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OO九年四月二日,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抗旱规划技术大纲,绪论 几个基本概念,干旱:因降水减少,或入境水量不足,造成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正常用水及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供水短缺现象。旱情:干旱的表现形式和发生发展过程,包括干旱历时、影响范围、受旱程度和发展趋势等。干旱灾害(旱灾):由于降水减少、水工程供水不足引起的用水短缺,并对生活、生产和生态造成危害的事件。(国家抗旱条例第二条),抗旱:组织社会力量,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合理开发、调配、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预防和减少因水资源短缺对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各种活动。(安徽省抗旱条例第二条)国家抗旱条
2、例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预防和减轻干旱灾害的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这就从法律法规上将防旱归结到抗旱的范畴,实际抗旱工作也是这样实践的。,抗旱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除了采取工程手段抗旱外,还有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防旱与抗旱密不可分。没有防旱,抗旱就很难开展。抗旱工作需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常规手段与应急手段相结合。从概念上看,水资源管理、工程管理、灌溉、供水等都与防旱抗旱密切相关,不过被分解到不同的部门而已。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就是抗旱规划的定位问题。抗旱规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抗旱规划就是与防洪规划相对应的防旱(抗旱)规划,俗称大规划,狭义的抗旱规划就是基于应急
3、需要的抗旱规划,俗称小规划。,本次水利部在全国范围部署抗旱规划编制,主要定位在小规划。国家抗旱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抗旱规划应当主要包括抗旱组织体系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建设、抗旱应急设施建设、抗旱物资储备、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旱情监测网络建设以及保障措施等。水利部下发的抗旱规划工作大纲要求:到2020年抗旱工程建设方案,主要包括已建抗旱水源工程配套设施挖潜、改造和新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等;抗旱非工程措施建设方案,包括政策法规、组织机构、旱情监测预警、抗旱指挥调度、抗旱预案制度、抗旱投入机制、抗旱服务组织、抗旱物资储备、抗旱减灾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应用、宣传培训等。,抗旱规划技术大纲将规划重点概括为4个方面:
4、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抗旱监测预警系统、抗旱指挥调度系统、抗旱减灾管理系统。对于没有列入重点的,如已建抗旱工程配套设施挖潜、改造,对提高我省抗旱减灾能力十分重要,各地在编制过程中,要与相关规划进行衔接,已有规划完善的可直接引用,对不完善或需要提高标准的,要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规划。随着抗旱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实践的创新,个人认为今后还将编制大规划。,抗旱规划与抗旱预案的关系,抗旱规划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发生干旱时,需要建设和完善抗旱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的总和。抗旱预案是基于当前工程和非工程现状,发生不同等级旱情需要采取的行政、工程、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的总和。抗旱预案是立足当前(没有基准年)需
5、要采取的工作措施,抗旱规划对未来一定时期进行谋划。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抗旱预案中需要采取的应急措施、临时措施需要通过抗旱规划的实施成为正常的抗旱措施。也就是通过规划的实施尽可能减少临时措施、应急措施。抗旱预案具有现实意义,抗旱规划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的基本内涵,国家防总提出的防汛抗旱“两个转变”之一就是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全面抗旱的实质:一是扩大抗旱领域。从农业扩展到各行各业,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生产、生活扩展到生态。二是抗旱手段的多元化。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解决水的问题,包括法律、行政、经济、工程、技术等手段。三是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编制抗旱规划是实现
