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 年下半年政治学习参考资料(七)“普法宣传教育”专题学习 :首个国家宪法日(1)习近平在首个国家宪法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增强宪法意识 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2)我国以立法形式确定 12 月 4 日为国家宪法日(3)人民日报社论:塑造共同的宪法信仰(4)新华社述评:中国有了国家宪法日 依宪治国迈出崭新一步(5)任仲平:让法治为现 代中国护航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6)以特定仪式向宪法致敬(7)各界看国家宪法日1习近平在首个国家宪法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增强宪法意识 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在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要以设立国家宪法日为契机,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切实增强宪法意识,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更好发挥宪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大作
3、用。中央宣传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司法部 3 日下午在北京举行“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 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宪法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了宪法的重要作用,对新形势下加强宪法宣传教育、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更好发挥宪法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张德江指出,新形势新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使宪法精神深入人心,以宪法精神凝心聚力。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要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4、民长期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认识我国宪法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历史必然性,深刻认识我国宪法的深厚根基和丰富内涵;要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刻认识我国宪法的巨大功效和重大现实意义,深刻认识我国宪法与改革开放同相伴、共命运的相辅相成关系;要紧密结合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成果,深刻认识我国宪法在法治体系中的至上地位和最高权威,深刻认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2坚持依宪执政”的重大现实意义;要紧密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认识宪法同国家的未来方向和发展目标紧密相连,深刻认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的重大意义和重大责
5、任。张德江强调,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目的是为了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一要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切实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二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通过完备的法律法规推动宪法实施、加强宪法实施;三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四要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主持会议并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中央宣传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司法部、国务院法制办有关负责同志在座谈会上发言。刘奇葆
6、、孟建柱、王胜俊、王晨、万鄂湘、王勇、周强、曹建明、马培华和中央军委委员张阳出席座谈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委员会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部分专家学者和在京高校、中小学负责同志等约 300 人参加座谈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每年 12 月 4 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 12 月 4 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来源: 人民日报 2014 年 12 月 04 日 01 版)我国以立
7、法形式确定 12 月 4 日为国家宪法日3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 11 月 1 日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明确将 12 月 4 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了这一决定。决定指出,1982 年 12 月 4 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现行宪法是对 1954 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决定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
8、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决定指出,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作出这一决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国分别在 1988 年、1993 年、1999 年、2004 年对现行宪法作过四次修改。(来源:新华网)人民日报:塑造共同的宪法信仰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一个国家宪法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设立国家宪法日,在全社
9、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必将进一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为法治中国的进程再添新动力。宪法乃九鼎重器。近百年来,中国曾经为寻找一部适合自己民族的宪法而4上下求索。我国现行宪法是 1982 年公布施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1949 年的“共同纲领”和 1954 年宪法,其后经历过四次重要修正。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我国宪法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现行宪法施行 30 多年来,以其至上的法治地位和强大的法治力量,
10、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保驾护航。全面深化改革、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离不开宪法的保障作用。实践证明,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果;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的共同意志;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亿万人民幸福生活的实现;弘扬宪法精神,就是要让“依宪治国”从观念力量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动力。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
11、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也是政治生活的教科书。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机关的组织体系、职责权限和行为标准,确立了国家权力的分工和相互监督机制。保障和规范国家公权力的良好运行,加强对公权力的有效监督,需要熟悉宪法。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当带头学好宪法,遵守宪法,真正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让宪法通过实施获得活的生命,使宪法真正成为塑造人们行为和观念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宪法目的、彰显宪法价值。需要看到,目前我们的宪法实施监督机制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公
12、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就是要让每个人奉宪法为准绳,通过有效的宪法实施,让宪法和宪法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信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5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宪法者,政府之构成法,人民之保证书也。 ”当前,我们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国家治理必须依靠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作为法律秩序中的最高规范,宪法是社会整合的基本依托,是凝聚社会力量的坚实载体。以设立国家宪法日为契机,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
