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 演變 兵制發展的特色及兩漢的兵制 29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 演變 30 兵制發展的特色及兩漢的兵制 學習重心: 兵制發展的特色及兩漢的兵制 建議分析內容: 歷代兵制發展的特色 。 兩漢兵制的演變及其得失 。 探討問題建議: 中國兵制的發展有什麼特點? 兩漢的兵制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 演變 兵制發展的特色及兩漢的兵制 31 所謂兵制,即軍事制度也。它是國家或政治集團有關組織、管理、發展、儲備軍事力量的制度。它伴隨國家及其主要支柱 軍隊的產生而產生,也隨著國家
2、政權的更替及社會形態的演變而變化。中國兵制史,就是關於中國軍事制度發生、發展及其演變的歷史。 參考:赫治青、王曉衛 : 中國兵制史 (台 北:文津出版社, 1997 年 ) ,頁 7。 漢書刑法志曰: 古人有言: 天生五材,民並用 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 註一 ? 鞭扑 註二 不可弛於家,刑罰不可廢於國,征伐不可偃於天下;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順耳 。 孔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之輔助也 。 註一: 兵本義應指兵器,但可引伸至軍事、武力或與有關的事情 。 註 二:國語魯語謂 薄刑用 鞭扑 ,這裏指家長在家教導子女不能捨棄簿刑。 引文大意:班固借古人之言
3、指出,上天賦予的各種素材,人民全都使用,不能廢棄任何一種,又有誰可以去掉兵呢?。正如鞭撲不能捨棄於家,刑罰不能廢除於國, 征伐 不能止息於天下。關鍵在 於利用和行使時要懂得區分先後次序以及注意是否合乎道德。班固又借孔子之言指出要治理好國家應 先 完善有關的工具。統治者治國應兼用文德和威武兩種手段,相輔而行。 參考:班固:漢書 ( 北京:中華書局, 1962 年 ) ,頁 1091。 探討問題建議( 1):中國兵制的發展有什麼特點?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 演變 32 兵制發展的特色及兩漢的兵制 漢代的問題實際是中國永久的問題,東漢以下兵的問題總未解決 註 。只有隋
4、及盛唐承襲北朝外族的制度,百餘年間曾實行半徵兵的府兵制,這也是漢以後中國自治的惟一盛強時代。東晉以下中原陷於外族將近三百年。隋唐的盛期過去之後,由天寶到五代的二百年間是外族第二次擾亂中國的時代。中國常僱用外 國兵,外族也常擅自行動。宋的軍隊中也有番兵,不過地位不像漢唐時那麼重要。後來終於不能自保,中原又喪於女真,最後整個的中國亡於蒙古。明代只有太祖成祖的極短期間有應付外敵的能力。受日本的一度威脅之後,不久就亡於滿洲。道光以下滿漢並衰,中國又感到有被西洋吞并的危險。自己的力量不足,清末以下就又借外力,不過方式隨着時代略有變化。現在借的不是外兵,而是外國的軍器軍火與軍事顧問。正如歷代靠番兵不足抵抗
5、外番,西洋的軍器軍火與軍事顧問也不足以抵抗西洋或徹底西洋化的國家。 註 :這裏指的問題是用外族人為兵。 參考:雷海宗、林同濟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 ( 外一種 ) ( 湖南:岳麓書社, 1989 年 ) ,頁 47。 總之,羅馬式專業化常備軍隊的整個概念,在漢代中國可以說不存在。寓兵於農的想法,不但支配晁錯,支配漢代軍隊的型態,也一直影響此後中國軍隊的構成。亦兵亦農的 民兵 既然效率甚低,戰鬥力有限,為什麼傳統中國的當政者大多數仍採取這種兵制呢?因為它也有不少優點。一大優點是國家承平之時,可以將養兵之費降到最低點。另一個優點是平日勞動人口能較充分地投注在生產上,創造財富。 民兵 性質的軍隊也許
