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5篇.docx

上传人:yoush****ohua 文档编号:666154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编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编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编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编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编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 5 篇1964 年 8 月,我被录用为国家干部,试用期二年,月工资 25.85 元。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直到1969 年才转正定级,月工资为 30 元。当时我在中共灵宝县委农村政治部工作。我们部里的张秘书是位老同志,月工资 51.5 元。我们的工资造在一张表上,每当从会计那儿领工资时,看到张秘书数着一叠叠的钱,我十分羡慕,我想,我干到退休时,工资能到张秘书那个水平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我的“工资梦”。其实我也知道这个梦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六、七十年代调工资和现在的办法不一样。现在是一两年调一次,人人有份。那时是四五年调一次,按人头分指标,大都是百分之二、三左右,而且

2、每调一次只增加五六块钱。那时我已三十出头,干到六十岁退休,顶多调五六次工资,而且不会每次都有我。想到这里,有些心灰意冷了,但是我要通过去奋斗去努力,争取工作上比别人突出,能多调几次,尽最大努力实现我的“工资梦”。我家住在阳平镇铸鼎塬,十年九旱。生产队每个劳动日只分一角八分钱。年迈多病的父亲和带着三个孩子的妻子,每年挣的工分不够口粮钱,年年透底,还要欠生产队几十元钱。粮食不够吃还要买高价粮。我每月的 30 元工资,成了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30 元钱怎样支配,我算计着花。我每月给自己留 10元生活费,给妻子 20 元养活老小。我留这 10 元钱有详细的计划,我在机关食堂吃饭,每天花 3 毛钱,1

3、 斤粮票。具体支配是:早饭二两馍一碗稀饭,二分钱咸菜,合计八分钱;午饭二两馍,二两面条,合计八分钱;晚饭二两馍,一碗稀饭,八分钱热菜,合计一角四分钱。这样下来一个月伙食费 9 元左右,剩余 1 元作为买牙刷牙膏肥皂之类生活用品。有一次,妻子和大女儿(6 岁)来看我,在机关住了两天,因为当时粮食是定量供应,每月只有 29 斤。为了节省粮票,我早上只喝一碗稀饭,女儿喝一碗稀饭吃二两馍,女儿见我吃的很少,竟然自豪地对妈妈说:“我爸饭量真小,还没有我吃得多呢。”妻子明知道怎么回事,但是没有说出口。她们只住了两天,就匆匆回农村去了。女儿长大后才明白原委,每当提起此事,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总是止不住眼眶就

4、湿润了。1978 年,我担任了西阎公社党委副书记,工资已涨到 40 元。那年调资,县里分配指标是百分之二,西阎公社四十五名机关干部,只分一个调资指标。我是抓机关的副书记,党委把这项工作分给了我。僧多肉太少,怎么办呢?我知道,这是个惹人的差事,过去机关调资,总是你争我抢,吵吵嚷嚷。我反复考虑后决定用无记名投票的办法,谁的票多给谁。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但是投票结果让我更为难了,我的票数最多,理所当然这个指标应该给我。当时机关有位老同志工作 20 多年了工资比我还低,我不忍心,就提出把这个指标让给他,但他死活不答应,党委几位同志也不同意。但我的态度很坚决,党委书记有点作难,把这个情况汇报给了县委书记

5、刘振帮。刘书记说:“博理同志工作不错,工资偏低,指标不能让。至于那位老同志可以照顾一下,我让人劳局从机动指标里再调剂一个。”就这样,我的工资涨到了 45.5 元。1980 年,我担任城关镇党委书记后,又升了一级,工资达到 51.50 元,这时,我暗自庆幸,我的工资梦提前实现了。那年我 39 岁,离退休还有二十多年。我想,一个人只要工作肯努力、肯奋斗,梦想总会实现的,党和人民是不会亏待你的。从此以后,我工作上更加努力。1984 年,我担任了灵宝市(县)法院院长,1995 年担任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2年退休时工资已达到了 1295 元。 2003 年,在一次听报告中获悉朱镕基总理说,三年后

