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授课人:张凯池,制作人:孙剑,佛山三中初中部,目录,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三峡,记承天寺夜游,送董卲南游河北序,与朱元思书,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岳阳楼,岳阳楼(一),鱼我所欲也,出师表,出师表(一),墨池记,曹刿论战,上枢密韩太尉书,送东阳马生序,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2、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万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3、. 3.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 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 6. 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 7.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8.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_9.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2. 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_ 13. 既出,得其船,便扶 向路,处处志之_ _ _ _,一、解释划横线的词语。,14. 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15.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16.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遂无问津者。 ,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对感到诧异,走尽,没有、消失,放弃,
4、仅,整齐的样子,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代指老人,代指小孩,愉快的样子,详细,邀请,都,与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儿女,竟然,不要说,请,告诉,值得,已经,沿、顺着,从前,作标记,回到,到,从前,标记,计划,不久,探访、访求,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3.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4.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5.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_6.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 7.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_,二、解释下列句子.,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
5、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_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_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_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C.“便邀还家,设久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三、思考,答:活动、穿戴、心情(神态),答:避秦时乱,答:不足为外人道也,5.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一文中进
6、桃源一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B.一进入洞口,眼前酒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D.文中没有具体写渔人说的话,只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带过,这显示了作者行文的简洁凝练。6.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得目的是什么?_,答: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向往的理想的社会,一、 解释加点的词语1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 )( ) ( )2 鸿儒( ) 3 劳形( )二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话1
7、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译文:_2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译文:_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_4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_,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这,只,品德,大,使劳累,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三 、 请给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意思。_四、“调素琴”、“阅金
8、经”分别照应哪句?_五、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表达作用?_六、 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对偶句?_七、 请写出文章的中心句? _,点明全文主旨,“唯吾德馨”/写室中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收束全文,说明陋室不陋。,“调素琴”照应“无丝竹之乱耳”; “阅金经”照应“无案牍之劳形”。,这是类比(比喻),引古贤之名室以证“陋室”,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证明“陋室不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惟吾德馨,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蕃:_ 2、染:_ 3、濯:_ 4、妖:_ 5、亭亭:_ 6、植:_ 7、亵:_ 8
9、、鲜:_ 9、宜:_,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多,沾染(污秽),洗涤,美丽而不庄重,耸立的样子,树立,亲近而不庄重,少,宜当,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_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_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_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8、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_,二、翻译下列句子。,三、回答下列问题。,下面的句子分别有什么寓意?(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_(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_(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2、本文以 正面衬托莲,以 来反衬托莲,用意是什么?从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_3、作者把“菊”比喻成“隐逸者”,是指_的人,把“牡丹”比喻成“富贵者,是指_的人,把“莲”比喻成“君子”,是指_的人。4、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借赞美 来歌颂 ,表现了作者_5、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6、作者在第1段中从_、_、_等方面描写莲的可爱形象,用莲来象征_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
11、_的感情;“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_的感情。8、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菊,牡丹,表明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示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隐居,富贵,品德高尚,莲花,君子的坚贞气节,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莲,花之君子者也。,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气质,不求富贵名利,在污浊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品德高尚的君子。,对和自已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而
12、感慨,对追名逐利、追求荣华富贵的世俗的鄙视。,略,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1.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_ _ 2.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_ _3. 至于夏水襄陵,沿 溯阻绝 _ _ _4.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3、 _ _ _,一、解释下列加划线的字。,从、由,通“缺”,如果,阳光,漫上,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有时,早上,傍晚,5. 虽乘奔 御风,不以 疾也 _ _ _ _ _6.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7. 绝 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_ _ _8. 清 荣 峻 茂,良多趣味_ _ _ _ _ _9.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_ _ _ 10. 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 _ _11.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二解释下列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2.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_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_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_5.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4、_,即使 飞奔的马 驾 认为、觉得 快,急流的水,极高 山峰 冲刷,情 树荣 山高 草盛 真、实在,早晨 清凉 寂静,连续 延长,停止、消失,6.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_7.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_8.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9.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_10.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_1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_12.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_,1.第一段写三峡地貌(描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_这些语句侧重写山,突出三峡的_特点。2.第二段写三峡的夏水,突出夏水怎样的特点:_3.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诗与第二段文字所写的内容相同,这首诗是:题目:_,诗句:_4.第三段写三峡的冬春
