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试析洛克的知识规定与知识的确实性 引 言 “ 知识论 ” (epistemology)一词 来源于 希腊语 episteme(知识 )和logos(词 /演讲 )。当代西方这样来定义“知识论”:“知识论( epistemology,theory of knowledge)就是对知识及其性质、可能性、种 类和范围的系统探究。” 知识论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其原因在于,“人的自我认识只有通过知识这一媒体才能实现。因此,对知识论的研究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唯一可能的途径。” 自从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Knowledge is power)的判断以来,“知识”在社会中的地位发
2、生了巨大变化。知识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渗透,使得知识已不仅仅是力量,同时也是财富、权力、资本。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社会,知识还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正因为如此,自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提出“什么是知识”这一问题以降,无数哲学家对此展开了讨论, 诸多哲学流派都发展了一套自己的知识论。到 近代的“认识论转向”以后,知识论便逐渐成为了哲学领域的主题之一。 洛克( John Locke, 1632 1704)作为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知识论的先驱性人物,长期以来 西方学者们对其知识理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著作方面看,主要成果有:美国格瑞特汤姆逊的洛克,约尔顿 (JYolton)的约翰洛克和观
3、念的途径,沃尔豪斯 (RSWoolhouse)的洛克的科学哲学和知识哲学和洛克,意大利嘉利尼 (AGarlili)的洛克哲学,英国阿龙的约翰洛克等。从论文方面来看,主要成果有:杰克逊 (RJackson)的“洛克对知识表象学说的看法”、约尔顿的“论呈现于心灵的存在”等。从国内来看,学者对洛克知识论的研究与西方相比则要逊色得 多。国内学术界对洛克的研究往往侧重于他的政治哲学而对其知识论的研究不够。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内哲学界开始对洛克的知识论作了一定程度的探究,其中邹化政先生的 研究( 1987)、陈德荣博士的洛克意义理论研究( 1992)是其代表性作品。也有学者发表了一些论文,如安徽大
4、学陈义平教授发表了“洛克论知识的确实性”、“洛克知识论的内在逻辑”。 本文着重讨论了洛克关于知识规定的论述,如知识的起源、定义、性质和分类;讨论了知识的确实性问题,即知识的不证自明性和普遍必然性。通过这些论述,试图 加深对洛 克的知识论的认识。 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537 页。 胡军:知识论引论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 页。 2 一、知识的规定 洛克的知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可以说,前三卷的论述都是为第四卷服务的。第一卷阐述了他致力于知识论研究的原因,并通过驳斥唯理论者的“天赋观念
5、论”来确立自己独有的“经验性观念论”。 在第二卷中,洛克详细说明了经验是如何产生不同种类的观念的,这样以正面论述观念的起源为中介,对知识的起源作了说明。第三卷,洛克讨论了语言问题,把知识论问题与语言哲学结合起来,具有开创性。第四卷对知识的等级、范围、实在性、确定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洛克探讨知识论的最终目的是 为了确立人类理性的地位和权威,为新兴科学的合法性作哲学上的支持。因此,他还说明了理性和信仰的关系,划分了理性与信仰的范围与界限。 洛克的知识论首先是从知识的规定展开的,这部分内容是讨论知识的基本问题,包括了知识的起源、定义、性质和分类等。 (一)知识的起源 知识的起源问题是知识论的根
