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造血式扶贫”的利通经验关于纺织业助力宁夏吴忠利通区精准扶贫的调研调研单位: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日 期:2017 年 7 月一、前言201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现阶段的精准扶贫不仅是一般意义上针对贫困人口的扶持,更是对过去扶贫脱贫工作的总结、提升与创新。今年 6 月 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谈到, “深度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贫困地区要改善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
2、受益的产业,如特色农业、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服务业等” 。同时提出, “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精准扶贫,吃透“精准”内涵是关键。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探索,正是对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认真贯彻与落实。与出现在中国减贫版图上的宁夏 9 个重点贫困县(市区)相比,吴忠市利通区并非全区精准扶贫主战场;在生活在干旱缺水、生态脆弱、交通不便的全区 58 万贫困人口中,利通区扁担沟和金银滩两镇建档立卡的
3、贫困对象只有 1380 户 5712 人,约占总数的 0.001%。不是宁夏扶贫开发重点县区,贫困人口不到全区的万分之一,但这些都没能改变利通区区委、区政府精准扶贫的决心。利通区人民政府区长李玉山坚定地说:“利通区要实现的脱贫是力争到 2020 年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8500 元以上的高标准脱贫。”谈起扶贫工作,利通区、扁担沟镇、同利村各级政府相关负责人都有一肚子的话。据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区长金淼介绍,这场从 2012 年启幕的战役经历了诸多波折,他们始终咬紧牙关、砥砺前行。利通区、镇、村工作人员人人头上有任务,各包扶部门和帮扶干部根据单位优势和自身特长,结合包扶对象的实际情况,逐户明确
4、了产业扶持项目,开展了“结对帮扶”工程,区里所有帮扶单位干部联系帮扶,实现到户帮扶全覆盖,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因户施策” ,在制定帮扶计划、种植、养殖技术方面进行指导,在劳务输出信息方面等方面进行重点帮扶。思想是行动的基础,行动需要正确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利通区区委、区政府深刻认识到,要通过技能培训、政策支持、财力支持等方式引导贫困户逐步建立自身的致富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对接市场,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利通区支柱产业的纺织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德州恒丰集团在理事长苏建军带领下积极投身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扎根到连续两
5、届获评国家“十大纺织产业园区”的利通区生态纺织产业园,凭借自身强大实力、成熟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建设,对当地纺织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推动作用。当精准扶贫工作需要结合纺织产业开展时,恒丰既有当仁不让的实力,也有这份责任。从大力招收贫困村工人,想方设法解决其后顾之忧,让其安心上班;到把工厂建到贫困村头,让贫困村妇女足不出户就能打工挣钱,利通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摸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又行之有效的路子。通过探索“政府+企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利通区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成功转型。二、同利村致贫现状分析同利村位于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五里坡地区,根据自治区发改委关于利通区移民安置区建设方
6、案的批复 (宁发改审发2011287 号)文件,同利村为生态移民安置村,主要搬迁安置同心县马高庄、张家塬、兴隆、窑山管委会 4 个乡镇1087 户 4999 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670 户 3124 人,除已务工就业的有 410 户 1480 人外,仍需要近 1000 个就业岗位。(一)贫困成因一是增收渠道窄。同利村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政策性扶持补助和外出打工。以 2016 年生态移民村人均收入为依据,扁担沟镇党委书记刘少荣算了这样一笔账政策性扶持补助收入:土地流转费:每人每亩收入 588 元;羊棚流转费:每户每年 500 元。外出打工收入:全村外出打工群众 965 人,按每人每月 2500
