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校新校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为例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充发展,许多高校都建设了新的校区,新校区的投入运行,大大改善了高校的办学空间,缓和了扩招带来的学生数量快速增长与校舍严重不足的矛盾。但在现实的运行中又出现了新的发展问题。由于多数分校区都建设在相对偏远的郊区,远离老校区,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教学资源配置不足、校园文化气息不浓郁等问题。开展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有助于高校新校区的健康运行和发展。文章以北航沙河校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并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改善教学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文章叙述了网络学习平台的建构设想及核心模块的功能描述
2、,并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五点建设性的建议。关键词:高校新校区; 资源配置;平台建构;校园文化1. 引言1.1 作品背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都建设了分校区,以北京地区为例,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一批高校纷纷在北京郊区建立了分校区。这一举措拓展了办学空间,满足了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始建于2007年。2010年起所有新生入住沙河校区。目前校区中入住了大部分大一大二(除中法工程师学院和飞行学院的学生)的学生。作为一个新校区,沙河校区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优美的环境和广阔的校园。同时学校在沙河校区中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一些日常性
3、的事务进行管理如学生工作、后勤保障等。其他一切工作如教学运行及安排、资源利用等均依照核心校区的统一部署。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便于管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远离老校区、相对偏远、陌生的社会环境中建设的沙河校区,如何解决教学资源配置不足、校园文化氛围欠缺等问题,这需要我们探索。1.2 创意来源虽然沙河校区有很多不足之处,学生也多有怨言,但还没有人进行深入的调查,全面具体的概括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关于高校新校区的研究非常多,如“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1“多校区管理问题与出路” 2等。然而针对具体学校提出的具体解决方案却很少。
4、由此,笔者想到依托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亲身感受,对沙河校区进行具体分析。本文将对沙河校区目前的教学管理和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探究,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希望将沙河校区建设的更加美好。2. 目前沙河校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新校区大都承担着培养大一、大二学生的任务。大一大二正是大学学习的关键时期,所以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学。新校区的各项活动基本是围绕教学进行的,北航沙河校区也不例外。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着许多的新问题。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实际情况,真实详尽地指明问题并能够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由于本研究是针对高校新校区运行中教学资源配置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
5、成因分析,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措施,要深入了解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的调查对象确定为高校新校区的大学生。研究以北航沙河校区为典型个案,在北航沙河校区大一、大二各类专业的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00名学2生,这些学生就构成了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问卷设计了包括新校区教学资源配置、新校区文化建设以及博雅课堂三方面内容的问题。调查时选择下午自习时间前到达教学五号楼展开,以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方式主要采取随即抽样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到问卷186份。回收率为93%,其中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为100% 。问卷统计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2.1 教学资源
6、配置问题2.1.1 教师上课路途遥远新校区内目前没有常住任课教师,所有的教师都是从本部搭乘校车到沙河上课,单程耗时40分钟。上午第一节课开始时间为8:10,下午第一节课开始时间为13:30分,这就意味着有课的教师需要早上7:15搭乘校车,中午12:20搭乘校车。显而易见,教师早晨要很早起床,有时还要放弃午休,精神状态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路途上的奔波也耗去了教师大量的精力,这势必会影响教师的上课质量。2.1.2 师生交流不足有些老师为了赶校车,通常是一下课就走了,无法与学生进行课后沟通。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教师不清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不能够及时调整讲课进度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如果教师只是一味