6、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答会导致不同性质的知识论。作为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洛克对知识起源的回答也是经验性的。他说:“我们底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洛克先从反驳唯 理论的“天赋观念论”开始。洛克首先指出,人的心中并没有天赋的原则。唯理论者支持天赋观念论的最有力的证据是“普遍同意”,认为人生之初天然地具有一些共同承认的原则。但事实上所谓的“普遍同意”并不存在,有些具备共同承认特质的原则非但不曾得到普遍的同意,甚至人类大部分都没有意识到。其次,即使有所谓的“天赋观念”,在逻辑上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假设:儿童和白痴就无法知道自己心中“印有”
7、的印象。一种观念存在又不为人所知,这一“悖论”恰好证明了“天赋观念”不存在。而且,既然上帝赋予了人类充分的认识能力,就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再赋 予我们以天赋的观念。 接着,洛克指出“没有天赋的实践原则”。首先,不存在一切人类公认的道德原则;其次,道德的规则需要证明,说明它们不是天赋的;再次,人们的行动证明德性的规则不是天赋的原则;最后,人类世界中充斥着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实践原则,这些实践原则也有可能被人们一致允许地破坏。“我想没有任何实践的原则是普遍所同意的,因此,它们亦就不是天赋的;这一点,我想是毫无疑问的。” 最后,在讨论关于思辨的和实践的两种天赋原则的一些其他问题时,洛 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
8、,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68 页。 同上,第 46 页。 3 克进行了这样的论证:“原则中的观念如果不是天赋的,则原则亦不是天赋的” ;“各种观念,尤其是属于原则的那些观念,都不是与生俱来的” ;“各种观念如果都不是天赋的,则各种命题亦都不是天赋的” ;“记忆中并没有天赋的观念” 。在此过程中,洛克着重反驳了“上帝观念是天赋的”这一说法,体现了他的理性至上的立场。 洛克对于“天赋观念说”的有力批驳,为他将要正面论证其“经验性观念论”扫清了道路。他说:“一切观念都是由感觉或反省来的 我们可以假定人心如白纸似的,没有一切标记,没有一切观念,那么它如何会又有了那些观念呢?
9、人底匆促而无限的想象既然能在人心上刻画出几乎无限的花样来,则人心究竟如何 能得到那么多的材料呢?他在理性和知识方面所有的一切材料,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可以一句话答复说,它们都是从经验来的,我们底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 这就是他最为著名的“白板说”。 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为全面可信,洛克提出“感觉的对象”和“心理活动”是观念的两个来源,或者说是“感觉作用”和“对我们自己的心灵的活动的知觉” 是观念的来源。“外界的物象使理解得到各种可感性质的观念,这些观念就是那些物象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的知觉。” 人类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观念,由他们所接触的各种 物象而定。一个人
10、在他开始有感觉时,才有观念。这是走向认识的第一阶段。 “反省观念底出现是较后的” ,我们心中实在有一种能思维的力量,这种能力在经验中发展。“心灵在开始知觉时,就开始有了观念” 。人在运用心灵的过程中就是在处理外界物象在感官上的印象,人心在反省自己在感觉观念上所发生的各种作用后即产生了“反省观念”。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这样,既然人只能借助观念进行思考,而观念又来源于经验,那么知识也就不能先于经验而存在。 洛克主张认识依赖知觉作用,在当时无疑具有革新性的意义。今天,我们已经普遍地承认对感性材料的 把握是认识的起点,从这点上看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观有其真理性。但是,他的两种观念起源论又使得其知识起源说
11、具有了二元倾向。 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46 页。 同上,第 47 页。 同上,第 58 页。 同上,第 59 页。 同上,第 68 页。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于泓编,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24 页。 洛克著:人类理解论上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70 页。 同 上,第 71 页。 同上, 洛克著:人类理解论上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70 页。 同上,第 71 页。 同上, 第 72 页。 4 (二)知识的定义 关于“知识”的定义,从古希腊到现在可谓众说纷纭,
