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州区抗旱应急预案2017年修订.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73968 上传时间:2018-10-1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州区抗旱应急预案2017年修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玉州区抗旱应急预案2017年修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玉州区抗旱应急预案2017年修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玉州区抗旱应急预案2017年修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玉州区抗旱应急预案2017年修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玉州区 抗旱应急预案 ( 2017 年修订) 目 录 1.总则 .3 1.1 编制目的 .3 1.2 编制依据 .3 1.3 编制原则 .3 1.4 适用范围 .3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3 2.1 指挥机构 .4 2.2 职责分工 .4 2.2.1 指挥部职责 . 4 2.2.2 防汛办 职责 . 5 2.2.3 成员单位职责 . 5 2.2.4 工作组职责 . 6 3.预防及预警 .7 3.1 预防 .7 3.2 预警 .8 3.2.1 干旱等级 . 8 3.2.2 干旱预警 . 9 4. 应急响应 .9 4.1 响应程序 .9 4.1.1 响应等级划分 . 9 4.1.2 响应

2、启动程序 . 9 4.2 应急响应 .10 4.2.1 级应急响应 . 10 4.2.1.1 启动条件 . 10 4.2.1.2 响应行动 . 10 4.2.2 III 级应急响应 . 11 4.2.2.1 启动条件 . 11 4.2.2.2 响应行动 . 11 4.2.3 II 级应急响应 . 12 4.2.3.1 启动条件 . 12 4.2.3.2 响应行动 . 12 4.2.4 I 级应急响应 . 13 4.2.4.1 启动条件 . 13 4.2.4.2 响应行动 . 14 4.3 响应等级升降与终止 .14 5.信息报送和处理 . 15 5.1 信息报送 .15 5.2 信息处理 .1

3、5 6. 保障措施 . 16 6.1 队伍保障 .16 6.2 物资保障 .16 2 6.3 资金保障 .16 6.4 技术保障 .16 6.5 水源保障 .17 6.5.1 农业生态水源保障 . 17 6.5.2 城乡生活水源保障 . 17 6.6 宣教和培训 .17 6.6.1 宣教 . 17 6.6.2 培训 . 17 7. 后期处置 . 18 7.1 灾后救助 .18 7.2 保险与补偿 .18 7.3 总结与评估 .18 8. 责任追究 . 18 9.附则 . 19 9.1 名词解释 .19 9.2 预案管理与更新 .19 9.3 指挥部人员组成更新 .19 9.4 预案解释部门 .

4、19 9.5 预案实施时间 .19 3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规范和强化政府对干旱灾害的应急处置和管理能力,保证抗旱救灾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旱灾害损失,特制 定 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防总关于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编写导则以及玉州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玉林市抗旱应急预案等有关法规规程编制本预案。 1.3 编制原则 一、 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 二、 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避、抢、救”相结合。 三、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责任制、部门责任制、技术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5、”,统一调度,统一指挥。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本行政区域内干旱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适用于天气干旱引起的干旱灾害、供水危机;亦可适用于由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次生、衍生的供水短缺、水质污染导致生产生活用水紧张等状况。 2.组织 指挥体系及职责 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 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4 玉州区人民政府设立玉州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领导和组织全区干旱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 各镇 (街道 )人民政府 (办事处 ) 设立防汛 抗旱 指挥机构,负责辖区 干旱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 2.1 指挥机构 总指挥长:由区人民政府区长担任 。 指 挥 长:由区人民政府

6、分管水利工作的副区长担任 。 副指挥长:由市公安局玉州分局局长 、 区人武部部长 、 区政府办公室 协 管水利工作的副主任 、 区水利局局长担任 。 成 员 : 由 区水利局、发改局、财政局、民政局、经贸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局、 教育局、 卫生计生 局、粮食局 ,市国土资源玉州分局 ,区 水产畜牧兽医局、水库移民局、供销联社、水利工程管理站、防汛办公室 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区水利局。电话: 2825912, 传真: 2835512。 指挥部设立 6 个专门工作组: 监测组、 信息组、转移组、调度组、保障组、抢险组,负责执行抗 旱 救灾

