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204 公共管理( Public Administration)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基本信息 1. 学科名称: 公共管理, Public Administration 2. 学科代码: 1204 3. 二级学科: 行政管理( 120401)( Public Administration)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120402)( Social Medicine and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教育经济与管理( 120403)( Educ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社会保障( 120404)( Social Secu
2、rity) 土地资源管理 ( 120405)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公共政策( 1204Z1) (Public Policy) 公共部门信息资源管理( 1204Z3)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土地行政与房地产管理( 1204Z4) (Land Administration and Real Estate Management) 二、学科简介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科 起源较早, 1912年四川高等学校开始培养政治学与行政学人才,1914 年华西协和大学开始培养公共卫生人才。在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科
3、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了黄季陆、杨兰荪、张世文、张绍英、张萍洲、杨伯恺、宋懋欧、刘绍虞、陈希虞等一大批著名的公共管理专家,陈志潜教授是享誉世界的公共卫生学专家、初级卫生保健的先驱、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创建者、中国现代健康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 “ 中国公共卫生之父 ” 。 1986 年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 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 年行政管理获批西部地区最早的硕士学位点; 2004 年公共管理学科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8 年公共管理学科获批四川省一级重点学科; 2010 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2014 年获批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现为四川大学 “ 98
4、5”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 211” 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重点建设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中名列前茅。 1. 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特色鲜明。本学科点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地方政府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政策与应急管理、公共服务治理、公共部门信息资源管 理等多个相对稳定的学科方向,在服务型政府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公共部门流程再造、疾病预防与社区卫生服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灾后重建等研究领域特色明显,其中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分别被评为四川省特色专业。 2、学术队伍合理,团队合作充分。形成了结构合理、研究能力
5、较强、国际化程度高的研究团队,其中教授近 30 名、博导近 15 名、外籍教师 6 名。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3 人, 全国 MPA 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 人, 四川省学术带头人 4 人, 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 5 人。学术带头人姜晓萍教授还担任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多位老师担任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机制。 3. 平台支撑有力,研究成果丰富。依托学校 “ 社会公平与社会风险控制 ” 、 “ 哲学、宗教与社会
6、” 、 “ 应用人文社科交叉学科群建设工程 ” 、灾后重建与管理 ” 等三个 “985”创新研究平台,在 成都科学发展研究院、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灾后重建与应急管理研究所、社会发展与社会风险控制中心、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四川大学基地等学术平台的有 力支撑下,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科研成果丰富。近 5 年承担科研项目 300 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3 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 余项,省部级项目 50 余项,各类科研项目经费共计 5832.96 万元,发表 CSSCI 论文 300 多篇,出版专著(含教材) 50 余部,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励 178 项,其中省部级
7、奖励 20 余项。 4. 重视国际合作交流,国际化程度高。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高校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合作办学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举办多次大型国际学 术会议以及海峡两岸学术会议;近年邀请国外 100 余名著名专家学者进行讲学,接收外国留学生多人,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交流,承担中英艾滋病项目、世界卫生组织项目、美国 NIH 项目等 10 余项国际合作项目,多篇论文被 SSCISCI 收录。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ogram of Sichuan University origi
8、nated quite early. In 1912, Sichuan University, back then known as Sichuan Higher School, began to tra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ve specialists. In 1914, 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 the precursor of Sichuan University (Huaxi District), began to train public health prof essionals. In the h
9、istor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ogram development of Sichuan University, a large number of well-known public management experts had emerged, including Huang Jilu, Yang Lansun, Zhang Shiwen, Zhang Shao Ying, Zhang Pingzhou, Yang Bokai, Song Maoou, Liu Shaoyu, Chen Xiyu, and Prof essor Chen Zhiqian,
10、 who is recognized as the founder of Chinese modern health education. As the world-renowned public health expert, the forerunner of the idea of PHC (primary health care), and the founder of three-level hygiene network in rural area, Prof essor Chen is honored as “the father of Chinese public health“
11、.In 1986, the Social Medic ine and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program gain the right to grant masters degree, and in 2003 gain the right to grant doctors degree. In 1995,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ogram was proved to grant masters degree, as the first one in the western region. In 2004, the program
12、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ain the right to grant a numbers of key level masters degree. In 2008,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ogram has been approved as the Sichuan province level key program. In 2010,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gain the right to grant the key level doctors degree. Later in 2014, the
13、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ogram was approved to host 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 The Public Management program is the “985“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innovation base and the key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211” project of Sichuan University, rank top among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ogram Evalu