6、两个转变的重要举措。,总 则,基本情况调查与评估,2,1,规 划 布 局,3,规划实施保障措施,10,抗旱规划技术大纲总体框架,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发生中度干旱时,城乡生活、工业生产用水有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不遭受大的影响发生严重干旱时,城乡生活用水有保障,工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发生特大干旱时,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有保障,尽量保证重点部门、单位和企业用水各市、县根据上述目标,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具体目标和相应的控制指标,1、规划目标,第一部分:技术大纲总则,为便于干旱灾害的评价,统一三个通用指标:城乡饮用水保证率:衡量城乡居民饮用水的保证程度因旱粮食损失率:衡量农业旱灾损失情况旱灾损失率:衡
7、量经济损失情况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地区,应当进行综合考虑。,系统调查干旱历史资料、抗旱工程情况、抗旱减灾管理体系现状等,主要任务,分析干旱特点和发展趋势,综合评估现状抗旱能力、分析抗旱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形势,逐步形成和完善我省抗旱减灾体系,全面提升我省抗旱能力和水平,提出到2020年抗旱规划总体方案,主要包括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规划;旱情监测预警规划;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建设规划;政策法规、抗旱投入机制、抗旱服务组织等抗旱减灾管理体系规划;提出抗旱规划方案近期实施意见,2、规划任务,抗旱情况调查与水资源供需分析,抗旱能力评价,抗旱现状分析,投资估算与实施意见,规 划 布 局,抗旱工程,抗旱管理
8、,干旱受灾,规划实施效益及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实施保障措施,水资源供需,抗旱形势分析,规划主要技术路线,3、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全省17个地级市、 108个县(市、区)。以城区为主的区,可以不单独编制,但必须纳入到所在地级市的抗旱规划。,4、规划水平年及统计单元,规划水平年:以2007年为现状基准年,2020年为规划水平年基本资料统计单元: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统计单元,5、有关定义界定,频率75% 的年份对应于中度干旱年频率90% 95% 的年份对应于严重干旱年频率大于等于97% 的年份对应于特大干旱年,(1)典型干旱年,应尽量利用水资源综合规划相关成果,也可根据当地历史干旱资料,通过对降水
9、、径流、土壤墒情、水库蓄水以及旱灾损失等相关信息的分析,通过分析确定三种典型干旱年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典型年的年数对于特大干旱年,也可直接采用1949年以来旱情和灾情最为严重的干旱年作为典型年,典型干旱年的确定:,为便于汇总,我省选择1978年为特大干旱典型年,2000年为严重干旱典型年,1997年为中度干旱典型年。各统计单元按照统一规定的典型干旱年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计算。,这里顺便介绍一下去年底发布,今年3月29日实施的部颁标准旱情等级标准。标准提出了单一旱情指标及等级、区域旱情指标及等级,旱情频率的确定方法和技术要求。各市、县可以在专业书店购买,也可以到网上查询。 目前作为
10、部颁标准,正在申报国家标准。 旱情等级和旱灾等级两者有着严格的区别。旱灾是在发生旱情后采取抗旱措施后仍然造成损失的结果。比如前一阶段淮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旱情十分严重,由于人努力、天帮忙,造成的损失很小。 大纲的后面提供了旱灾等级划分标准,大家可以参考。,(2)资料系列,基本统计单元采用19902007年旱情和旱灾损失资料系列城市要求收集20002007年的干旱缺水资料系列有条件的应尽可能延长资料系列,便于干旱规律分析,(3)城市和城镇,本规划所指城市是指国家批准的建制市(包括17个地级市和5个县级市)的城区范围,城区范围可根据各城市具体情况自行确定。在确定过程中,要考虑到2010年前的城市预
11、期发展。 后面多次提到的城镇是指城市、县城所在地的建制镇、人口集中的集镇。特别是供水保障率不高的定远、含山、绩溪、祁门等县城以及独立于城市之外的潘集区、徽州区、黄山区所在地要一并纳入城镇的范畴。,本规划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是指在遇到中度、严重或特大干旱时,为解决常规水源工程无法保证受旱地区城乡居民饮水,以及重点工业、农业和生态核心区基本用水而建设的水源工程及配套工程。,(4)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6、投资估算,投资估算以2007年末价格水平为准,1、收集相关规划和成果,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流域、区域和城市水资源规划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灌
