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剪力墙柱的构造要求 1.1 柱截面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加强 新规范 类别抗震等级一二三四中柱和边柱 1 00 80 70 6 角柱、框支柱 1 21 00 90 8 旧规范 类别抗震等级一二三四中柱和边柱 0.80.70.60.5 角柱、框支柱 1.00.90.80.7 1.2 柱箍筋加密区箍筋间距和直径的要求 引入“柱根”概念,三、四级抗震底层柱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 100mm,四级 抗震底层柱箍筋最小直径 8mm。 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 10mm 且箍筋肢距不大于 200mm 时,除柱根外 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 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 400mm 时,箍筋 最小直径
2、应允许采用 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 2 时,箍筋直径不应小 于 8mm。 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 2 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100mm。 1.3 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 25% 1.4 柱箍筋加密范围的变化 底层柱、柱根不小于柱净高的 1/3。 剪跨比不大于 2 的柱取全高。 一级及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1.5 柱箍筋加密区的最小体积配箍明显增加 应符合下列要 求: fc/fy 式中 柱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一级不应小于 0.8%,二级不应小于 0.6%,三、四级不应小于 0.4%;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重
3、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强度等级低于 C35 时应按 C35 计算; fy 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超过 360N/mm2 时,应取 360N/mm2 计算; 最小配箍率特征值,宜按下表采用。 抗震 等级箍筋形式柱轴压比 0.30.40.50.60.70.80.91.01.05 一普通箍、复合箍0.100.110.130.150.170.200.23 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 0.080.090.110.130.150.180.21 二普通箍、复合箍 0.080.090.110.130.150.170.190.220.24 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
4、0.060.070.090.110.130.150.170.200.22 三普通箍、复合箍 0.060.070.090.110.130.150.170.200.22 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 0.050.060.070.090.110.130.150.180.201.6 一级 和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 9 度)时不宜超过 0.4,一级( 8 度)时不宜超过0.5,二级不宜超过 0.6。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1 设计地震分组 将原规范的设计近远震改为设计地震分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有更详细的规定。 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场地类别
5、、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 1 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 2 采用,计算 8、 9 度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 0 05s。 表 1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 值 地震影响 6 度 7 度 8 度 9 度多遇地震 0.040.08( 0.12) 0.16( 0.24) 0.32 罕遇地震 -0.50( 0.72) 0.90( 1.20) 1.40 表 2 特征周期值 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一二三四第一组 0 250 350 450 65 第二组 0 300 400 550 75 第三组0 350 450 650 902.2
6、反应谱的范围增加 反应谱的范围由 3 秒延伸到 6 秒, 5Tg 以内与 89 规范相同。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3.1 取消混凝土的弯曲抗压强度 fcm,以 1fc 代替, 1 当混凝土等级不超过 C50 时为 1.0, C80 时为 0.94,其间按线性插值, fcm 1fc,计算配筋将增大。 3.2 混凝土强度等级最高由 C60 增加到 C80 3.3 新三级钢 HPB235、 HRB335、 HRB400( RRB400), HRB400 为非预应力主导钢筋。 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4.1 四类地面粗糙度 进行风荷载的计算时,第四类地面粗糙度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
7、区。 4.2 结构各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标准值不满足下列要求将在总信息增大地震力调整系数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各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标准应符合: VEKi Gj 式中 VEKi 第 i 层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标准值。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按本规程 5 1 14 条的规定乘以 1 15 的增大系数; 水平地震剪力系数,不应小于下表规定的最小值; Gj 第 j 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n 结构计算总层数。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类别 7 度 8 度 9 度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 3 5s 的结构 0.016( 0.024) 0.032( 0.048) 0.064 基本周期大于 5 0s
8、的结构 0.012( 0.018) 0.024( 0.032) 0.040 4.3 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恒载分项系数的增 大 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恒载分项系数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 89 规范为 1.2,现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为 1.2,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为 1.35,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内力一般比以前增大了。 4.4 计算地震剪力放大 当高层建筑结构某楼层抗侧刚度小于其上一层的 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0%,或结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承载力小于其上一层的 80%时,该楼层的计算地震剪力应乘以 1 15 的放大系数。 4.5 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 在水平力作用下,带有剪力墙或筒体的高层建筑结构的变形形态为弯剪型 ,框架结构的变形形态为剪切型。计算分析表明,如果结构刚度和重力荷载比满足一定的要求,重力二阶效应可以忽略不计,但重力荷载在水平作用位移效应上引起的二阶效应(重力 P-效应)有时比较严重。对混凝土结构,随着结构刚度的降低,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呈非线性增长,直至引起结构的整体失稳。 4.6 增加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底截面的弯矩的放大 抗震设计时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底截面的弯矩设计值采用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值与 1.15 的乘积, 89规范只对一、二级放大。 4.7 剪力和配筋公式有所变化 4.8 抗震时各级内力调整系数 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