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铁路一中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化学试卷.doc

上传人:bo****9 文档编号:57387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昌市铁路一中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化学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南昌市铁路一中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化学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南昌市铁路一中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化学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南昌市铁路一中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化学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南昌市铁路一中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化学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南昌市 铁路一中 2006-2007 学年 度第一 学期高二 期中 化学 试卷 题号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实验题 四、计算题 总分 满分 48 20 22 10 100 实得分 相对原子质量: Na 23 N 14 O 16 H 1 一、选择题( 1-10小题中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 11-16小题有 1 2正确答案 ) 1、氮气是一种很不活泼的气体,其根本原因是 ( ) A氮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弱 B氮原子半径小,核对外层电子吸引力较 强 C氮气为双原子分子 D 使 NN 键断裂需要很高的能量 2 在一学生实验报告中列出的下列数据里合理的是: ( ) A用 10mL量筒量取 7.1

2、3mL 稀盐酸 B.用托盘天平称量 25.20gNaCl C用广泛 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 pH为 2.1 D.用滴定管取 21.70mL溶液 3 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干并灼烧 (低于 400 )下列物质的溶液,可以得到该物质固体的是 ( ) A氯化铝 B碳 酸氢钠 C 硫酸镁 D高锰酸钾 4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 ) A氕和氘 B.O2 和 O3 C.NO 和 NO2 D.氯水和液氯 5实现下列变化,必须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的是 ( ) A NO2 HNO3+NO B.NH4+ NH3 C NH3 NO D.P2O5 H3PO4 6 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将一支容积为 15 mL的试管

3、充满 NO2后,倒置于一个盛水的水槽中 。 当试管内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不再变化时,在相同条件下再通入 O2。若要使试管内液面仍保持在原高度,则通入 O2 的体积为 ( ) A 3.75 mL B 7.5 mL C 8.75 mL D 10.5 mL 7某无色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 H2SO4和 Na2O2,若气体体积不断减少,最后颜色变深,则原混合气体的成份可能是 ( ) A.H2、 Cl2、 H2S B.NH3、 NO、 CO2 C.NH3、 O2、 NO D.HCl、 NO2、 CO2 8 在水电离出 C(H+) 1 10-14 mol L 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 ( ) A K+、

4、Fe2+、 Cl-、 MnO4- B Na+、 K+、 NO3- 、 S2- C Al3+、 NH4+ 、 SO42- 、 Cl- D Na+、 K+、 Br-、 SO42- 9 某可逆反应 2A(g) 3B(g) xC(g) 4D(g), 若按下列两组配比: 08 mol A、 12 mol B、12 mol C、 24 mol D 14 mol A、 21 mol B、 06 mol C、 12 mol D 分别在容积不变的同一密闭容器中,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后, C的质量分数相等。化学方程式中 x 为 A. 1 B. 2 C. 3 D. 4 10 已知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度是用已电离的

5、弱电解质的分子数占原弱电解质分子总数的百分数来表示的。现室温下, 0.1 mol L 的下列溶液中,水的电离度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AlCl3 KNO3 NaOH NH3 ( ) A. B. C. D. 11.将 3 mol A 和 1 mol B 混合于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以此时的温度、压强和体积作为起始条件,发生反应: 3A(g)+B(g) 2C(g)+D(g),平衡时 C 的浓度为 w molL 1。 若反应过程中保持起始温度和压强不变,达到平衡时 C 的浓度仍为 w molL 1。 按下列 4 种方法配比能达到上述目 的的是 ( ) A.2 mol C+1 mol D B.3 mol

6、A+1 mol B+2 mol C C.6 mol A+2 mol B D.2 mol C+1 mol B+1 mol D 12 实验测得常温下 0.1 mol/L 某一元酸 (HA)溶液的 pH 不等于 l, 0.1 mol/L 某一元碱 (BOH)溶液里: C( H+) /C( OH-) =10-12。将这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里各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 A C( B+) C(A-)C(OH-)C(H+) B C(A )C(B+)C(H+)C(OH-) C C(B+)+C (H+) C(A-)+C(OH-) D C(B+)=C(A-)+C(HA) 13 工业上合

