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534278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江西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江西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江西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江西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江 西 省 普 通 高 中 新 课 程 实 验 思 想 政 治 学 科 教 学 指 导 意 见 ( 试 行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和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导意见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并引导广大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认真领会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一)把握课程性质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2、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

3、一体的综合课程,从核心价值看,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看,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看,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它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本课程既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特殊的德育功能。但同时又要科学认识本课程在“大德育”系统中的作用,防止德育课程“学科化”、德育工作“课程化”、课程目标“功利化”以及课程实施形式主义等倾向。要在思想政治新课程建设中,发挥思想政治课程优势,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同时,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不断推进课程的改进和创新。(二)领会课程理念广大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

4、发展的思想,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念。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 时代特征相统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同时要着眼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特点,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活力,提高教育教学实效。2着力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

5、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这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程结构的方式,体现了一种新的课程观。3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切实加强课内外的实践活动要求,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提高认识,形成方法,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充实精神生活,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2 同时,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持“以学定教”,做到目标开放,资源开放,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的内容、方法、过程、结论和评价的方式方法开放。这是课程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追求,体现了新的教学观。4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个性化成 长相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教

6、师应突出关注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学科知识,以科学的知识来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适应不同年龄层次,各有侧重,循序渐进,求真务实,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思想方向。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应立足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不仅要对知识技能作出评价,还要探讨多种对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方法和途径,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

7、式等等,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这是改进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追求,体现了新的评价观。(三)理解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对这些目标的理解,有助于全面把握内容标准。1总目标与分类目标的关系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总目标是综合各个具体模块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教育教学目标,它对各个模块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分类目标具体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出18条要求。总目标与分类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总目标统领分类目标,分类目标是对总目标的展开和体现。总 目 标 分 类 目 标知识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获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

9、自立、自强的能力。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3 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

10、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2三维目标的关系思想政治课程分类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要明确三维目标各自的内容要求,深刻理解每一条目标要求的内涵。同时,新课程的三维目

11、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它们各有不同的要求,体现了不同的层次性,其中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灵魂。因此,当我们把它们转化成内容目标时,不能相互混淆,更不能相互代替。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知识目标是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知识基础,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获得学习的方法,提高实际能力,实现情感的发展,进而发展健全的人格,因而它是其他目标形成的基础。能力目标是要掌握终身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它是中间层次的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以前两个目标为基础,要求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

12、法制观念、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实现价值观的升华,它重在体验与感受,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当我们把它们转化成内容目标时,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3课程目标的特点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目标设置,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本学科新课程的特点,这种特点既反映在与其他学科的横向比较上,也反映在思想政治学科新老课程的纵向比较上。其中突出的特点是:内容选择由过去的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转到思想政治观点决定知识点;组织方式由过去的只遵循理论逻辑转到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二、准确把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一)理解课程结构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课程总体框架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

13、 4 层次构成。思想政治被列入人文与社会这一学习领域,包括四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并根据课程方案规定可以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各课程模块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课程模块结构图如下: 5 课程设计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 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 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经济学常识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科学思维常识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必修模块中,“思想政治1、2、3”分别讲述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常识,以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

14、文明的协调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分别是整合这三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4”则是上述三个模块内容目标的支撑,即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是整合这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从总体上把握必修课程的框架设计思路,需要着眼于三个基本点:从课程性质上看,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是课程的本质特征;从课程理念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从课程理念上看,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基础。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选修课程是为所

15、有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相关课程,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六个选修模块是四个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相对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更依赖于相关学科的理论逻辑,更显现学科的“专业拓展”特征,更具有“探究性”的色彩;而相对于大学课程,它们淡化了学科的体系结构,采用“专题”的组织方式,并多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更多地反映学生对有关“问题”的关切。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各地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开设好选修课程。根据国家课程计划,还应该开设选修课程。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积极开设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

16、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课程模块,作为建构高中课程体系的基础,有其特定的意义。其基本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就课程模块而言,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关联性。 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因此,所谓模块,不是固有的知识体系,而是课程意义上的模块。针对不同模块,可以形成不同组合,它有利于学生形成不同的认知模式、不同的知识系统,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6 及其能力趋向,为不同学生发展打下不同的基础。(二)把握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的各个模块的

17、内容标准提出了教学的基本要求。1必修模块四个必修模块内容标准以表格形式体现。每个模块都有一段文字说明本模块的教学基本目标,并分单元分别提出“内容目标”和“提示与建议”。“内容目标”主要列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示与建议”主要是对一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提示,并对教学中可采用的方式提出建议。与过去课程标准比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整体上统领必修课程全部内容目标的设置与实施,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各模块的内容具体如下: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改变过去课程内容(经济常识)遵从学科体系的规范,内容不再面面俱到、体系完整,而是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思想为统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为背景