15、之水,突出了冬春之水有何特点:_.5.第四段写秋水,由哪句可知?划出描写三峡秋天景象的语句,这些语句突出了三峡的秋天_的特点,其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了_气氛。6.本文思路清晰,采用了_结构。7.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总写三峡的全貌,“七百里”三字点明了三峡之长,“两岸连山”二句写出山多,“重岩叠嶂”写山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二句写谷深,突出了整个三峡的雄伟气象。B.文章按照初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其壮丽景色。C.文章写秋景时,运用了正侧结合的写法,其中正面描写的一句是从林寒涧肃,侧面描绘渲染了三峡秋景的肃杀气氛,也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感受。D.文章使
16、用了大量极丰富表现力的词语,语言清新俊逸。,三、回答下列问题,自三峡七百里中,隐蔽天日,连绵、高峻(多、高),水大流急,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素湍绿潭(回请倒影),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总分结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作者是 朝的 。本文的体裁属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解( ) 欣然( ) 行 ( )
17、 念( ) 乐( ) 遂( ) 寝 ( ) 遂( ) 寝 ( ) 相与( ) 空明( ) 交错( ) 盖 ( ) 但 ( ) 盖 ( ) 但 ( ) 闲人( ) 吾( ),3、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散文,宋,苏轼,想到没有人与我一起欣赏, 就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_,四 阅读理解: 1 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 。 2 本文写月突出其_,写境突出其_,写影突出其_,写人突出其_,写情突出其_。(请用一个字回答) 3 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夜里去寺庙游玩?_ 4 作者是怎样
18、描写月色的?_5 段末几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_”二字,反映了 他失意苦闷而又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6 作者夜游时的感受是怎样的?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_,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看到)水中(仿佛)藻、荇纵横交错,那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倒影啊。 _,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就像我们两个这样。,庭中月色,明 静 形,闲 空,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发挥想象,用两个比喻来描写月色。 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闲人,清闲 旷达(豁达)、乐观,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
19、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送董卲南游河北序,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1.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_ _ 2. 怀抱利器,郁郁适 兹土_ _ _3. 吾知其必有合也_4.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 慕义 强仁者,皆爱惜焉_ _ _ _ _5.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_ _6. 吾尝闻风俗与 化 移易_ _ _ _ 7.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 古所云邪_ _ _8. 聊 以吾
20、子之行卜之也_ _ _,号称 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比喻杰出才能 往、到 这个地方,有所遇合(受到赏识),不走运 假如 仰慕正 义力行仁 同情,何况 本性,.曾经 跟随 教化 改变,怎么 跟 故时所说的,姑且 凭 测定,9. 吾因子有所感矣 _ _ 10.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_11. 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 屠狗者乎 _ _ _12.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_ _ _ _ 二解释下列句子。1、董生自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_2、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_3、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_ 4、聊以吾
21、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_5、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_6、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_,因为 感慨,凭吊,到 从前 指像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致意 圣明 出来 做官,三回答1.概括三个自然段的段意。第一段:_;第二段:_第三段_2.判断下列说法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董邵南“连不得志于有司”,他得“志”更多的是在于“功名”。 ()(2)各藩镇的叛臣为了对抗朝廷,自然要广揽人才。翰愈作为董邵南的朋友,不愿董邵南去为割据势力卖力。()(3)翰愈不愿董邵南去河北,是怕那里的人已经没有过去那样热情,怕董邵南去到之后,没人照顾,没人赏识。()(4)翰愈要董邵
22、南“为我吊诸君之墓”,是因为望诸君乐毅是古燕赵地区的名将之一,也是古燕赵“感慨悲歌之士”之一()(5)翰愈要董邵南帮忙,“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是想知道河北一带的习俗改变了没有。()(6)“昔时屠狗者”高渐离等虽然出身低微,但也是古燕赵地区的“感慨悲歌之士”。()(7)“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表面上是对像当年高渐离那样出身低微的“感慨悲歌之士”发出号召,要他们出来为天子效力,实际上是暗示董邵南要留在长安为国效力()(8).文章第一句“古称”二字,作用是婉转地提出董生:今天的燕赵可能已无“感慨悲歌之士”你此行未必有合,要三思而行.故不能删去。(),写董生河北行的缘由,祝他能遇到机会,
23、从古说到今,指出董生能否遇到机会还很难说,说出本意,希望董生能留在朝中效力,不要去河北,(9).“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这句话的作用是:又再提醒董生,原有的感慨悲歌之士可能已因风俗易化而不能称“感慨悲歌之士”了,此行“未必有合”,要三思而行。 ()(10.)作者是不支持董深去河北的,但文章表达得很委婉,依据是按照“明送暗劝实留”得顺序构思的。()(11).作者委托董生到河北替他帮两件事,作用有二:1.表达了作者对“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和关切。2.暗示董生:既然燕赵的“感慨悲歌之士”都应到长安来,你还有什么理由离开长安到燕赵呢? ( ).3.“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_.4.
24、作者说:“吾知其必有合也。”能表明其原因的一项是:( )A. 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B.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C.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D.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5.董生“怀抱利器”却“连不得志于有司”,这跟马说中的哪些说法士一致的?董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_6.前后两段末尾句“董生勉乎哉”含意是否相同,为什么?答_7.从本文内容看,你觉得翰愈的政治倾向如何?_,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法一致,不同:前者表祝愿;后者是告诫董
25、生应有所警惕,是一个极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人,风烟( )俱( )净( ),天山共( )色。从( )流飘( )荡( ),任意( )东西( )。自( )富阳至桐庐,一百许( )里,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 ) 。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 )甚( )箭,猛浪若奔( )。 夹岸( )高山,皆生寒( )树。负( )势( )竞( )上( ),互相轩( )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 )呜( ),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 )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 )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
26、 )反( )(重点句)。横柯( )上蔽( ),在昼( )犹( )昏( );疏条交( )映( ),有时( )见( )日。,与朱元思书,一、在括号里解释加点的词语。二、翻译下列句子。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译:_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_3、负势竟上,互相轩邈。 译: _4、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译: _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伦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_,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译:_三、阅读回答1、文章第1、2句写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各表现怎样的心境?答:第1句 。 第2句 。2、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哪句?本文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答: 。3、第二段写的内容是什么?它的特点表现在哪两方面?间接描写的句子是哪句?答: 。4、二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句式有什么好处?答: 。 5、第二段描写富春江怎样的情态美?答:_。6、三段写的对象是什么?从哪四方面描写?答: 。7、第三段开头写山形,这些山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把静山写动了,这有什么好处?答:_。8、第三段写林中的声音是为了表现山林的热闹吗?为什么?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