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与废名小说特色的比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6262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沈从文与废名小说特色的比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论沈从文与废名小说特色的比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论沈从文与废名小说特色的比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论沈从文与废名小说特色的比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论沈从文与废名小说特色的比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论沈从文与废名小说特色的比较【摘要】沈从文和废名都同出于京派一流,文采卓越,面对他们闲淡自然的作品,面对他们纯粹为文而文的原则,面对他们秉持着“但凡一切事物与政治挂钩后就必然走向死亡”的态度,你其实可以看到他们心灵之间距离的接近以及灵魂的沟通。出生贫富阶级不同的两个人拥有着却是那么相似的精神感受,他们同样热爱着田园相间的无忧生活,同样向往着无功利性的艺术创作方式,同样追求渴望着闲暇洁净的世界。但是,世界上没有两片长得相同的叶子,应承的再好也有细微的缝隙的存在,这与生活的环境,内在的修养以及个人的习惯癖好都息息相关。一个是通过笔尖显示超脱美,一个是通过笔尖寻找自然美;一个富于

2、禅趣,一个烙印巫楚;一个偏爱于走马观花,拾取自我玩味;一个执着于轻描淡写,塑造宁静生活。且让我们迈入他们的世界,里里外外,仔细品评。【ABSTRACT】SHENANDFEIMINGAREWITHTHEBEIJINGSCHOOLFORFIRSTCLASSLITERARYTALENTEXCELLENCE,FACETHEIRXIANDANNATUREWORKS,THEFACEOFTHETEXTANDTHETEXTTHEYAREPURELYFORPRINCIPLE,INTHEFACETHATTHEYUPHOLDTHE“ALLTHINGSWITHPOLITICSWHENEVERINEVITABLYTOD

3、EATHAFTER“ATTITUDE,YOUCANACTUALLYSEETHEMCLOSETHEDISTANCEBETWEENTHEMINDANDTHESOULOFCOMMUNICATIONBORNRICHANDPOORCLASSHASADIFFERENTTWOPEOPLEARESOSIMILARTOTHESPIRITOFTHEFEELINGS,THEYALSOLOVETHECAREFREELIFEOFIDYLLICWHITE,THESAMEYEARNINGFORNONUTILITARIANWAYOFARTISTICCREATION,THESAMEPURSUITOFLEISUREEAGERTO

4、CLEANTHEWORLDHOWEVER,THEWORLDLOOKSTHESAMENOTWOLEAVES,NOMATTERHOWWELLASUBTLEPROMISEOFTHEEXISTENCEOFTHEGAP,WHICHLIVINGENVIRONMENT,SELFCULTIVATIONANDPERSONALHABITSHABITARECLOSELYRELATEDONEISTHEUNITEDSTATESTHROUGHTHEPENDISPLAYDETACHED,ONEISLOOKINGFORNATURALBEAUTYTHROUGHTHEPENAWEALTHCHANINTEREST,AMARKCHU

5、WUAPREFERENCEONTHEFLYANDPICKUPSELFINTERESTINGANEMPHASISONALIGHTLY,SHAPINGTHEQUIETLIFELETUSINTOTHEIRWORLD,INSIDEANDOUT,CAREFULEVALUATION【关键词】沈从文;废名;创作特色;文学意境【KEYWORDS】SHENCONGWENFEIMINGCREATIVEFEATURESLITERARYMOOD本科毕业论文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家一直都秉承着一个宗旨,那就是“为艺术而艺术”,所以他们强调人格独立,文学独立的美学思想。在选材上他们往往回避针锋相对的政治题材,以大量的篇幅

6、描绘了乡村生活特有的风俗画,表现出浓郁的民俗色彩和素朴的民俗美,刻画出一个个近乎于原生态的纯朴洁净的灵魂,文学作品对独特的民俗色彩的展示,不仅是一种生活现象的展示,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本质的揭示。可以说“性灵”是京派文学的创作灵魂,他们飘逸地开拓着冲淡平和、高雅清婉的文学境界,超然地唱着“田园牧歌”,耕耘着“自己的园地”,这与西方文学一直主张的“自我表现”的浪漫文艺思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也表现出了美学史上“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的主观主义美学观点。一、京派文学中的两朵奇葩废名和沈从文都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可谓是京派小说中的佼佼者。沈从文曾受到废名的影响,他在论冯文炳君一文中提到,“废名与现代中