14、ation. 1. Cross programs interfuse and develop with distinct research features.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ogram interfuses with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ciology, political science, psychology and other related programs, forming a series different program directions included local gove
15、rnment management,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social medicine and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public policy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public service management,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se different program directions developed distinct re
16、search fea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rvice type gover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e re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ctor process, the service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mmunity hygiene, the reform of the cadre and personnel system, and the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etc. A
17、mong which,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program were rated as the feature program of Sichuan Province. 2. Fully cooperative and reasonable academic team. The program formed a rational and strong internationalized research team with nearly 30 prof essors, including 15 Ph.D instructo
18、rs, and 6 foreign prof essors. SPA has 1 Yangtze River Scholar Distinguished Prof essor, 3 experts who enjoy the State Council Special Allowance, 1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National MPA Steering Committee, 1 excellent talent of the new century, 4 academic leaders of Sichuan province, 5 Outstanding Co
19、ntribution Experts of Sichuan Province. As the academic leader, Prof essor Xiaoping Jiang is also the Deputy Secretary-General of Chines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research society, the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ciety. Besides, many faculties work as the consu
20、ltant of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and of Chengdu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Under Prof essor Xiaoping Jiangs leadership, a well-developed cooperation research and teaching team has been established. 3. Strong supporting platform with fruitful research results. Relied on the three “98
21、5” innovative research platforms (“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Risk Control“, “Philosophy, Religion and Society “,“ Applic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terdisciplinary Project “) of the Sichuan University and the strong supporting academic platforms (Chengdu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Develop
22、ment Research,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 Innovation Research Center,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Research Institu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isk Control Center, and National Cadr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Base of Sichuan University), the research team cooperated close
23、ly with local government and brought out abundant research results. Over the past 5 years, the whole team has undertaken more than 300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ncluding three major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project, more than 20 items 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project and natural scie
24、nce fund project, more than 50 items of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level projects. All kin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funds totaling 5832.96 million Yuan. The team published more than 300 CSSCI articles, more than 50 books (including textbooks), earned 178 items of all kinds of scientific rese
25、arch achievement awards (with more than 20 items of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level awards). 4. Valued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experience.It cooperated and communicated wi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various countries and area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B
26、ritain, Canada, France, Australia,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to develop science research, joint school-running, and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During the years, several grant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s and cross-strait academic conferences had been held. More than 100 famous experts and s
27、cholars had been invited to give lectures in SCU. Through various form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programs and more foreign students been accepted,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ogram expands its impac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t the same time, the team undertake more than ten interna
28、t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s, like China-UK AIDS Project,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oject, and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Project, with many papers included in the SSCISCI journals. 三、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治学严谨,学风端正,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公共管理高级专门人
29、才。 1. 博士学位 ( 1)具有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宽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掌握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娴熟精炼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跟踪学科前沿理论和新学科生长点的动向。 ( 2)学 位论文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应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观点与方法富有创新性,并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达到相应要求。 ( 3)具备良好的独立开展公共管理专业相关的研究、教学、科研的能力,能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党政机关、非盈利机构从事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教学,能够独立完成大型公共项目的管理工作。 ( 4)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
