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详解读本.doc

上传人:您的****手 文档编号:677625 上传时间:2018-10-27 格式:DOC 页数:587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帝内经太素》详解读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7页
《黄帝内经太素》详解读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7页
《黄帝内经太素》详解读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7页
《黄帝内经太素》详解读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7页
《黄帝内经太素》详解读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前 言 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黄帝内经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中医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均发端于这部两千多年前的伟大经典,因此,对黄帝内经(灵枢、素问)的研究,历代不乏其人。从文献学的角度,用音韵、文字、训诂、注释等方法整理黄帝内经,确定其内容的可靠性,是开展各种内经研究课题的基础。今人熟知的唐代医家王冰对黄帝内经素问的注释,宋代史崧对黄帝内经灵枢的校订,均对内经的流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王冰在整理素问时作了不少移补添改,史崧亦在灵枢几近失传时才将“家藏孤本”整理问世,因此,后人往往对今本内经中某些内容的可靠性提出质疑。所幸的是,尚有黄帝内经太素一书。此书作者为杨上善,他于唐代初叶将黄帝内经(灵

2、枢、素问)经文重新分类加注,厘为三十卷,刊刻于世,名之为黄帝内经太素。该书虽然将灵枢、素问中的经文进行了分类,但是其中几乎包括了唐代所存黄帝内经的全部内容,而且对原书文字未加改动,因此是研究黄帝内经的可靠资料。宋代著名学者林亿在校正素问、甲乙经、脉经等医书时,便多借重此书,对其评价甚高。可惜的是,太素一书流传不广,自南宋以后国内几乎无人睹其真面目。到明、清之季,学术界便大都视之为佚书了。清光绪中叶,出现了奇迹!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官员杨守敬(字惺吾)发现日本尚存仁和寺所藏仁和三年(相当于中国唐代光启三年,即公元 887 年)旧抄卷子本!虽然残缺七卷,杨氏仍如获异珍,遂影写携归。仁和寺旧抄卷子本黄帝

3、内经太素的再度问世,在国内医学界立即引起了轰动,此后,国内翻刻的太素不断问世,流传渐广,研究之风日盛。然而,由于当时科技水平所限,无法出版影印本,所以原来就残缺的旧抄本越传越误,数十年间终无善本问世。 晚清学者萧延平精通儒学,擅长医理,黄帝内经“不去手者数十年”,对这部医典十分重视。他见到失而复出的黄帝内经太素之后,奋编摩之志,广取灵枢、素问、甲乙经、伤寒论、巢氏病源、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医心方诸书,对太素进行了多年考校,终于在民国十三年(1924 年)撰成黄帝内经太素校正本,并刊刻于世。该书字斟句酌,旁征博引,洋洋四十余万言,成为当时国内最完备、最精审的版本。萧氏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系统整理黄

4、帝内经太素,对中医经典研究功莫大焉。 虽然萧氏校正的太素在学术界具有不可争议的权威性,但是其中阙佚达七卷之多,终为国内学者心中一大憾事。近年中日两国学术交往渐多,久闻日本国内又发现了仁和寺本太素原缺的第 16、第 21 两卷及第 22 卷中的九刺、十二刺二篇,国内中医学者对此十分关注。1979 年,中医研究院王雪苔先生赴日本考察,得到日本“盛文堂汉方医书颁布会”1971 年据仁和寺本重印之黄帝内经太素一帙,其中便包括了国内佚缺的卷 16、卷 21 及卷22 中的两篇。次年,雪苔先生将此三卷抽出影印,名之为残卷复刻黄帝内经太素,作为内部资料在中医界公开,为国内学者研究太素提供了宝贵资料。 前几年

5、,王洪图教授有幸得到日本友人小曾户丈夫先生所赠黄帝内经太素影印本。该书为小曾户丈夫监修、永田忠子模写,其原书便是著名的仁和寺本太素,版本价值非常高,可谓现存各版太素中的极品。欣喜之余,我们立即用此书与萧本太素进行了初步对勘,发现不仅可补第 16、第 21、第 22 等卷缺佚,而且尚可补第 3、第 8、第 10、第 12、第14、第 29 等卷中的大量佚文。为了让更多的中医界同仁及中医爱好者看到现存内容最全的新版太素,我们对萧本进行了全面重校和增补,以期有裨于中医学术的研究与发展。 现将本次增补点校的体例及所做工作简述如下: 1 本次增补点校黄帝内经太素以萧延平民国十三年刻本(简称“萧本”)为蓝