7、的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全然不顾大部分学生是否跟的上进度,这样就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而且学生只能在课堂上看到教师,课堂之外基本上碰不到,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学生只有通过自学来解决课堂上没有理解的问题或获取更多课外的知识。有些问题也许老师稍加点拨即可明白,学生自己 却花费了很多时间去琢磨,而且还有可能绕弯路,影响学习效率。这一认识在调查图1 在课外能得到教师的指导吗?调查结果中得到了同学们的共识,如问到“有疑难问题在课外能得到教师的指导吗?”回答“基本上不能得到指导”的占46 %,“有时可以得到指导”的占 49 %,“很及时得到指导”的占 5 %。如图1所示。能够及时获得教师指导的同学很少,将近一半
8、的同学基本上不能得到指导。这反映了师生间的交流严重不足。学生有疑问却不能得到指导,老师无法尽到应尽的责任,教学质量势必会受到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实际情况,笔者统计了另一个问题。如问到“平时与老师交流的多吗?”回答“基本上不交流”的占45.7 %,“偶尔”的占 31.7 %,“一般”的占19.4 %,“很频繁”的占3.2 %。(如图2所示)。图2 平时与老师交流的频率 图2中的数据表明,随着与老师交流频率的下降,学生人数在不断上升。甚至有45.7%的学生基本上不与老师交流。虽然大学提倡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但笔者认为和老师适当的交流还是必要的。学生不必每一道不会的习题都问老师,但在学习方
9、法、思维认识等大的方面还是要与老师交流的。毕竟老师是我们的引路人,他能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钻研,读什么著作,这会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而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时间条件的制约。所以,要想加强师生交流,必须解决时间制约的问题。 2.1.3 图书馆资源匮乏沙河校区没有专门的大型图书馆,现在是将第二教学楼开辟成图书馆。教学楼总共四层,除去用做自习室的第四层,实际只有三层楼共12个教室存放图书,规模之小可想而知。受到空间条件的制约,图书馆的藏书量自然很少。虽然藏书涉及范围广泛,但每一类的数量都很少而且种类也不齐全。学校为了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允许学生在沙河借阅本部图书馆的书,定时派专车将借阅的书送至沙河。
10、但不少同学抱怨等待时间太长。2.1.4 主辅修制、双学位培养和学分制管理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3目前,双学位只开设了数学、英语和法学三门,而且只有大二才能报名。双学位的选择范围太小使得学生无法学习其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多数学院大二的课业都非常繁重,学生往往无法抽出更多的精力攻读另一门学位。而且目前学分制模式还过于僵硬,每学期必修课的学分都是固定的。基础好的学生无法超前学习课程,提前修满学分,只能按部就班地上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每学期的选修课限选两门导致有些学生大一的时候很清闲,大二大三课业最繁重的时候却还要为了修满选修学分而抽时间上选修课。我校作为理工类
11、院校,大部分院系都有繁重的课业,直接导致学生无暇选择双学位。学校可能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没有开设过多的双学位课程。但从图3可以看出,学生不修双学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程过于单一,没有感兴趣的课。 图3 双学位课程需求调查 根据笔者收到的反馈信息,不少学生希望开设经济类双学位。现在学习经济的热潮尚未退去,不少理工科类学生都希望攻读经济类研究生,所以修一门经济学双学位有助于他们朝这方面发展。而且经济较之于数学、法学、英语,在日常生活中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受到学生的青睐也是理所当然的。 2.2 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高校校园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员工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在高校的各项活
12、动中共同培育和营造,并通过理想信念、群体行为、生活方式、舆论氛围、校园环境等所蕴含、表达或体现出来的,得到高校师生共同认可的,具有趋同性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的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 3北航沙河校区的校园文化如何呢,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又对部分同学进行了访谈交流。调查研究表明,同学们对目前沙河校区文化氛围比较一致的看法有以下几点。第一,目前北航沙河校区文化氛围从整体上来看是积极向上的,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自习室氛围良好。第二,学术气氛浓厚,艺术气息及人文气息不足。过于浓厚的学术气氛让人有种压抑感,过于单调的学习生活也使学生思维僵化,创新力不足。第三,很多活动过于形式化,没有学
13、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学生专门的活动空间太少。比如很多爱好音乐的同学很难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练琴。社团或是小班进行开会等活动时,只有四号公寓一层算是不错的选择,但由于空间有限,不能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第四,虽然有浓厚的学习氛围,但是本科生的科研实践机会过少,研究能力无法得到锻炼。由于空间、资源、精力、经费等众多原因,北航老校区原有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精神气质无法在沙河校区得到充分发展与体现,沙河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与缺失,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把问题大致归为以下几个方面。2.2.1 校园文化基础薄弱新校区缺乏本部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是新建校区,没有