7、成氨的反应为 : N2(g)+3H2(g) 2NH3(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通常采用 2107Pa5107Pa 的压强,是因为在该压强下铁触媒的活性最大 B合成氨工业的反应温度控制在 500,目的是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由于氨易液化, N2、 H2 在实际生产中是循环使用,所以总体来说氨的产率很高。 D 为了增加 NH3的产率、使平 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工业上要使用催化剂 14 在一定温度下,向 aL密闭容器中加入 1 mol X气体和 2mol Y气体,发生如下反应:X(g)+2Y(g) 2Z(g)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

8、间变化 B 容器内 X、 Y、 Z的浓度之比为 l : 2 : 2 C 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D单位时间消耗 O.1 molX同时生成 O.2 molZ 15 4 体积 pH 9 的 Ca(OH)2 溶液与 1 体积 pH 13 的 NaOH 溶液混合后,溶液中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为 ( ) A. 5 1013 mol / L B. 5 109 mol / L C. 51 (1 1013 4 109) mol / L D. 51 (1 1013 8 109) mol / L 16 在体积都为 1 L, pH 都等于 2 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投入 0.65 g 锌粒,则下图所示比较符合客

9、观事实的是 (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填空题: (共 27分) 17 ( 4 分) 明矾 KAl(SO4)2 12H2O 可作净水剂,用离子方程式写出其净水原理: _。在做油条的面粉中常混入少量的纯碱和明矾, 使得油条内疏松而多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_。 18.已知某溶液中只存在 OH 、 H+、 NH4+、 Cl 四种离子,某同学推测该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顺序可能有如下四种关系: c(Cl ) c(NH4+) c(H+) c(OH ) c(Cl ) c(NH4+) c(OH ) c(H+) c(C

10、l ) c(H+) c(NH4+) c(OH ) c(NH4+) c(Cl ) c(OH ) c(H+) 填写下列空白: ( 1)若溶液中只溶解了一种溶质,该溶质的名称是 ,上述离子浓度大小顺序关系中正确的是(选填序号) 。 ( 2)若上述关系中是正确的,则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 ( 3)若该溶液中由体积相等的稀盐酸和氨水混合而成,且恰好呈中性,则混合前 c( HCl)(填“ ”、“ ”、或“ =”,下同) c( NH3 H2O),混合后溶液中 c( NH4+)与 c( Cl )的关系: c( NH4+) c( Cl )。 19.在 20L 恒容的密闭容器中 , 加入 3mo1SO3(g)和

11、 lmo1O2, 在一定温度下使其反应 , 反应至 4min 时 , 氧 气的浓度为 0.06 molL-1, 当反应到 8min 时 , 反应到达平衡 , 此时三氧化硫浓度 c(SO3)= a molL-1。 (1) 0min 4min 内生成 O2 平均速率 v(O2)= molL-1min-1; (2)达到平衡时 c(O2)=c(SO2), 则 a= molL-1, 在 右边的 坐标系中作出 0min 8min 及之后 SO2、 O2、 SO3 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 (3)若起始时按下表数据投料,相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时,三氧化硫浓度大于 a molL-1 的是 。 20 ( 6 分) 如

12、下图所示, A E 五中含氮物质相互转化的关系图,其中, A、 B、 C、 D 在常温下都是气体 , B为红棕色。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_ _ _ 三、实验题: (共 22分) 21(11 分 )用中和滴 定法测定烧碱的纯度,若烧碱中不含有与酸反应的杂质,试根据实验回答: ( 1)准确称取 4.1g 烧碱样品,所用主要仪器是 。 ( 2)将样品配成 250mL 待测液,需要的仪器有 。 ( 3)取 10.00mL 待测液,用 量取。 ( 4)用 0.2010mol L-1 标准盐酸滴定待测烧碱溶液,滴定时 手旋转 式滴定管的玻璃活塞, 手不停地摇动锥形瓶,两眼注