6、本,以小曾户丈夫监修,日本筑地书馆影印之仁和寺卷子本(简称“仁和寺本”)为主校本,参校以王雪苔先生据 1971 年日本盛文堂汉方医书颁布会重刻本节选影印的残卷复刻黄帝内经太素(简称“盛文堂本”)及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5 年铅印本黄帝内经太素(简称“人卫本”)。为省文,本书在“脚注”、“编者按”中引用上述著作时,均用简称,请读者注意。2 凡萧延平原书未收,本次所增补之内容,均以今本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年影印明代顾从德本)、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 年影印明代赵府居敬堂刊本)加以校勘,有些章节还参校以针灸甲乙经(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 年影印明代医统正脉本)。凡增校之

7、处,均依萧氏体例于各节后加“编者按”予以说明。为节省文字,上三书分别简称灵枢、素问、甲乙经等。 3 凡书中所佚之字,均以“”标示,每个“”表示一个汉字;遇书中佚文字数不详者,则以“”表示。4 凡本次校点所发现的问题、疑点或必须说明之处,一般加脚注予以说明。原人卫本黄帝内经太素脚注较多,且多精辟之解,凡采用者均注明“人卫本注曰”字样。 5 本书未按经文分段,凡遇杨上善加注之处,均另起一段,萧延平所加“平按”则附于杨注之后(前空一格);凡萧延平于经文中所加“平按”,其间无杨氏注文者,则以 “ ”括之,不另分段。 6 为便于阅读,全书改竖排为横排,重新标点;凡经文一律用黑体字排印,凡杨上善注文、“平

8、按”及“编者按”,均以宋体字排印,以示区别。 7 全书尽量采用标准简化字,如:藏(脏)、府(腑)、迴(回)、閒(间)、恠(怪)等繁体字、异体字、通假字,均径改为简化字,不再作校注。但是,某些字萧氏在按语中经常与灵枢、素问等书互校,如痠(酸)、员(圆)、悗(闷)、欧(呕)、俛(俯)、豪(毫)、侠(挟)、掖(腋)、兑(锐)、 (癃)、膈(隔、鬲)、癕(痈)、齐(剂)等等,为了不删除萧氏原注,保持其原貌,此类字均未改;有些字萧氏偶一为注,则萧氏注释者用原字,未涉及者则径改,如徧(遍)、齧(啮)、齐(脐)、支(肢)、放(仿)、緻(致)等,不另加注释。 8 仁和寺本及盛文堂本黄帝内经太素衍“之”字处甚多

9、,如“五也”作“五也之”;“ 道之生也” 作“道之生也之”;“善恶也”作“善恶之也”等,一般均径删,不另加注释。 9 9本书以萧延平校本为基础进行增补点校,为便于与萧氏原本比较,凡此次整卷增补者,均在卷首题目前加“*”;凡增加部分内容者,均在卷首题目前加“*”,以示区别。 “模写”,即照像影印。黄帝内经太素唐通直郎守太子文学杨上善奉敕 撰 注 黄陂萧延平北承甫 校 正 王洪图 李 云 增补点校 卷第一 摄生之一(佚)卷第二 摄生之二(卷末缺)顺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不至邪僻”,见灵枢卷六第二十九师传篇;自“夫治民”至“不致邪僻”,见甲乙经卷六第二。自“久视伤血”至“久所病也”,见灵枢卷十二第

10、七十八九针论,又见素问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气篇。自“春三月”至末,见素问卷一第二四气调神大论,又见甲乙经卷一第二。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先师心藏,比斲轮之巧,不可,遂不著于方也。又上古未有文著暮代也,非文不传,故请方传之,藏而则之。 平按:“有所心藏”,“所”字原缺;“之,则而行”四字原缺。谨依灵枢补入。注“斲轮之巧”,袁刻“巧”误作“功”;“不可”下,原缺二字;“暮代”上,原缺三字。袁刻不缺。谨依原钞,以存真相。 上以治民,下以治身,先人后己,大圣之情也。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 理国之意。子孙无忧,理家之意。4 卷第一题目佚,今据第二卷题目“摄

11、生之二”,谨拟作“摄生之一”。 4 “四气”,萧本误作“四时”,今据素问改。 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言其益远。 平按:“终时”,别本作“终始”。 岐伯曰:远乎哉问!夫治民与治自,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者也,夫唯顺而已矣。 人之与己、彼此、大小、国家八者,守之取全,循之取美,须顺道德阴阳物理,故顺之者吉,逆之者凶,斯乃天之道。 平按:“岐”,素问、灵枢均作“歧”,下同,不再举。“治自”,别本作“治身”,灵枢、甲乙经均作“自治”。 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非独阴阳之道、十二经脉、营卫之气有逆有顺,百姓之情皆不可逆,是以顺之有吉也,故

