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 习 指 南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制2016 年 9 月目 录一、学院简介 .- 1 -院领导简介 .1二、专业简介 .- 2 -(一)师资力量 .- 3 -(二)专业特色 .- 4 -(三)就业方向 .- 4 -三、培养目标及基本规格 .- 5 -四、培养模式和具体举措 .- 6 -(一)人才培养内容 .- 6 -(二)人才培养措施 .- 6 -(三)人才培养制度 .- 8 -(四)人才培养评价 .- 9 -五、学制 .- 10 -六、课程设置 .- 10 -(一)制定课程体系的原则 .- 10 -(二)课程学分分布情况 .- 10 -(三)学分计算 .- 11 -七
2、、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介绍 .- 11 -八、国内外同专业情况简介 .- 27 -(一)国内同专业院校 .- 27 -(二)国外同专业院校 .- 31 -九、其他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学习的相关内容 .- 32 - 1 -一、公 共 管 理 学 院 简 介一、学院简介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一个历史悠久又面貌全新的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5 年开办的政治教育专业和 1960 年成立的政治教育系。历经政治教育系、经济法律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点(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建设) ,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 3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硕士(MP
3、A)和社会工作硕士(MSW)2 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等 4 个本科专业。政治学一级学科为福建省重点学科;公共管理学科为福建师范大学重点学科。学院下设哲学与政治学系、公共管理系、社会学与社会保障系、城市管理系和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学院现有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福建省公务员培训基地等学术和研修机构。有“行政管理学” 、 “社会保障学” 、 “中国政治思想史”等省级精品课程。形成了全日制本科教育、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博士后研究、公务员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办学结构。目前各类在校生 1100 余人,其中本科生
4、 500 余人,学术学位和专业硕士研究生 600 余人。学院获得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校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曾经获得过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作品三等奖、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季军、福建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福建省优秀学生干部、福建省优秀共青团员、福建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4 届毕业生林欣本科在读期间入选全国第十七届团代会代表。学院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老中青结合、学缘结构优良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 50 人,其中教授 7 人(另有外聘教授 10 人) ,副教授 15 人,博士生导师 6 人(含外聘 2 人) 。
5、超半数中青年教师从 985 高校获得博士学位或具有海外高校进修经历。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教学名师、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选、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等 10 余人。春秋砥砺数十载,薪火相传谱新篇。凝聚了几代人心血与汗水的公共管理学院正以崭新的面貌、励精图治,开创新业,力争建成福建省高水平的政治学、公共管理、社会学等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2 - 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陈文,男,硕士,副研究员,现任学院党委书记。1988 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曾担任历史系辅导员、校
6、党办秘书、校党办(校办)科长、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多次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学校嘉奖。参与编写大学生导航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获得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福建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福建师大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福建师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福建师大热心支持工会工作的党政领导、福建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曾盛聪,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学院副院长。1996、1999 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分获学士、硕士学位。2003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
7、,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公共行政学、政治哲学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 2 项,省级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 5 项。出版专著(合著)4 部。在 CSSCI 期刊发表论文 50余篇。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4 项。先后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2006)、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006);福建师范大学第二届“十佳”青年教师科研先进个人(2006);福建师范大学第四届“十佳”青年教师(2008);福建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教育计划(2011);福建师范大学高层次领军人才计划(第三层面)(2015)等。主要兼职有: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伦理学
8、会理事;福建省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 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挺汉,男,硕士,教管助理研究员二级,现任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1997 年 7 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分获文学学士、硕士学位,留校工作后曾担任教务处研究生科科员、研究生处科员、培养管理科副科长和科长、研究生院学位与培养办公室主任、校学位办秘书,2013 年 7 月担任学院党委副书记。学院学生就业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学校表彰,创立“大学生时政论坛”等多个学生工作品牌,主持一项省思政教育研究会课题和一项校研究会综合改革项目,曾在福建论坛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系全国学位与
9、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成员之一,多次被评为学校信息工作积极分子和优秀信息员、校报信息工作先进个人,荣获“校长嘉奖令” 、中共福建师范大学机关委员会“优秀共产党员”和“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3 - 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吴立明,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学院副院长,分管本科教学工作和MPA、成人教育的宣传管理工作。 1991 年 7 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本科并留校任教至今,1995-1997 曾兼任政教系九三级政治辅导员及年级党支部书记。主编、参编教材七部;主持、参与国家、省、校科研课题十几项,发表科研论文近二十篇;曾担任省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思想品德九年级副
10、主编;省思想政治学科优秀小论文评委;省普通高考自行命题(思想政治)专家组成员。承担本科组织行为学 、 公共关系学 、 行政组织学 ,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和行政管理硕士公共政策分析 、 公共政策价值观与研究方法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获得 MPA 优秀教师、成人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二、专业简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理论为支撑,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服务中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它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既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又涉及到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学科,是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人文科学。福建师范
11、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创建于 2004 年,至今已招收 12 届本科生,已毕业学生 9 届。该专业依托我校公共管理学院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精良师资而设立,我校是目前福建省极少数同时拥有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的高校。经过 10 年的精心建设,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福建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毕业生进入全国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另有部分学生进入 985 高校读研攻博。从近年的社会反馈来看,该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好评。(一)师资力量社会学与社会保障系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比较合理,专业教师学缘背景好,学历层次高,副教授以上教师超过 50,博士率达 75,师资队