7、具体 任务 。 2.2 职责分工 2.2.1 指挥部职责 传达贯彻上级党委 、 政府对防旱抗旱工作的指示 、 命令;负责发布全区干旱灾害灾情公告; 根据灾情变化研究制定抗旱救灾对策并组织实施 ; 组织评估、核查和上报灾情 ; 指导各镇(街道)开展组织灾民转移安置 、 灾民救助,以及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等工作。 5 2.2.2 防汛办职责 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包括: 收集上报 干旱灾情信息, 及时发布预警预报 ;提出召开防旱抗旱会商建议;制定抗旱救灾应对方案;传达指挥部指令并监督实施; 与灾区和有关部门应急机构保持联系 ; 指挥和协调应急工作组的工作; 处理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2.2.3 成

8、员单位职责 区政府办 负责全区抗旱救灾等重大事件的组织协调工作。 区人武部 负责组织预备役民兵 协助 干旱重灾区应急抗旱水源工程抢建和人 饮水护送。 公安部门 负责协助灾区地方政府群众转移 ;负责 灾民安置点及灾区社会治安管理;负责抗 旱 救灾现场道路交通管制 ,确保救灾 人员和车辆优先通行 。 发改部门 负责 水利抗旱 项目 、 人饮项目 和其他灾后重建项目的立项审批或上报。 财政部门 负责筹集安排本级抗旱 专项工作经费 、 抗旱 应急预备金 和 抗旱项目 、 人饮项目 资金;及时划拨抗旱救灾专项资金,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并做好 资金使用监督和管理。 水利部门 负责全区抗旱 水利 工程的 规划

9、和 建设 ;做好 城乡群众 生活 、 工业 、 农业 、 生态等水资源的调度 计划 和有效保护;加强应急水源 工程 规 划和 建设; 协调和指导 旱区 供水调水等抗旱救灾工作, 防范、 处理 抗旱水事纠纷。 民政部门 负责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灾区灾情与救助信息的收集统计、上报、评定和发布,发生重大灾情时向有关涉灾部门通报情况;组织、指导和开展救灾捐赠工作。 6 卫 生 计生 部门 负责 旱 灾区伤员 病员 医疗救护、公共场所消毒、 疫情 防控等;加强灾区饮用水源卫生监督,防控疫病发生和流行。 交通 运输 部门 负责 抗旱 救灾期间所需的运输车辆 、 舟船的组织和调度,确保 抗旱

10、救灾 物资 、 人员运送及时 。 供销部门 负责组织灾区生活必需品等救灾和灾后恢复重 建物资的储备、调运和供应工作 。 粮食部门 :负责组织协调救灾粮食调拨和供应,保证灾区粮油供应。 教育部门 负责学校 师生饮用水保障和开展节水宣传教育 。 农业部门 负责农业 抗旱救灾指导 工作。 及时 收集 统计上报农业 干旱 受灾情况;组织 干旱 灾区农业生产自救 , 及时恢复灾后生产; 指导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农业节水技术 。 畜牧水产部门 负责 干旱灾区 水产畜牧养殖业的 生产指导 工作,及时 收集干旱灾害生产受损情况 ,组织和指导灾后养殖业生产恢复工作。 驻玉部队 负责组织指挥所属部队官兵和预备役

11、部队,支援地方抗 旱 救灾 工作 。 宣传部 门 正确把握 抗旱 救灾宣传导向,及时协调、指导新闻传媒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其他成员部门 负责本部门职能范围相应的防 旱抗旱 工作,以及完成指挥部根据需要临时安排的 抗旱 救灾任务。 2.2.4 工作组职责 监测组: 由水利部门组成。主要职责: 江河 、 水库水 源 的监测 和调度 ; 城乡人饮 、 工业农业 、 生态水资源 监测和 调 控, 7 并提出抗 旱 救灾措施方案。 信息组: 由水文、气象、水利等部门组成。主要职责:负责气象、水文、 旱 灾情等各种信息的收集 、 分析 和预警 ,为指挥部领导决 策提供科学依据。 转移组: 由公安部门组

12、成。主要职责: 协助灾区地方政府群众转移 ; 负责 灾民安置点及灾区社会治安管理; 负责抗 旱救灾现场道路交通管制 ,确保 救灾 人员和车辆优先通行 。 调度组: 由交通部门组成。主要职责: 负责救灾用车辆、船舶等交通运输工具的组织调度; 负责各种救灾物资、装备的运输; 保障 灾区救灾交通道路的通畅。 保障组: 由民政、卫生 计生 等部门组成。主要职责:民政部门: 负责安置点 灾民 基本生活保障; 负责灾情统计 、 核实和上报; 负责救灾物资的分配管理。卫生 计生 部门: 负责灾区伤员 病员 医疗救护 ; 负责灾区和安置点的 饮用水源消毒、 疫病防控 、 卫生防疫等。 抢险组: 由武装部预备役

