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帮 帮你实现大学梦想! 1 / 15 2016-2017年云南省昆明三中、昆明滇池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 “茶有真香 ”的核心观念。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 “南方有嘉木 ”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
2、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 “饮茶之道 ”。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 ,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
3、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沫饽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代的士大夫阶 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
4、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 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 1890 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高考帮 帮你实现大学梦想! 2 / 15 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
5、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 的发源地之一。 B.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等,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 C.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D.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随着
6、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 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 “茶有真香 ”的核心观念。 B.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了民间。 D.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代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 3 根据原文内
7、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 同,十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 B.唐代的制茶技术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 C.明朝品茶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香味,更重要的还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 高考帮 帮你实现大学梦想! 3 / 15 D.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小,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杯,紫砂壶成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功夫茶出现等。 【答案】 1 C 2 D 3 B 【解析】 1 本
8、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 项,扩大 范围。 “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错误,文中有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 ”,可以判断出随后的茶书、茶人的世界应该扩大到整个社会。故选 C。 2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 D 项,曲解文意。 “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 ”错误,原文说 “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 ”,意思是因为中国的茶道长期无人提及,造成一些人认为茶道就是日本的而不是中国的错误观念。故选 D。 3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 项,延伸过度。 “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 ”错误 ,原文
9、的意思是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主要因为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而不是因为制茶技术的发展。故选 B。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 于 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 。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 以 鄙远,君知 其 难也。焉用亡郑 以陪 邻
10、?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高考帮 帮你实现大学梦想! 4 / 15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 其 还也。 ”亦去之。 4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 ”在古代是指办 事的官员,烛之武退秦师中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B.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
11、、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 (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 )、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5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 于 晋 不求闻达 于 诸侯 B.焉用亡郑 以 陪邻 越国 以 鄙远 C.君知 其 难也 吾 其 还也 D.将 焉 取之 子亦有不利 焉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他在郑国官微人轻,
12、在秦晋大兵压境、郑伯自责道歉的情况下,毅然答应出使,表现出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 B.烛之武勇敢无畏,从容对敌。他不顾年迈之躯,夜缒出城。从容去见秦伯,坦言郑国将亡,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创造说服秦伯的契机。 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 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 D.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订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答案
13、】 高考帮 帮你实现大学梦想! 5 / 15 4 C 5 B 6 C 7 (1)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晋国所贪求的土地呢?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 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解析】 4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 项,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故选 C。 5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项,介词,对 /介词,对; B 项,连词,表目的; C 项,代词,指代 “越国以鄙远 ”/语气词,表祈使语气; D 项,疑问代词,哪里 /语气词,表感叹语气。故选 B。 6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
14、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 项, “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 ”,应为 “存郑对秦有益无害 ”。故选 C。 7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以下重要字词: (1)阙:缺损,焉:哪里。(2)因 :依靠,与:结交、亲附,易:代替。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狮子林竹下偶咏 (明 )徐贲 客来竹林下,时闻涧中琴。 经房在幽竹,庭户皆春阴。 孤吟遂忘返,烟景生逾深。 8 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写溪涧、琴声,以声衬静,更加显现出竹林的幽静。 高考帮 帮你实现大学梦想! 6 / 15 B.本诗写诗人访友所见,通过对友人居住环境及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友人高雅的情趣
15、。 C.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景致之中,不知不觉走到了烟雾缭绕的竹林深处,以致于迷途忘返。 D.诗人即景抒情,表达了对清幽的环境、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9 诗人徐 贲也是明代著名的画家,擅长山水。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8 C 9 诗人通过竹林、琴声、经房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幽静、雅致的春景图。 【解析】 8 本题考查理解诗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大意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诗歌内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 C 项, “忘返 ”不是因为迷路,而是因为陶醉而流连忘返。故选 C。 9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从文中抓住主要
16、景物,例如, “幽竹 ”“琴声 ”“经房 ”“涧 ”,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在描绘景物特征时,要运用描写等表达方式,突出其幽静、雅致的气氛,把诗人对清幽的环境、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我为鱼肉。 (鸿门宴 )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 。 (4)沁园春 长沙中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从前同学同游及生活回忆的诗句: 携来百侣曾游, 。 (5)论语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不亦君子乎。 高考帮 帮你实现
17、大学梦想! 7 / 15 【答案】 (1)人为刀俎 (2)风萧萧兮易水寒 (3)而形貌昳丽 (4)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人不知而不愠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时注意以下字的写法:俎、萧、昳、峥嵘、稠、愠。 三、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 ,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 “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 ”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
18、在那儿写作业。 “饭也在上头吃吗? ”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觉呢,也在上头睡? ”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 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 “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 ”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 “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 ”我说: “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 ”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 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
19、限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带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 “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 ”我跳下 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 “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 “我就一辈子得给你高考帮 帮你实现大学梦想! 8 / 15 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这回是我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 刷
20、啦 ”,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 “刷啦刷啦 ”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 : “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 ”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 “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 ”我说: “可谁能看得见? ”奶奶说: “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 ”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 “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 ”“不行,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
21、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 “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 饭 ”这话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 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 “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
22、? ”我看也不看地就回 答: “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 ”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 “奶奶。 ”“奶奶! ”“奶奶 ”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 “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有删改 )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 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 “我 ”对奶奶
23、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表现了 “我 ”对奶奶认识的变化和感情的深化。 B.文中第 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类比的艺术手法,写出了老树枝桠的粗壮,突出了老海棠树的 “老 ”。 高考帮 帮你实现大学梦想! 9 / 15 C.本文 到 段写奶奶为了贴补家用而忙于劳作,一刻不闲。尽管得不到儿孙的理解,也一直坚持劳动。 D.本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表现了 “我 ”对奶奶深深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E.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如 “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 12 根据 至 段对奶奶的描写,概括奶奶的形象特点。 13 本文反复出现 “老海棠树 ”,
24、这一形象在文本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 11 BC 12 (1)慈爱, (2)勤劳 (吃苦耐劳 ), (3)自尊 (自立、自强 ), (4)坚韧, (5)渴望进步。 13 内容:象征。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既象征了奶奶渴望自食其力、渴望进步跟上时代的可敬可叹的生命品格;也象征了奶奶的沧桑命运和坚强。奶奶一生都在老海棠树下劳动、生活,奶奶离世,老海棠仍在,物是人非, “老海棠树 ”寄托了作者对奶奶的思念和愧悔。 “老海棠树 ”是本文的线索,串联全文事 件,使文章构思精巧。 【解析】 11 此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 项不是类比,是比喻。 C 项中不是为了“贴补家用 ”而是为了确
25、立自身价值。故选 BC。 12 此题考查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从奶奶闲下来就糊纸花、补花等,分析出奶奶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从奶奶在灯下学习等,可以分析出奶奶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从奶奶不想依靠爸妈的帮助生活,可以分析出奶奶是一个要求自立的人。 13 本题考查物象作用的能力。小说引入特别主要的物象,基本作用有: 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 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 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本文的题目是 “老海棠树 ”,由此可知它是全文的线索;由第一段可知,本文写老海棠树和奶奶的形象是分不开的,据此可从奶奶人物形象角度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
26、,完成问题。 高考帮 帮你实现大学梦想! 10 / 15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 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 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 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
27、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 12000 名居民,距华沙 120 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 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 弗兰斯 费尔南德 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波兰人
28、说,共有 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 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 地迈着步子,先是 很快地望 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 不由得慢 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 “小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查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