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文献综述 宁波民营企业战略转型问题研究 前 言 宁波民营企业经过 20 多年的高速发展 , 已经完成了自身能力与资源“量的积累”,正迈向 以企业全面转型和提升为核心任务的 “质的提高阶段 “。 目前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间的竞争环境已经 由 原有的粗放型的单点优势竞争转向了相对精密复杂的综合优势竞争,企业间的竞争优势再也不可能依靠一朝一夕的比拼获得,必须依靠持久竞争。依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转型来构筑竞争优势在当前已经成为 宁波民营 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 企业 战略 转型 1.1 企业战略转型 的 界定 企业转型的概念目前在国内外理论界 尚未达成共识,战略转型在不同流派专业视角下,不
2、同的战略变化的内涵和特征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早在 1971年, Andrew( 1971)就指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的确保,与企业调试与其所处环境连续不断的结合程度密切相关。这种调试本质上就是企业适时或随时间所发生的战略转型( 1979)。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步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和侵蚀。许多企业为了在不确定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纷纷走上了战略转型之路( 1999)。日本学者竹本次郎对企 业战略管理提出了“简单”的定义:“企业适应外部坏境的变化所采取的经营策略”。钱德勒( 1999)认为当企业外部环境
3、发生巨大变化时,企业战略转型是一种客观现象,是企业组织能力的一种表现。孙康睿( 2009)则认为企业战略转型是指传统管理运营模式转变为未来发展要求的现代公司制模式。周发明认为战略转型是企业与变化着的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基于长远发展的需要对其战略内容进行重大调整,改变原来的资源投向,形成新的经营模式( 2006)。而 事实上,战略转型被看做是用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竞争工具,那么企业的 这种竞争优势地位同样依赖于它比竞争对手更多的战略转型的机会 ( 1988) 。 基于此,笔者认为企业战略转型是企业运用资源优势、调整产业战略定位、2 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或摆脱经营困境的重大战略
4、行为。 1.2 企业 战略 转型 的 基本动因 一 、企业成长的阶段性。有关学者对企业的成长阶段进行了分析,比较典型的是斯坦梅茨的四阶段成长理论、格雷纳的五阶段模型、丘吉尔和刘易斯的五阶段模型、伊查克爱迪斯的十阶段模型等。众多研究表明,在企业成长的不同时期和阶段,企业面临的环境和自身的资源、管理方式都有所差异,需要在阶段性变化中适时进行战略 性调整。 二 、环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Andrew(1971)认为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在企业外部环境和能力之间进行匹配。外部环境是企业战略转型的首要原因。因此,企业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调整企业战略结构,寻找新的成长空间,促进企业的长足
5、发展。 三、 企业高层对战略转型的要求。当企业高层对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资源与能力的变化有充分的认识,认为有进行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就会进行企业战略转型。 1.3 国 内外 研究现状 1.3.1 国 外 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 对战略转型问题 进行了 近 15 年的 研究, 主要基于企业 资源基础 、动态能力和外部环境的视角来考虑的。虽然近年来出现了关于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的研究,比如 Richard Nelson 和 Sydney Winter(1982)认为企业过去的绩效好坏影响战略转型的可能性, 绩效差时转型的可能性大, Oster( 1982) 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 Grimn and Sm
6、ith(1991)从管理者的年龄、学历和工作经历的角度对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如Otley、 Davila、 Kloot( 1997) 进行了管理控制能力对战略的影响研究, Boyle和 Desail( 1991) 总结出战略转型后企业业绩不好的原因是管理控制 。 但是从整体上看还是以构筑企业竞争优势的视角为主要研究方向 , 研究成果主要如下: 以 迈克尔 波特 ( 2005)为代表的产业组织学派以环境分析为着眼点,认为企业应在外部环境限制的框架内制定自己的战略,而且认为战略的根本任务是定位,并提出了企业在竞争中的三种主要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聚
7、战略。 成本领先和差异化强调规模经济 ,而集聚战略则强调创新或者提3 高产品与服务质量 ,因此在不具备一定规模的情况下 民营 企业应更多地采用集聚战略。汉姆布瑞克 (1994)和米勒 (1988)等认为 ,在中小企业常见的五种竞争优势中 ,除了成本领先外 ,其他几种优势 (营销、质量、创新、技术能力和服务 )都属于差异化竞争优势。事实上 ,中小企业要发挥竞争优势 ,关键是要开发其核心竞争能力 ( 2010)。所以该学派认为企业转型的关键在与在已选择的行业中进行合理的定位。 内部资源学派( 2004)则以企业自身拥有的独特资源和能力作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认为战略的根本任务是界定企业已拥有的资源和