12、至今也没有达到一致同意。一致同意的知识的定义似乎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达到, 但绝大多数的哲学家还是大体上赞同柏拉图关于知识的定义:“知识就是经过证实了的真的信念( knowledge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洛克没有同他之前的众多哲学家一样采用柏拉图的定义,而是从其经验主义观念说出发,提出具有其独特 性的“知识”定义:“在我看来,所谓知识不是别的,只是人心对任何观念间的联络和契合,或矛盾和相违而生的一种知觉。知识只成立于这种知觉,一有这种知觉,就有知识,没有这种知觉,则我们只可以想象、猜度或信仰,而却不能得到什么知识。” 即知识是在于知觉观念的连结、一致,不一致或矛
13、盾。要理解这一定义,必须把整个洛克的知识论体系结合起来考察,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类的知识不能超出观念的范围。这就是说,他将知识的定义只局限在观念论的范围内进行讨论。 (三)知识的性质 通过对洛克的“知识”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洛克认为知识 的本质在于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是人心对两个观念契合与否的一种“知觉”。这种知觉是某种判断,好比说“太阳出来”与“白天”两个观念,相互联结在一起,形成了“白天出太阳”这一命题,这时人心就可以判断:太阳出来与白天是相契合的 这个判断命题才是洛克的“知识”。即“如果我们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对心中各种观念的契合或非契合作出判断,而且这种判断是用命题来表示的。” 洛
14、克从他的经验心理学和语言理论出发,将命题分为两种:一种是“心理的命题”,即一个人在心中通过将观念分开或结合而构成的命题;另一种是“词语的 命题”,即用词语作为观念的标记,通过将词语分开或结合而构成的命题。前者只能为个人所知,是私人的;后者则可用于与他人交流,尤其对于普遍命题的表达和交流。 洛克在这里强调了知识与观念的关系,即所有的知识归根结底都来自经验,知识本质上是心灵通过观念对事物的“摹写”。在他之前,培根和霍布斯虽然也从经验来源角度阐述了知识,但洛克对此理论的发展更为深入。 洛克强调知识的对象只能是“观念”,这一点是他区别于以往其他哲学家的最显著特点。在洛克以前的哲学家们,往往把外在于人而
15、客观存在的东西作为知识的对象,洛克却是以人脑中的观 念为知识的对象。他说,“人心在一切思想中、推论中,除了自己的观念而外,既然没有别的直接的对象,可以供它来思维,因此,我们可以断言,我们的知识只有关于观念。” 从这个观 胡军:知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66 页。 洛克:人类理解论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615 页。 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四卷,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45 页。 洛克:人类理解论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615 页。 5 点出发,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推断,即对于
16、他人的存在或外物的存在,我们无法知道;就认识而言,我们也只能与外界断绝一切关系。如果我们断章取义地理解,便会觉得这个观点很荒谬。但事实上,洛克并不否认外物的存在。他说,“人心并不直接认识各种事物,它必然要以它对它们所有的观念为媒,才能知道它们。” 洛克的本意在于说明,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物不能被直接知觉,知 识的触角在延伸到外物之前必然先通过观念。他在后面又提出了“真理摹本说”:“我们底知识所以为真,只是因为在我们观念和事物底实相之间有一种契合” ,并把对呈现于感官的事物的知识规定为“感觉知识”。由此,洛克起码在逻辑上达到了一定的圆满性。 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了批评。如罗素就指出,关于“感觉知识”