14、悠久的历史,没有经历时间的打磨所沉淀下来的一所大学特有的气质。 4所以沙河校区给人的感觉非常的现代化,景色很优美,但缺乏北航特色。教学楼又都是以灰色为主色调,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丝毫没有大学应该具备的自由而充满激情的氛围。2.2.2 校园文化传承断层由于沙河校区现在仅入住了大一、大二的学生,这就造成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本科生与研究生、博士生之间的隔离。低年级学生领受不到教师和师兄师姐身上的传统校园文化的熏陶,也无法得到指点,当然也感受不到校园文化的魅力。现在无论是学生会还是社团,实质上都分成了两个部分,老校区的总部和沙河分部。虽然总的指挥和领导权在总部,但沙河分部更有活力,执行力也更强。总
15、部和分部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联系并不紧密,有些任务也不能及时传达到位,或多或少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低年级学生无法得到学长学姐的引导,很多事情要靠4自己摸索,盲目性很高。因此,沙河校区的校园文化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动力,校园文化没有连贯性,出现不同层次的断层。2.2.3 校园文化内容单一沙河校区地处偏远的郊区,周围非常荒凉,周边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学生日常的活动范围只局限于校园内部,这就导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非常稀少,阻碍了眼界的拓宽。同时,虽然北京有很多大型博物馆、文化景点以及国家大剧院这类文化演出中心,但由于沙河距离这些文化场所非常远,所以学生很少有机会去。而且,各种讲座非常少,学术报
16、告会、专家讲座、科技成果汇报鉴定、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乃至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科技活动、文体竞赛都少得多。学生的业余活动非常单调,除了体育运动就是自习。虽然相对封闭的环境有助于学生静下心来学习,但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也没有机会聆听大师的教导。这些都使得新校区在校园文化内容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与限制。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对于目前沙河举办过的讲座的看法,笔者以学校新近开展的“博雅课堂”为中心,进行了调研。博雅课堂是北航新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是一门人文性质的课程,从图4可以看出,同学们了解博雅课堂的途径很有限,主要是辅导员介绍,再下来是海报宣传,从网络上、同学交流等其它渠道了解到的很少。
17、图4 了解博雅课堂的途径调查 图5 博雅课堂网上选课制度的看法调查博雅课堂作为一门课程,虽然是讲座形式,但还是要求学生选课。由于北航的教务选课系统一直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选校级选修课期间甚至崩溃过,从图5中可以看出,持“对于网上选课有阴影、很差”态度的同学占多数。但仍有25%的同学对网上选课抱有积极的态度。在对问题原因分析的回答中,有些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获取信息的速度太慢,选课开始时间通知不到位,知道时选课课程已被选完;第二,课程容量太小,选择余地有限,速度稍慢就会选不上;第三,没有选该课程但希望旁听。 目前沙河的讲座好评度不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所欠缺。从
18、图6中可以看出,多数同学认为内容一般,还有部分则认为内容枯燥乏味,毫无兴趣。数量方面,44.6%的同学认为数量适当,其中有一两个有兴趣;另有差不多人数的同学觉得数量太少,无法满足需求。可见,沙河的讲座总体而言还是数量偏少,质量偏差。而且很多宣传力度比较大的讲座都是学生会为了拉赞助而请来的,商业性太强。图6 对沙河校区讲座评价调查结果图示3. 新校区健康运行的对策与建议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讨论,笔者认为教学资源配置问题通过建立一个网络学习平台,并以这个平台为基础作一些延伸项目,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这个平台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空间距离的影响,又能弥补图书馆藏书不足的缺陷。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有“一个
19、大学”的管理理念,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氛围。下面就对网络学习平台建构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分别作一阐述。3.1 基于改善教学资源配置问题的网络学习平台的建构借鉴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一些网络学习平台,考虑到沙河校区的实际状况,笔者构想了一个适用于沙河校区的网络学习平台系统,如图7所示。图7 网络学习平台系统图示3.1.1平台概述网络学习已不是一项新事物,现在各式各样的网络学习系统比比皆是,且功能都很多。 5针对5沙河学生所面临的特殊问题,应该有重点的强化其中一些功能。我们所设想的网络学习平台包含了“家”和公共课两个区域。这里的“家”即公共平台,是指学生选择进入某个区域后就可以利用
20、“管理系统”、“学习工具”、“网上答疑”、“协作交流”、“学习资源”五大模块进行学习了。首先,以院系为单位进行划分,每个院系就是一个“家”。同一个“家”中的学生联系较为紧密,学院内部有关学习的事项在“家”中发布即可。每个学院的专业课交流也在“家”中进行。由于不同院系学习的知识差异较大,比如文科类学生与工科类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共同话题就很少,所以定义“家”的概念可以使专业方向大体相同的学生有更多的交流,避免了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聚在一起,讨论的话题毫无关联的混乱状态。其次,“家”之外,还有一部分区域容纳公共课。每一门公共课都有专属的区域,供学习同一门公共课的不同院系的学生讨论交流。3.1.2平台五大