7、国作家风格并列,如一般作家所承认,最相称的一位就是沈从文他本人”,丝毫没有避讳。沈从文是一个在大起大落的评价中沉浮于世的作家,对他作品的思潮属性更是众说纷纭。有论者视他为实证主义的作家、现实主义的乡土作家写意小说作家。还有论者分析说他是“现代文化人中一个典型的自由民主主义者”,甚至有人把他归入启蒙主义。更多的论者则认定他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苏雪林更是认为“大自然雄伟美丽的风景和原始民族自由敖纵的生活,原带着无穷神秘的美,无穷抒情诗的风味”。【1】这证明了沈从文文学创作上鲜明的两点追求1、代表了沈从文对于生命形成的思考和追求,就是“湘西世界”似的古朴民风,纯真简单,善良朴素的生命形式,

8、即沈从文所歌颂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于人性的生命形式”。2、代表了沈从文对于文学的追求,写诗意的小说和抒情小说,富有诗意和弥漫着抒情气氛,注重对民风民俗的描写,文风淡雅、清丽,带着一种现实与梦幻交织的意境。边城无疑是集美与爱的人性化作品的不二选择,它更是集中了沈老多年文学创作的智慧结晶。打开沈从文的作品,湘西美丽的山山水水和奇特的风俗人情便纷至沓来碧水环绕的山城,元霄的爆竹烟火,如雷的鼓声,端午的龙舟竞赛,中秋的舞龙耍狮,月夜的对歌,点着火把走夜路,军民同乐,孩子本科毕业论文的取名。迎婚送亲的唢呐声办丧事的绕棺下葬等等,无不新奇别致。这些山花流水般绚丽神奇的风俗画面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

9、示了湘西山城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情调,使人神往令人陶醉。给边城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他这种充满原生态的文学作品吸引了不少世界友人的目光,研究价值相当可观。而另一位有着低调朴实的人生观,有着与沈老近似一辙的艺术创作特色的作家废名确实令番生平事迹,他,就是废名。沈从文自认用抒情诗笔调写作,融化了唐诗意境,也缘由于废名诗体小说的深刻影响。沈从文在论冯文柄一文中对废名作品中作为文学世界故乡有如下描述,“作者的作品,充满一切农村寂静的美。差不多每篇都能看到我们所熟悉的农民。有农村少女的清朗笑声,聪明的姿态,我们可以从作品中接近略带牛粪的气味和稻草气味的空气。也仿佛把书拿来了就可以嗅出的。”【2】在文学上

10、,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两个著名知音。周作人在为废名和俞平伯的“涩”作解释时说“本来晦涩的原因普通有两种,即是思想之深奥或混乱,但也可以由于文体之简洁或奇僻生辣,我想现今所说的便是属于这一方面。”【3】在废名小说选序中,废名对于自己的风格有如此评论“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成功一首诗,我的一篇小说,篇幅当然长得多,实在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这有没有可取的地方呢我认为有。运用语言不是轻易的劳动,我当时付的劳动实在是顽强。读者看我的浣衣母,那是最早期写的,一支笔简直就拿不动,吃力的痕迹可以看得出来了。到了桃园,就写

11、得熟些了。到了菱荡,真有唐人绝句的特点,虽然它是五四以后的小说。”【4】废名小说以美伦美奂的风俗描写展开对乡土家园的审美发现,其作品不论是以情取胜的桥,还是以理取胜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都以大量篇幅将乡土风情如画卷般次第展开。在这一幅幅的艺术画卷中,风俗描写不是底色,也不是背景,而是承载其作品意义的骨架和血肉,桥中没有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而即使没有小林、琴子这些角色,桥中的风物礼俗依然如画如诗。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大量的风俗片段更可篇篇独立,皆成美文。废名站在20世纪启蒙话语对民俗文化彻底批判的对面,视乡风民俗为中国民问社会的集体抒情,从桥中尽言其美,到本科毕业论文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发现其

12、用,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尽显乡风民俗之社会功能,从而使有世外桃源美誉的废名小说于审美价值之外更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学价值。贴近废名营造的原生态的质朴而淳厚的乡野气息。桥的隐逸色彩表现在它有一种田园牧歌的情调,使人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老废倾情讲述的毕竟不是真正的桃花源故事,小说中的田园视景尽管不乏诗化的韵味与出离尘寰的格调,却同时象沈从文那样混合了牛粪和稻草的气息,或许这才是令废名魂牵梦绕的真正的乡士从文学层面上说,从三十年代桥到四十年代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都表现出废名卓而不群的艺术风格。二、二者文学创作的相同之处1、甜美乡村题材下的“反文化”潮流。不难看出,沈从文和废名对乡土小说流露出的“乡恋