17、的相关论述中有一潜藏的假定,即存在某种已知的、感觉之外的、与感觉相像的原因,但是“我们经验到了感觉,但没经验到感觉的原因”。 换言之,人知道存在着一个感觉之外的客观物理世界,而且这个世界与人之感觉相似,但是人只能知道感觉 ,却不能知道这个世界。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矛盾。洛克或许想从常识出发以避免出现悖论,但这种努力最终却得出了违背常识的类似于彻底怀疑论的结果。他的后继者休谟为了解决这一为人所诟病的麻烦,干脆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外物世界的可知性,甚至连精神世界的可知性也否定了。如此便彻底将洛克的“真理摹本说”乃至他对知识的定义推进了死胡同。 (四)知识的分类 依照知识的定义,洛克首先把观念之间契合与否
18、的关系划分为四种: ( 1)同一和差异。当心灵知觉到观念 A 是 A,那么观念 A 与 A 自身则是同一的;当心灵知觉到观念 A 不是观念 B,那么观念 A 与观念 B 就是差异关系。例如“白就是白”,“白不是黑”。这一层次的知觉是最初、最基础、最明白确定的认知活动。 ( 2)关系。即人心通过不同观念的比较,知觉到观念间这样或那样的必然联系,或者说某种相等关系或者数学、逻辑关系。例如“平行线间等底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是一种狭义上的界定,而且由这种观念关系形成的知识是最广泛的。 ( 3)共存。心灵对构成实体的复杂观念之中的各种观念共存或不共存的知觉,也就是看某一性质的观念是否与其他观念共存于同
19、一主体中。例如“摩擦生热”就是论共存的关系。洛克认为,通过这种关系获得的知识是 很有限的。 ( 4)实在存在。就是指现实的实在的存在与观念之间的契合。这种关系 洛克:人类理解论 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555 页。 同上,第 555 页。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于泓编,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26 727 页。 6 认同“它们在心外另有一种实在的存在” 。例如,如果心灵知觉到“上帝”的观念与实在的存在的上帝相一致,我们才能说“上帝是存在的”。 上述四种关系,在洛克那里虽然都是关于观念的契合与非契合的,但性质却各有不同。第一种关系实际上属于
20、一种逻辑关系,因此是保证一切知识可靠性的前提;第二种关系蕴含着一定的推理关系,演绎和证明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种关系则建立在经验之上;第四种关系由于涉及到观念之外的存在,所以并不完全是观念间的关系。洛克用“ 契合”、“非契合”来表达观念的关系,本质上还是服务于其关于知识的实在性和真理的理论。“他用这两个词只是表达了一种意向:观念之间的关系是知识的对象,不论这些关系如何表现出来,它们应当在逻辑上或事实上具有确实性,即它们要么是清晰的、明白的、复合的、相容的、一致的、不矛盾的、可证明的等等,要么相反。” 这种引入逻辑形式的分类法,超越了前人经验论,但是洛克并没有作进一步的深入阐述,成为了他知识
21、论的一个局限之处。 二、知识的确实性 讨论了洛克关于知识的规定即知识的起源、定义、性质、分类 之后,我们来讨论他关于知识的确实性的观点。 关于知识的确实性( certainty of knowledge)问题,在洛克对他的知识论的论述中具有主线式的作用。在这一问题上,洛克一方面延续了经验论者的传统,认为确实性的知识必须来源于经验观念;另一方面,他开创了寻求知识确实性的新道路,即通过语言分析来解决。进而,他得出了确实性知识的不同逻辑层次,即不证自明性和普遍必然性。他又根据心灵知觉方式的不同,把确实性知识分为“直觉的知识”、“解证的知识”和“感觉的知识”。 (一)通过语词分析解决知识的确实性 洛克
22、指出, 如果不先来考察语言的本质、功用和意义,就无法清晰明白地谈论知识。“知识和文字的关系或者要比人们所想象的较大一些。” 如果说,“观念论”是确实性知识的内在构建,那么“语词论”就是确实性知识的外在表现和保证。 洛克关于知识的定义说明,人心中的观念只能通过语言的外壳才能够表达出来,而且知识必然表现为命题形式。因此,必须探讨如何让语言明确清晰地表达观念乃至知识的问题。在人类理解论第三卷的论述中,他明确指出了语言的目的:一在于传达观念;二在于迅速地表示;三在于传达所有关于事物的知识。一旦语言无法成功表达知识的确实 性,就应该按以下方法 洛克:人类理解论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23、 年版,第 517 页。 徐大建:洛克的知识观和真理观,石家庄:河北大学学报, 1992 年第 4 期。 洛克:人类理解论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385 页。 7 来改正:不要用无观念的文字;在情状方面要有清晰的观念,在实体方面要与外物相契合;要有“常度”,即“交易和沟通底公共尺度”。 要把语言的意义表达出来,洛克认为主要通过三条途径。“第一,在简单观念方面,我们可用同义字或实物来指明” ;“第二,在混杂情状方面,要用定义来指明文字底意义” ;“第三,在实体方面,要借助于实地观察和定义” 。概括地说,洛克的整个语词论,就是讨论语言的“所指”( reference
