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化-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教职员工个人网站使用说明简介.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482236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阶层化-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教职员工个人网站使用说明简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社会阶层化-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教职员工个人网站使用说明简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社会阶层化-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教职员工个人网站使用说明简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社会阶层化-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教职员工个人网站使用说明简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社会阶层化-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教职员工个人网站使用说明简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社會階層化,侯東成,2,定義,社會階層化(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指一個社會中的人,按照某一個或幾個標準,如財富、權力、職業或聲望之類,被區別為各種不同等級的狀態。社會階層化是一個劃分等級的方法,而被劃分為不同等級的一群人,則稱之為一個社會階層(social stratum),3,解讀社會階層的關鍵,.稀少的資源:這些資源包括(1)權力(2)聲望(3)財富不平等分配社會等級,4,社會階層化的特性,古已有之無處不在社會塑造形式多變影響深遠,5,社會階層的類型,封建制度喀斯特制度階級制度,6,封建制度,依賴歸屬地位政治權力決定經濟及社會地位封閉的系統,流動很小,向上流動主

2、要靠戰爭功績或科舉制度土地控制是封建制度重要的一環。,7,喀斯特制度,依賴歸屬地位,永久世襲。社會地位決定經濟及權力的不平等。封閉系統,無流動。個人只能在同一個喀斯特中改變身分印度是最典型的喀斯特。,8,階級制度,階級是對社會地位相等的一群人的稱謂,每一階級通常均有共同的習慣、態度、價值及行為標準。其主要概念是馬克思發展出來的依賴成就取得(理論上如此,但仍因種族、性別.而有差異)經濟決定權力及社會地位,因此階級界線最明顯的是資本主義社會開放的流動系統,9,封閉社會階層關係構成的基本原則,身份是代代相傳的階級內婚制職業依階層而定每階層有其飲食與日常生活習慣喪失階級者會被社會排除,10,開放社會階

3、層關係產生的原因,一般人均有相近、公平的經濟機會,來追求財富及改善生活水準政治是自由的,政治權力是可以公開、公正、公開競爭的教育普及和宗教的自由與容忍,使人們的思想、信仰得以解放個人擁有創造、發明以及遷徙的自由個人主義,11,馬克思的階級論,私有財產制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經濟利益的爭奪決定階級屬性階級關係是剝削的:階級表現為自在階級(class in itself) 與自為階級(class for itself),前者指具有相同經濟結構情境者,後者指意識到自己的經濟情境的階級自為階級會發動對支配階級的反抗,改變目前的生產關係,12,韋伯的階層論,強調階層系統是由以下三個相關層面所組成:(1)階級

4、或經濟權力(2)地位或社會權力(3)政黨或政治權力,13,功能論,階層是普遍存在、必需且無可避免的社會體系影響社會的階層形態社會需要整合、團結、協調因而產生階層階層提高社會與個人的功能表現階層反應出社會中共享的價值權力在社會中是合法地進行分配工作與酬勞的分配是合理的經濟結構次於其他社會結構階層經由進化過程而改變,14,衝突論,階層雖然是普遍存在,但不一定是必需且無可避免的社會階層影響社會體系社會階層產生於競爭、衝突和征服階層阻礙社會與個人之功能表現階層反應出社會支配團體的價值觀權力在社會中是由一小群人在控制工作與酬勞的分配是不合理的經濟結構是社會之基礎階層需由革命來改變,15,生活方式研究法,

5、最早由韋伯所提出生活方式的指標包括:互動方式、象徵財產、象徵式活動目前以社會與經濟地位量表(SES)最典型這種測量依據的理由: .社會親密關係只會發生在同階級的人群 .不同社會階級會利用某些項目劃分彼此,16,聲望研究法,透過與社區有密切關係的人來區分社區分子的聲望等級依據理由:一個社區或社會系統的成員基於對社會位置的私人體驗,知道某人在他人眼中的聲望缺點:偏見、刻板印象及私人恩怨都會影響評斷的公正性。,17,主觀研究法,要求受訪者評定自己的等級依據理由:個人最瞭解自己在階級系統中的位置並非所有人都有階級觀念受訪者對自己社會位置的認知可能有所曲解,18,客觀研究法,研究者使用某些固定標準來區分

6、居民的階層韋伯提出三個標準 .經濟原則 .政治原則 .社會原則目前學者常用標準為收入、職業和教育水準,19,造成社會不平等(所得分配不均)原因 1,經濟方面的原因:少數人是否操縱著天然資源人口總數的多寡(會影響國家的生產形態與消費市場)財稅制度完善與否是否存在雙重經濟(或區域間不均衡),20,造成社會不平等(所得分配不均)原因 2,政治方面的原因:政府是否直接參與經濟活動政治參與程度之高度工會力量傳統政治菁英(地主、資本家)的政治影響力政治領袖是否致力於經濟發展,21,造成社會不平等(所得分配不均)原因 3,社會文化方面的原因:有否改進人力資源(如設學校、改善公共衛生等)都市化程度中產階級在社會中的數量社會流動的可能性種族文化的異質性,22,社會流動的管道,職業的改變經濟成就教育成就權力控制家庭結構與婚姻營養其他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