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池州市气象事 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二 一 六 年 九 月1目 录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成就.1一、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强 .1二、气象为农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3三、气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4四、生态环境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 .5五、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6六、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升 .7七、气象部门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7第二章 “十三五”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8一、总体思路 .8二、发展目标 .8第三章 “十三五”主要任务 .11一、构建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11二、构建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12三、构建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人才体系.14四、构建法治化的现代气
2、象管理体系.142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成就“十二五”以来,我市大力推 进气象现 代化建设,不断深化气象改革,切实加强气象法治建设, “十二五 ”确定的气象事业发展主要任务和目标全面完成,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强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基本建成。 “十二五”期间,新增多要素区域自动站 68 套。目前境内共建有 153 套自动气象站,平均站距7KM,实现了实时气象要素自动监测的全境覆盖,区域自动站乡镇覆盖率和多要素区域自动站乡镇覆盖率均为 100%,居全省前列。全市新建气象卫星接收系统(CMAcast)5 套, 气象资料接收完整率、及时率
3、和资料处理能力明显提高。完成气象专网升级建设,SDH专线带宽达到 14M,建成高清视频会商系 统。建成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 5 套,闪电定位仪 2 套。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观测网络体系。气象预报预测水平稳步提升。天气预测预报水平,特别是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建成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山洪地质灾害和中小流域防汛精细化预报预警系统(SWAN)、空气质量指数预报系统等平台。开展全市 92 个站点精细化预报,预报内容为72 小时内的间隔 12 小时的天气现象、温度、风向风速。自主研发的温度模式预报投入应用,提高
4、温度预报准确率。决策气象服务成效显著。决策气象服务的敏锐性、主动性和针3对性进一步增强,做到了“准、早、好” 。在 2012 年台风“海葵”、2013 年 4 月 29 日东至冰雹、2013 年 7 月 6 日大暴雨、2014 年台风“ 麦德姆” 和 2015 年“724” 大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均以准确超前的预报和积极主动的服务,为市委市政府防灾抗灾救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增强。 “十二五” 期间 ,抽调精干力量,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努力推进公共气象服务精细化、专业化。一是不断拓宽气象信息发布渠道,除手机短信、“96121”、显示屏、广播、电视、门户网站
5、等常规渠道外,还紧跟时代需求,开通池州气象官方微信、微博,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公众覆盖率达到 90%以上。二是不断丰富气象服务内容,开发制作各类生活气象指数预报 15 种,结合池州市各季节天气气候特点、气象服务关注重点等量身制作微博、微信信息,联合市环保局发布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联合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发布森林防火防御信息。重大气象服务优质精准。为九华山机场校飞、试飞以及通航,“九 华 山” 杯国 际铁人三 项赛,国际武术 大赛,九华大愿文化园开光大典,第一至五届全国“绿运会” ,“最美中秋赏月地”现场直播活动以及重要大型接待等做好气象保障服务。特别是在“最美中秋赏月地” 直播活动中因保障有力,活
6、 动圆满 开展,宣传效果显著,市委市政府给予通报表彰。二、气象为农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优化调整油菜和双季稻的观测业务,开展油菜、双季稻产量和农业气象条件的分析总结。开展灾情实地4联合调查,利用安徽农网“江淮行” 等活 动,走进田间地头,与农业技术专家、农业经营主体面对面交流,利用手机 APP 与安徽省农网中心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田间会商。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十二五”期间,新建农村预警大喇叭 150 余套,共享预警大喇叭 500 套。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机构向基层延伸,乡镇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所全覆盖。强化人员队伍、预警信息网络和为农服务平台建设,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
7、通式” 气象服 务,探索气象 为农服务“ 两个体系 ”长效发展机制。市辖县均为中国气象局“ 三农” 专项试点县 ,其中青阳县陵阳镇和东至县东流镇、泥溪镇先后获得中国气象局“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 认证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 “十二五” 期间,新购置人影火箭发射架 11 套,地面碘化银发生器 2 台;新建标准化作业点 10个,新增人影火箭作业人员 33 名。落实人影专项经费 100 余万元。加强作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杜绝安全事故发生。2013 年 8 月 11 日至 26 日,全市 8 个人影作业小分队在 30 个作业点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70 次,发射火箭弹 378
8、 枚。全市 60%的区域出现累计 100mm 以上的降水,有效 缓解旱情。时任市长赵馨群在全市抗旱工作汇报会点名表扬气象局。三、气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强化气象现代化工作政府主导。 “十二五” 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气象现代化建设,将气象现代化工作纳入政府管理绩效考核,与安徽省气象局签订气象现代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将市县气象局纳入当地规划委,出台池州市气象事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5池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 池州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办法、 池州市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实施意见、 池州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关于加强灾害性天气预警工作的通知等一
9、系列气象管理规范性文件。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莅临池州开展气象法执法调研,市人大也多次组织开展气象法及配套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和执法调研。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 “十二五” 期间 ,全市气象部门在重点保障气象事业维持经费的同时,大力争取中央财政基础设施建设经费,2011-2015 年中央财政投入市县局基础设施建设经费1457.74 万元;同时加大地方资金争取力度,2011-2015 市县局地方财政总投入达到 1510.15 万元,其中市本级地方投入 860.05 万元、三县地方投入 650.1 万元,很大程度弥补了气象事业发展经费的不足。加深气象现代化部门合作。加强
10、气象与地方其他部门的合作,与应急办、水务、国土、民政等 11 个部门建立信息共享、预警联动和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发布农业干旱、城市内涝、森林火险、地质灾害、重污染天气等极端天气预警。与农业部门联合开展农业病虫害监测和服务;与城防部门联合开展城市内涝预测与服务;与旅委联合开展旅游气象专题服务,与国土部门联合研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与环保部门共建大气生态观测站,搭建互联互通的资料共享业务系统。全面启动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市县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建设,市气象防灾减灾中心正在进行内部装饰;青阳县气象防灾6减灾中心进行内部装饰招标工作;石台县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全面启动气象探测环