6、還 有一個令統治者心動的優點,就是它不像 職業軍人 那樣容易以武力干政。 引自邢義田:漢代中國與羅馬軍隊的特色,收入氏著:古羅馬的榮光 II 羅馬史資料選譯 (台 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1998 年), 頁 583-584。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 演變 兵制發展的特色及兩漢的兵制 33 建議討論問題: 1. 根據 資料一 作者的意見,你認為談及歷代兵制時,應包含 哪 幾項的內容? ( 此問題旨在讓同學了解本單元的討論重點,主要包括兵源 若談及徵兵制,則須涉及國家的兵役制度 、軍隊組織與編制、領兵制度、軍隊訓練、與其他制度以及國家強弱的關係等等。當然
7、,老師亦可與同學討論其他本 單元未有涉及的要點。 ) 2. 據 資料二, 班固認為治國必須兼用 哪 兩種的手段?你同意嗎?兵制應屬於 哪 一種呢? 3. 資料三 作者認為中國歷代兵制一直存在 什 麼問題?他認為這與國家強弱有何關係? ( 借用外族為兵是中國兵制的一個特色,但老師在指導學生回答這條問題時亦應向學生指出,作者對外族和外族兵的態度可能是受到他所身處的時代所影響。其言論滲入了民族情感,不只是純粹的學術討論。 ) 4. 資料四 作者認為那種想法一直支配着中國軍隊的構成?他認為這種想法有 什 麼優點?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 演變 34 兵制發展的特色及兩漢的
8、兵制 西漢人民所負擔的徭役 ( 一 ) 內郡百姓 更卒: 男子二十三歲應役,至五十六歲為止。百姓輪流到本郡縣長官處服務。親身服役的叫踐更;不願服役者,可出錢三百,僱人代勞,稱過更。人民多不願服役,這筆過更錢變成了更賦。 正卒: 一年到京都作衛士,一年在本郡縣當兵。兵種因地不同,有騎士、材官、樓船等。人民到地方當兵須接受軍事訓練,每年秋天有都試考核。 徭戍: 男子一生之中必須戍邊一年,但邊防若處於緊急時候,得繼續留守六個月。上至官宦子弟,下至一般百姓,都不能免除,但與更卒一樣,有 錢的人也可以出錢僱人代勞。 ( 二 ) 邊郡百姓 只須在本郡縣接受軍事訓練,防衛本郡的邊疆。 ( 三 ) 王國百姓
9、到諸侯王的府第中工作,相等於內郡的更卒。 到諸侯王的王宮當衛士,但不會到郡縣裏當兵,相等於內郡的正卒。 徭戍。全國男子皆有此責,國邑內的百姓也不例外。 ( 四 ) 免役人口 宗室。 高爵者 ( 五大夫以上 ) 。惠帝開始,百姓可出錢購買。 歷代的大赦或皇帝的恩賜。 參考孫毓棠:西漢的兵制,收入氏著:孫毓棠學術論文集 ( 北京:中華書局, 1995年 ) ,頁 268-274。 探討問題建議( 2):兩漢的兵制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 演變 兵制發展的特色及兩漢的兵制 35 西漢初年的中央軍與地方軍 ( 一 ) 中央軍 南軍。由衛尉統領,掌宮門的屯
10、衛兵,和宮中徼循的事情。兵源來自正卒。 北軍。由中尉 註一 統領,掌徼循京師城內禁備盜賊,戒司非常水火之事,維持京都全部的治安。初期並不被遣派出戰,只作京師守衛,武帝後則常被遣派出戰。而中尉在武帝後亦不再領北軍,僅負責京師的治安。兵源來自正卒。 郎官。由郎中令 註二 統領,掌禁中宮殿的宿衛。郎官是官吏,不是平民。 ( 二 ) 地方軍 郡國。士兵由郡都尉或王國中尉所統領。兵種有輕車、騎士、材官、樓 船 註三 , 因地而設。兵源來自正卒、更卒,邊郡則外加 徭戍。 註一:武帝時改稱為執金吾 。 註 二:武帝時改稱為光祿勳 。 註 三:輕車是駕車作戰的兵;騎士是馬兵;材官是步兵;樓船是水兵。 參考孫毓
11、棠:西漢的兵制,收入氏著:孫毓棠學術論文集 ( 北京:中華書局, 1995年 ) ,頁 274-282。 漢代募兵制產生於西漢武帝時代。在西漢後期,募兵制與徵兵制、謫發兵制 註 、刑徒兵制一起,構成了漢世士兵來源的主要途徑。到東漢時代,隨着徵兵制的愈越廢弛,募兵制愈益顯得重要,從而使募兵制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註 :例子有武帝天漢元年 ( 公元前 100年 ) 發七科謫出征匈奴。 七科是指 ( 1) 有罪的人; ( 2)脫離戶籍而逃亡的人; ( 3) 家貧入贅 婦家的人; ( 4) 商人; ( 5) 曾經擁有市籍的人; ( 6) 父母有市籍的人; ( 7) 祖父母有市籍的人。 參考: 李玉褔:秦