24、 to),直接的所指是“观念”,间接或者秘密的所指是“外物”。在意义的表达方面,要遵守“共 同规则”。“共同规则”就是用精确的语词表示“明白的观念”,这种观念成为公众交流的尺度。 洛克在用语言分析论证知识的确实性的过程中,指出物质、灵魂、上帝等实体的本质不能由语言来表达,不能为理性所把握,只能在信仰中认识。这样一来就把理性和信仰区分开来了。除此以外,洛克的语词论的贡献还体现在它孕育了现代的语言分析哲学。“在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中,有一个流行甚广、影响甚大的观念,那就是认为整个哲学经历了一个从古代本体论哲学 近代认识论转向 现代语言学转向的演变过程。” 洛克是现代语言分析哲学的先 驱,他对现代分析哲
25、学功不可没。 (二)知识的不证自明性和普遍必然性 通过语言分析解决了确实性知识所使用的工具 语言以后,结合对确实性知识的材料即观念的分析,洛克进行了更深入的论述。他认为,知识的确实性就是知识的不证自明性和普遍必然性。 首先,“知道和是确实的一样,我知道的,即是我确信的,我所确信的,即是我知道的。达到知识的,可以叫确实性,缺少确实性的,不能叫知识。” 也就是说,洛克认为存在着一种能被主体认知的绝对确实的认知形式,它与主观的东西相区别。这就从“心理”的角度说明了知识的确实性。 他还 从知识的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理解知识的确实性。他认为,各种语词如果在形成命题后能精确地、如实地表示出各种观念的契合与非契
26、合,那也是一种确实性。他把用历史的、显明的实验方法所获得的知识与在数学、道德学中包含普遍真理的“科学”知识区分开来,认为后者包含着确实的和普遍的命题,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确实的和普遍的命题具有逻辑先天的知识所具有的特征。可以说,洛克并不是极端的经验论者。他一方面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另一方面又认为理性知识才是最可靠的。 洛克:人类理解论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 第 504 页。 同上,第 505 页。 同上,第 508 页。 贺来:“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意蕴,社会科学战线, 2005 年第 3 期。 James Gibson(ed), Locke s Theor
27、y of Knowledge and its Historical Rel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1, IV, P2. 8 (三)确实性知识的等级 洛克从人心获得真理的途径把知识分为“现实的知 识”( actual knowledge)和“习惯的知识”( habitual knowledge)。他着重说明了“习惯的知识”,将其分为两等:一等真理是“在任何时候出现于人心时,人心总可以确实认知那些观念间的关系” 的直观性知识;“另一等真理,在被人心一度信仰以后,人心只记得自己底确信却不能记得其证明。” 并且,“解证的知识”远不及“直觉的知识”完全。
28、这一方面支持了他关于“知识确实性就是不证自明性和普遍必然性”的观点,另一方面更延伸出了他关于确实性知识等级的划分。 “在我看来,我们底知识所以有或高或低的明白等 级,就在于人心是在不同的途径下,来知觉它底各个观念底契合或相违。” 由此,洛克把知识的等级分为直觉的、解证的、感觉的三种。 1.直觉的知识 这种知识是指人的心灵不借助别的观念作为媒介,不用插入其他观念 ,单凭直觉就能直接觉察到两个观念的契合或者不契合。如“白不是黑”、“圆形不是三角形”、“三比二多”等。洛克认为,这种知识是最明白、最确定的。“我们一切知识底确定性,明白性,就依靠于这种直觉。” 它“是不可反抗的,它就如同日光似的,人心只
29、要把其视线转向它,它就会立刻强迫人来认知它,它不使人心有一毫踌躇,怀疑,或考 虑,它只使人心立刻充满了对于它的明白知觉。” 即使是怀疑论者也不能否认这种知识。 2.解证的知识 这是次一级的知识,“人心亦可以瞥见他底各观念底契合或相违,不过它这里的作用并不是直接的。” 例如数学,这种知识需要通过中介观念进行证明或推理,也可以称为证明或推理的知识:“此种知识依据于证明 凡指示两个观念间的契合关系的那些中介观念,就叫做证明;我们如果能用这个方法使人明白地,显然地,看到契合或相违,这就叫做解证。在这里,理解便由此方法明了这种契合或相违,人心亦就由此方法看到它是契合的或相违的。” 它虽然也是 确实可靠的