21、模块的构建对于五大模块的构建,笔者运用了信息技术的四种功能(2M2C)。 6(1)对学习的管理监控(Management)信息技术可以支持对学习活动的规划设计,搜集和保留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测评、反馈和建议,并在必要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控制。由此可以建立“学习工具模块”,向学生提供一系列辅助学习工具,强调通过提供关于学习状况的信息和学习建议来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计划、自我监视和自我调节,同时和教师围绕授课内容进行讨论。“学习工具模块”包括内隐和外显两部分 7。内隐部分分为学习计划、学习进度、教案批注,外显部分分为书签和发问。如图8所示。图8 学习工具模块内容结构图学生
22、可以记录下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这些信息只有学生本人和教师可以看到。教师可以根据得到的信息,参考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授课教案、PPT等资料上传到本模块。本模块提供 在线批注和提交服务。学生可以在教案或PPT上标住出自己没听懂或有疑惑的地方,并提交反馈给教师。这样教师就能直观地看出哪些知识点是学生的误区,需要着重强调。教师可以通过网上答疑系统进行一对一辅导。如果一个问题被很多同学提出,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书签”功能支持学生标住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可以据此进行适当的课堂拓展。这样既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
23、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总之,本模块有助于教师更加透彻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方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帮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的掌握或获得所学的知识。“发问”功能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向“家”中每一个成员。任何成员都可以就一个问题进行回答和讨论。这种形式有利于集思广益地解决问题,学生间的交流也更为密切。(2)作为媒体(Media)提供内容资源信息技术作为媒体可以承载和传输各种内容资源,提高了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交互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学习资源模块”中的内容资源包括可见、教学资源、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材、学生自建数据库、电子书刊、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这些内容资源既包括了结构化程度较高的课件,也
24、包括各种开放的素材资源;既包括本地性资源,也包括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性资源。其中数字图书馆可以解决目前沙河临时图书馆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丰富、高质量的图书资源,而且服务也更加便捷。(3)提供信息处理工具(Computation tools)学习过程中包含非常复杂的信息加工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处理工具,诸如计算工具、写作工具、绘画工具等。此技术在“学习工具模块”中有所应用,在此不再详细描述。6(4)作为社群互动工具(Community tools)计算机媒介沟通(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简称CMC)工具可以有效地支持人际互动,扩展参与沟通的成员的范围,扩展理
25、解与思想的广度,促进学生与同伴、教师、专家等人士的跨越空间的沟通交流。CMC既可以支持同步交互(如网上聊天室、视频会议等),让学生能够与身处远方的教师和专家实时交流,同时也可以支持异步交互(如email,BBS等)。研究表明,在异步交互中,学生可以在发出自己的发言之前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和完善,因而有利于实现更为深入的讨论、研讨。而且,利用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工具(如共享白板、MOO MUD等),还可以实现学生的网上远程协作学习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工作。 8把CMC应用于“网上答疑模块”,CSCW应用于“协作交流模块”,可以大大缩短沙河校区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时空距离,从而可以
26、实现更便捷、更广阔、更灵活开放的师生、学生间的沟通互动。不同于学习工具模块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展开,上述两个模块模块提供给了一个师生畅所欲言的平台,扩大了师生的交流范围,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鉴于教师平时工作繁忙,有时不能逐一解答问题,系统会智能化地对问题进行分类,大致相似的问题归为一类,教师只须针对这一类问题作出统一回答。3.2 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3.2.1 必须建立“一个大学”的管理理念 9“一个大学”的理念是把沙河校区与本部紧密团结起来的基础,也是沙河校区文化建设的依据。大学的宗旨是反映自身的使命和追求,以及学校的精神。我校拥有六十年的办校历史,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
27、漫步在校本部,时刻都能看到有航天特色的建筑和雕塑,感受到工科学校的严谨、创新的气息。沙河校区虽然有几尊雕塑,但由于缺乏文化底蕴,整个校区还是没有北航特色。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使两个校区的氛围相近。比如增加航空航天历史展览馆、科技馆等。3.2.2 重视学生思想内涵的培养目前沙河校区虽然有博雅课堂,但面对庞大的学生人数,博雅课堂还是显得有些单薄。所以建议在沙河校区开设大量具有趣味性、学术性和人文性的讲座。可以邀请本校专家和老师做专题讲座,也可以邀请外校或社会上的优秀人士做高质量的讲座。考虑到沙河交通不便,学校可以安排专车接送。举办这样的讲座势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考虑到学校文化氛围的培养和