12、区节水改造规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淮北地区井灌规划泵站技术改造规划农业区划成果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规划,工作要求,2、做好与相关专业规划的协调衔接,与抗旱有关的规划成果:根据需要可以直接引用,或作适当修正后引用并做出说明与水资源规划相关成果:引用时要注意基准年不一致存在的差异与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成果:规划成果可以引用,同时需要评价已有水源地在发生严重以上干旱期间的作用和供水能力,如果现有水源地在发生严重或特大干旱时不能充分保证饮用水需求,就需要在本次抗旱规划中对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进行规划,3、加强对规划基础资料的管理 做好基础资料的调研和核查工作,对所采用的基础性数据要进行认真的复
13、核和分析,保证基本资料的真实性与合理性,4、规划的组织与协调 应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与有关部门的合作,注重规划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保证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5、确保规划的进度和质量 按照技术大纲要求开展工作,及时对各阶段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检查,保证工作进度,确保成果质量,6、编制进度安排,2009年4月,各市、县完成抗旱基本情况调查、分析和评估工作2009年5月完成规划的初步成果2009年7月底前提交规划的最终成果,7、提交的具体规划成果,市、县抗旱规划文本和电子稿市、县易旱季节分布图市、县旱灾易发地区分布图市、县主要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分布图市、县主要抗旱调水工程规划图,第二
14、部分 基本情况调查与评估,附表21中粮食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等,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棉花、油料(油菜、花生)、糖料、麻类、蔬菜、烟叶等。,受旱面积指因供水不足使作物正常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造成作物长势不良的面积。受旱不一定受灾。 受灾面积指因旱造成作物减产1成以上的面积;成灾面积指减产3成以上面积,绝收面积指减产8成以上面积。 四者为包含关系,即受旱面积包括受灾面积,受灾面积包括成灾面积,成灾面积包括绝收面积。 大纲中的面积单位为千公顷,各地也可以采用万亩,但在最终规划报告中要换算成千公顷。1千公顷等于1.5万亩。,(一)基本要求,1、本次调查以收集和利用现有资料为主,参考采用相
15、关统计年鉴、水资源公报以及相关规划成果。建议各市县利用好统计局的2008年统计年鉴(2007年统计数据)2、旱情和旱灾基础资料收集。收集和整理县级行政区19902007年的农业、牧业和城镇旱情和旱灾损失资料,作为旱情及旱灾规律与特点分析的依据(附表2-1)3、城市干旱和抗旱资料调查。重点收集20002007年的干旱缺水资料,作为现状城市旱情分析的基础(附表2-2),4、经济社会指标现状调查。收集整理县级以上行政区及建制城市2007年的经济数据和供用水情况,为农业和城市旱情及旱灾分析提供背景资料 (附表2-3) 5、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调查蓄、引、提、调水工程、地下水源工程、其他水源工程的数量
16、、规模及供水能力,摸清与抗旱密切相关的供水基础设施现状以及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情况和应急供水能力等(附表2-4),6、抗旱投入和抗旱效益资料调查。收集整理19902007年抗旱投入和抗旱效益资料,分析评价抗旱减灾效果(附表2-5)7、抗旱减灾保障体系现状调查。了解与抗旱有关的组织机构、政策法规、服务组织、物资储备、旱情监测和抗旱指挥调度系统等方面的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 (附表2-6)8、城市备用水源工程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应对严重或特大干旱的能力(附表2-7),9、2007年实际用水情况调查。分析供水和用水结构(附表2-8)10、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充分利用水资源规划相关成果,
17、对2007年和2020年在不同典型干旱年(中度干旱年、严重干旱年、特大干旱年)景下的水资源供需状况进行分析(附表2-9),(二)干旱灾害基本情况调查评价P6,附表2-1 省(自治区、直辖市)19902007年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表填表说明(附件P1) 调查目的:收集和整理县级行政区19902007年的农业和城镇旱情和旱灾损失资料,结合规划区的地理、气候、水文条件、水资源利用、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相关数据,分析旱情及旱灾发生特点,编制省、市、县易旱季节分布图和旱灾易发地区分布图。 资料来源:统计年鉴、防办统计报表,附表2-1 省(自治区、直辖市)19902007年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表