13、,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必能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最根本的秩序保障与制度规范,更好发挥宪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大作用。(来源: 人民日报 2014 年 12 月 04 日 01 版)新华社:中国有了国家宪法日 依宪治国迈出崭新一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 1 日通过决定,把 12 月 4 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此举意味着,中国人将以崭新而生动的形式向宪法表达敬畏,宪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设立这个神圣的日子,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根据决
14、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上周闭幕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1982 年 12 月 4 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现行宪法是对 1954 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许多参与国家宪法日决定草案审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宪法6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对宪法的信仰程度,取决于“宪法至上” 、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约权力、尊重和保障人权等观念是否深入人心。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
15、、深化日” ,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在长期实践中,中国人民得出了一项宝贵启示:宪法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有力武器。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2012 年 12 月
16、4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 30 周年大会上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今年 9 月,他在庆祝全国人大成立 60 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重申了这一点。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但不容否认的是,当今中国,宪法在实施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
17、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解决以上问题,仍需长期努力。而国家宪法日的设立,正是这一努力的最新一步。这一天,将是公民的“权利宣言日” ,也是官员的“权力规范日” ,更是全社会共同维护宪法至上地位的“信仰日”和“行动日” 。(来源:新华网)7任仲平:让法治为现代中国护航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12 月 4 日,13 亿中国人将迎来第一个“国家宪法日” 。1982 年的这一天,经过为期 4 个月的全民大讨论,八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很多那一年出生的孩子,都取名叫“宪法” 。32 年过去,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建设,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18、抵达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厉行法治的一个象征,国家宪法日的确立,再次彰显执政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进行治国理政顶层设计的中央全会,是解读中国的关键钥匙。中国向何处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两年前,中共十八大自信地标定前进的方向。动力从哪里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一年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坚定地踏下变革的油门。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生产力、创造力和社会活力迸发的闸门,如何让这喷薄的洪流奔涌在既定的河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蓝图,成为中共党史上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的中央全会。这是一座法治里
19、程碑,以此为节点,思路更明确、理念更清晰,法治中国建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这是一场国家治理的革命,必将带来我们党执政方式的变化、执政水平的提升;这是一个发展新起点,法治将搭建起更牢固的框架、更规范的轨道,让改革发展在各个领域蹄疾而步稳地前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近代以来百余年上下求索作出的最终选择,标注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新高度。社会主义,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法治,替代了延绵千年的人治传统。两相结合,让富强、民主、文明、和8谐成为可能,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为可能。从 2013 到 2014,从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一个总体战略部
20、署在时间轴上顺序展开,未来中国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见。(二) “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有几个节点无法绕开,它们是这条探索之路上的坐标,见证着成功的经验,也记录下惨痛的教训。一是 1949 年,体现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成为法治之路的原点。二是 1954 年,第一部宪法颁行,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从过渡期走向成型期,奠定依宪治国的基础。三是 1966 年开始“文化大革命” ,砸烂公检法、无法无天带来十年倒退。四是1978 年,改革开放重启中国法治进程,法治建设进入快车道。五是 1997 年,
21、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进入全面加强法治建设新时期。将法治建设的这些节点连接成历史发展的曲线,就会发现,它与中国发展变化的进程,竟然如此吻合。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废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国家建设发展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决定了我们在法治之路上只能前进,不能倒退。人民共和国的宪法难以保护自己的国家主席免于冤屈,这曾是新中国法治进程中最令人痛心的一幕。痛定思痛,依法治国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今天的中国,发展的曲线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区间。一个利益多元、观点多样、充
22、满活力的社会已然形成。从现在的情况看,只要国际国内不发生大的波折,经过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应该可以如期实现。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如何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各方竞逐的市场领域,如何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在意见碰撞的观念世界,又如何保证基本的理性标准和文明底线?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 “五大建设”需要齐头并进,“新四化”需要舒展新卷,靠什么穿越历史三峡的激流险滩、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9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的大国执政,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必须秉持法律这一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手段。只有法治,
23、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有法律而无法治,重权力而轻权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的法典就已比较完备,但正如黄宗羲所言:“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漫漫人治史,使古人常把“盛世”的想象寄托在“明君贤臣”身上,最终逃不过“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治乱循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综观世界近现
24、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南斯拉夫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发展得比较好的,但铁托没了,那个制度和国家也就都没了。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党以高度的历史主动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为民族复兴筹、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三)前行的道路上,回头看看,才能发现走出了多远。“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1978 年 12 月 6 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以今天看来属于常识的观点,掀开了法学界思想解放的一角。一封发自陕西农村的来信,充满了对文章作者的忧心:“我很钦佩你,但是很担心你被打成右派。 ”1983 年审议海上交通安全法草案,当时有参与讨论的领导坚决反对“港监对船舶作出的行政处罚,当事人如果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规定:“我们是代表国家执法的,头顶上戴的是国徽,告我们,就是告中华人民共和国。 ”1995 年,行政诉讼法施行不久,四川夹江县技监部门因商标侵权查封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