7、 元,每年工作 6 个月计算,每人收入 15000 元。965人15000 元=144.75 万元。全村人均 2896 元。人均年收入为:2896+6883584 元,固定收入低且单一。二是因病因祸致贫多。同利村 6 个区,部分病患因高额医疗费用而导致家庭经济一度陷入困窘之中,肝硬化患者也相对较多,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三是受教育程度低。同利村贫困人口文化较低,部分贫困人口受传统观念的约束,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妇女外出务工就业不赞成,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三、以恒丰为龙头的利通纺织业简况2010 年,利通区以在当地具有原材料优势的羊毛羊绒业为主,建立了毛纺织工业
8、园。如今,利通纺织园区在发展规划中已从“毛纺织工业园”悄然转型为“生态纺织产业园” “现代纺织产业园” 。2016 年末,利通区现代纺织产业园区共引进企业55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2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39.8 亿元,同比增长 20.1%,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 23.1%,解决就业 6000余人,园区已基本形成集“纺纱、织布、印染、成衣”为一体的生态纺织全产业链。在全区的产业格局中,纺织生态园作为“一区四园”规划的重要部分,担当着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转型升级、创建低碳经济示范园的重任,6600 亩的二期工程建成后,计划引进企业45 家,最终完成 200 亿元年产值和提供 2 万个就业岗位的目
9、标。“宁夏轻工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 “十三五”期间,利通区将改造提升生态纺织产业园一期,全面建设产业园二期,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将生态纺织产业园区建设成为一个以羊绒(毛)纺织为主体,以纺织业中后端产业链为核心,集研发、生产、展销、物流(仓储)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纺织园区。这也保证了利通区产业政策的延续性,用“利通人”的话来说,就是“领导更替、政策不变”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随着中东部地区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德州恒丰集团将发展重心逐步转向了西部宁夏吴忠市,并逐渐发展成为在当地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自 2013 年入驻利通区毛纺织产业园以来,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成、当年投产,
10、被誉为“恒丰速度,利通奇迹” 。目前公司1-3 号纺纱车间已建成投产,已形成 35 万锭纺纱规模,2016 实现产值 17.11 亿元,解决就业 1800 多人。恒丰二期“百万纱锭 百亿产值”项目也于 2016 年 3 月份开工,德悦 30 万锭纺纱、兴德棉 5000 万米高档家纺服装面料、恒诚仓储三个项目已形成 10 万锭纺纱、年产高档面料 2500 万米生产能力,解决就业 400 余人。“打造宁夏棉纺第一企业”是恒丰集团的愿景,在完善产业链条的过程中,恒丰集团秉承“恒丰仁和、仁和恒丰”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始终不忘社会责任,拿出“攻关不怕难,只要肯登攀”的拼搏精神,在利通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11、下积极投身到产业扶贫这场攻坚战中。四、发掘“因地制宜”的内涵同利村地址符合总体规划,配套基础设施齐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同时具有大量富裕劳动力,在满足项目建设的同时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地人员就业问题,在同利村建厂进行精准扶贫对促进社会稳定,提高当地财政收入,安置移民脱贫致富具有良好的示范促进作用。精准扶贫重在“精准”二字,必须走因地制宜的路子。数据显示,全村总劳动力 1500 多人,包括妇女劳动力 800 多人。然而,根据地区特点和民族习惯,这里的妇女外出就业可不容易。 “女人出门赚钱,男人在家里坐都坐不住。 ”利通区扶贫办主任丁剑锋笑道。怎样才能让村里的妇女出来工作,又不影响过日子?为解决