12、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也。志,愿也。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夫为国为家为身之道,各有其理,不循其理而欲正之身者,未之有也。所以并须问者,欲各知其理而顺之也。俗、讳、礼、便,人之理也;阴阳四时,天地之理也;存生之道,阙一不可,故常问之也。便,宜也。谓问病人寒热等病,量其所宜,随顺调之,故问所便者也。 平按:自上节“顺者”至本节“岐伯曰”,甲乙经无此文。注“其理”,二“理”字袁刻均作“礼”;“所便”下,原钞本有“者”字,袁刻无。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言何方而知其所便也。 平按:甲乙经“病”下无“人”字。 岐伯曰:夫人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

13、中,肠胃中也。肠胃中热,多消饮食,即消瘅病也。瘅,热也,音丹。热中宜以寒调,寒中宜以热调,解其便也。 平按:“夫人”,“人”字灵枢、甲乙经均无。注“瘅病”下原有“也”字,“寒调”上原有“以”字,袁刻均无,谨依原钞本补入。 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自此以下,广言热中、寒中之状。胃中热以消谷,虚以喜饥,胃在脐上,胃中食气上薰,故皮热也。 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阳上阴下,胃热肠冷,自是常理。今胃中虽热,不可过热,过热乖常。肠中虽冷,不可不和,不和则多热出黄。肠冷多热不通,故脐下皮寒也。 平按:“糜”下,甲乙经有“色”字。“脐”,灵枢、甲乙经均作“脐”,上同。5 “大小”,仁和

14、寺本作“少大”,“少”字旁注一“小”字。 5 “国家”,仁和寺本作“家国”。 胃中寒则(月真)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 ,叱邻反,张起也。飧,音孙,谓食不消,下泄如水和饭也。冷气不下,故多胀。肠中冷而气转,故肠鸣也。 平按:“ ”,灵枢作“腹”;甲乙经作“填”。 胃中寒,肠中热,则胀且泄; 以上肠胃俱热俱寒,此乃胃寒肠热俱下时也。胀是胃寒,泄是肠热,肠中不可热,令热则肠中不和,故胀且泄也。 平按:“胀”下,灵枢有“而”字。注“令热”,袁刻作“今热”。 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少腹痛。 此胃热肠寒俱时,胃热故疾饥,肠寒故腹痛也。 平按:“痛”下,灵枢、甲乙经均有“胀”字。 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

15、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胃中常热,故欲沧沧而饮,肠中恒冷,故欲灼灼而食,寒热乖和则损于性命。若从欲则加病,逆志则生怒,二者不兼,故以先为问也。 平按:“寒饮”,灵枢作“饥”。 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驭,语之以其道,示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令者乎? 正可逆志以取其所乐,不可顺欲而致其所苦,故以道语之,无理不听也。 平按:灵枢“驭”作“败”;“其道”作“其善”;“示以其所便”作“道之以其所便”;“听令者乎”作“听者乎”。注“理”字疑衍,袁刻无。 黄帝曰:治之奈何

16、?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本,谓根与本也。标,末也,方昭反,谓枝与叶也。春夏之时,万物之气上升,在标;秋冬之时,万物之气下流,在本。候病所在,以行疗法,故春夏取标,秋冬取本也。 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 谓适于口则害于身,违其心而利于体者,奈何? 平按:甲乙经“相逆”作“先逆”。岐伯曰:便此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凄,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毋灼灼,寒毋沧沧。沧沧,寒也,音仓。寒无凄等,谓调衣服也;热毋灼等,谓调食饮也。皆逆其所便也。平按:“凄凄”灵枢、甲乙经均作“凄沧”。 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 五脏之中和适,则其真气内守,外邪不入,病无由生。 平

17、按:“将持”甲乙经作“搏持”。 久视伤血,夫为劳者,必内有所损,然后血等有伤。役心注目于色,久则伤心,心主于血,故久视伤血。 平按:注“役心”,“役”字别本作“侵”。 久卧伤气,人卧则肺气出难,故久卧伤肺,肺伤则气伤也。 久坐伤肉,人久静坐,脾则不动,不动不使,故久坐伤脾,脾伤则肉伤也。 久立伤骨,人之久立,则腰肾劳损,肾以主骨,故骨髓伤也。 久行伤筋,此久所病也。 人之久行,则肝胆劳损,肝伤则筋伤也。 平按:“此久所病也”灵枢作“此五久劳所病也”。春三月,此谓发陈, 陈,旧也。言春三月,草木旧根、旧子皆发生也。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之父也,降之以德;地之母也,资之以气。德之与气俱能生也,物