18、填表说明 第1栏:地(市)名称,以地级行政区汇总并作合理性分析 第2栏:县(区、市)名称,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统计单元 第3栏:资料系列为19902007年 旱情及旱灾资料尽可能延长到19502007年,第4栏:地区生产总值指本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等于各产业增加值之和。按“当年价”填写,单位:万元 第5栏: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有农作物的土地面积,单位:千公顷 第6栏:粮食产量包含谷物、豆类和薯类,单位:万公斤 第46栏的数据在当地统计年鉴上查找,第7栏:“旱情发生时间”按旱情开始至结束的时间填写,如旱情从3月开始至5月结束,同年7月又开始至8月结束,可填写“35”,“7
19、8” 第8栏:受旱面积是指因供水不足使作物正常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造成作物长势不良的面积;同一块耕地多季作物受旱,只计一次,单位:千公顷,受旱不一定受灾。,第9栏:受灾面积是指农作物产量因受旱而比正常年份减少10%以上的面积,单位:千公顷 第10栏:成灾面积是指农作物产量因受旱而比正常年份减少30%以上的面积,单位:千公顷 第11栏:绝收面积是指农作物产量因受旱而比正常年份减少80%以上的面积,单位:千公顷注意受旱面积包括受灾面积,受灾面积包括成灾面积,成灾面积包括绝收面积。可以采用万亩为单位,这样更直观,但在规划报告中一定要说明清楚。,第1213栏:因旱临时饮水困难是指因干旱造成临时性的人、畜
20、饮用水困难,单位:人口:万人;大牲畜:万头 第14栏:因旱粮食损失量是指受旱当年的粮食产量与前3年粮食产量的平均值相比后的减少量,单位:万公斤 第15栏: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包括粮食因旱减产值、经济作物减产值和林、渔业、牲畜等经济损失值,单位:万元,第715栏为农业旱情旱灾,查阅当地防办统计报表 第1619栏为城镇旱情旱灾,查阅当地防办统计报表 城镇干旱指由于干旱造成城镇供水水源不足(河流、水库、湖泊来水、蓄水少,地下水位下降等),导致城镇实际供水量低于正常用水量,城镇正常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受到影响,第16栏:城镇年实际供水量是指该统计年度内城镇实际供水总量,单位:万立方米 第17栏:城镇因旱减
21、少供水量是指因干旱缺水导致城镇供水低于正常供水量的水量差值,按当年受旱时期实际日供水量与正常年同期实际日供水量的差值计算。正常年同期实际日供水量可近似用前3年同期实际日供水量平均值计算,第18栏:城镇影响人口是指受旱时期内受定时、定量、减压等限水措施影响的人口总数,单位:万人 第19栏:影响工业增加值指受旱时期城镇因干旱缺水造成的工业增加值减少量,可用因旱减少供水量与工业用水定额乘积来测算,单位:万元,第2022栏:草地受旱面积不填 第2324栏:受灾畜牧是指因旱缺水的畜牧数量,按照大牲畜折算,大牲畜包括牛、马、驴、骡和骆驼等,单位:万头 第25栏:牧业直接经济损失不填,旱情发生时间系列:附表
22、2-1中第7栏,尽可能延长该系列,19502007年 旱灾损失系列:附表2-1中第15栏、第19栏和第25栏之和,尽可能延长该系列,19502007年 旱灾等级系列:对历年旱灾损失进行旱灾等级划分,可得到历年旱灾等级系列,为绘制旱灾易发地区分布图作准备。,附表2-2 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2007年城市干旱及抗旱基本情况调查表填表说明(附件P2) 调查目的:重点收集20002007年的城市干旱缺水资料,作为现状城市旱情分析的基础 资料来源:城市年鉴,水务局、供水部门统计报表 第1栏:城市名称 第2栏:20002007年,2、城市基本情况和旱情调查附表2-2,第34栏:城市人口是指城市城区
23、全部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自来水供水人口指城区所有使用公共和自备水源供水的人口,单位:万人 第58栏:地区生产总值按照总值、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分别列出,按“当年价”填报,单位:万元,第910栏:蓄水工程、引提水工程供水量是指统计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的水库、江河湖泊引提水工程的年度实际供水量,单位:万立方米 第11栏:调水工程供水量是指跨水资源一级区和独立水系的实际调水水量,单位:万立方米,第12栏:城市地下水源工程供水量是指城市的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年度实际供水量(含公共和自备水源),即自来水厂的开采量和工矿企业自备井的开采量总和,单位:万立方米 第13栏:其他水
24、源工程供水量包括集雨工程、污水处理再利用、微咸水利用、海水利用等用于生产、城市公共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实际水量,单位:万立方米,第14栏:城市供水水源工程供水量包括公共水源工程和和企业自备水源工程的供水量,单位:万立方米 第1519栏:城市实际用水量分为居民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补水三大类。城市生产用水量按工业用水、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用水统计。其中工业用水指一般工业用水和火(核)电用水。第三产业用水指服务业、商饮业、货运邮电业等的用水。城市生态用水量是指城市河湖、园林、绿化等的补水量。单位:万立方米,第2022栏:城市干旱指由于干旱造成城市供水水源不足(河流、水库、湖泊来水、蓄水少,地下水位下降等