6、干部职工工资要达到 3000 元以上,我当时听了很受鼓舞,但也有点半信半疑。我想真要达到那个水平,干部们都要烧高香了。三年后,总理的承诺果真实现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干部职工工资大幅度上升,平均都在 3000元以上,特别是企业退休职工,连调十二年,由原来的月平均六七百元达到两千多元。我的退休工资现在已达到每月 4800 元,和改革开放四十年前相比上升了 100 倍之多,这是我当年做梦都没有想到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档案,记录当下,沉淀历史。档案是尘封的历史,那谁来记录档案发展的历史呢?翻开岁月的画卷,如歌的岁月只能记录在发黄的纸张、尘封的案卷、黑白的影像之中。10 年前,初进公司档案库

7、房时,被堆积如山的档案强烈地震撼到,满满几柜子的账簿里详细记录着历届档案员用精致的仿宋体撰写的档案信息。老师傅们说,当时每一位新入职的档案员必须练习半年的“仿宋体”,才有登记建账的资格。在档案人眼中,这是未被列入企标的企标,是每一个合格档案人的必备技能之一。随着公司任务量的增多,档案登记任务压力亦逐年增大。一份技术资料的档案形成,档案员要经历“移交账”“资料总账”“发放卡片”“资料回收账”等多道程序。缓慢的工作效率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工作量,曾经必备技能之一的“仿宋体”一度无暇顾及,档案数字化建设就成为档案员最期盼的事儿。2003 年,公司引进了第一套档案系统管理工具金航百科。从此,档案管理基本

8、告别了传统的、如山一般的纸质账簿,电子台账登上了历史舞台。2010 年以后,数字档案馆的理念开始在行业内推广,公司也开始了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工作。从走访调研、起草建设方案,到硬件升级、制度修订,档案员们孜孜不倦地为之付出努力。至 2014 年底,公司顺利通过了上级单位的“一级数字档案馆”验收,档案移交、登记、发放、补发申请、复印任务派工、回收档案全流程的管理均在数字化平台内完成,过程清晰、可控、可追溯;档案用户只需一个电话,或者直接在个人电脑上就能轻松查阅档案信息,数据真正实现了“共建、共享”。尘封的账簿,如今已经成为“档案”,曾经的“仿宋体”,已经被计算机统一的“仿宋体”代替。不变的,是档案记

9、录下的完整信息,是档案人代代相传的敬业精神。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五一”出去玩了几天,回来后快递堆成了山。我志满意得地拆开包装,一一检阅着我的新装备,又一件一件地穿上在镜子前穿梭。雪纺的文艺长裙,刺绣的棉麻衬衫,带蕾丝花边的小微喇裤子再配上各种颜色的细高跟鞋子,在老公真真假假的恭维声里,我就要美上天了。小女儿一脸崇拜地望着我:“妈妈,你小时候就这么爱美吗?”我看着她稚嫩的小脸和漂亮的蕾丝公主裙,不禁忆起了许多关于穿衣的往事。我是 79 年生人,赶上了好时候,从来没尝过饥饿的滋味。但穿衣这件事,我却可以说见证了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记忆中两岁多在村子里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那里的人们祖祖辈辈穿衣穿

10、鞋都要靠手工,千针万线,费时费力。但很快,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缝纫机普及开来,新媳妇陪嫁的标配就是一台“蝴蝶”牌或者“工农”牌的缝纫机。有了它,妇女们从繁重的手工活中解脱出来,摇杆一转,脚踏一踩,在“嘎嘎”的机器声里,做出来的衣服针脚细密结实,效率也大大提高。一台缝纫机,掌管着一家人的形象工程,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那真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人们都卯足了劲创造财富,新事物层出不穷,市场极大繁荣,穿衣这件大事自然也是人们最渴望改善的。那些时代的弄潮儿当然捷足先登,于是,八十年代初,县城里出现了第一个卖衣服的个体户,第二个仿佛一夜之间服装店开遍了县城。那时流传甚广的一个段子就是,某某坐火车到广东批发

11、了一麻袋衣服,回来在县城里卖,来回几次就成了“万元户”。当然,这些都是儿时的我通过大人的嘴了解来的,似懂非懂。而我真切感受到是,身边的小朋友都穿起了市场上买的样式新颖、漂亮时尚的新衣服。那时,我的父母都在乡镇中学工作,工资微薄,加上超生了弟弟,罚了好多钱,家里经济条件不算好,我里里外外穿的所有衣服都是“奶奶”牌的纯手工艺品。一次,一起玩的香香穿了一件藕荷色带花边的上衣,得意地在我面前显摆:“你怎么没有买的衣服啊?”女孩子爱美的天性和虚荣心让我回到家就对着爷爷奶奶大哭大闹,那阵势,如果不给我买衣服我就闹翻了天。两位老人长吁短叹,擦眼抹泪,怎么也哄不好,决定马上就去城里给我买衣服。于是,我得到了人