12、漢時代的兵役制度,秦漢制度史論 (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2年 ) ,頁 255。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 演變 36 兵制發展的特色及兩漢的兵制 總結孫毓棠對光武帝改革兵制的原因的分析,有以 下幾點: ( 1) 大亂之後,國家元氣大傷,財政困乏,栽撤都尉,可減省國家支出。 ( 2) 地方秋天都試之典,易生動亂,廢除之後,又可減省開支。 ( 3) 武帝以來,徵兵制日壞,地方兵力不足,已不堪使用。光武帝乘機栽汰地方兵,集中力量組織中央常備軍。 ( 4) 貫徹光武帝中央集權的政策。 參考孫毓棠:東漢兵制的演變,收入氏著:孫毓棠學術論文集 ( 北京:中華書局,
13、1995 年 ) ,頁330-331。 緬尋制度可采,唯有漢氏足徵:重兵悉在京師,四邊但設亭障;又移天下豪族,輳居三輔陵邑,以為強幹 弱枝之勢也。或有四夷侵軼,則從中命將,發五營騎士,六郡良家。貳師、樓船、伏波、下瀨,咸因事立稱,畢事則省。 引文大意:追尋過去的制度,只有漢代的足以采用:將重兵全部集中在京師,四方邊境只設置亭障;又遷移天下的豪族,聚居於三輔王陵城邑,造成強幹弱枝的形勢。每當有外族入侵,則從中央委任將領,調派中央和邊地的士兵出戰。西漢各重要的將軍都是因發生事故而委任的,命令完成後則要除去其稱號。 參考: 杜佑:通典 ( 北京:中華書局, 1988 年 ) ,頁 3779。 中國歷
14、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 演變 兵制發展的特色及兩漢的兵制 37 孫毓棠評論東漢光武帝改革兵制時說到:以太守兼都 尉之職和取消都試之典這兩件事是很簡單的;但是在西漢的時候,地方治安本來都是依靠郡國的地方兵自己維持的,如今地方軍隊因廢都試而漸漸鬆弛不練,則地方的治安將如何維持?中央的常備軍目的本在護衛京師,是不能分散駐紮在各州郡的。西漢時邊疆緊急或遠出征伐,中央常備軍不足時,按理說大部分還得依靠郡國徵調的兵士,郡國要是不能出兵,則邊疆如何保衛?平日郡國兵丁不加訓練而使之應徵,這種兵將如何作戰?中央軍是不能永遠駐紮在邊疆的。常備的中央軍在光武以後並不如東漢初之多;一旦國家有急
15、,中央常備軍不足以應付,其勢不得不仍行徵兵時,則 又將如何處理?中央常備軍與郡國徵兵不足用時,其勢不得不在募兵、囚徒與屬國兵身上設法,這個辦法會不會產生流弊? 參考: 孫毓棠:東漢兵制的演變,收入氏著:孫毓棠學術論文集 ( 北京:中華書局, 1995年 ) ,頁331-332。 募兵制從道理上說,對提高軍隊素質是有利的,但是,在東漢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由於統治階級不重視軍事訓練,募兵制的優勢難以發揮。在東漢後期,募選而來的士兵成分複雜,戰鬥力極低,多為商賈子弟或悠閑無聊之徒,再加上入伍訓練管理不善,於是使募兵戰鬥力降低,形成東漢積弱的局面。 參考: 李玉褔:秦漢時代的兵役制度,秦漢制度史論 (
16、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2年 ) ,頁 269。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 選修部分單元四:制度與政治 演變 38 兵制發展的特色及兩漢的兵制 募兵制能夠促進士兵職業化,能夠提高士兵戰鬥力。募兵制在歷史上產生伊始,即是為了提高士兵戰鬥力,招募有奇技勇敢之士,如戰國時魏國招募 武卒 即是如此。漢代募兵制,仍然繼承了這一原則,往往按 勇敢 、 敢死 、 奇技術 、 陷陣士 、 奔命 、 精勇 等標準招募士兵,這樣就使招收的士兵本身具有較高的軍事素質。同時,由於募兵一經應募之後,就比較長時期地在部隊服役,使士兵向職業化發展,這對提高部隊的 作戰經驗和作戰能力都是有一定好處的。 參考: 李玉褔:秦漢時代的兵役制度,秦漢制度史論 , (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 ,頁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