25、),导致城市实际供水量低于正常用水量,城市正常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表中“因旱减少供水量”、“影响人口”、“影响工业增加值”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同附表2-1中“城镇”栏内相应的栏目。对于无旱年,这三栏可不填。,(三)抗旱基本情况调查P10,1、经济社会指标现状调查(附表2-3)2、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附表2-4)3、抗旱投入与抗旱效益调查(附表2-5)4、抗旱减灾保障体系现状调查(附表2-6)5、城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现状调查(附表2-7),1、经济社会指标现状调查附表2-3(1),附表2-3 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调查表填表说明(附件P2) 调查目的:收集整理
26、县级以上行政区及建制城市2007年的经济数据和供用水情况,为农业和城市旱情及旱灾分析提供背景资料 除灌溉面积采用水利部门统计数据外,其他应以2007年相应的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为准,第1栏:地(市)名称 第2栏:县(区、市)名称 第35栏:人口按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统计。城镇人口是指市辖区和县辖镇的全部人口,农村人口是除上述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单位:万人 第69栏:地区生产总值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列出,按“当年价”填报,单位:万元,第1012栏:填报工业增加值、农业产值和牧业产值,单位:万元 第1314栏: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分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单位:
27、万元 第1516栏:填报耕地面积和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单位:千公顷,第1719栏:按播种面积按总计、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分别填报,单位:千公顷 第2021栏:粮食产量包含有谷物、豆类和薯类。除列出粮食产量总量外,还应填写其中的谷物产量(即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类的合计产量),单位:万公斤 第22栏:牲畜是指年末牲畜存栏头数,可按羊单位填写,附表2-4 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供水基础设施调查表填表说明(附件P3) 调查目的:调查蓄、引、提、调水工程、地下水源工程、其他水源工程的数量、规模及供水能力,摸清与抗旱密切相关的供水基础设施现状以及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情况和应急供水能力等 供水基础设
28、施应按照工程所在地填写 资料来源:水利、水务部门统计报表,2、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附表2-4(1),供水基础设施主要是调查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等三类供水工程的数量和供水能力 第1栏:地(市)名称 第2栏:县(区、市)名称 第3栏:工程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和塘坝,地表水源工程分为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和调水工程,应按供水系统分别统计,避免重复计算 蓄水工程指水库和塘坝(不包括专为引水、提水工程修建的调节水库),按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坝分别统计。,蓄水库工程按总库容划分:大型为库容1.0亿m3,中型为1.0亿m3库容0.1亿m3,小型为0.1亿m3库容0.001亿m3 塘坝指蓄
29、水量不足10万m3的蓄水工程,不包括鱼池、藕塘及非灌溉用的涝池或坑塘 第48栏:填报蓄水工程数量(座)、总库容、兴利库容、死库容、现状供水能力,单位:万立方米,供水能力是指现状条件下相应供水保证率的可供水量,与来水状况、工程条件、需水特性和运行调度方式有关。除了对水利部门所属的水源工程进行统计外,对其他部门所属的水源工程及工矿企业的自备水源工程均需进行统计 现状供水能力可用近10年期间工程实际最大供水量填写 引水工程指从河道、湖泊等地表水体自流引水的工程,按大、中、小型规模分别统计,提水工程指利用扬水泵站从河道、湖泊等地表水体提水的工程,按大、中、小型规模分别统计。引、提水工程按取水能力划分:
30、 大型:取水能力30m3/s 中型:30m3/s取水能力10m3/s 小型:取水能力10m3/s 第911栏:填报引水工程数量(处)、引水规模(立方米/秒)、现状供水能力,单位:万立方米,第1214栏:填报提水工程数量(处)、提水规模(立方米/秒)、现状供水能力,单位:万立方米 调水工程指水资源一级区或独立流域之间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蓄、引、提工程中均不包括调水工程的配套工程 第1517栏:填报调水工程数量(处)、调水规模(立方米/秒)、现状供水能力,单位:万立方米,水井工程按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分别统计 浅层地下水指与当地降水、地表水体有直接补排关系的潜水和与潜水有紧密水力联系的弱承压水。浅
31、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均指矿化度M2g/L的淡水 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混合开采的生产井数量、配套机电井数量及现状供水能力,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按比例划分为浅层淡水和深层承压水,并作说明,第1823栏:填报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的水井数,单位:眼;其中:配套机电井数(眼)和现状供水能力,单位:万立方米 其他水源工程包括集雨工程、污水处理再利用、微咸水利用和海水利用等供水工程。集雨工程指用人工收集储存屋顶、场院、道路等场所产生径流的微型蓄水工程,包括水窖、水柜等。污水处理再利用工程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回用设施,微咸水利用指矿化度为23g/L的浅层地下水利用。 第24栏:填报其他水源工程现
32、状供水能力,单位:万立方米 第25栏:填报现状总供水能力,单位: 万立方米,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的现状供水能力是指现有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的设计应急供水能力,按照城镇和农村分别填写 第2627栏:填报农村人饮、灌溉供水能力,单位: 万立方米 第28栏:填报城镇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供水能力,单位: 万立方米 第29栏:填报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总供水能力,单位: 万立方米,附表2-5 省(自治区、直辖市)19902007年抗旱投入与抗旱效益调查表填表说明(附件P4) 调查目的:收集整理19902007年抗旱投入和抗旱效益资料,分析评价抗旱减灾效果 资料来源:各地防办报表 第1栏:地
33、(市)名称 第2栏:县(区、市)名称表中未加说明的栏目可参见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下发的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相应的说明,第3栏:19902007年 抗旱投入统计。投入抗旱人数指统计年度内投入抗旱人数的最大值。抗旱投入资金是指统计年度内各级财政投入抗旱的资金累计数量(包括各级财政用于抗旱服务组织建设的资金)以及群众投入抗旱的资金累计数量(不包括群众投劳折资)。从资金的来源分为中央拨款、地方拨款和群众自筹。地方拨款包括省、地(市)、县财政拨款。,第48栏:填报抗旱投入人数,单位:万人;抗旱投入资金,单位:万元 抗旱效益指采取抗旱措施后与不采取抗旱措施相比所取得的效益。包括农业、城镇和牧业抗旱效益 第
34、9栏:抗旱灌溉面积指统计年度内抗旱灌溉面积累计数(正常灌溉面积不列入统计范围)。同一块耕地一季作物抗旱浇灌多次,按面积统计时只计一次,第1011栏:填报解决临时饮水困难的人口,单位:万人;大牲畜,单位: 万头 第1213栏:填报减少农业经济损失(万元)和减少粮食损失,单位: 万公斤 第1415栏:填报城镇减少影响人口(万人)和减少工业增加值损失,单位:万元 第1617栏:填报减少畜牧受灾数量(万头)和减少牧业经济损失,单位: 万元,附表2-6 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减灾保障体系建设现状调查表填表说明(附件P4) 调查目的:了解与抗旱有关的组织机构、政策法规、服务组织、物资储备、旱情监测和抗旱
35、指挥调度系统等方面的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 资料来源:各地防办报表 第1栏:地(市)名称 第2栏:县(区、市)名称,4、抗旱减灾保障体系现状调查附表2-6(1),第34栏:抗旱管理队伍包括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 第510栏:抗旱服务组织现状调查,包括人员组成、机具或设备、应急送水能力和机动浇地能力等 应急送水能力指发生干旱时临时解决群众饮水困难的最大日送水量,机动浇地能力是指发生干旱时机动抗旱设备的最大日浇灌面积 第1112栏:抗旱预案的调查是指调查统计抗旱预案的编制与审批情况 第13栏:调查是否建有抗旱物资库(有) 第1416栏: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名称、编制单位和实施时间,第1721栏:调查
36、县级以上各级行政区旱情监测系统及网络建设状况、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建设情况 第22栏:调查是否建有抗旱指挥调度系统(有) 对于未在调查表中涉及的关于抗旱减灾保障体系中的其他方面的相关内容,需用文字材料对现状调查情况进行说明,附表2-7 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城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情况调查表填表说明(附件P5) 调查目的:对城市备用水源工程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应对严重或特大干旱的能力 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包括地表水水源、地下水水源和其他水源工程 资料来源:水务、供水部门 第1栏:城市名称,5、城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现状调查附表2-7,第24栏:地表水源工程类型分为蓄水工程、江河、湖泊引提水
