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弄堂意象【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6065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弄堂意象【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弄堂意象【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弄堂意象【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弄堂意象【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弄堂意象【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弄堂意象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王安忆,上海作家副主席。自80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个备受关注的女性作家。她出生于1954年的南京,次年跟随父母移居上海。她在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的序言里说到,作为一个同志的后代,(我)则是乘了火车坐在一个痰盂上进的上海。虽然长久以来,她一直对自己外来户的身份非常介怀,常常感到是受了轻视和欺侮的,但她对自己成长的这座城市仍然十分热爱。在情感上,王安忆认可了上海是实际意义上的故乡。王安忆是一个多产且风格多变的作家,题材的多角度和价值的多元化使其很难被简单地总结、概括。于是,她便被冠以知青作家、寻根作

2、家、都市作家、城市作家,还有女性作家等多种名号。王安忆的小说起步于81年的雨,沙沙沙等细腻纯情的心灵探索小说,随后有本次列车终点站、69届初中生、流水三十章等具有写实色彩的知青文学作品。83年的小鲍庄被推为同时期流行的寻根文学的代表作;86年到89年发表三恋和岗上的世纪,作者被认为是跨越尺度的性爱小说家;90年代后,王安忆还陆续发表了长恨歌、桃之夭夭、妹头等小说,被评论界定位为女性主义作家和城市作家。王安忆也写上海,写上海故事,但她的小说文本却不是张爱玲那般的华丽、诡谲。她曾经在接受访谈时说上海,我从小在这里生活。我是在弄堂里长大的,在小市民堆里长大的。其实,我父母都是南下干部,我对上海的认识

3、是比较有草根性的我觉得上海最主要的居民就是小市民,上海是非常市民气的。市民气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生活的爱好。真正的上海市民对到酒吧里坐坐能有多大兴趣。以此看来,她所要表现的上海具有都市民间的色彩,有着贴肤的凉和暖,感性而真实。弄堂又称里弄。里原为古代的区域单位,顾炎武日知录里说以县统乡,以乡统里。弄,据清同治年间的上海县志记载,则是吴地方言,用以称呼百姓聚居的街巷。现代意义上的里弄大约在19世纪40年代上海开埠前形成,而里弄住宅的兴建则始于19世纪60年代前后。当时,上海已经开埠十年,租界、华界共处。1853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上海县城的难民,包括江南一带的有钱人,纷纷躲入租界。租界一度人口膨

4、胀,住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看到有利可图,一些外国商人趁机搭建了仿照欧洲联排住宅形式的木板房,用以出租牟取暴利。随着人口继续剧增,也由于木板房极易燃烧,很不安全,后改用砖木材料建造,并配以高大的石质门框。这就是早期的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随着近代建筑材料输入上海,也由于居住者要求的提高,出现了新式里弄。到1949年,上海的里弄住宅大约9000多处,占全市总居住面积的635以上。也就是说,上海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弄堂房子里,弄堂是这一时期上海主要的民居形式。王安忆来到上海后,跟随父母住进了淮海中路的一条新式里弄,在这里生活了十九年。淮海中路是上海最为繁华的地段,原名宝昌路,后又改名为霞飞路。霞飞路

5、是一条幽静典雅、中西商业文化融合的道路,这里有时装店、百货店、皮货店、食品店、咖啡馆等,还有鼎鼎有名的国泰电影院和锦江饭店。王安忆曾这样描述在淮海路的弄堂生活我实际上是生活在小市民堆里的。虽然父母是南下干部,但我生活的环境是在淮海路,附近的市民都是小康水平。我对这里的生活有自己的情结。我在他们中间长大,我观察他们,向他们学习,这组成了我整个六十年代的经历。在那史无前例的革命文化风暴到来之前,革命文化和市民文化就像各据一方,相安无事,建立起主流与支流的默契关系。而革命风暴,更以非常的手段触目惊心的形式,在她眼前暴露了市民文化更隐秘的生活形态,也使市民文化从支流的形式向潜流转变。对王安忆产生影响的

6、,毫无疑义,就是这处于潜流位置的市民文化。这种市民文化是以物质、日常的形式缓缓地出现在她的面前,使她触摸到了这种文化的内核。这种文化也正如潜流,貌似平静,却有着极强的裹挟人的强大势力。从王安忆日后创作的关于上海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淮海中路的生活是她上海书写的主要资源。在从空间维度上来看,她没有写过花园洋房,那好像是出身有阶级的程乃珊的专利;她也没有写过公寓,也许是因为张爱玲对其声色有加的描写使后人难以望其项背;她只写新式里弄,钢窗蜡地、蕾丝窗帘以及从这窗帘背后飘逸出的钢琴声。评论界一般认为王安忆第一次认真描绘上海弄堂生活始于1982年的中篇流逝,真正细节地描绘是从长恨歌开始,用绵丽饱满的文