28、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物有所值的。除了讲座的形式,还可以以交流会的形式请一些充满思想的学者交流思想,其中交流思想为主,传授知识为辅。较之于讲座,交流会的氛围更加轻松、和谐,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3.2.3 开辟专门的区域作为大学生活动中心目前校区内人数不多,有很多闲置的房间。可以将这些房间开辟出来作为活动室,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还应专门建立一个面积较大的大学生活动中心,作为学生文化交流的场所。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心进行表演排练、小型比赛。设立讨论沙龙室,学生可以在里面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不同院系的同学进行讨论,冲破了院系的束缚,学生不仅开拓了思维,也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久
29、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沙龙文化。3.2.4 加强与沙河高教园区内其他高校的联系沙 河 高 教 园 区 是 在 教 育 部 和 北 京 市 委 、 市 政 府 的 支 持 下 , 由 昌 平 区 区 委 、 区 政 府 2000年 开始 规 划 筹 建 的 。 作 为 发 展 高 等 教 育 和 首 都 率 先 实 现 现 代 化 的 重 要 战 略 举 措 , 沙 河 高 教 园 区的 建 设 受 到 市 委 、 市 政 府 和 有 关 方 面 的 重 视 。 目 前 , 北 航 和 中 财 的 新 校 区 已 投 入 使 用 , 预7计 不 久 以 后 外 交 学 院 的 部 分 学 生 也 会
30、 搬 迁 至 沙 河 校 区 。 与 北 航 浓 郁 的 理 工 科 氛 围 略 有 不 同, 中 财 和 外 交 学 院 的 文 科 生 占 有 相 当 大 的 比 重 , 校 园 文 化 氛 围 更 加 轻 松 而 活 跃 。 北 航 可 以通过校际比赛、舞会、联谊等方式培养与这两所学校之间的友谊,调节一下过于严肃的学术氛围。学生也可以开阔眼界,与更多的同学交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学校。再者,基于我校“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办学目标,学校的活动应该更加国际化,加强与欧美高校的互动。最好能办一些欧美高校的教育展。3.2.5 推行导师制应将高等工程师学院的导师制推广到全校范围,为成绩优秀、
31、立志科研的本科生配备导师。鉴于低年级学生学术能力有限,导师制的目的并不是想让学生作出多么显著的学术成果,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适应团队合作。从小处培养,一点一滴的积累,经过两三年的时间,学生的科研能力自然会有质的飞跃。这也是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培养后备力量的好方法。综上所述,结合对校园文化的调查和研究,笔者提出“冲突融合”理论用以解释学生对新校区的看法。目前的大学生呈现出能力、需求多元化的态势,学生不再一味地学习,而是希望更多的锻炼自己的能力。对于刚入校的新生,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分校区有限的资源形成强烈的反差,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的冲突和抱怨。但随着学生逐渐融入校园生活中,把自己当做学校的
32、一份子,就会以主人翁的心态来看待处于起步阶段的新校区,并为校区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是“冲突融合”理论的大致内容。如何将冲突阶段学生的不满情绪降到最低,使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是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新校区文化建设欠缺,过于单调的学习生活势必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所以笔者提出了以上五点建议,希望有助于增强校园文化建设。4. 结束语沙河校区作为北航今后的教学和科研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如何加快新校区的发展,使其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好的环境便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新校区的硬件设施良好,一些工程都在陆续建设中。软件部分则需要着重发展。本文从教学资源配置和校园文化建设
33、两个方面对沙河校区目前的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归纳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网络平台构建方面,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无法在技术层面多做讨论,但大致的框架还是可行的。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五点建议及对策,并提出“冲突融合”理论以解释学生对新校区的看法。希望本文提出的部分意见能为改善学校新校区的学习与文化环境起到一些推进作用,将沙河校区建设的更加美好。未来的沙河校区也应该是科研与学术中心,同时又充满了人文气息。参考文献 :19王宇红,姚永平,腾琦.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科技与管理, 2008, (6).2王洪才. 多校区管理问题与出路J. 现代大学教育,2007, (4).34郭艳秋,关永平. 论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2).57王雪倩. 网络学习策略研究模型J 软件导刊,2009, (5).6陈琦,张建伟. 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 (3).8 Owston,R.D. The World Wide Web: A Technology to Enha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J. Educational Researcher,1997,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