) A 弘扬民 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B 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C 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D 颂扬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 12 C 解析 解答时抓住材料信息 “ 新精神 ”“ 庶民 ”“ 劳工主义 ” , 据此可以推断李大钊演讲的主题为宣传十月革命胜利 , 其目的是推动国人向苏俄学习 , 选 C 项。 A、 B、 D三项材料信息未体现 , 故排除。 R3 三民主
21、义的形成和发展 29 R32014新课标全国卷 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 “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 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 (爱国、爱民、爱敌 ),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 (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 A 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 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 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 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29 C 解析 本题以近代军阀推行主义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四种势力都强调主义,其中三派为军阀,蒋介石抬出三民
22、主义是为了扩大革命的影响,三个军阀则是为了自身的生 存与发展。 A 项错在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材料中四种势力的思想有很大差异;这一时期的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不能称其为军阀,故排除 B项;孙传芳标榜 的 “ 三爱 ” 不是三民主义,故排除 D 项;四种势力均打着主义的旗号,说明民主思想已经为社会广泛认可,故答案为 C 项。 1.2014景德镇二模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 “ 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 , 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 , 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 , 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 , 始有可望也。 ” 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的观点
23、是 ( ) A.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B 主张反帝 , 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 强调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权利 1 B 解析 据题干 “ 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 ” 信息可知 , 孙中山认为中国民族主义最根本的是反对帝国主义 , 通过 “ 发扬国民之能力 ” , 实现 “ 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 ” , 故选 B项。 A项是国内的民族关系政策 , 与题意无关;资产阶级不会依靠工农革命 , 材料没有涉及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权利 , C、 D 两项错误。 2 2014信阳二模 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指出: “ 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 , 及其成功
24、则独夫取而代之 , 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 , 而为之向导 , 所关切者民众之利益 , 所抒发者民众之情感 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 , 亦由民众成之。 ” 在此 ,孙中山阐释了 ( ) A 民主革命的最终理想 B 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C 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D 民主革命失败的根源 2 C 解析 据题干 “ 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 , 亦由民众成之 ” 的信息 , 可见孙中山认识到革命必须动员广大民众 , 故 C 项正确。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最终理想是建立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国 , 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 民主革命失败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 在材料中都未体现
25、, A、 B、 D 三项错误。 3 2014中山期末统考 “ 20 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 (亚洲卢梭 )、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 ” 这则材料反映出 20 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 ( ) A 卢梭的思想占主导 B 西学东渐 , 崇洋媚外 C 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 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 3 C 解析 据题干可知反映的是卢梭的启蒙思想主张 , 平等、人权是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 , “ 民 友 ” 更体现出民主 , 结合时间 “ 20 世纪初 ” , 正是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之时 , 故选 C 项。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 , 从署名 “ 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 ” 看 , 可
26、知是受卢梭影响 , D 项错误; “ 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 ” , 已经不仅仅是卢梭的思想 , 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崇洋媚外 , B项错误。 4 2014宜宾一模 1912 年 10 月 , 孙中山在上海社会党的演说中指出: “ 循进化之理 ,由天演而至人为 , 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 ” 孙中山这里所说的 “ 社会主义 ” 的内涵指的是 ( ) A 消灭私有制 , 实行公有制 B 平均地权 , 土地国有 C 节制资本 , 耕者有其田 D 推翻清朝统治 , 建立民国 4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孙中山提出 “ 社会主义 ” 的背景。此时 , 欧美国家贫富差距悬殊 , 社会进化
27、论盛行 , 社会主义学说主张社会财富的平均和人民普遍幸福 ,这与民生主义相同 , 故选 B项; “ 平均地权 ” 不是消灭私有制 , A项错误; C 项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工农的利益 , 但并不是针对贫富差距悬殊 , 排除; D 项属于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 , 与材料无关 , 排除。 5 2014常德模拟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 (他的 )民族主义里 , 有德意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 , 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 , 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 , 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政党代议制度之理论 , 释回增美。 ” 在钱穆看来 ,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 A 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 脱离中
28、国传统政治 , 是全盘西化的产物 C 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 D 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 5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 “ 有德意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 , 而无其缺失 ”“ 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 , 而无其偏病 ”“ 把英美政党代议制度之理论 , 释回增美 ” , 可见钱穆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仅吸取外国政治的优点 , 且进一步发展 , 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 , 故选 C项。孙中 山的三民主义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相结合 , 并没有全盘西化 , A、 B两项错误; D 项中 “ 完美结合 ” 的说法不妥 , 排除。 6 2014惠州三调 下图为 1912 年 2 月 15 日孙中
29、山率南京临时政府官员拜谒明孝陵 (朱元璋陵寝 )。在祭文中 , 孙中山向 “ 我高皇帝在天之灵 ” 报告 “ 光复汉室 ” 的喜讯 , 并且说 ,能够取得这一胜利 , 正是靠 “ 我高皇帝在天之灵 ” 的启迪所赐。这说明 ( ) A 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B 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 C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D 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 6 A 解析 孙中山等革命派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 , “ 光复汉室 ” , 虽然反对满族压迫 , 但是也反映出大汉族主义的倾向与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 故选 A 项。革命派利用朱元璋反元来激发民众的反满情绪 , 制造社会舆论 , 两者不存在继承
30、关系 , B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 但与材料突出的反对满族压迫不能等同 , C 项错误;辛亥革命只实现了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胜利 , D 项错误。 R4 毛泽东思想 17 R42014广东卷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 “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 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 毛泽东旨在 ( ) A 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 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 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 重申农村 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7 C 解析 本题以中共七大的报告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
31、识可知,中共七 大召开于 1945 年,故 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 “ 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 ” ,说明毛泽东赞成新经济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问题, D 项与此无关。根据材料信息 “ 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 ,说明毛泽东当时坚持走新民主主义路线即基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8 2014西安五校一模 毛泽东说: “ 大家不应只看到一 个广东 , 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
32、织比广东还要广大 , 所缺的是武装 , 现已适值暴动时期 , 更需要武装。 ” 他强调湖南暴动 “ 纵然失败 , 也不用去广东 , 而应上山 ” 。这一思想的提出 ( ) A 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 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C 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D 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8 C 解析 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 , 毛泽东看到了民众组织、武装斗争和农民的重要性 , 与苏俄的革命道路的选择有很大不同 , 体现了在革命道路上与中国国情的结合 , 故选C 项。这一思想只是工农武装割据 理论的萌芽 , 谈不上完善 , A项错误;武装斗争并不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方式
33、, 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材料论述的是革命道路问题 , 并没有强调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 D 项错误。 9 2014临沂期中考试 毛泽东指出: “ 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 现在的抗日 ,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 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民。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 , 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主义。大众文化 , 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抗日战争 , 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 ” (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之所以准确把握中国抗日的主体力量 , 主要是由于 ( ) A 对中国 社会各阶级结构的分析和把握 B 日寇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C 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力量是抗日主力 D 农民问题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基本问题 9 A 解析 据题干题目限定信息 “ 毛泽东之所以准确把握中国抗日的主体力量 ” , 突出的是毛泽东产生这种思想的依据 , 更侧重于考主观原因 , 故 A项正确。 B、 C、 D 三项都是客观因素 , 排除。 10 2014广东卷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 “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 , 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 , 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 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 毛泽东旨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