13、”而非“乡愁”情感和怀乡情绪,显得异常浓郁。他们对“风俗画”、“风情画”和“风景画”如醉如痴的描绘,很容易使人感到作家对传统文化规范的认同和对一种静态文化失落的哀婉,而忽略了他们的乡土小说中隐含着的另一种情感,即对现代文化的某种无可奈何的认同。沈从文曾说过这样愤激的话“这种时代风气,说来不应当使人如何惊奇。王羲之、索靖书翰的高雅,韩斡、张萱画幅的精妙,华丽的锦绣,名贵的瓷器,虽为这个民族由于一大堆日子所积累而产生的最难得的成绩,假若它并不适宜于作这个民族目前生存的工具,过分注意它反而有害,那么,丢掉它,也正是必需的事。实在说来,这个民族如今就正似乎由于过去文化所拘束,故弄得那么懦弱无力的。这个

14、民族的恶德,如自大、骄矜,以及懒惰,私心,浅见,无能,就似乎莫不因为保有了过去文化遗产过多所致。这里是一堆古人吃饭游乐的用具,那里又是一堆古人思索辩难的工具,因此我们本科毕业论文多数活人,把如何方可以活下去的方法也就完全忘掉了。明白了那些古典的名贵的庄严,救不了目前四万万人的活命,为了生存,为了作者感到了自己与自己身后在这块地面还得继续活下去的人,如何方能够活下去那一些欲望,使文学贴近一般人生,在一个俨然俗气的情形中发展;然而这俗气也就正是所谓生气,文学中有它,无论如何总比没有它好一些”【5】。边城、萧萧、丈夫等乡土小说,表面上是对静态传统文化的讴歌和礼赞,甚至充满着古典浪漫的情感色彩,但却不

15、能忽视其中所包孕的“反文化”倾向。沈从文正是通过对文化的消解来达到反封建的目的,甩掉文化造成的人的困顿,让人走向自然,这才是作者的本意。冯健男与废名的叔侄亲情关系,共同生活的家乡的自然天地、社会风貌,使他比别人能更深切地理解、更贴切地把握废名的创作与家乡的文学因缘,帮助读者从这样一个视角领略废名文学创作的思想和艺术。废名小说中的人物、自然景致、社会事件大多出自家乡黄梅,艺术与宗教合而为一的家乡的空气、家乡黄梅的文化气息养育了废名的艺术性灵。冯健男满怀深情地写道“可以说,家乡的风土人情、山川日月、文化传统造就了废名。”【6】竹林深深,小桥流水,处处显示着宁静恬美,无不洋溢着自然和谐,正是这一方纯

16、净山水哺育出来这一方纯净儿女,家庭和美,爱情纯洁,这似乎于作者生活的世界截然不同,显然看出,作者是有意而为之,故意切断这种虚实联系,甚至切得如此彻底,残根半点不留,不着笔迹。从文笔下大多为此产生了悲剧苦果,而废名笔下大多为此刻意隐藏,表面看来风平浪静,实则暗涛汹涌。“反文化”倾向也可见一斑。2、古典美学中也隐藏着社会缺陷。沈从文曾怅然叹息“我还得在神之解体的时代,重新给神作一种赞颂。在充满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失去光辉的意义时来谨谨慎慎写最后一首情诗。”【7】这其实是沈从文对自己的创作自律,也是包括废名在内的京派小说作家共同的艺术追求。他们的乡土小说在这种美学风格的追求中就成了“充满古典庄严与雅

17、致的诗歌”,也就是偏于古典审美趣味的“田园牧歌”。近几十年来,对沈从文单篇作品研究也有一定的深化,关于沈氏的代表作边城的探讨自然是重中之重,而对于沈从文其他的小说研究者引发了一本科毕业论文些争议,如丈夫是“表现了人性复归的主题,还是自始至终体现了一种夫权压迫和夫权制文化意识”萧萧的结局是“写出了萧萧及她周围的人过着世代相因的愚昧而麻木的人生”,还是仅仅“通过萧萧命运的戏剧性变化来为湘西人的随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原则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这些争论都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形成新的学术争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下对废名研究最火的应数废名亲侄冯健男先生对废名的研究。废名的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被公认为是富有