7、字对城市进行了速写弄堂、流言、闺阁、各自、王琦瑶式的女人将小市民的日常生活推到台前加以细致地描摹,显得零碎冗长。叙述时间横跨四十年,通过一点点的追忆将老上海拉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从多角度再现了上海弄堂生活的日常和精致。再有就是对弄堂底层人民进行群像描绘的小说富萍,王安忆使上海不再仅仅是一种表象或象征,而是真正有了肌理、血肉和生机,使人觉得王安忆确确实实地理解了上海,读懂了上海。其后,还有桃之夭夭、妹头等描摹上海弄堂生活的作品。对王安忆弄堂意象内涵的把握,目的就在于对王安忆笔下城市的氛围和内质的把握。王安忆在她的小说里,试着进入平凡人的生活,踏踏实实地写上海弄堂深处,稳稳当当地写最朴素安静的日常

8、生活,以此来反映掩藏在平庸琐事底下的文化本质。作为上个世纪上海最普遍的民居形式,弄堂正在逐渐淡出人民的视界。但我认为,弄堂和弄堂生活是最能够代表上海市民精神的物质文化建筑。弄堂这一意象在王安忆的笔下变得感性,与人亲近,逝去年代所留存的特色扎实地印在上海的弄堂之中,这些街巷里弄幽远深邃,蕴含了上海的全部生活情怀。随着王安忆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被被翻译为外文,国外阅读和研究王安忆的群体不断庞大,王安忆在海外的声誉不断提高。英籍巴勒斯坦裔作家安曼胡笙对王安忆的中篇流逝做出了高度评价。他赞叹王安忆巧妙地将个人生活和政治风云相融合,认为小说表面上描述了文革时期以为中年女性灰暗、琐屑的生活史,深层上则从社会学

9、的层面向我们展示了一家三代人对政治变革的不同态度。小说采用事实呈现的方法,节制而不铺张地表现了对现时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至上的批判,精彩揭示了上海弄堂里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一些国外的论文集里面也收入了从性别、性意识角度来评价王安忆创作的文章。费维恺编的论文集意识形态、权力与文本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自我呈现与农民他者收入了他写的论文韩少功、莫言和王安忆的后现代寻根文学。在论文中,他富有洞见地提出了将女性放在知识分子或农民的参照下加以探讨的模式,他评论说考虑到男女平等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受到嘲讽和反对,以为女性作家能有这样的勇气的确难能可贵对女性性要求的肯定实际上是对女性创造性的肯定,这样的小说很可能会

10、改变西方人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呆板乏味,缺乏文学价值和终级关怀的看法。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王安忆80年代的作品中,已经隐约托出她对上海的深切感情。流徙四方的知青,原来是无数上海弄堂出身的儿女。这座老旧阴湿的城市,包容了太多各等各色的故事。90年代的王安忆,则越来越意识到上海在她作品中的分量。她的女性是出入于上海那嘈杂拥挤的街市时,才更意识到自己的孤独与卑微;是辗转于上海无限的虚弱与骚动间,才更理解反抗或妥协现实的艰难。王德威在海派文学,又见传人一文中说,王安忆重启了我们对海派的记忆。在如此新旧夹缠、混乱迫仄的世界里,上海的小市民以他们自己的风格恋爱吵架、起居行走。他们所思所做的一切,看来再

11、平庸琐屑不过,但合拢一起,就是显得与其他城市有所不同。这里或许有奇异的智慧套句张爱玲的名言,到底是上海人在王德威看来,王安忆并不是一个出色的文体家,句法冗长杂沓,不够精谨;意象视野流于浮露平板;人物塑造也容易显出感伤倾向。王安忆的叙事方式绵密饱满、兼容并蓄,其格致处,可以形成重重叠叠的文字障,但也可以形成不过错过的文字奇观。张爱玲也擅于写世俗、市民的上海,但她其实是抱着反讽的心情来精雕细琢。王安忆失去了张那种有贵族气息的反讽笔锋,却藉小说实践了一阵难过更实在的海派生活形式。这种更为实在的海派生活形式的书写,表现为王安忆的小说对日常叙事进行了新的开掘与价值发现。王安忆写弄堂人生和柴米油盐的琐碎,

12、津津乐道的是主人公化妆的方法、走路的姿势、衣服的款式搭配、头型的变化,甚至是其说话的眼神腔调。王安忆不是正面写历史主潮,而是历史对世俗人性的影响,表现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生活。很多时候,这些人物都没有什么精神追求,只是这种对人物基本生存长台的描述,给读者在现了一个真是的平民历史记录。”董之林先生在女性写作与历史场景一文中曾这样写女性写作有一种疏离主流写作传统的天然倾向。王安忆用世俗的角度撰写日常生活的历史,她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上海的芯子。她多次强调,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历史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是生活的一点一点累计,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历史的变化对弄堂里的小市民而言,只是生活方式的改变。王安忆艺

