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门第一小学语文学科电子版备课录.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500662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家门第一小学语文学科电子版备课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沈家门第一小学语文学科电子版备课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沈家门第一小学语文学科电子版备课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沈家门第一小学语文学科电子版备课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沈家门第一小学语文学科电子版备课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沈家门第一小学语文学科电子版备课录 撰写人: 应军波 课题 古诗两首 课文类型 精读课文 文体特点 古诗词 文 本 解 读 1.从诗本意出发:题西林壁是一首“艳压庐山客”的哲理诗,它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千古一叹,令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但是,题西林壁作为诗歌精品引入课堂的今天,教者不能“当局者迷”,如此“意无穷”的哲理诗的解读和教学,必须“横看侧看,远近高低”,踏上一次“追逐灵魂”的精神之旅。 2.从教学实效出发:“教学题西林壁 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

2、赏。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一段话中三次提到“观察”;认真阅读课本上的“第二组导言: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本组的几篇课文讲的就是观察与发现方面 的趣事。我们来读读课文,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食物进行连续观察,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一段话中六次提到“观察”,由此可见,

3、编者之意不在山水,不在哲理,而是在观察,在发现,旨在唤醒“连续观察”的意识,意在启发学生于观察中发现,于发现中创新。 3.同样 游山西村虽然只有短短的 4 行 28 个字,但是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在农家人盛情接待诗人过程中,包含着热闹的场面,迷人的风光习俗,淳朴的民风民情,还有诗人游历的感受心情。整首诗字字皆妙,处处 精彩。且体现了宋诗一个鲜明的特点:景物与哲理的交融,闪烁着人生哲理的熠熠光辉。因此如何让学生能通过诗歌对景物的描写,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要理解诗歌作者透过诗歌阐发的哲理以及抒发的情感,就不能脱离诗人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只有

4、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与遭遇,才能让我们穿越时空,大胆想象,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4.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 1) 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 2) 本

5、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 3) 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 向课外的延伸。 2 学段目标 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

6、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 万字。 单元 目标 学会仔细观察,会有所发现;并能把观察发现的有条理地记录下来。 本课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 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本

7、课 重 难 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 1 )课时 学导案 课时 目标 同上 前置性 预学要求 1.收集关于描写庐山 和描写农家生活 的诗篇,有时间诵读几遍。 2.了解苏轼和陆游两位 诗人的资料简介,并搜集两位诗人的相关作品。 3.熟读这两首古诗, 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 查阅不懂字词的意思,并 大致了解诗意。 4.思考诗人创作的意图。 板块 一 学生合学 教师导学 学生交流预学情况 1.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2.诗人 苏轼及写作背景 (主要是学生课前 收集到的资料 ) ( 1) 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 2) 这

8、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1.导入课题 , 组织交流 。 (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本课的起点。) 3 板块二 学生合学 教师导学 1.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学习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 读诗句 解诗意 悟诗情 入诗境) 2.学生初读古诗后,交流交流庐山的印象。 3.分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 4.汇报交流,感悟美 具体预设 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 2)结合 “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9、 (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 -侧,远 -近,高 -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 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

10、、看问题呢? (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1.组织学生讨论 : 学习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 2.组织学生读诗, 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3.组织学生分组合学,理解庐山的美 (教师下组指导) 4.组织汇报交流 。 (期间教师关 键做好学 生没有说到位的时候,适时点拨,同时指导好诵读) 板块三 学生合学 教师导学 4 1.诵读,表达美 ( 1)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 2) 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 3) 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 4) 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2.组内讨论 ,升华美 思考诗人创作的意图(诗人写这

11、首诗仅仅只是为了赞美庐山吗?) 得出: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 ,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1.创设情境, 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 达出自己的 情感呢 ? 2. 思考诗人创作的意图(学生有难度,毕竟小学生的人生阅历达不到成人的高度,所以教师出手予以明确。) 板块 四 学生合学 教师导学

12、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 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 例如: 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课后 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 4) 也可 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以充实课堂的增量及唤醒学生对此类诗的后续诵读。 第( 2 )课时 学导 案 课时 目标 1 能真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

13、 2 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 理解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层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板块一 学生合学 教师导学 5 一、抽背几个对题西林壁这首诗的掌握情况 二、学生交流预学情况 1.理解“ 豚 ”“ 山西村 ”的意思。 2.诗人陆游 及写作背景 (主要是学生课前 收集到的资料 ) ( 1) 有关 陆游 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 2)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关情况。 1.复习导入 2.组织交流 。 (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本课的起点。) 板块二 学生合学 教师导学 1.强 化学习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读诗句 解诗意 悟诗情 入诗境) 2.

14、学生初读古诗后,交流交流诗人游山西村的印象。 3.分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 4.汇报交流。(具体预设) 自由地读古诗,读准生字词,读通诗句。 多音字:重 自由地朗读全诗,给诗句划分节奏。 莫笑 /农家 /腊酒浑, 丰年 /留客 /足鸡豚。 山重 /水复 /疑无路, 柳暗 /花明 /又一村。 (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自由读读一、二句诗,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 鸡肉猪肉够充足) ( 2)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 反馈: 也就是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预设: “ 足 ” 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15、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 ( 3)小组合作讨论 1: 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还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充分读 ( 4) 小组合作讨论 2: 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 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1.强化学习古诗方法。 2.组织学生读 诗,初步感 知诗貌。 3.组织学生分组合学,(教师下组指导) 4.组织汇报交流。 (期间教师

16、关键做好学生没有说到位的时候,适时点拨,同时指导好诵读) 6 呢? 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 (山民的热情) 板块三 学生合学 教师导学 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 莫笑 /农家 /腊酒浑, 丰年 /留客 /足鸡豚。 山重 /水复 /疑无路, 柳暗 /花明 /又 一村。 2.小组合学交流: 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 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深入诗

17、文,理解哲理 2.齐读全诗 讨论交流:跟题西林壁有同样的一点, 这 也 是一首哲理诗,从这 首 诗 中你 体 会到 了 什么 呢 ? 或者 说 你悟 出 了 什么 道 理呢? (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 的信心。) 相似意思的俗语:阳光总在风雨后 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_,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创设情境: 看到乡亲们杀鸡宰猪,用满桌丰盛的酒菜热情的招待自己,听着山民淳朴、真切的话语,看着乡亲们一张张写满热情的脸,诗人郁闷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 他

18、又 写下了怎样 的诗句。 2. 思考诗人创作的意图(学生有难度,毕竟小学生的人生阅历达不到成人的高度,所以教师出手予以明确。) 板块四 学生合学 教师 导学 1.课外拓展,知识迁移 积累与 “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 意境相似的诗文 ( 1)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 ” ( 2) 王安石江上: “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 ( 3) 陶渊明桃花源记: “ 豁然开朗 ” 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拓展资料,以充实课堂的增量及唤醒学生对此类诗的后续诵读。 7 2.课后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3.也可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