11、境改善工程,池州和石台国家气象观测站完成搬迁,青阳和东至国家气象观测站完成选址并启动建设。全市 4 个国家级气象观测台站均完成新型自动站升级改造,实现自动气象站双机热备份。四、生态环境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逐步提升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按照池州“三区” 大发展战略,有效开发利用保护气候资源。市政府将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列入行政审批项目,市气象局围绕城乡规划、重点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沿江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等重点项目,开展精细化气候资源区划,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气象服务工程。 池州市优良生态环境保护气象服务工程列入省政府重点项目,工作方案由市政府批准,列入池州市“ 十
12、三五” 发 展规划。目前,池州市大气 环境监测示范站已建成。石台县大山村大气生态环境观测站通过验收,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开展茶叶梯度气象观测。升金湖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站已选址,列入中国气象局基本建设项目库。五、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强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气象核心与关键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在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气象预测预报、综合气象观测、农业气象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 期 间,承担 池州市夏季持 续性暴雨 预报方法研发等省局科研项目 4 项,承担省局软科学研究和市社科联研究项目各 1 项,多人参与省气象局课题研究。公开发表技术论文 10 余篇,在省
13、市各平7台交流论文近百篇。2015 年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设立南信大“生态气象研究基地” 和“学生创业就业基地”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建设素质过硬、结构优化的气象人才队伍,培养掌握新技术、应用新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围绕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青年气象人才。截止 2015 年,全市气象部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已达 90%,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100%。全市气象部门拥有省级首席预报员 1 名,中青年业务科学技术骨干 1 名,基层台站业务技术骨干 3 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2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达到 69%。六、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升依法加强气象法规宣传。利用
14、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日、安全生产月及法制宣传日等组织单位职工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宣传气象法律法规、气象科普等内容,广大干部群众的气象法制意识逐步增强。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和媒体恳谈会,与主流媒体策划并制作专题栏目。充分利用政务公开和门户网站开展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多次荣获全市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依法加强气象社会管理。规范防雷审批、施放升空气球审批等气象行政审批职能, “十二五” 期间共依法 审批充气升空物施放活动572 件,检测重点单位、危化场所 60 多家,审核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 2552 件,开展竣工验收项目 2258 件,完成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资
15、质初审 3 件。针对重要工程,如九华电厂,特别邀请省防雷中心的技术骨干一并开展防雷检测工作。8依法加强气象事务管理。加强政务中心气象窗口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行政职权的目录和流程,组织开展行政审批工作,全部办件无超时、无差错。按照市政府要求,严格开展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和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登记工作。七、气象部门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二五” 时 期,全面加 强党的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各级党组织对事业发展的领导能力,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开创气象事业发展新局面。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气象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6、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文明行风建设、学习型机关建设等,深入开展全员参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推动全市气象系统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技术保障。在过去的五年中,先后被评为第六、第七届池州市文明单位,第九、第十届安徽省文明单位,第三、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全省气象部门综合目标考核特别优秀达标单位和创新单位等。第二章 “十三五”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坚持气象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定位,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以池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防灾减灾和增强为农服务功能等气象服务需求,坚持开放合作,强化科研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气象业务科技新成果的应用水平
17、,提升核心竞争9力,提升气象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效益。二、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智慧气象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气象工作整体实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全省领先水平。1、气象监测预报水平显著提升。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运行可靠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建成,气象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明显提高。 建成“预报 精准、技 术先进、平台智能、队伍强大、管理科学”的现代气象预报业务体系。24 小时逐时气象要素预报水平分辨率、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分辨率达 1 公里。24 小时暴雨公众预报准确率达到 65%,强对流预
18、警时间提前量超过 30 分钟,建立完善精细到县的延伸期和月、季气候趋势预测业务。2、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进一步完善“政府主 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 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气象灾害防御部门联动机制有效落实。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显著增强,气象灾害预警时效平均提高 10%,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提升 20%,气象灾害损失占 GDP 的比重小于 0.5%。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支撑和决策指挥能力进一步加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明显提高。 3、公共气象服务更加普惠智能。公共气象服务更加高效,建成面向公众的“可视化、智能化、人性化”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满足不同用 户需求的网格化气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