8、能力,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培养新的有关外来外部环境机会的资源和能力。他们认为: 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具有独特资 源和能力的集合体,企 这种独特的能力和资源的集合,是成功地制定企业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利润的来源。 所谓 “ 资源 ” 是指用于生产过程的各种投入,是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要素,可分为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和人力资源三类。所谓 “ 能力 ” 一般是指企业整体运用和协调资源并将其发挥作用的技能,此外还应包括建立一系列相互密切衔接的经营活动(即整合企业经营活动)的能力。该 学派 认为,由于资源不可能在企业间高度流动,因此,资源和能力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这些资源和能力 是伴随着组织的发展
9、过程而积累起来的,其他的组织难以通过模仿、购 买之类的手段获得 。由此,企业转型的关键在于企业 建立 自有的 独特的 资源和能力 。 以约翰福布斯纳什、约翰 C海萨尼以及莱因哈德泽尔腾( 1997)为代表的博弈论者则以对竞争对手的行动的研究,提出企业的战略制定要考虑对手的可能反映,要根据对手的反映或可能的反映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和行动,以达到击败对手或至少领先于对手的目标。这种理论提出的企业战略转型着眼点在于对竞争者现实能力的把握。 “ 超强竞争理论 ”的创始人 理查达维尼 ( 2003)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无法建立不败的竞争优势,每一种优势都有消失的一天。所以企业应当顺应市场竞争的动态发
10、展,积极瓦解自己的优势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势,不断 创造新的暂时的优势,以一连串短暂的行动积累成持久的竞争优势。 该学派认为企业转型的关键在于在动态的环境中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 1.3.2 国 内 研究现状 与国外研究角度不同,国内学者专家对企业战略转型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侧重点在于战略转型的时机选择、类型,能力和具体的策略上。 在企业战略转型的影响要素分析上,目前,对于影响企业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并没有达成共识,主要有三个流派。以 马佐平教授 为代表的学者流派4 认为,企业 转型关键在政策和人才 。以佛山 市委书记林元和 为代表的政治派认为 ,自主创新是佛山产业转型的关键 。以 林毅 夫 为代表
11、的金融学派( 2009)认为:企业 转型的充分条件是比较优势(对于企业来说,其比较优势就是拥有比同类企业在某一关键方面或者某一关键领域更大竞争优势)。 在企业战略转型的策略上,广东省企业文化副会长徐学峰,站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框架上提出了企业转型的内容、模式和路径。 并据此, 徐学峰 ( 2008)提出 企业转型的五种模式并根据风险程度由大到小进行了排列:企业战略层面的转型、业务战略层面的转型、职能战略层面的转型、战略项目层面的转型、专题战略层面的转型,并提出企业要根据自身 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风险的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企业转型战略。 林汉川 ( 2002) 则从行业、区域和企业层面出发提出了企业转
12、型的策略:在行业层面上,实现产业结构的提升,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在区域层面,培育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在企业层面,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提升,包括体制、经营理念、产品、技术、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 在 战略转型的时机选择上, 吕建中( 2003)等学者编著的精益管理 21世纪的标准管理模式一书中阐述了有关经济危机与企业转型的关系的内容,他提出在当前金融海啸过后,我国企业将迎来战略转 型的最佳时机。 在企业战略转型的能力问题上,项国鹏 ( 2003) 认为,企业战略转型能力包括战略认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战略形成形式的转换能力、战略实施的反馈能力和管理战略的首创性的能力。王国顺、唐健
13、雄 ( 2008) 则认为企业转型的能力主要包括环境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管理控制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国内学者李烨、李卫峰队我国上市公司战略转型进行了实证研究。李烨 ( 2005)认为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能力,通过实时扫描环境的变化,能成功实施前瞻性战略实转型,实现企业持续成长。李卫峰 ( 2006) 则认为企业战略转型不成功的主要 原因是机会把握能力差、资源利用与选择能力缺乏、创新能力不足等。 总 结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综述,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一、 经过近 30 年的高速成长,在国际金融危机、浙江 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周期的三重因素驱动下, 宁波民营 企业已进入全面转型时期。 二、 企业 战