18、,立足中国、着眼特色,沿着为何生产、谁来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的线索,围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经济现象,以及各种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如政府、企业、劳动者、消费者、经营者、投资者、纳税人等角色,解析其各自的行为、作用和价值取向,由此提供富有应用性的知识,并从中引申出相关的道德意义、思想政治观点和经济学原理。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体现经济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关切,合乎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和实际需要,力求使他们更能品味到经济知识的有用性、经济思想的科学性、道德教育的实在性,进而领悟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19、等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改变了过去课程内容(政治常识)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相对薄弱的现状,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为统领,立足中国、着眼特色,以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着眼于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所应有的基本素养,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政府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说明人民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意义,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强调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进而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影响和主张,认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中国的发

20、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以公民政治文化素养的提高为着力点,以正确政治观点的形成为目标,促使学生思考有序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过程与方法。其间,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贯穿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思想。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作为新增设的课程模块,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想为统领,围绕人在文化生活中全面发展的主题,讲述文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说明文化对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意义;以文化在继承、交融与创新中传承为主题,讲述传

21、统文化的作用,新文化的产生、先进文化的发展之原因与意义;以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讲述中华文化的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特别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主题,从当代学生文化生活的选择出发,讲述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特别强调思想道德建设和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深远意义。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以我国有关文化建设的新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课程所强调的文化的力量,实质上是精神的力量。它是与精神文明建设所包含的内容相对应的文化。正是它作用于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作用于我们个人的成长,作用于我们 7 民族精神的铸造,作用于我们的思

22、想道德建设,不仅是我们规范内容目标的依据,也是我们展示以生活为基础建构课程的逻辑框架。“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要求,这是课程全部目标设置与实施的核心内容。 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摒弃现行课程内容(哲学常识)作为大学课程“压缩饼干”的现状,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中,一以贯之,这是本课程框架的基本特征。从其四个一级内容目标的主题来看,学生的生活关切和需

23、要是基础,如生活的反思、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智慧、生活的选择。在这一凸显生活实践线索的架构中,课程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实践的观点、矛盾分析的方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等内容,既引导学生领悟并用以观察世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又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社会价值观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面前,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走出以往课程的学科模式,以“求真务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为主导,以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问题和事例为基础,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集中进行“三观”

24、教育。这一设计思路,既体现了“模块式”课程整合的特定要求,又体现了本课程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特定要求。 掌握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要把握三个问题:第一是内容规范,即“教什么”的问题。把握这个问题,主要应该抓住“内容目标”中的关键名词、观点或原理。第二是能力目标,即“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把握这个问题主要应该抓住“内容目标”中的关键动词,如解析、归纳、描述、说明、识别、树立、评议等等。第三是教学建议,即“如何教”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通过“提示与建议”的内容来表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一些重要的、或以往课程中没有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要求给予重视;二是活动建议,即根据相应的内容目标,提出开展课内

25、外活动的要求,如撰文、讨论、讲演、辩论、调查、设计、演示、点评等等。2选修模块选修模块在本课程的总体框架中,是为所有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更大地范围和程度上,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相关课程。在认识选修课时,有两个基本点:(1)“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选修课的设置固然要着眼于学生未来不同发展方向的实际需要,但就其选择性而言并不意味着要进行硬性“分流”,而是基于学生情趣、兴趣、志趣方面的选择,为培养自主选择的能力、体验人生规划的经历提供机会。因此,不能把这种选择性与注重基础、注重综合素质的宗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从选择性的意义上看,课程模块的设置,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的要求:*既考虑到学生继续升学后的

26、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又考虑到部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既要支持学生发展的先进性要求,又要兼顾学生发展的广泛性要求。(2)“基于必修课教学的延伸和扩展”,从把握课程在教学层次上的定位来看,课程模块的呈现,需要关照两方面的关系:*相对于大学对应学科的课程,本课程为了淡化学科的体系结构,一律采用专题的组织方式,并多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更多地反映学生对有关问题的关切,并以 8 次作为建立课程框架的基础。*相对于必修课的框架设计,它会更依赖相关学科的理论逻辑,更显现学科的专业拓展特征,也更具探究性色彩

27、。选修课程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科学社会主义常识可作为政治理论教育的拓展性课程,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程,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相对于中学的历史和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它较为系统、集中地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相对于高校的理论课程,它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选修课程2:经济学常识经济学常识可作为“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的拓展课程,旨在进一步提供一些经济学基本理论方面的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与通常讲述

28、经济学原理的学科课程不同,它是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线索,有选择地采用专题方式,通过介绍重要人物的理论观点,及其对当时及后来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经济现象的认识。选修课程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作为“必修课程2(政治生活)”的拓展课程。相对于政治生活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国际政治为框架,着眼于“三个面向”的要求,在现代国际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国际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主要国家的特点和问题,明确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知道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组织,树立正确的世界眼光和国家观念。选修课程4:科学思维常识科学思维常识可作为“必修课程4(生活与哲学)”

29、的拓展课程。相对于必修课程,它着眼于思维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更具技能性和应用性,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地思维。本课程以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把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本课程的重要价值。选修课程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作为法律教育的应用型课程。本课程侧重于讲述在民事关系和诉讼程序中,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针对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民事纠纷,提供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面对现代社会,不断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运用法律武器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选修课程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公民道德与