18、艺术魅力的美文、奇文;也是公认的难以解读的美文、奇文。废名的创作美在哪里、奇在何处何以美、何以奇冯健男在自己的文章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社会历史的美学的批评方法,对废名的思想与创作作出情真意切、豁然开朗、贴切明了的论析。自少年、青年到中年都得到废名的关爱和教诲,对废名笔下的黄梅家乡的社会政治经济状态、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山川文物了解真切;对废名的人品性情、思想心灵、价值取向深知熟识。我深切地觉得冯健男关于废名研究的论著,对废名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创作特色、文学成就把握得最准确、理解得最深刻、诠释得最透彻,是废名研究的标志性的学术成果。冯健男先生首先高屋建瓴地论述了废名热爱人民,同情

19、下层民众,善待劳苦大众,颂扬普通劳动者美德的创作的人民性本质。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一些底层的劳苦大众为写作对象,指出“读废名的小说,我们不能不感到,对于这些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作者是身怀爱心和同情心的,是带着真挚的感情来创造这些人物形象的。”【8】而到写作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冯健男认为它达到了写出生活的真理和人民的伟大的高度。废名的小说创作着意于意象、意境的创造,以意象与意境的融合,展现个人的生活体验、生命感悟、审美情趣以及宗教与文学互渗的哲理,因之也为读者设置了解读的障碍,造成一种误解,以为废名是脱离生活的,逃避现实的。冯健男通过自己与废名的生活接触、文学畅谈、学术交流,对其创作有了深切的

20、理解,他明确地表述应该指出说这位作家是反映了现实生活的,而且是有人民性的。废名的创作“是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有时甚至是深刻的和独到的反映”。人们读废名的小说总有一种自然的、淡然的、诗情画意的美的感受,冯健男画龙点睛地以“诗化”和“散文化”道出了这种美的感受的生成的艺术奥秘。他说“就他的小说来说,含有诗的本科毕业论文气质,又显出散文的自由,他是把小说诗化了和散文化了,这是他的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的特点。”【9】三、二者文学创作的不同风味废名和沈从文同以乡土题材的小说见长,他们的作品往往游离于时代,寂寞而宁静地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显示了一种“冷的美”。两位作家都比较重视自然人性。废名对宗法制度农

21、村文化采取静观的认同态度,描写了宗法制农村中平凡的翁媪男女,从他们身上发现人情美。沈从文对宗法制农村文化的取向比废名更舒展,他将乡村文化和异化了的城市文化作对立物加以描写,为一种尚未受到堕落的城市文明侵蚀的极单纯、质朴的氏族社会遗风谱写了一曲曲庄严、雅致、颇有艺术魅力的挽歌式的牧歌。1、废名笔下的“中西合璧,偏爱于西方浪漫文学。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所指出的,由于作者对题材“用客观或主观”把握的不同,“乡土文学”一开始就裂变为乡土写实与乡土抒情两大基本类型【10】。这种区别也为沈从文所意识“自己有时常常觉得有两种笔调写文章,其一种,写乡下,则仿佛有与废名先生相似处。由自己说来,是受了

22、废名先生的影响。但风致稍稍不同,因为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是只有废名先生才能那样经济的。”【11】从他们的叙事角度可以了解到废名的小说跟他去外国留学受到西方散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英国小散文和英国的戏剧,他外受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哈代和艾略特的影响,对农村做田园诗式的描写;内承陶潜,描写一些桃花源式的宗法制农村,流贯文中的是佛教的解脱和道家的恬淡所产生的心与物相同的隐气。所以废名的乡村小说更注重抒情和本科毕业论文浪漫,少纪实和批判。与审美功利化的趋势不同,废名的小说创作体现了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关注人生的深层苦难。废名的田园小说,所写皆乡间景致及凡人细事。它写竹林,写河柳,写桃园,写菱荡,写浣

23、衣母,写放牛娃,写庙里的和尚,写塾中的师生,一派静谧的田园风光。这里没有大的生活波涛,看不见时代潮流的激荡,偶或有些日常龃龉,甚至小偷小骗,但都涉笔成趣,无伤大雅。这类作品起于竹林的故事,小说以真挚,友好的感情,赞美一个纯洁、优雅、生气勃勃的农村劳动少女三姑娘。小说触笔之处,都是一派牧歌式的青春气象。竹林、茅舍、少女,无不写得精细,富有灵气。三姑娘与竹林融为一体,她赋予竹林以生命,竹林又蕴藏着她的性格。人情美,人性美充溢小说中,是生命的赞歌,是美和爱的赞歌。三姑娘喜忧本其性情,毫无矫饰,她与父母间有着伦理感情的优美,与蔬菜买主之间交流着人情之美,在嬉笑之间流露着坦诚自然之美。这种种美的描写,正