30、,但不如直觉的知识那样清楚了然,中介观念的存在削弱了其明白性,而且易出现解证的遗漏和谬误。但是,只要解证过程中能够保证每一步的观念契合都以直觉的知识为依据,就可以最终获得同直觉的知识一样确定可靠的结论。 3.感觉的知识 洛克:人类理解论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518 页。 同上,第 518 页。 同上,第 520 页。 同上,第 521 页。 同上,第 521 页 同上,第 521 页。 同上,第 522 页。 9 即关于特殊事物存在的知识。“这种认知虽然超过了仅仅的或然性,可是它还不能完全达到前述的两种确定程度。不过我们仍以知识一名来称谓它。” 这部分的论述与
31、关于实在存在的知识联系密切。 在确定性知识的划分中我们可以看出,洛克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笛卡尔唯理论的因子,重视直觉和推论知识在认识中 的作用,但本质上又始终坚守经验主义原则:直觉的对象是在经验中获得的一种关系,而非唯理论者所称的纯粹理性的东西;超出直觉和推理,人能够不通过上帝的保证来论证外物的存在。 结 语 洛克的知识论,对近代西方哲学哲学如唯理论、近代英国经验论、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德国古典哲学(以康德为代表)及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学派有着先驱性的意义。正如梯利所言:“洛克的学说形成了许多思想路线的出发点,他的影响象笛卡尔一样,远
32、远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界。” 洛克是一 名虚心深厚的探索者,他的思想是坦率、睿智而敏锐的,态度却是谨慎和低调的。正如他在人类理解论的“赠读者”篇中说到的那样,“这个时代既然产生了许多大师,如大郝珍尼( Hygenius)同无双的牛顿( Newton),以及其他同类的人;因此,我们只当一个小工,来扫除地基,来清理知识之路上所堆的垃圾,那就够野心勃勃了。” 洛克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尽管做的过程中,有许多的问题存在,但这依然无损于他的伟大,我们仍然钦佩于他的执著和奉献。 研究洛克的知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其理论中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因素 ,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对后世哲学尤其是英国经验哲学
33、、康德和语言分析学派的影响,更好地理解当代的知识论。 参考文献: 1 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2 胡军:知识论引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9 年版。 3 英 洛克:人类理解论(上、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 洛克:人类理解论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527 页。 梯利著、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年版,第 340 页。 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15 页。 10 5 英 罗素著、于泓编
34、:西方哲学史(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6 胡军:知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 2006 年版。 7 战荣军:洛克知识理论初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 年。 8 吴晓英:试论洛克与康德的知识论之相似与差异,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9 年。 9 贺来:“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意蕴,社会科学战线, 2005 年第3 期。 10 美 梯利著、 美 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年版。 11 陈义平:洛克论知识的确实性,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000 年第4 期。 12 陈义平:洛克知识论的内在逻辑,安庆师范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年 2 月第 20 卷第 1 期。 13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4 靳松:认识何以形成 洛克哲学思想的认识论基础,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