13、视 ,直到滴定终点。 ( 5)根据下列数据,计算待测烧碱溶液的浓度: 。 滴定次数 待测液体积 (mL) 标准盐酸体积( mL) 滴定前读数( mL) 滴定后读数( mL) 第一次 10.00 0.50 20.40 第二次 10.00 4.00 24.10 A B C D SO3 1mol 3mol 3mol 0mol SO2 2mol 1.5mol 0mol 6mol O2 2mol 1mol 0mol 5mol +O2 +H2O +O2 +O2 +Cu +H2 A B C D E ( 6)根据上述各数据,计算烧碱的纯度; 。 22.(11 分 )氨 ( NH3) 是重要的含氮化合物。 17

14、74 年该气体由英国普里斯特里利用熟石灰和氯化铵加热反应制成。(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 ( 2)为了在实验室制取干燥的氨气,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三套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和所用药品都正确的是 (填“甲”、“乙”或“丙” ) ; ( 3)如何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 (简述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 ) ; ( 4)该实验装置与实验室制备 气的装置相同 .; ( 5)如右图在圆底烧瓶里收集干燥的氨气。挤压胶头滴管中的少量水 , 使 它 射 入 烧 瓶 中 , 接 着 你 会 观 察 到 的 现 象是 ,该现象说明氨气具有的性质是 , ; ( 6)有同学用氨的喷泉实验装置做喷泉实验

15、,但实验失败,请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 _。 (写出任何一个合理答案即可)。 四、计 算题: ( 共 10分) 23 ( 6 分) 将标准状况下的 22.4LNH3 溶解于水,配成 1L 溶液。设所得溶液的密度为 d g/cm3,则该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质量分数为 ,溶液中的 C(NH3)、 C(NH3H 2O)和 C(NH4+)的关系为: 24.( 4分) 将 1 体积 A 和 3 体积 B 混 合,在 560 时发生反应: 2A(g)+B(g) 2C(g)并达到平衡状态。在 相同条件下测得此反应在起始状态和平衡时气体的密度比为 9 10,求 A的转化率。 乙 NH4Cl 和Ca(OH)

16、2 NH4Cl 和Ca(OH)2 NH4Cl 和Ca(OH)2 棉花 棉花 棉花 浓硫酸 碱石灰 甲 丙 南昌市铁路一中 2006-2007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 期中 化学 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 163 分 =48 分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B C C B D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C B C AC A C 二、填空题: (共 20分 ) 17(每小题 2 分) Al3+3 H2O Al(OH)3+3H+ 2Al3+ 3CO32-+3H2O=2 Al(OH)3 + 3CO2 18(共 5 分,每 空

17、1 分) (1)氯化铵 (2) NH4Cl, HCl (3) , = 19. (1) 0.0025mol/L. min ( 1分) (2) a=0.05 mol/L ( 2分) 图象如右 ( 1分) (3) BD( 1 分) 20(每个方程式 2分 ,共 6分 ) 4NH3+5O2 4NO+6H2O 3Cu+8HNO3 3Cu(NO3)2+2NO +4H2O 3NO2+H2O=2HNO3+NO 三、实验题(每 21 小题 11 分,第 22 小题 11 分,共 22 分) 21 ( 1)天平、小烧杯、药匙等 ( 1分) ( 2)小烧杯、玻璃棒、 250mL 容量瓶、胶头滴管 ( 1 分) (

18、3)碱式滴定管 ( 1分) ( 4)左, 酸 ,右,锥形瓶中溶液的颜色的变化 ( 各 1分) ( 5) 0.402mol/L ( 2分 ) ( 6) 98%( 2分 ) 22.( 1) 2NH4Cl + Ca(OH)2 CaCl2 + 2NH3+ 2H2O; ( 2分 , 条件不写扣 1分 ) ( 2)丙; ( 1分) ( 3)将蒸馏水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试纸变蓝说明 NH3已收满; ( 3 分) ( 4) 氧气; ( 1分) ( 5) 红色溶液喷入圆底烧瓶 ( 1分) , NH3易溶于水 ( 1分) , NH3与水反应生成碱 ( 1分) ; ( 6)装置 气密性差、烧瓶不干燥、选用试剂不当等(答对任何一项即可) ( 1分) 四、计算题 23. ( 每空 2分 ) 1mol/L (17/10d)% 1mol/L 24 80% ( 4分) 催化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