24、是对宗法制农村人际间那种和谐的神往,是对传统文化复归的一种期盼。竹林后面是桃园、菱荡和桥,更富古朴的乡风,浪漫的诗情,远离现实和人生。在这里,废名抹去了此前的淡淡哀愁,津津有味地描绘恬静的田园风光,谱写甜蜜的田园牧歌。桃园中阿毛对美的向往,父亲的挚爱;菱荡中主仆的和谐,都写得十分感人。长篇小说桥是废名的刻意之作,他曾立下十年造桥之志。小说写尽了宗法制农村小康人家的谐和与美满。在这里,人们之间,不受长幼尊卑的约束,长者慈祥、温厚,少者天真纯洁,彼此心心相印,无需对家规家教顾忌,自然怡怡。既使是主仆之间,也没明显的界限,彼此知足知乐,亲如一家。无疑,废名在这里编织着美而欠真的故事,但却编进了他对古

25、老传统文化的真诚向往。周作人说,他是坐在树荫下读废名的小说的。废名自己也说“我所写的东西主要的是个人的主观。”废名没有过多的写一些轰轰烈烈的,紧跟时代的所谓现实小说,而是向隐逸文学靠拢,用清新的笔调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和谐宁静,恬淡安逸的桃花源式的农村田园生活。废名将西方生命哲学与中国的佛、道相杂糅,用独特的艺术方式,创造出唯美、超越现实的梦幻境界,形成一种审美乌托邦和超越性的精神美,从而使其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个独特存在。废名曾谈到过西方厌世派文艺对他的影响“中国文章里简直没有厌世派的文本科毕业论文章,这是很可惜的事。”他喜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哈代的小说、梭罗古勃的小说,“他们的文章里都有中国文章所

26、没有的美丽”。废名固然受到过西方厌世派的启发,但是,他最终转向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超然境界“中国人生在世,确乎是重实际,少理想,更不喜欢思索那死。”【12】作为英国宗法制乡土的自然风光的质朴恬静的描绘者,艾略特和哈代无疑是启发了废名把小说写成山水小品之联缀的灵感的,醉心于“生疏风土”的韵致。废名与哈代的田园牧歌小说在美化田园世界的同时,也流露着悲哀的情绪,涂上了悲观的色彩,这主要是通过叙写笔调的哀伤意味和对命运无常的悲观阐释来体现的,以此表达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悲剧性体验。废名主张“文学即梦”的美学观点,这种艺术观点来自当时流行的佛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废名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引进自己的创作中,他

27、认为文学艺术虽然与现实有关,但不是现实的再现,而是关于现实的幻想,是“现实的想象”。他的第一部小说竹林的故事出版时,他就选去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散文诗窗作为“拳头语”。2、从文笔下的传统与现实的交织冲突。在乡土小说流派中,与废名风格“最相近的一位”当数沈从文,他说“写乡下”的小说“是受废名先生的影响”,因此他在他的乡土小说中展示了一个容易被人疏忽的湘西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的生存方式,其道德形态或人格气质,诸如纯朴、善良、诚挚、热情、雄强等,几乎立即为读者所感觉,所认识。这里人的生存方式由湘西依旧得以保留的原始文化所规定,是人的生存本质与自然相契合,总有一种田园诗趣弥漫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从这个意

28、义上讲沈从文保持着与废名小说某种气质的一致性,然而,沈从文在另一场合,特意将自己创作与废名进行对比区别在废名笔下,“这些灵魂,仍然不会骚动,一切与自然相谐合,非常宁静,缺少冲突”;而自己虽然“同样去努力为仿佛我们世界以外的那个被人疏忽遗忘的世界,加以详细的注解”,却又力图“使人对于那一世界憧憬以外的认识”。在这一方面,“似较废名为宽而且优”。可以说废名小说是有意割断乡村历史存在与现代社会变异的联系,因而缺少冲突。而沈从文笔下,则更多展示出乡村社会历史文化的常数与现代文化的变数交织而导致的矛盾冲突及人的生存悲剧。本科毕业论文萧萧的主人公,作为一个童养媳,从嫁到婆家伊始就被置于人身依附的悲剧处境,

29、而萧萧自己对此浑然不觉。虽然中间萧萧也曾有过反抗的想法和行动,但最终因为社会环境和自身局限性的制约,萧萧最后,她仍然同小丈夫“圆了房”,当她抱着新生的儿子在门前看新媳妇进门时,“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柏子、贵生、丈夫等篇也是这样,不仅叙写出外部环境的文化变异由雇工制、童养媳制、卖淫制体现的人身依附关系,以及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人生观念对乡村生命的钳制与冲击,也充分地揭示出人物主体对外部变异的应对与选择方式。在沈从文的名篇边城中我们不单是神往那种古朴的人际关系,乐而好施、知足长乐的湘西民风,更是关注翠翠与傩送的爱与爱难以实现之间的冲突。“走车路”与“走马路”、“碾坊”与“渡船”的对立,正是二十