14、略转型的关键在于适时地进行战略调整,以 获得相对比较优势,拥有企业的核心能力。 三、 企业 战略 转型,企业必须要回归到基本面,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自主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企业结构,实现企业 成功 转型。 另外,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虽然西方学者关于 企业战略 转型的论 述和见解富有较强的启发性,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是他们的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主5 要聚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 经济背景和经济状况等要素上,而这些要素, 中西方具有很大的差异。单纯的 用 发达国家的 企业转型升级研究来 分析我国 企业的转型问题 ,其边界范围和假设条件 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研究中国 民营战略 企业转型问题
15、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实现 企业 的 战略 转型。 参考文献 1 AndrewK.The concept of the corporate srtategyM.Homewood,LT:DowJone-Irwin,1971 2 MintzbergH The structure of organizationsM.En-glewoodChiff,NJ:Prentice-Hall,1979. 3CarayanniaEC. Organizationl transformation and strategy earning in the risk high complexity.environme
16、ntsJ.Technovation,1999,(19):87-103. 4 Richard Nelson Sydney winter,An Evolution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82. 5 Sharon Oster .Intraindustry structure and the Ease of the strategic Chang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2(64):376-383. 6GrimmCM.smithKG.M.m
17、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 note on a railroad industry ,1991 (01) . 7 KlootL.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responding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J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997(08) . 8 Boyle R D.Desai H B Turnaround strategies for mall firms J. Journal of sma
18、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1, (03) . 9 Richard Nelson,Sydney,winter, An Evolution theory of Economic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1982. 10AD.钱德勒 .企业规 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11 孙康睿 . 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 战略转型 J. 知识经济 , 2009, (12) . 12周发明 .论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战略转型 J.经济纵横 .2006(60): 72-76 . 13 Measuring
19、 & modeling changes in strategy:theoretical foundation & empirical directionJ .strategy Mannagement Jounral,1988(96): 559-575. 14(美)迈克尔 .波特 .竞争战略 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69-72. 15 唐玉萍 .珠三角中小型企业战略转型探析 J改革与战略 .2010.1.26 16刘立君 .战略从哪里来 J.科技智囊 .2004.4 . 17 Charitou,C.D.Constantinos,Markides Responses to disrupt
20、ive strategic innovation C. MIT SloanManagement Review, 2003, 44(2): 55- 63. 18潘应利 .关于产业升级的若干问题的研究 J台州社会科学, 2009( 9) . 19徐学峰 .民营企业转型的成功模式 J中国高新区 .2008.3:72-73 20 林汉川 .重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问题 . J.宏观经济研究 .2002,(3):48-52 21 吕建中 .精益管理 21 世纪的标准管理模式 .M中国海洋 .2003-11-1 22项国鹏 .企业战略变革的知识视角研究 D.南京:南京大学, 2003 23王国顺、唐健雄,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的整合架构剖析 J预测, 2008( 3) 6 24李烨 .战略创新、业务转型与民营企业持续成长 J管理世界, 2005,( 6): 126-135 25李卫峰 .我国上市公司产业转型初探 J商场现代化, 2006( 1): 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