30、纯熟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有很强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2. 硕士学位 ( 1)系统掌握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宽厚坚实的基础理 论与专业知识;系统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了解本领域的学术动态。 ( 2)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或实际应用价值。 ( 3)能够从事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教学和其它实际工作。 (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1. 博士学位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博士
31、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长学习期限,但 是最长不得超过 6 年。 2. 硕士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 4 年。 3. 硕博连读 学术型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5 年,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 8 年。 五、研究方向 1. 博士学位 本一级学科设有 7 个研究方向: ( 1) 行政管理 ( 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 3)教育经济与管理 ( 4)社会保障 ( 5)土地资源管理 ( 6)公共政策 ( 7)公共部门信息资源管理 2. 硕士学位 本一级学科在 6 个二级学科下分别设置研究方向。 ( 1
32、)行政管理二级学科设置 5 个研究方 向: 行政学理论 地方政府治理 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电子政务与城市管理 ( 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设置 7 个研究方向: 卫生政策研究 卫生事业管理 社会医学 医疗保健制度 基层与农村卫生政策 医学教育 医药卫生政策与监管 ( 3)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设置 4 个研究方向: 教育发展与管理创新 教育管理与政策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教育经济与评价 ( 4)社会保障二级学科设置 5 个研究方向: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社会保障法研究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研究 ( 5)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设置
33、 3 个研究方向: 土地经济 与 管理 研究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研究 土地 与房地产评估研究 ( 6)土地行政与房地产管理二级学科设置 3 个研究方向: 土地行政管理 土地制度与政策 房地产 行政 管理 六、培养方式 1. 博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位博士研究生都成立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组长为该生导师,其余人员都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导师每周至少应为指导的研究生组织一次与专业相关的一流国际杂志的读书报告会或各种研讨会,并积极支持研 究生参与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 1)培养计划。在学生入校后,博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
34、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学生研究方向和个人特点,填写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表,经导师和学院主观领导审核签字,交学院备案后执行。学生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个人培养计划,须征得导师及学院主管领导同意,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课程最终选定后不得退选,如果考核不合格,必须重修至合格。学生修同一老师的课程一般不得超过 2 门。 ( 2)课程考试。博士生学位课程考试考前组织考试委员会(或考试小组)由考试委员会(或考试小组)组织考 试,考试委员会(或考试小组)由包括任课教师在内的三位副教授职务以上的教师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考试委员会(或考试小组)应由任课教师和博士生导师等三人组成;专业基础课和方向课由
35、本学科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组成。考试方式可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评分采用百分制;考试必须保留试题、试卷。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完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论文,并通过学位课程考试;外语考试的要求按四川大学关于研究生公共外语学习和考试的规定执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采取笔试与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及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 3)中期考核。博士生在第二学年下期对其进行一次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项目包括:学科基础综合考试、研究进展和综合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学科基础综合考试主要针对博士生所在一级学科核心基础理论进行综合测评;研究进展主要考核是否按进度计划
36、完成相关的工作,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和下一步工作设想(如发表论文、申报专利、基金撰写、以及研究过程中其他成果等);综合能力主要考核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外语水平、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等。填写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表。具体中期考核的办法 按四川大学关于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的规定办理。 ( 4)科学研究。进行科学研究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博士生在学习期间主要精力应集中于进行科学研究。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资料和进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且制定具体的研究工作计划。论文答辩前博士生必须发表科研成果,其具体要求应按四川大学校学位委员会的相关规定执行。 ( 5)开题
37、报告。博士研究生一般应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综合考试后进行开题报告,具体时间可在第三学期进行,填写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 文下一阶段,必须在半年后重新进行开题报告,直到合格为止。 ( 6)进展报告。开题以后,一般每一学期填写一份进展报告,填写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学期进展报告,毕业时至少提交三份。 ( 7)学位论文。博士生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应不少于两年。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按照本学科特点,可以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也可以是公共管理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要尽可能与导师及其所在学科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博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
38、要标志,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具 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科学研究做出创造性成果。 2. 硕博连读研究生(同时适用于提前攻博、 3+2+3 研究生)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位硕博连读研究生都成立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硕博连读研究生指导小组组长为该生导师,其余人员都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导师每周至少应为指导的研究生组织一次与专业相关的一流国际杂志的读书报告会或各种研讨会,并积极支持研究生参与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 1)培养计划。在学生入校后,硕博连读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 结合学生研究方
39、向和个人特点,填写四川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表,经导师和学院主观领导审核签字,交学院备案后执行。学生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个人培养计划,须征得导师及学院主管领导同意,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课程最终选定后不得退选,如果考核不合格,必须重修至合格。学生修同一老师的课程一般不得超过 3 门。 ( 2)课程考试。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位课程按照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属于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按照硕士研究生的要求进行考试;属于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按照博士研究生的要求进行。 ( 3)中期考核。硕博连读研究 生在第三学年期末对其进行一次中期考核, 3+2+3 研究生在第 一 学期期末前进行中期考核。填写