30、世纪初叶湘西两种不同的文化生存形态的交织冲突在小说中的被聚焦。恰恰是这种对立,为小说中人物提供了不同的应对与选择的可能。这样的文化生存模式,无疑寄托了沈从文的理想主义渴求即保留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本质,抵御“现代文明”对人性的腐蚀,同时调动人的理性与意志力量,在文化变异的现代环境中,实现生命的自主自为。所有这些都说明,沈从文在沿着乡土抒情小说道路,用清新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一个优美而独特的湘西民俗风习的同时,他更注重揭示在田园牧歌背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而给人们带来的“淡淡哀愁”。如果我们是在坐在树荫下读废名小说的话,那么沈从文小说是我们在树荫下读了以后,回到书房需要静静想一想的。3、从文独爱古老

31、原始的巫楚文化。从另一方面说,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则很少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原始古朴的楚国巫风的影响。楚地自古畅行巫风。直到晚近,湘西这块古老封闭的楚属土地,依旧沉浸在崇巫重卜的神秘气氛之中。生于斯长于斯的苗族作家沈从文,深得楚巫文化的熏陶与染濡。他的小说创作,特别是那些关于湘西人事的小说,时隐时显地闪烁着楚巫文化的奇异光彩。沈从文是一个崇拜自然的作家。沈从文式的自然崇拜不仅与西方近代启蒙思潮中的“泛神论”有关,更源于他对本科毕业论文作为中华古老文化孑遗的巫楚文化的直接承传。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滋养了沈从文这位有着深挚的对于自然的“泛神信仰”的文学赤子的,乃是历史上的湘西社会那片“人神和悦

32、”的自然家园。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里,描绘的是一片古朴神秘、浪漫奇诡的艺术世界。他的神巫之爱龙朱着力渲染了一种湘西巫风传奇化的气氛,让人沉醉和向往。荆楚先民崇尚自然、浪漫多情,又总是表现出一种灵醒的对生命的热爱。“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楚人将自己的生命与山川秀色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会明中把军队厨子会明形容为“天真如小狗,忠厚驯良如母牛。”边城写“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种小狗、母牛、黄麂与人的性情的比喻,在天真无邪的幽默感和灵秀感中,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融洽无间了。沈从文的小说中,恰与楚文化“崇尚自

33、然”的内在精神达到了一种契合。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就是作者要极力打造的极乐世界,即人神和悦的自然家园、人类智慧与情感本真的摇篮、爱与美和谐的乐园,也正是这片世界滋养了沈从文这位有着深挚的对于自然的“泛神信仰”的文学赤子的创作才能,打造出了一种巫楚文化情结的人文神话。总结(启示)历史的长河有意无意的抹去了那些人那些事,留在心底的记忆却还是清新可口的。住在竹林里的三姑娘是否依然是当年那个水做的肉,竹做的骨的三姑娘呢住在渡口边的翠翠是否依然是当年那个声音清脆,美丽如精灵的翠翠呢那一幅幅绝美的风景画,那一个个美丽的人儿,那一阵阵优美的歌声,就如乡本科毕业论文间小溪边的一朵朵野菜花,即使在时过境迁之后,

34、也开得分外摇曳生姿,那真是“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寻寻觅觅之后,唯有洋洋洒洒笔墨几千留。注释【1】苏雪林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品从文,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出版,第104页。【2】沈从文论冯文炳,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29页。【3】周作人怀废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4】废名废名小说选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5】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4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6】沈从文沈从文文第10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7】冯健男废名与家乡的文学因缘,太原人民出版社,2001年。【8】冯健男谈废名的小说创作,太原人民出版社,1999

35、年。【9】冯健男谈废名的小说创作,太原人民出版社,1999年。【10】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金介甫沈从文传,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12】废名中国文章冯文炳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334335页。参考文献本科毕业论文1、苏雪林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品从文,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101页。2、周作人怀废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3、废名废名小说选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4、冯健男谈废名的小说创作,太原人民出版社,1999年。5、金介甫沈从文传,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6、沈从文沈

36、从文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7、钱理群中国现代小说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杨义文化冲突与审美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论沈从文与废名小说特色的比较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沈从文,男,1902年出生在湘西凤凰,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

