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doc

上传人:心*** 文档编号:624608 上传时间:2018-10-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新闻两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新闻两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新闻两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新闻两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新闻两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学 科 语文 课 题 1、新闻两则 课 型 新授知识能力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过程方法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教学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教学难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配乐朗诵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人民解

2、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1949 年 4 月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检查预习课件投放,主要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芜湖 荻港 溃退 锐不可当 签订 三、背景简介(课件投放)也可让学生展示课下搜集到的资料,然后教师再补充投放有关资料。四、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录音

3、, (朗读水平较高的教师也可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学生听,进入情境。学生朗读,记忆字词读音以及字形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听教师补充介绍背景资料。听录音或听教师的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便于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大气磅礴,与本文的文气一脉相承。布置、检查预习情况,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介绍事件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2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2、学生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气势。3、点名读,师生评价,明确朗读要领。4、学生从两则新闻中任选一篇,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

4、容。5、分别选两位同学指出内容的六要素,其余同学补充、评价。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22 日 22 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人民解放军为打倒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及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5、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 年 11 月 4 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退,被迫将整个南阳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 7 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6、引导学生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明确:两则新闻记述了正义战争的胜利,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历史

6、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7、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旨与气势(学生任选一则新闻来读)。四、作业布置观看本晚的新闻联播 ,选择感兴趣的新闻,概括出六要素。.学生试读,读出气势,评价其他学生的朗读。学生概括新闻的六要素,补充其他学生的答案。掌握阅读新闻的一般方法,即概括新闻的六要素将朗读放在课堂教学的突出地位,以读促思,在多次的朗读中,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贴近文本,使陌生的文字资料变成自己大脑中的初步影像,从而激活作者与读者、文本与读者的的思维、情感断裂带。把握新闻的六要素,是初学新闻的第一台阶。也是迅速了解一则新闻内容的必由阶段。把握新闻的主题

7、,让学生通过新闻明理、知情。3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第二课时一、新闻发布会1、学生就昨晚观看的新闻概述内容,概括本新闻的六要素。2、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二、合作探究,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1、教师投放新闻的有关知识,学生了解。2、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新闻的结构。(2) 、读出新闻的结构。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明确:“百万”是实数。中路军三十万,西路军、东路军各三十五万。看来,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提问: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明确:导语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8、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渡江区域) 、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可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明确: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开头说时间,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 ,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 ”这一句在二、三

9、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由“西路军”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入“东路军” 。提问: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学生深思,教师明确:文章报道的顺序遵循的是时间顺序。因为中路渡江最早,结束渡江也最早,因而把它排在最前面。西路和东路虽然同为二十一日下午开始渡江,但它们的顺序也不能调换,因为西路和中路战斗大致相同,所遇抵抗均较微弱,紧接在一起来介绍,自然而且行文也较方便。3.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1)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新闻结构。(2)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补充。明确: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理清结构,需要划分层次。回顾旧知,概括所选新闻的六要素。朗读

10、、记忆新闻的有关知识。学生边读边勾画新闻的结构要素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边读边思边整理文本材料,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特点。速读课文,在上篇文章学习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新闻“倒金字别开生面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理解新闻的结构,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让学生圈点勾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允许学生出错,在多次的跌倒与碰撞中,学生的能力才会形成。教师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思考。问题不多但要处处抓住要害。通过上文的学习,本文的学习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做,夯实对新闻4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是背景

11、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第三层,是背景资料,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勾勒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第四层,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三、引导学生品析两则新闻的语言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示例一: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示例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示例三:“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 ,我听出了胜利的豪情。示例四:“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

12、固的”中的“很” ,我听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和毛主席对敌人的嘲弄。2.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多媒体显示:(1)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突破” “渡至”能否换成“越过” “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换成“共”好不好?)(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加粗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明确:(见教学参考书)四、课堂小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

13、,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后代子孙心目中永远的丰碑。新闻的结构把握,有助于我们高效阅读,阅读时事,阅读社会,阅读人生。塔式的结构布局。学生用给出的句式说话,发现文字背后的隐形内容,品析新闻的语言特色。分析多媒体展示的内容,深入理解本文准确、精炼的语言特色。结构的理解。概括不求准确全面,大意对即可。通过一定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开放的句式便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推敲字词的妙处,训练学生的语感,发现遣词造句的妙处,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简单总结,有开

14、有合,引向深入。5作业设计1、 观看最近几天的新闻联播 ,边听边分析新闻的结构。2、 根据所学的新闻知识,自己动手写一则身边的新闻,报道开学至今学校或班级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板书设计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新闻两则新闻的语言:准确、精炼教学反思相关链接时代背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7 年 7 月到 9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反攻。1948 年春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 年 1 月 21 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

15、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 1948 年 12 月 31 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 ,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 年4 月 15 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 8 条 21 款,限蒋介石 20 日前表态。20 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 月 21 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

16、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 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内的反对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 日晚,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说:“去年 7 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 ,6又说到“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 112 万人,1947 年 6 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

17、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 月 10 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 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了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 年到 1949 年 1 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表于 1948 年 11 月 5 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刚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 1948 年 11月 6 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语言艺术准确、简明、概括性

18、强,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均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所极具的语言特色庄重鲜明,激情昂扬。这篇内容重大、举世关注的消息,好似有着庄严性质的文告,无异于一份人民胜利的宣言,承担了昭告天下、瓦解敌人的目的,因而呈现很强的政策性,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不料” 一句就有嘲讽蔑视的意味,敌人“不料”,我军“ 突破”,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如此强烈对比中,足见敌人狼狈,足见我军神勇。而将“东路军”改为“我军” ,在不影响确切明了的前提下,自然地融入亲切自豪之情。例子还有很多,如“百万大军”“1000 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 “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 ;如写

19、我军的“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与敌军的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赞扬与藐视泾渭分明。凝缩精练,深刻概括。全文只有 500 余字,却全面报导了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都是确凿有据、毫不含糊的,同时分析了双方情状之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极有气势的写出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均是”二字则概括了战线之宽广和胜利之巨大。 “九江(不含) ”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可见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20、措词准确、文白相间。以对东路军战果的叙述为例,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 打垮”) , “占领”并“ 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 ,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 ,对铁路则用“ 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这一系列动词,真实地反映战况,雄阔有力。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 较为顽强” ,就非常适当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是恰到好处地从正面或反面表现我军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作者还采用了文白相间的表达方式,多处文言词语和句式,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例如:“均是 ”“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 ”“然”“诸县” 等等,读起来更见严肃而令人激动。新闻两则资料目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