12、这个难题,利通区委、政府下了决心。离同利村 30 公里远的恒丰纺织园区招收女工,这让村上的妇女们心动不少,可路程太远了,出门务工不方便。为此,区委、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开通免费公交,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2016 年 3 月,由政府出资的恒丰纺织园区专线就开到了村民家门口,村里的几十个妇女走出家门,通过辛勤工作获得了报酬。此外,为了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在利通区 12 个乡镇里,只有扁担沟镇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仅这一项政府每年要支出 600 万元。为了进一步解决更多村民的顾虑,在不具备发展农业和经商的现实条件下,利通区政府决定把企业建到家门口,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宁夏恒丰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秉承了
13、德州恒丰集团的仁、和的一贯精神,充分考虑了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对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环境等一系列对象落实社会责任。在加快企业发展的同时,恒丰集团与利通区乡镇结对联建,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帮助当地解决搬迁移民就业,将精准扶贫与企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宁夏恒丰同利巾被厂建设项目应运而生。参与同利村产业扶贫计划,恒丰集团领导层也需要很大魄力。尽管政府出资建设了厂房等基础设施,提供了支持发展的优惠政策,企业仍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异地建厂所需要的管理成本只能自己消化。但是从长远看,此举有利于推进公司纺织产业提升发展,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完善纺织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14、,实现公司纺织产业从量的扩张转为质的提升,促进产业高端化、生态化、和谐化发展,全力打造“宁夏棉纺第一企业”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在三方合作共赢的思路指引下,同利巾被厂建成后优先照顾同利村村民就业,吸引了 300 多人报名,目前有七八十人正式上岗。恒丰巾被厂一期项目于 2016 年 4 月开工建设,目前,1-2号生产车间,1-2 号仓库,职工宿舍及餐厅基础建设全部完工,部分调试生产;二期项目已开工建设,8 月购置安装生产设备,11 月试生产。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将容纳劳动力 500 余人,年产值达 10 亿元。负责同利巾被厂项目的是恒丰高管刘丙录,他亲历了恒丰集团在吴忠的 4 年发展。
15、他说:“集团出于社会责任考虑,宁可增加成本也要把企业建到家门口。”有不少女工只有小学学历,理解、接受能力相对较弱,执行力差。到恒丰工作,是她们婚后第一次以个人的名义正式走出家门、面对社会。令刘丙录感到安慰的是,她们很好学、能吃苦,渐渐地也就稳定了下来。这些女工有了收入后,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只要企业不赔钱,能够实现社会效益也是纺织人的一种情怀。”刘丙录说。与恒丰先后建成投产的还有一家企业百益民族服饰公司主营手工鞋。百益民族服饰规划建设两个车间,一个车间200 台缝纫机,可吸纳 400 人就业。从今年 3 月开工至今,已经解决了 100 多人就业。公司总经理马开成说,工人们
16、从家到工厂走路距离十分钟左右,月收入 2000-3000 元。不方便到工厂工作的还可以选择机器入户。公司共有 400 台缝纫机,特有200 台机器实现入户作业。现在,工人们还处于练习阶段,表现出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进取心。同利村村民白娟家里有两个上小学的孩子,午餐问题和交通问题解决了,她就可以在恒丰一期踏实工作了。现在,她一人看两台机器,生活比以前宽裕多了。最大的难处就是上夜班不方便。如今,企业建到了家门口,她可以申请从一期调到同利巾被厂,这个难处用不了多久便会得到解决了。白荣、李小梅都是同利巾被厂的职工。她们年龄都在二十四五岁上下,厂里的女工情况都和她们相仿。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很多女工都给公公
17、婆婆和孩子买了礼物,自豪感油然而生。白荣是高中毕业,在女工里面属于学历较高的,她说,目前姐妹们最着急的不是挣多少钱,而是希望多一些培训,多学技术、学本领,真正拥有一技之长。不仅仅是这些年轻人,一些有一技之长的老人也有了用武之地。同利村村民杨秀花今年 68 岁,老伴 70 多岁,现在她每天坐在自家炕上穿针引线,为百益民族服饰公司缝喜糖袋子、纳手工鞋底。穿一个糖袋子 3 分钱,一天能穿 200 多个,纳一双鞋底赚 30 多块钱,可以补贴家用,足不出户就能赚钱。“袋子、抽绳、针都是工厂给送上门的,穿好就有人来拿,现场结钱,我就坐着动动手指。”老人感到十分满足。现在,同利村有很多像杨秀花一样的老人和妇女都有了新的来钱路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