37、工程、调水工程等,填报水源名称、类型和供水能力,单位:万立方米 第57栏:地下水源工程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工程,填报类型、水井数(眼)和供水能力,单位:万立方米 第89栏:其他水源工程分为集雨工程、污水处理再利用、微咸水利用工程等。填报类型和供水能力,单位: 万立方米,第10栏:填报城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总供水能力,单位:万立方米 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备用水源工程的供水能力按供水工程的设计供水能力填写 其他备用水源工程的供水能力按所能提供的最大水量填写,(四)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分析P14,1、2007年实际供用水调查(附表2-8)2、水资源供需分析(附表2-9),1、2007年实际供用
38、水调查附表2-8(1),附表2-8 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实际供用水情况调查表填表说明(附件P5) 调查目的:分析各统计单元2007年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的实际供水量及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对各统计单元的供水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居民生活用水量、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和生态补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对各统计单元的用水结构进行综合分析 资料来源:水利、水务、供水部门报表 第1栏:地(市)名称,第2栏:县(区、市)名称 第34栏:年降水量指县级行政区在2007年实际的降水量;要求同时列出年降水量对应的频率 第56栏:当年水资源量是指统计区当年水资源总量,可采用当地2007年水资源公报数据 供水
39、量按取水水源分为地表水源供水量、地下水源供水量和其他水源供水量三种类型分别统计,第710栏:地表水源供水量按蓄、引、提、调四种类型统计。 为避免重复统计,从水库、塘坝中引水或提水,均属蓄水工程供水量;从河道或湖泊中自流引水的,无论有闸或无闸,均属引水工程供水量;利用扬水站从河道或湖泊中直接取水的,属提水工程供水量;跨流域调水是指水资源一级区或独立流域之间的跨流域调配水量,不包括在蓄、引、提水量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应以实测引水量、提水量作为统计依据,无实测水量资料时可根据灌溉面积、工业产值、实际毛取水定额等资料进行估算 第1112栏:地下水源供水量指水井工程的开采量,按浅层水、深层承压水分别统计。
40、浅层水指潜水和弱承压水,坎儿井的供水量计入浅层水开采量中。对于混合开采井的供水量,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按比例划分为浅层淡水和深层承压水,并作说明,第13栏:其他水源供水量包括集雨工程、污水处理再利用、微咸水利用、海水淡化等的供水量。对利用未经处理的污水和海水的直接利用量也需调查统计,但要求单列,不计入总供水量中 第14栏:填报实际总供水量,单位:万立方米 第1516栏:填报农村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单位:万立方米,第1719栏:填报农业、工业、建筑业及第三产业生产用水量,单位:万立方米 第20栏:填报生态补水量,单位:万立方米 第21栏:填报2007年实际用水总量,单位:万立方米,2、水资源供需
41、分析附表2-9(1),附表2-9 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分析表填表说明(附件P6) 调查目的:调查现有水资源规划相关成果,对2007年和2020年在不同典型干旱年(中度干旱年、严重干旱年、特大干旱年)年景下的水资源供需状况进行分析 资料来源:各地水资源规划及相关成果 第1栏:地(市)名称 第2栏:县(区、市)名称,第3栏:水平年分基准年(2007年)和2020年 第4栏:规定频率75% 的年份对应于中度干旱年、频率9095% 的年份对应于严重干旱年、频率大于等于 97% 的年份对应于特大干旱年 各地应尽量利用水资源规划和其他相关成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三种典型干旱年。对于特大干
42、旱年,可直接采用1949年以来旱情和灾情最为严重的一年作为典型干旱年,各县级行政区应按照省内统一规定的典型干旱年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计算。 由于部分县级行政区实际发生的典型干旱年与统一规定的典型干旱年不对应,可在完成规定的三种典型干旱年可供水量和供需分析的基础上,增补本地区的典型干旱年,并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计算,第57栏:填报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单位:万立方米 可供水量包括地表水源工程、地下水源工程和其他水源工程的可供水量 地表水可供水量计算,要以各河系各类供水工程以及各供水区所组成的供水系统为调算主体,进行自上游到下游,先支流后干流逐级调算,第8栏:对大、中型水库采用典型