12、生中第一件买的衣服。到现在,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它的样子,粉红色的,泡泡袖,还带着两根丝带,在胸前能系成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四岁的我穿上顿时觉得自己变成了公主改革开放的车轮滚滚向前,很快,没有人再穿手工做的衣服了。时尚的潮流也以让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席卷了人们的生活。在老人们“伤风败俗”的哀叹声里,第一代时髦青年们穿着花格子衬衫和裤管肥大到可以扫地的喇叭裤招摇过市。紧接着,蝙蝠衫、萝卜裤、大垫肩西装,一步裙各种款式,各种面料,“引无数时髦青年竞折腰”。人们亦步亦趋,生怕被时尚拉下。我的爱美意识觉醒的中学阶段,不可避免地也陷入对时尚的追求中。记得那是念初二的时候,同学们中正流行穿灯笼裤,就是一种裤管肥肥大

13、大,在裤腿处却用松紧带收紧的裤子。其实那时我瘦的像一根豆芽菜,并不适合穿这种裤子,但眼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穿起了灯笼裤,我就觉得这种裤子是天底下最洋气最时髦的裤子。一向保守的妈妈不同意我的请求,正处在叛逆期的我爆发了小宇宙,和妈妈唇枪舌战,最终如愿以偿得到了我的第一件时尚单品-灯笼裤,穿上那叫一个美呀,走路都带风的。如今,时代的发展让时尚也变得多元,讲究个性成了人们的追求,各种风格、各种流行并存,再也没有一种潮流一统天下。而年龄的增长也没有削减我对美的执着,买衣服依然是我的头等大事,只不过,现在的我已经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工作时,简洁大方有设计感的小香风裙装常常是我的选择。休闲时

14、,带点民族风、复古森女系的装扮深得我心。就这样,年近四十的我不论在单位还是在街上,总会被人赞美衣服穿得好看。有一次去旅游,我穿着棉麻的刺绣长裙、绣花鞋,围着质地上好的棉麻围巾,同车的一位二十多岁的小姑娘直夸我的衣服品味不俗,我在心里微笑:你不知道我二十岁时穿的是什么。我为衣狂,其实每个女人都为衣服情牵心念吧。感谢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更多更好的选择。也许有一天,我的女儿们长大了会为选择太多而发愁,想想,就觉得美好。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40 年前,我 17 岁。那个夏天,我多了一个称呼:“落榜生”。说完整了, 应为“高考落榜生”。我成了全国当年的 570 万分之一。那年,我从一所名叫 “鲁迅中学

15、”的城郊中学高中毕业,参加了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二次全国高考。其时,全国有 610 万考生, 而被录取的仅 40 万多一点,录取率为 7%。这与 40 年后的情形,真可谓天壤之别。当下,每年高考人数 900 多万,录取率 78%左右,较 40 年前增长了 10 多倍。这真是学子之幸,也是时代之幸。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甫一作出, 犹如在沉寂太久的天空炸响了一颗春雷。封闭 10 年的求学深造通道,终于又打开了。人们内心的喜悦无法言说,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锣鼓敲起来, 鞭炮放起来 ,龙狮舞起来。经历了漫长严冬的人们, 终于可以敞开胸怀, 张开双臂,去拥抱期盼已久的春天。恢复高考,无疑给广大民众带来了福音。特别是青年学子,更特别是面广量大的农村青年。高考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让他们的人生轨迹, 不再囿于乡村。我也是这面广量大的群体之中的一员。1977 年的第一次高考,我没能赶上。紧接着半年之后, 便是第二次高考。我却以 3 分之差惜败,没能成为 40 万天之骄子中的一位。那条走了不知多少趟的 10 里乡路,在脚下蜿蜒而漫长。我的脚步有些懒散, 情绪稍稍失落, 没有了往常归家的欢快。其实, 对于一个 17 岁的乡村少年而言,第一次参加高考失利, 还说不上有多忧伤。这毕竟只是我 17 年人生历程中的第一次大考。仅以 3 分之差落榜, 现在想来, 心里头或许还潜在着小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