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17).doc

上传人:bo****9 文档编号:60479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1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1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1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1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1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09 届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10 一、选择题: 1、周初实行分封的目的是为了 (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了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 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井田制的破坏 3、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 A、 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 体现了官僚机构对人民的压迫 4、史

2、记楚世家记载了楚庄王向周定王“问鼎大小轻重”一事,这说明了 ( ) A、楚王关注青铜器的铸造 B、楚王想代替周王号令天下 C、楚王欲与周王平分天下 D、楚王想要兼并其他诸侯国 5、夏商时期,在国家最高权力上都实行 (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民主推选制 D、嫡长子继承制 6、秦始皇在中央同时设立丞相、太尉、御使大夫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 )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B、削弱地方权力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 7、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 ( )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文字 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基本的原则 D、中

3、央对地方直接管理和控制 8、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的长官产生方式是 ( ) A、世代相传 B、考试选拔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荐 9、秦朝以来,直至清朝前期,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最突出特点是 (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激烈 B、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相交替 C、专制皇权的日益强化 D、专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激化 10、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在 ( ) A、西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北宋 D、元朝 11、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积 极意义在于 (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加强了皇权,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C、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

4、明 D、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提高了效率 12、唐朝三省由决策到审议,执行的运作机制是 ( ) A、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B、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C、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D、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13、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14、上(宋太 祖)因谓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所采取的

5、措施是 ( ) 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设残知政事为副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 15、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 )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C、政治改革要精兵简政 D、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16、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机构,其职能与唐朝的哪一个机构相似 (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秘书省 17、东汉光武帝时,中央的中 枢机构是 ( ) A、中朝 B、外朝 C、尚书令 D、尚书台 18、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基本解决是在 A、 唐朝 B、 北宋 C、

6、 明朝 D、 清朝 ( ) 19、明初因胡惟庸案所引起的政治体制上的重大变革是 ( ) A、以中书省总政务 B、罢中书省,政事分隶六部 C、废行省,分设三司 D、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 20、 明太祖废丞相、撤中书省的目的是 ( ) A、 健全地方职能 B、 厉行思想控制 C、 监视官吏百 D、 强化君主专制 21、 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 ( ) A、 明太祖时 B、 明成祖时 C、清顺治时 D、清康熙时 22、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作用是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加 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扩大了各藩王的权力 ( ) A、 B、 C、 D、 23、 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 )

7、 A、 决定军国大事 B、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 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 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24、你看过宰相刘罗锅吗?号称“贪污之王”的军机大臣和珅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军机处开始设置于 ( )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25、 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 ( ) A、 设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B、 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 力 、 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 D、 改变选择官吏的方法 26、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 )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代替相权 D、皇权与相权协调 27、

8、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 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 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8、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记功石刻说的是 ( ) A、周天子分封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29、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 ) A、秦朝设立御使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30、 据说周公曾经“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对此下列各项理解正确的是 ( ) A、西周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建立军

9、事屏障拱卫王室 B、分封的对象局限在周王室的宗族姻亲范围 C、西周采用分封诸侯 建立了封建制度 D、分封诸侯削弱了西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 31、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开始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周天子将权利下放到诸侯国 B、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 )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各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32、下列哪一事件是诸 侯国对周天子地位的公开挑战? ( ) A、楚王问鼎 B、葵丘会盟 C、诸侯争霸 D、商鞅变法 33、根据西周宗法制规定,下列不一定能成为相对血缘关系范围内大宗的是 ( ) A、周天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B、 诸侯的嫡长子正

10、妻所生的长子 C、诸侯正妻所生育的儿子 D、卿大夫的嫡长子、嫡长孙 34、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 )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度 C、统一货币 D、监察制度 35、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二、主观题: 36、 材料一 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相议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

11、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才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 令为诏,天子自称为朕的建议。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 ( 1)从材料一,材料三中有关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的规定,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 2)材料所传递的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 3)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 4)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 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12、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 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记事本末 请回答: ( 1) 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各是怎样做的? ( 2) 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13、。 38、材料一:(太祖)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天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太祖 )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锯镇,王事鞅掌,非朕优贤之意也。” 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 材料三:宋史纪事本末卷二载: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太祖)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优之深耶?”普曰:,“熟视数人看,皆非统御之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行间万一有作孽者使临时亦不能自由耳。”帝悟。 请回答:以上材料反映了宋初的什么情况? 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应付这些问题,其结果如何? 从中可以得出的历 史经验是什么? 39、从汉朝至元朝我国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有哪些重要特点?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