43、年法,小型水库及塘坝采用兴利库容乘复蓄系数法估算。 复蓄系数可通过对不同地区各类工程进行分类,采用典型调查方法,参照邻近及类似地区的成果分析确定。一般而言,复蓄系数南方地区比北方大,小(2)型水库及塘坝比小(1)型水库大,丰水年比枯水年大,单位:万立方米,第910栏:引、提水工程可供水量根据取水口的径流量、引提水工程的能力以及用户需水要求计算。引水工程的引水能力与进水口水位及引水渠道的过水能力有关;提水工程的提水能力则与设备能力、开机时间等有关。引、提水工程可供水量可用下式计算:,式中,Qi、Hi、Xi分别为i时段取水口的可引流量、工程的引提能力及用户需水量;t为计算时段数 第11栏:填报调水
44、工程可供水量,单位:万立方米 第12栏:填报地表水源可供水量,单位:万立方米,当地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是指布井区范围内的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以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作为地下水可供水量估算的依据 第13栏:地下水可供水量计算:地下水可供水量与当地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机井提水能力、开采范围和用户的需水量等有关。地下水可供水量计算公式为:,式中,Hi,Wi,Xi分别为i时段机井提水能力、当地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及用户的需水量;t为计算时段数 第14栏:填报其他水源工程可供水量,单位:万立方米 第15栏:填报可供水总量,单位:万立方米,不同水平年工程可供水量可以直接采用水资源规划
45、相关成果 在规划范围,若与基准年存在较大差异时,可根据降水资料和工程变化情况对已有水资源规划相关成果进行修正后引用对干旱年可供水量分析要充分考虑干旱引起的供水水源减少情况,以及紧急情况下可动用的水量和增供的水量,要考虑资源规划中现状水平年需水成果与本次规划现状基准年及规划范围的差别,需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修正后采用。其中对同一水平年,生活和工业需水量在多年平均年份和其它不同频率干旱年份采用相同数据,农业需水量应根据多年平均和其它不同频率干旱年份给出相应值。 2020规划年的需水量数据可参考引用当地水资源规划相关成果 第1618栏:生活需水量分别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生活需水量,生产需水量分为城镇生
46、产需水和农村生产需水 第1922栏:填报农业、工业、建筑业及第三产业生产需水量,单位:万立方米 第23栏:填报生态补水量,单位:万立方米 第24栏:填报需水总量,单位:万立方米 第25栏:填报余缺水量,单位:万立方米,(五)抗旱能力评估及形势分析(技术大纲p17-p18),评估与分析内容:,现状供水安全评估(参考附表2-9)旱情监测预警体系与抗旱指挥调度系统现状评估 (参考附表2-6)抗旱减灾管理体系现状评估(参考附表2-6)抗旱能力评估 (综合评价)抗旱形势分析 (参考附表2-9)城市干旱分析 (参考附表2-2),现状供水安全评估,根据附表2-9分析遭遇中度、严重和特大干旱年份时,城乡居民饮
47、用水的安全保障程度 城市、农村居民饮用水的缺水量 城市、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保证程度 工农业生产用水的安全保障程度 工业生产用水的缺水量和保证程度 农业灌溉面积减少数量 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程度,现状供水安全评估,旱灾损失(三个指标) 因旱粮食损失量和因旱粮食损失率 旱灾损失值及其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 现有供水工程对各项用水安全保证程度,旱情监测预警体系评估,(1)信息采集、站网布设、自动化程度、信息处理手段(2)评价旱情监测系统在发生严重以上干旱时的作用(3)指出薄弱环节和需要完善地方,抗旱指挥调度系统评估,(1)现状建设情况和完善程度(软、硬件)(2)薄弱环节和需要加强的方面,抗旱减灾管理体系现
48、状评估,从以下几方面评估: (1)现有抗旱管理机构 (2)政策法规 (3)预案制度 (4)抗旱资金、人力物力、投入机制 (5)抗旱物资储备 (6)抗旱服务组织 (7)基础研究 (8)宣传培训,抗旱能力分析和评估,在本次规划中,通过对现状工程供水安全、旱情监测预警体系与抗旱指挥调度系统现状以及抗旱减灾管理体系现状的评估来对现状抗旱能力进行定性分析和综合评估,抗旱能力的定性分析和评价,(1)结合抗旱规划具体目标(不同干旱年的三个指标)(2)分析存在问题,并进行梳理、分类(工程、非工程)(3)定性评估现有抗旱能力(遭遇重旱以上干旱时可以保证供水的程度和调度的能力)(4)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抗旱形势分析,分析2020水平年条件下将要面临的抗旱形势(1) 根据附表2-9数据,进行2020规划水平年条件下的水资源供需分析;(2)分析2020水平年不同干旱年各部门用水的保障程度(3)考虑气候变暖因素(降雨、气温、蒸发变化)(4)评价在现有抗旱能力条件下,到2020规划水平年时干旱的发展趋势;(5)抗旱工作将要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