37、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本科毕业论文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

38、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沈从文是一个在大起大落的评价中沉浮的作家,对他作品的思潮属性更是众说纷纭。曾志清称“”【1】,有论者视他为实证主义的作家、现实主义的乡土作家写意小说作家。还有论者分析说他是“现代文化人中一个典型的自由民主主义者”,甚至有人把他归入启蒙主义。更多的论者则认定他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而另一位有着低调朴实的人生观,有着与沈老近似一辙的艺术创作特色的作家废名确实令番生平事迹。废名,男,原名冯文炳,于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

39、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废名名气虽大,但因为晦涩难懂,读者却少。在

40、文学上,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两个著名知音。周作人在为废名和俞平伯的“涩”作解释时说“本来晦涩的原因普通有两种,即是思想之深奥或混乱,但也可以由于文体之简洁或奇僻生辣,我想现今所说的便是属于这一方面。”【2】在废名小说选序中,废名对于自己的风格有如此评论“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成功一首诗,我的一篇小说,篇幅当然长得多,实在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这有没有可取的地方呢我认为有。运用语言不是轻易的劳动,我当时付的劳动实在是顽强。读者看我的浣衣母,那是最早期写的,一支笔简直就拿不动,吃力的痕迹可以看得出来了。到了本科

41、毕业论文桃园,就写得熟些了。到了菱荡,真有唐人绝句的特点,虽然它是五四以后的小说。”【3】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鲜明艺术追求和创作特色的流派,京派的出现、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它以温润的笔法通过对纯朴、自然的人性美、人情关的赞颂,向读者勾画了一个充满牧歌情调的理想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京派小说独特的特色对人性有着执着的追求,充满了平和淡远,如诗如画的意境和简约

42、古朴,清新自然的语言。不难看出,沈从文和废名是京派小说中的佼佼者。面对他们闲淡自然的作品,面对他们纯粹为文而文的原则,面对他们秉持着“但凡一切事物与政治挂钩后就必然走向死亡”的态度,你其实可以看到他们心灵之间距离的接近以及灵魂的沟通。出生贫富阶级不同的两个人拥有着却是那么相似的精神感受,他们同样热爱着田园相间的无忧生活,同样向往着无功利性的艺术创作方式,同样追求渴望着闲暇洁净的世界。但是,世界上没有两片长得相同的叶子,应承的再好也有细微的缝隙的存在,这与生活的环境,内在的修养以及个人的习惯癖好都息息相关。沈从文和废名对乡土小说流露出的“乡恋”而非“乡愁”情感和怀乡情绪,显得异常浓郁。他们对“风

43、俗画”、“风情画”和“风景画”如醉如痴的描绘,很容易使人感到作家对传统文化规范的认同和对一种静态文化失落的哀婉,而忽略了他们的乡土小说中隐含着的另一种情感,即对现代文化的某种无可奈何的认同。沈从文曾说过这样愤激的话“这种时代风气,说来不应当使人如何惊奇。王羲之、索靖书翰的高雅,韩斡、张萱画幅的精妙,华丽的锦绣,名贵的瓷器,虽为这个民族由于一大堆日子所积累而产生的最难得的成绩,假若它并不适宜于作这个民族目前生存的工具,过分注意它反而有害,那么,丢掉它,也正是必需的事。实在说来,这个民族如今就正似乎由于过去文化所拘束,故弄得那么懦弱无力的。这个民族的恶德,如自大、骄矜,以及懒惰,私心,浅见,无能,

44、就似乎莫不因为保有了过去文化遗产过多所致。这里是一堆古人本科毕业论文吃饭游乐的用具,那里又是一堆古人思索辩难的工具,因此我们多数活人,把如何方可以活下去的方法也就完全忘掉了。明白了那些古典的名贵的庄严,救不了目前四万万人的活命,为了生存,为了作者感到了自己与自己身后在这块地面还得继续活下去的人,如何方能够活下去那一些欲望,使文学贴近一般人生,在一个俨然俗气的情形中发展;然而这俗气也就正是所谓生气,文学中有它,无论如何总比没有它好一些”【4】。边城、萧萧、丈夫等乡土小说,表面上是对静态传统文化的讴歌和礼赞,甚至充满着古典浪漫的情感色彩,但却不能忽视其中所包孕的“反文化”倾向。沈从文正是通过对文化

