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的质疑和课例探索【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4489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的质疑和课例探索【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的质疑和课例探索【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的质疑和课例探索【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的质疑和课例探索自古以来,“整体感知”作为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并不是什么奇闻异事。西方言语则并没有“整体感知”这个概念,因此研究成果也是微乎其微。学过英语我们都明白,单词以词本身的变化规定词性、时态、人称等。与之不同的中国古诗词却是没有标点,古文不分段落。词和文章的意义主要从整体上把握,整体性显得极其重要,用词用句都由一定的语境所决定。在中国有关“整体感知”方面的著述和研究也是成果颇丰,具有代表性的有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古今关于“整体感知”;于漪于漪文集第三卷阅读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之二)中通观全文,整体把握;石义堂

2、主编的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第三章庖丁解牛与盲人摸象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杨虹“整体感知”的阅读教学法初探;史鸿敏谈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的重要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孙泗跃谈语文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朱广鹤中小学语文教材“整体感知”刍议等等。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中的古今关于“整体感知”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关于“整体感知”的多方面问题。(1)介绍了1992年和2000年两代语文教学大纲(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不同语境下,对“整体感知(把握)”的不同解释。表明2000年的初高中大纲对“整体感知”的改动是反对“肢解模式”,提倡“语感”培养、大量增加文学作品、注重“

3、诵读”的语境。并在文中归纳出教师们普遍感到困惑的几大问题。(2)分析“整体感知(把握)”在阅读层面、阅读教学层面的含义,指出“整体感知”是指用整体感知的方式阅读适宜于整体感知的文本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并解释这种“用整体感知”的方式是指我国传统的以诵读为主干的阅读方式,而传统的阅读方式,从适用的对象看,主要是诗词,部分地扩大到我们目前认为是文学的散文以及明清文人化的小说、戏曲,阅读的目的则是区别于“训诂”的“鉴赏”或“附词会义”的阐释。王荣生的观点具有系统性并且证据充分,是很多人研究“整体感知”的重要参考书目。史鸿敏谈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的重要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一文的主要观点与内容安排

4、就与此书类似。石义堂主编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第三章庖丁解牛与盲人摸象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中则用两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庖丁解牛”与“盲人摸象”对我们同样熟知的“整体感知”进行生动形象的阐述。他指出整体感知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二是对文本中局部的整体感知。并揭示“整体感知”应包含以下三个阶段初读文本时的整体感知、品味赏析文本中的整体感知和综合升华中的整体感知。其次,石义堂还在正文后面增加了实施整体感知的五个案例分析,并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于漪的于漪文集第三卷阅读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之二)中通观全文,整体把握阐释了阅读第一阶段整体感知的意义初步整体感知是阅读需要决定的,是文章特点决

5、定的,是提高理解能力的需要决定的。接着便抛出了“整体感知什么”与“整体感知的步骤和方法”这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石义堂展示案例方式不同的是,于漪选择在文中穿插经典短文,如贾平凹的丑石、鲁迅的这个与那个流产与断种、维熙穿越梦境中的大山与小溪的对话“生与死的遐想”等五个,并以自己的多年从教经验和对整体感知的了解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和介绍。杨虹在“整体感知”的阅读教学法初探这篇论文中首先解释什么是“整体感知”,再从人们认识事物规律和汉语文特点两方面“整体感知”这一阅读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通篇重点介绍从“思路教学”对“整体感知”的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索,并提出除此之外还可从“积累语感”、“个性体验”、“品

6、味言语”等方面进行探索。朱广鹤中小学语文教材“整体感知”刍议一文与其他研究者不同的是引入以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为代表的格式塔完形学习说,并通过论证指出这一理论对提示“整体感知文章”和“感知文章的整体”可供借鉴。同时通过分析阅读感知、顿悟、语感、体会领会、理解、感受熏陶这六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倡导建立其相应的“整体感知阅读教学模式”。孙泗跃谈语文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本文主要任务就是指导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1)从理解题目入手;(2)从问题提示入手;3从学生疑难入手;(4)检查预习入手;(5)从事物间的联系入手;(6)从理清顺序入手;(7)从关键部分入手。孙泗跃在分析每

7、个方法的过程中都会穿插一个简单的案例,帮助读者形象地感知各个方法的关键。以上少数论断只是个人经过阅读部分前人的著作,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归纳出的一些观点、主张和方法,因为时间和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许多地方仍然和其他人一样存在困惑,这些困惑都亟待解决。如(1)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否所有课文都应该贯彻“整体感知”(2)“整体感知”是否等同于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3)“整体感知”是否应该摒弃“分析”哪些文章更适合运用“分析”这种方法(4)古代所有的诗词等诸多问题无标点段落,阅读时是否皆运用了“整体感知”本人自不量力选此课题,希望通过此篇论文能让大家对“整体感知”有一个新的认识,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

8、的作用。参考文献1石义堂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50页2于漪于漪文集第三卷阅读能力自我发展篇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220页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第142143页4史鸿敏谈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的重要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5年9月,第3期5杨虹“整体感知”的阅读教学法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第7卷,2005年3月,第1期6赵家骥中国当代教学法大全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7刘明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方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朱广鹤中小学语文教材“整体感知”刍议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第21卷,2001年6月,第2期9周越英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能力J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J,2003年,第4期10仇定荣如何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11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J语文建设,2002,(2)12陈晓燕文本阅读整体感知的误区与对策J读者,2007年12,文学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