18、因德气,英华开发也。夜卧蚤起,春之三月主胆,肝之腑足少阳用事,阴消阳息。故养阳者,至夜则卧,顺阴消也。“蚤”字,古“早”字。旦而起,顺阳息也。 平按:“蚤”,素问、巢氏病源均作“早”。注“主胆,肝之腑”袁刻作“主肝,胆之腑”。谨按:“主胆”二字为句,“肝之腑”三字为句,胆为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肝经为表里,于义既足,玩下文“小肠,心之腑”注自明。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广步于庭,劳以使志也。被发缓形,逸以使志也。劳逸处中,和而生也。故其和者,是以内摄生者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 生、予、赏者,顺少阳也;杀、夺、罚者逆少阳也。故顺、成、和,则外摄生也。内

19、外和顺,春之应也。斯之顺者,为身为国养生道也。 平按:素问“应”下无“也” “此久所病也”,萧本另起一段,今据仁和寺本改。 “者”字后,仁和寺本衍一“也”字。 逆则伤于肝,夏为寒为变,奉生长者少。 肝气在春,故晚卧形晚起,逸体急形,杀夺罚者,皆逆少阳也。故其为身者,逆即伤肝,夏为伤寒热病变也。其为国也,霜雹风寒灾害变也。春时内外伤者,奉夏生长之道不足也。 平按:素问“逆则伤于肝”作“逆之则伤肝”;“夏为寒为变”作“夏为寒变”; “奉”下无“生”字。巢氏病源“夏”字下有“变”字,“寒”下无“为变”二字。注“晚卧”下“形”字,恐衍文,袁刻无。 夏三月,此谓蕃秀, 蕃,伐元反,茂也。夏三月时,万物蕃

20、滋茂秀,增长者也。 天地气交,万物英实,阴阳气和,故物英华而盛实也。 平按:素问“英”作“华”。 晚卧蚤起,夏之三月主小肠,心之腑手太阳用事,阴虚阳盈。故养阳者,多起少卧也。晚卧以顺阴虚,蚤起以顺阳盈实也。 平按:素问“晚”作“夜”。 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日者为阳,故不可厌之。怒者为阴,故使志无怒之。 使英成秀,使气得洩,使物华皆得秀长,使身开腠气得通泄也。 平按:素问“英”上有“华”字,“洩”作“泄”,下同,不再举。 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 内者为阴,外者为阳,诸有所爱,皆欲在阳,此之行者,应太阳之气,养生之道也。平按:素问“应”下无“也”字;“生”作“长”。巢氏病源同。 逆

21、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则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蚤卧晚起,厌日生怒,伤英不秀,壅气在内,皆逆太阳气也。故夏为逆者,则伤乎心,秋为痎疟,奉秋收之道不足,得冬之气,成热中病重也。平按:素问“奉”上无“则”字。巢氏病源无“则奉收者少,冬至重病”二句。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夏气盛长,至秋也,不盛不长,以结其实,故曰容平也。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天气急者,风清气凉也;地气明者,山川景净也。 蚤卧蚤起,与鸡俱兴,秋之三月,主肺脏,手太阴用事,阳消阴息。故养阴者与鸡俱卧,顺阴息也;与鸡俱起,顺阳消也。 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春之缓者,缓于紧急;秋之缓者,缓于滋盛。故宁志以缓形。 平按:素问“形”作“刑”。 收敛神气

22、,使秋气平,夏日之时,神气洪散,故收敛顺秋之气,使之和平也。 平按:注“洪”,袁刻作“涣”。无外其志,使肺气精,此秋气之应也,养收之道也。 摄志存阴,使肺气之无杂,此应秋气,养阴之道也。 平按:素问“精”作“清”; “应”下无“也”字。巢氏病源同。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则奉养者少。 晚卧晚起,志不宁者,秋时以逆太阴气,秋即伤肺,至冬飧泄,奉冬养之道少也。 平按:素问“奉养”作“奉藏”。巢氏病源无“则奉养者少”句。冬三月,此谓气闭藏,阴气外闭,阳气内藏。 平按:素问无“气”字。巢氏病源同。水冰地坼,敕白反,分也。 毋扰于阳,言居阴分,故毋扰阳。 平按:“于”素问作“乎”。 蚤卧晚起,冬之三月,