45、的消解来达到反封建的目的,甩掉文化造成的人的困顿,让人走向自然,这才是作者的本意。沈从文曾怅然叹息“我还得在神之解体的时代,重新给神作一种赞颂。在充满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失去光辉的意义时来谨谨慎慎写最后一首情诗。”【5】这其实是沈从文对自己的创作自律,也是包括废名在内的京派小说作家共同的艺术追求。他们的乡土小说在这种美学风格的追求中就成了“充满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也就是偏于古典审美趣味的“田园牧歌”。京派乡土小说作为抒情小说的特征之一,就是淡化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模式。废名曾宣称“无论是长篇或短篇我一律是没有多大的故事的,所以要读故事的人尽可以掉头而不顾。”【6】沈从文也表达了类似的

46、看法“照一般说法,短篇小说的必要条件,所谓事物的中心,人物的中心,提高或拉紧我全没有顾全到。也像是有意这样做。”【7】他们淡化小说情节使其诗化和散文化的艺术途径是多样的,或侧重主观的意念、情感的把握,做做“情绪的体操”【8】,把小说创作视为生命的追求和生命观的自然流露。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所指出的,由于作者对题材“用客观或主观”把握的不同,“乡土文学”一开始就裂变为乡土写实与乡土抒情两大基本类型【9】。这种区别也为沈从文所意识“自己有时常常觉得有两种笔调写文章,其一种,写乡下,则仿佛有与废名先生相似处。由自己说来,是受了废名先生的影响。但风致稍稍不同,因为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是只

47、有废名先生才能那样经济的。”【10】从他们的叙事角度可以了解到废名的小说跟他去外国留学受到西方散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英国小散文和英国本科毕业论文的戏剧,他外受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哈代和艾略特的影响,对农村做田园诗式的描写;内承陶潜,描写一些桃花源式的宗法制农村,流贯文中的是佛教的解脱和道家的恬淡所产生的心与物相同的隐气。所以废名的乡村小说更注重抒情和浪漫,少纪实和批判。与审美功利化的趋势不同,废名的小说创作体现了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关注人生的深层苦难。废名将西方生命哲学与中国的佛、道相杂糅,用独特的艺术方式,创造出唯美、超越现实的梦幻境界,形成一种审美乌托邦和超越性的精神美,从而使其成为现代

48、文学中的一个独特存在。废名曾谈到过西方厌世派文艺对他的影响“中国文章里简直没有厌世派的文章,这是很可惜的事。”他喜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哈代的小说、梭罗古勃的小说,“他们的文章里都有中国文章所没有的美丽”。废名固然受到过西方厌世派的启发,但是,他最终转向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超然境界“中国人生在世,确乎是重实际,少理想,更不喜欢思索那死。”【11】作为英国宗法制乡土的自然风光的质朴恬静的描绘者,艾略特和哈代无疑是启发了废名把小说写成山水小品之联缀的灵感的,醉心于“生疏风土”的韵致。废名与哈代的田园牧歌小说在美化田园世界的同时,也流露着悲哀的情绪,涂上了悲观的色彩,这主要是通过叙写笔调的哀伤意味和对命运

49、无常的悲观阐释来体现的,以此表达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悲剧性体验。废名主张“文学即梦”的美学观点,这种艺术观点来自当时流行的佛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废名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引进自己的创作中,他认为文学艺术虽然与现实有关,但不是现实的再现,而是关于现实的幻想,是“现实的想象”。他的第一部小说竹林的故事出版时,他就选去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散文诗窗作为“拳头语”。而相对于沈从文来说,他创作小说则很少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原始古朴的楚国巫风的影响。楚地自古畅行巫风。直到晚近,湘西这块古老封闭的楚属土地,依旧沉浸在崇巫重卜的神秘气氛之中。生于斯长于斯的苗族作家沈从文,深得楚巫文化的熏陶与染濡。他的小说创作,特别是那些关于湘西人事的小说,时隐时显地闪烁着楚巫文化的奇异光彩。沈从文是一个崇拜自然的作家。沈从文式的自然崇拜不仅与西方近代启蒙思潮中的“泛神论”有关,更源于他对作为中华古老文化孑遗的巫楚文化的直接承传。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滋养了沈从文这位有着深挚的对于自然的“泛神信仰”的文学赤子的,乃是历史上的湘西本科毕业论文社会那片“人神和悦”的自然家园。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里,描绘的是一片古朴神秘、浪漫奇诡的艺术世界。他的神巫之爱龙朱着力渲染了一种湘西巫风传奇化的气氛,让人沉醉和向往。荆楚先民崇尚自然、浪漫多情,又总是表现出一种灵醒的对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