40、四川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中期考核表。具体中期考核的办法按四川大学关于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的规定办理。 ( 4)科学研究。进行科学研究是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硕博连读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主要精力应集中于进行科学研究。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明确研究 方向,收集资料和进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且制定具体的研究工作计划。论文答辩前硕博连读研究生必须发表科研成果,其具体要求应按四川大学校学位委员会的相关规定执行。 ( 5)开题报告。硕博连读研究生一般应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综合考试后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时间距离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时间应不少于两年,填写四川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41、。开题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下一阶段,必须在半年后重新进行开题报告,直到合格为止。 ( 6)进展报告。开题以后,一般每一学期填写一份进展报告,填写四川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学期进展报告,毕业时至少提交三份。 ( 7)学位论文。硕博连读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应不少于三年。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按照本学科特点,可以 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也可以是公共管理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要尽可能与导师及其所在学科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博连读研究生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
42、究的能力,并在科学研究做出创造性成果。 3. 硕士学位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硕士研究生入学 3 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二级学科点协调,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全面负责培养工作。导师每周至少应为指导的研究生组织一次与专业相关的一流国 际杂志的读书报告会或各种研讨会,并积极支持研究生参与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 1)培养计划。在学生入校后,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学生研究方向和个人特点,填写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表,经导师和学院主观领导审核签字,交学院备案后执行。学生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个人培养计划,须征得导师及学院主管领导同意,在每学期选课期间
43、修改。课程最终选定后不得退选,如果考核不合格,必须重修至合格。学生修同一老师的课程一般不得超过 2 门。 ( 2)课程考试。考试方式可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评分采 用百分制;考试必须保留试题、试卷。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完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论文,并通过学位课程考试;外语考试的要求按四川大学关于研究生公共外语学习和考试的规定执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采取笔试与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 3)中期考核。硕士生在第二学年下期对其进行一次中期考核。填写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表。具体中期考核的办法按四川大学关于研究生中期考
44、核分流的规定办理。 ( 4)科学研究。进行科学研究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 内容。硕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资料和进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且制定具体的研究工作计划。论文答辩前硕士生必须发表科研成果,其具体要求应按四川大学校学位委员会的相关规定执行。 ( 5)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综合考试后进行开题报告,具体时间可在第四学期进行,但距离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应不少于一年,填写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下一阶段,必须在半年之内重新进行开题报告,直到合格为止。 ( 6)进展报告。开题以后,一般每一学 期填写一份进展报告,
45、填写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学期进展报告,毕业时至少提交三份。 ( 7)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要尽可能与导师及其所在学科承担的科研项目相结合。硕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硕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 七、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应该修满的总学分不低于 21 学分;硕博连读研究生(同时适用于提前攻博、3+2+3 研究生)应该修满的总学分不低于 40 学分;硕士研究生应该修满的总学分不低于 34学分。具体课程见附件。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21 学分) 1. 必修课: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学时, 2 学分 研究生综合素质系列课
46、程, 18 学时, 1 学分 学术交流活动 15 次(其中两次为自讲报告), 2 学分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前沿, 54 学时, 3 学分 行政法学专题研究, 54 学时, 3 学分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54 学时, 3 学分 (14 级博士开始 ) 2. 选修课:专业课根据各方向要求和导师意见确定专业选修课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8 学时, 1 学分 学术英语写作 36 学时, 2 学分 博士英语听说 36 学时, 2 学分 注 1:同等学力博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 4 门本学科硕士主干课程;跨一级学科录取的博士研究生由学科或导师决定是否补修本学科硕士主干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47、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同时适用于提前攻博、 3+2+3 研究生) : (总学分不低于 40 学分 ) 1. 必修课: 第一国外语 90 学时, 3 学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学时, 2 学分 研究生综合素质系列课程 18 学时, 1 学分 学术交流活动 15 次(其中两次为自讲报 告), 2 学分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前沿, 54 学时, 3 学分 行政法学专题研究, 54 学时, 3 学分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54 学时, 3 学分 公共管理专题, 54 学时, 3 学分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54 学时, 3 学分 2. 选修课:专业课 根据各方向要求和导师意见确定专业选修课程 马克
48、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8 学时, 1 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学时, 1 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学时, 1 学分 注 1: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 少选修一门。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34 学分) 1 必修课: 第一国外语 90 学时, 4 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学时, 2 学分 研究生综合素质系列课程, 18 学时, 1 学分 学术交流活动 15 次, 2 学分 公共管理专题, 54 学时, 3 学分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54 学时, 3 学分 2 选修课:专业课 根据各方向要求和导师意见确定专业选修课程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学时, 1 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学时, 1 学分 注 1:自 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 注 2: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 6 门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跨一级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由学科或导师决定是否补修本学科的本科主干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考试 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