13、民兵组成。主要职责:负责灾区应急抗 旱水源工程 抢 建和干旱重灾区人饮水护送 。 3.预防及预警 3.1 预防 一、 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工程、重点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和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五小水利”等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提高工程抗旱能力。 二、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加强全民节约用水宣传教 8 育,倡导节约用水。 三、 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减少农业生产用水和提高农作物耐旱能 力。 四、 加强空中

14、水资源开发利用,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五、 强化城乡供水源地、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河流源头区的保护,搞好水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 六、 积极推进 中 小 型水库洪水调度系统建设,优化水库防洪与兴利调度,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增强水库抗旱蓄水能力。 七、 加快旱情监测系统建设和应用,提高旱情监测预警预报水平。 八、 加强 基层 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提高应 急抗旱服务能力 。 3.2 预警 3.2.1 干旱等级 干旱灾害主要包括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等三方面。 按照旱灾严重程度及其影响大小将干旱灾害分 为 4 个等级,依次为: 轻度干旱: 全 区 受旱作物面积占实种面积 20%以下

15、,或因旱造成农村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占全 区 农村人口 5%以下,或 城乡 日缺水量与正常日供水量比值为 5% 10%。 中度干旱: 全 区 受旱作物面积占实种面积 20% 40%,或因旱造成农村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 5% 10%;或 城乡 日缺水量与正常日供水量比值为 10% 20%。 严重干旱: 全 区 受旱作物面积占实种面积 40% 60%,或因旱造成农村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 10% 15%;或 城乡日缺水量与正常日供水量比值为 20% 30%。 9 特大干 旱: 全 区 受旱作物面积占实种面积 60%以上,或因旱造成农村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 15%以上

16、;或 城乡 日缺水量与正常日供水量比值 30%以上。 3.2.2 干旱预警 一、 气象部门加强对天气、雨情的监测和预测预报,做好气象干旱分析评估,及时发布气象干旱预警。 二、 水文部门加强对雨情、土壤墒情、地表及地下水情水质的监测和预测预报,做好水文干旱分析评估,及时发布水文干旱预警。 三、 农业部门加强对农作物苗情等农情的监测预警,掌握农业旱情动态, 及时发布 农业干旱 预警并 报告区防汛抗旱指挥部。 四、 城市、乡镇及农村供水主 管部门加强对饮用水供水状况的监测和 预警,及时发布 供水安全 预警并报告当地政府和 区防汛抗旱指挥部 。 五、 防汛 办 加强对全 区 旱情动态和相关旱情信息的收

17、集、整理,加强会商分析,为指 挥部 领导决策做好参谋服务, 适时 发布干旱防御警报。 4. 应急响应 4.1 响应程序 4.1.1 响应等级划分 按干旱灾害的影响程度、发展趋势和防御工作的紧要程度,应急响应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级、级、级、级。 4.1.2 响应启动程序 接到预警预报信息,指挥部应组织专家进行会商,确认已经达到应急响应条件,即提出启动应急响应建议,报请指挥长 批准, 10 由指挥部发布。 级应急响应的启动,由防汛办主任或水利局分管领导 主持召开 会商会 ,报请指挥长批准后,由副指挥长签发启动令。 级应急响应的启动,由副指挥长以上级别的领导 主持 召开会商会 ,报请指挥长批准后,由副指

18、挥长或以上级别领导签发启动令。 级应急响应的启动,由副指挥长或以上级别的领导 主持 召开 会商会 ,报请指挥长批准并签发启动令。 级应急响应的启动,由指挥长或区长 主持 召开 会商会 ,报请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批准并签发启动令。 4.2 应急响应 4.2.1 级应急响应 4.2.1.1 启动条件 出现下 列情况之一者,启动级响应: 全区受旱作物面积占实种面积 20%以下,或因旱造成农村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占全区农村人口 5%以下,或城乡日缺水量与正常日供水量比值为 5% 10%。 4.2.1.2 响应行动 一、指挥部: 由防汛办主任或水利局分管领导 主持 召开 会商会议 ,报请指挥长批准后,由副指挥长签发启动令。 作好工作部署。 二、防汛办:加强 抗旱应急值班, 加强 收集旱情信息和 及时报送 信息工作。加强对水库抗旱水源的水量调度监管,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抗旱工作部署,必要时派出工作组深入重点旱区开展督察检查和指导。加强灾情监 测及干旱趋势分析预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