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发展,推动了人们对教育的反思,一种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采取积极取向的教育形态“积极教育”日渐兴起,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积极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马丁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中多次提到“积极教育”,多指在学校开展积极心理学的课程教学,或指积极心理学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如宾夕法尼亚复原力项目、澳大利亚基隆文法学校的“积极教育”。1彭凯平教授“积极教育”导论中的“积极教育”与之相近。2这类“积极教育”是课程性的,不涉及教育范式的改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积极教育”的内涵有所变化,如罗佳认为,“积极教育”是教育方法在范式上的变革,它既关注教育,又关注幸福3。近年来,范式变革日渐明显,如曾辰在“积极教育”的缘起、现状及前景展望一文中,将“积极教育”定义为:“积极教育”是指以发挥个体潜能为立足点,采取积极的教育行动,引导并激发教育参与者的积极体验,旨在增加其获得感的一种教育理念4。这一概念既吸收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立足个体潜能、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