13、术地呈现了这种日常生活的永恒意味,具有个人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以人文态度发现弄堂里日常生活的诗意,显示了作家在日常生活叙事背后的精神向度。许多的评论人都认为王安忆是一个女性主义者,虽然她自己对此一直极力否认。她的小说一以贯之地强调了女性优于男性的女性意识。她书写的总是那样一种女性一直往前走,不妥协不回头。比如长恨歌里的王琦瑶,比如富萍中的富萍,比如妹头中的妹头。她们总是目标明确,有自己的思想。在小说中,她为我们一次次地揭示了女性独特的生命气质。许多女性主义的文本中,男性形象要么懦弱而畏缩,不能给人以男子汉的联想;要么干脆缺失,在女性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里,成为一个永久的缺席。这种弱化男性形象

14、,甚至放逐男性于文本之外,强化女性意识的行为,在当代诸多女性主义的写作中普遍存在。王安忆的长恨歌正是让女性意识在淡化了的男性的背景下格外彰显。还有她的流逝表现了女性在面对生活的自信和不屈服于命运的执着,展示了她们柔弱外表下最坚韧的特质;姐妹们书写了一种女性未经社会侵染的自然纯真,单纯的生活,单纯的美丽,以及混沌不觉的女性自醒。王安忆以其对女性形象切肤的爱,尽情在文本中书写了女性方方面面的生活状况和情爱追求。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王安忆对上海弄堂空间的建构出于她对都市民间的书写。王安忆弄堂里的居民是这个城市的中下层市民。上流阶层控制着城市的价值目

15、标和时尚趣味,左右着城市的生活方式,但王安忆揭示的不是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本身,而是用她几十年的人生阅历经验的积累去解读别人的故事,让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自上而下地渗透、衰减、定型为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这才是城市的支配力量,是城市真是而相对稳定的一面,是王安忆所要表现的都市民间,也就是指那种有根有底的都市日常生活形态,一种充满着市民气与油烟气的生活形态。王安忆笔下的弄堂像一座不太规矩的四方城,里面一排排的房子,每一号房子里都壅塞了许多户人家。外面的喧嚣拥挤被隔离于弄外,强烈的围合感、地域感和认同感使居民对自己所在的弄堂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弄堂里的世界带有乌托邦的气息。王安忆不从正面写历史的风云变幻

16、,或者说有意的回避了历史。生活在弄堂里的小市民们对政治的态度也表现的默然,不能说真的是无论魏晋,但他们真正关心的是生活的实质,是如何应付一日一日的生计问题。由于他们比邻而居的生活环境,可以说邻里之间,鸡犬相闻,没有绝对的隐私和秘闻。但由于见得多了,也对这样的流言抱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对于本课题的研究,首先还是要熟读王安忆这部分上海题材的小说文本,了解王安忆的生平资料。其次,参考其他有益的评论书籍和文章,提炼新颖,有独创性的观点,与作品本身相对照。最后,在把握作品和了解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课题有独立的思考。研究这一课题的主要困难是有帮助的资料有限,以王安忆小说中的弄堂意象为研究重点的资料很少

17、。其他关于王安忆的研究资料都千篇一律,观点单一。我希望可以把有价值的信息应用到课题研究上去,为进一步展开论文撰写的工作做好全面准备。经过阅读、比较、思考,初步形成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把王安忆所想要表现的弄堂生活和都市民间的理想通过我的课题展现出来。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1、第一阶段2010年6月9月内容确定论文题目,完成开题报告,上交指导老师。2、第二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2月内容收集相应的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并上交指导老师。3、第三阶段2011年3月2011年5月内容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修改、定稿、打印、装订。4、第四阶段2011年5月内容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五、主

18、要参考文献专著1王安忆长恨歌,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8月版2王安忆富萍,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版3王安忆桃之夭夭,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版4王安忆流水三十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4月版5王安忆妹头,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6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7王安忆流逝,选自王安忆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8王安忆弟兄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9月版9王安忆寻找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11月版10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与张派传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5月版11聂伟文学都市与应向民间1990年代以来都市叙事研究,广

19、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12程光炜都市文化与现当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13吴芸茜论王安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论文1汪伟,方维保王安忆的都市话语与城市精神史写作,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11月第30卷第6期2吴苏阳城市世俗生活的透视与观照论王安忆的都市小说,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26卷第3期3李海燕王安忆女性书写论,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5月第31卷第3期4李新上海日常生活的芯子王安忆上海小说主题一解,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9卷第1期5印象上海论王安忆中的都市与女性生命体验6李海燕城市与女人王安忆都市书写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3月第24卷第1期7赖翅萍市民日常生活诗性的审美发现王安忆论,小说作家作品研究,2006年第6期8甘晓燕历史沧桑中的海上繁华梦张爱玲与王安忆的上海都市民间书写比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7期9朱君安琐细而世俗的城市之歌管见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情结,继续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10马春花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地景,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11王雪瑛生长的状态论王安忆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