23、主肾脏,足少阴用事,阳虚阴盈。故养阴者,多卧少起。蚤卧顺阳虚,晚起顺阴盈也。 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 伏匿,静也。卧尽阴分,使志静也。 平按:素问“匿”上有“若”字。 若有私意,若已有德,去寒就温,言十一月,阴去阳来,故养阴者,凡有私意,诸有所得,与阴俱去,顺阳而来,无相扰也。平按:“有德”素问、巢氏病源均作“有得”,玩本注亦作“得”,恐系传写之讹。 毋泄皮肤,使气不极,此冬气之应也,养藏之道也。 闭诸腠理,使气不泄极也,斯之行者,应冬肾气,养阴之道也。 平按:素问“不极”作“亟夺”。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则奉生少也。 早起晚卧,不待日光,志气外泄,冬为逆者,伤肾痿厥,奉春养生之道少也。痿厥

24、,不能行也,一曰偏枯也,于危反。 平按:素问“则奉生少也”作“奉生者少”。 天气清静,光明者也,天道之气,清虚不可见,安静不可为,故得三光七耀光明者也。玄元皇帝曰:虚静者,天之明也。 平按:“静”,顾本素问作“净”,赵府本仍作“静”。 藏德不上,故不下。 -我注:即上下不交通升降之意。天设日月,列星辰,张四时,调阴阳,日以曝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所杀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谓天道藏德不上故不下者也。圣人象之,其起福也,不见其所以而福起;其除祸也,不见其所由而祸除。则圣人藏德不上故不下也。玄元皇帝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其事也。 平按:素问“上”作“止

25、”。新校正云:“别本亦作上。” 上下则日月不明, 君上情在,于己有私,修德遂不为德。玄元皇帝曰: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君之无德,则令日月薄蚀,三光不明也。 平按:素问“上下”作“天明”。 邪害空窍,空窍,谓三百六十五穴也。君不修德和阳气者,则疵疠贼风,入人空窍,伤害人也。阳气闭塞,地气冒明,阳气失和,故令阴气冒复三光。 平按:两“气”字下,素问均有“者”字。云露不精,则上应甘露不下, 阴气失和,致令云露无润泽之精,无德应天,遂使甘露不降,阴阳不和也。言白露者,恐后代字误也。 平按:素问“云露”作“云雾”;“甘露”作“白露”。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 阴阳不得交通,则一中分命,无由布表生于万物

26、,德泽不露,故曰不施也。 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发,风雨不节,甘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乃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盗夸之君,德不施布,祸及昆虫,灾延草木,其有八种:一者名木多死,谓名好草木不黄而落;二者恶气发,谓毒气疵疠流行于国;三者风雨不节,谓风不时而起,云不族而雨;四者甘露不下,谓和液无施。“菀槁”当为“宛槁”。宛,痿死。槁,枯也,于阮反。陈根旧枝死不荣茂。五者,贼风数至,谓风从冲上来,破屋折木,先有虚者被克而死。六者,暴雨数起,谓骤疾之雨,伤诸苗稼。七者天地四时不相保,谓阴阳乖缪,寒暑无节。八者,失道未央绝灭。未央者,久也。言盗夸之君,绝灭方久也。 平按:素问“

27、恶气发”作“恶气不发”;“甘露”作“白露”;“乃道”作“与道”。 唯圣人顺之,故身无奇疾,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唯圣人顺天,藏德不止,故有三德:一者,身无奇疾,奇异邪气不及于身也;二者,万物不失,泽及昆虫,恩沾草木,各得生长也;三者,生气不竭。生气,和气也。和气不竭,致令云露精润,甘露时降也。 平按:素问“顺”作“从”;“疾”作“病”。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而肝气内变。 少阳,足少阳胆腑脉,为外也。肝脏为阴,在内也。故腑气不生,脏气变也。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太阳,手太阳小肠腑脉,在外也。心脏为阴,居内也。故腑气不生,脏气内洞。洞,疾流泄也。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漏。太阴,手太阴肺之脉也。腠理毫毛受邪,入于经络,则脉不收聚,深入至脏,故肺气焦漏。焦,热也。漏,泄也。 平按:“焦漏”素问作“焦满”。新校正云:“焦满,全元起本作进满,甲乙经、太素作焦满。”玩本注:焦,热也。漏,泄也。若作“满”, 于“泄”字义不合,仍从原钞本作“焦漏”为是。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浊沉。少阴,足少阴肾之脉也。少阴受邪,不藏能静,深入至藏,故肾气浊沉,不能营也。平按:“浊沉”素问作“独沉”。新校正云:“详独沉太素作沉浊。”与此亦异。甲乙经作“浊沉”,同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