30、伦理常识可作为“必修课程3(文化生活)”的拓展课程。本课程进一步从理论意义上阐释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途径和方法,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进一步丰富道德建设的时代意义,直面当今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伦理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判断与选择的能力,提升道德境界。掌握选修课的内容标准,要抓住三个方面问题:第一是序言,即每个模块的第一段文字阐述。它提出了本模块教学基本要求和目标,是教学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目标。第二是理论要求,即每个模块列出的基本问题和要点。它类似于必修课的“内容目标”,同样包括知识范围和能力目标两部分,可参见必修模块的要求把握。第三是活动建议,即教学过程中需要

31、进行的活动与实践。这些活动与实践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充分反映选修课的特色,需要认真开展,以增进学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三、精心组织教学实施(一)加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9 广大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树立学习的观念,认真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把握新课程的实质,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确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质量观等。1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本质上是德育课程,必须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力求实现学生个体生活知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理想目标的社会化,实现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与国家意志和要求的统一。教学要鲜明地对学生进行马克

32、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引导,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思想政治的要求,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使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就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活逻辑为主线,选择、安排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

33、发展规律, “尊重、关怀、对话”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切实提升教学的人文性。2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和江西发展实际与时俱进地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时代性要求。相对于原来的课程,思想政治新课程增加了文化、法律、伦理道德、科学思维、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这些课程内容都是教师过去所不太熟悉的,需要加强学习。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我国特别是江西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充分开发鲜活的教育资源,使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我国、我省的社会进步、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结合起来,反映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以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

34、理论的强大力量。教学内容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客观、全面、辩证。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现实问题,但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看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客观、全面、辩证地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为此,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对知识意义的引导,不能片面化,不能顾及其一不及其余。对有关价值标准,在确保规范、正确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介绍多元价值标准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标准的背景下,在价值标准的现实冲突中,通过比较和鉴别认清主流,做出正确的选择。 3牢固树立标准意识,拓展教材新视野就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三者的关系

35、来说,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纲领性文件,是思想政治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依据,包括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等。搞好新一轮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标准意识,认真学习和把握好课程标准。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基本蓝本。教材的编写依据课程标准,同时又为教学留下较大空间。从优化课程资源的角度看,教学中对教材要进行再创造。教材具有引领教学的功能,要正确认识新教材,理清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材的设计思路、内容呈现方法、策略及其主要特点,以在教材的引领下改进教学、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应摈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

36、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4促使学生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 实践的过程, 领悟课程目 标的意义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通过活动设计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主动搜集资料、寻找答案、澄清概念、领会知识的意义, 10 使他们在积极思维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观点,掌握基本的价值标准,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升华情感,提升思想政治觉悟。教学应力求实现学生现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互动,书本知识与实践体验的互动,教学活动设计与提供基本价值标准的互动,学生发展需要与基本观点教育和价值取向引导的互动

37、,信息资源给予与学生积极寻找的互动,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学习与教师点拨、指导的互动。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 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式,是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性要求。教学中要在鲜明地为学生提供基本价值标准,有力地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学习的同时,给出一些生活现象和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给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交流;给一些典型案例资料,让他们自己去感悟;给一些价值冲突情境,让他们自主去比较选择;创造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实践、锻炼,实现知行统一;创造较大空间,让他们自己自由发挥、放飞智慧,以促使他们的成长,实现他们知识、能力与情

38、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6树立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和 谐的师生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加快角色意识的转变,努力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要加快教学行为的转变,由模式化传递知识发展到为学生个性化创造发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课程的开发建设的过程、社区文化共建的过程、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中要树立生本意识,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把教学看作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彼此分享、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

39、过程变成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交流与沟通、教学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利用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7走出教育教学改革误区,防止片面化倾向受教学评价功利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防止走入如下误区:教学中唯知识点教学,穿新鞋、走老路, “新瓶装旧酒” ;过于标榜知识点的教育价值,出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贴标签现象,不理解教育无痕化的意义;教学内容泛化、知识技能虚化,教材和文本被冷落,教学过程海阔天空,认知失去支撑;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不强,在强调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普遍价值,

40、曲解文本、案例的本意和思想导向;重形式轻使用,教学过程形式化,为收集信息而收集信息,为情景化而设置情景,为课堂丰富多彩而使用现代化设备,对话变为问答,有活动没有体验;忽视教学资源的恰当、充分利用,把简单的教学问题复杂化;在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滥用赞赏而缺少批评、重视成功教育而回避挫折教育,重视尊重赏识而忽视正面引导,重视自主学习而排斥接受性学习,等等。(二)研究教学策略,改革教学方式1课堂教学应坚持“ 三维”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无论是对“总目标” “分类目标”的规定,还是对具体“内容目标”的规定,都涵盖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三维”教学目标不是独立的三种要求,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思想政治课程更注重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堂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参照教科书内容的呈现,确立和坚持“三维”的教学目标。为了达成课程目标,应力求把学科知识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实施教学中,要弄清社会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的关系,要弄清思想政治观点与知识的关系,要处理好价值观念多元化与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三贴近”原则,做到: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生活化;问题的提出,要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关注,富有启发性和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