12、伍情况见表 1。中青年教师们思想解放、视野开阔,他们注重跨学科的交融,重视到实践中传播和应用现代劳动科学知识,能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多层面多角度地研究劳动科学问题。- 4 -表 1 师资队伍情况序号 姓名 性别 专业技术职务 学位1 吴宏洛 女 教授/博导 经济学博士2 陈少晖 男 教授/博导 经济学博士3 谢宏忠 男 教授/硕导 法学博士4 鄢 奋 男 教授/硕导 经济学博士5 黄宁莺 女 副教授/硕导 法学博士6 韦樟清 男 副教授/硕导 经济学博士7 朱 婷 女 副教授/硕导 经济学博士8 柯毅萍 女 讲师 管理学博士9 范佐来 男 讲师 社会学硕士10 赵豫生 男 讲师 管理学硕士1
13、1 徐婷婷 女 讲师 管理学硕士12 严 静 女 讲师 法学博士专业负责人谢宏忠,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保障系主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负责人,社会学学科带头人,福建师范大学校级教学名师,福建省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曾获福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06) 、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2007) 、福建师范大学首届“我最喜爱的好老师”荣誉称号(2012) ,多次获得福建师范大学本科课堂教学优秀奖。谢宏忠教授主讲的本科课程有:社会学概论 、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题研究 、 演讲与口才等。承担的研究生课程有社会学理论
14、专题研究 、 社会研究方法 、 文化社会学专题等。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1 项,省社科规划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专著 1 部,合著 8部。专业负责人电子邮箱:(二)专业特色本专业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重能力”的培养模式,实施四年一贯的本科生导师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形成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三)就业方向本专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是我国全面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急需人才,专业人才缺口大,具有长久稳定的就业潜力。- 5 -目前劳动保障系统的职工中有 1/3 学历在高中及大专以下,基层学历则要更低一些,真正学劳动保障
15、专业科班出身的不多,社区等基层工作机构建立起来后缺口更大。人力资源就业方向:各类企业、公共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深造前景: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博士学历。劳动关系就业方向:政府机构、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岗位;就业服务机构的咨询、辅导、培训人员;劳动执法监察员、劳动争议仲裁员及劳动司法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咨询公司、民办非企业机构研究、认证、监察、培训、咨询人员。深造前景: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劳动关系专业、劳动法学专业硕士、博士学历。三、培养目标及基本规格本专业培养通晓中外劳动和社会保
16、障理论与实务,能从事劳动就业、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与商业性保险运作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将不仅有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又有良好的实践能力,适应性广。能在政策研究部门、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从事政策制定、政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可服务于民营、合资企业的有关部门以及有关保险业等。还可以从事介入政府的咨询工作、参与企业的咨询活动、投诉代理等职业。表 2 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人才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细目表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模块计划通过哪些主要课程或教育培养措施来实现备注
17、或说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概论、逻辑学、管理伦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与统计、决策科学、公共关系学、高等数学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平台课程 行政学概论、公共政策概论、经济学原理、社会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按照劳动经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等四个方向开设模块课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素质拓展课程课程公务员应试技巧、企业管理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学、政府预算、市场营销、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双语教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课程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6 -实践与技能培养课程实训
18、、年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四、培养模式和具体举措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培养模式上以“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重能力”为原则,鼓励教学改革和课程创新。教学研究与改革总体思路清晰,有具体计划,配套措施有力,执行良好,教师教研教改积极性高,改革成效明显。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充实教学计划。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 11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10 门,学科方向及特色必修课程 21 门,选修课 5 门,实践及创新课程 5 门。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达到 70。不定期请校外专家来我院做学术交流与学术讲座。总体上保证了学生对基础理论、学科动态和学术前沿的把握。(一)人
19、才培养内容本专业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等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国家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国内外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发展动态。具备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掌握中外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二)人才培养措施我院从 1998 年开始在社会学专业中招收社会保障方向的研究生,2003 年获准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2004 年正式招生;20
20、05 年获准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生并于 2007 年招生,分设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动关系学四个研究方向。教师队伍建设我院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社会学与社会保障系主要承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本系 12 位专任教师中有 2 位博导、9 位博士,另外还聘请了5 名校外兼职教授,他们都是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近年来学院利用自身学科发展优势,加大该专业博士、硕士人才培养力度;支持教师出国进修、参加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会议,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或进修核心课程;有计划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有影响的优秀人才或学科带头人;广泛联系国内外名校,聘请重点大
21、学名师为该专业兼职教授。建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基础理论扎实、科研创造力强,热爱教师事业、潜心于教书育人与科研创新活动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7 -我院和福建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及其下属的各社会保险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是福建省社会医疗保险协会和省劳务派遣公司。此外,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各处室及下属各对应的县市局级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相关管理机构包括:福建省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局、福建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养老保险处、福建省农村养老保险公司、福建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就业处、法规处是我们的实习接纳单位。学院对学生的实习有严格的要求、周密的
22、计划和指导、系统和具体的评估标准。此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在寒暑假开展社会调查。每个暑假,学院都组织一个社会实践队,到全省各地尤其是到边远的贫困地区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没有组团的同学,我们要求他们暑假回家都要进行社会调查,写一篇调查报告。每学年进行评奖,优秀的调查报告在全院交流。通过这项活动,促使学生更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并学会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和撰写调查报告。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申报学校“本科生课外科技计划”项目、省级和国家级“创新与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目前已结项或在研项目近 20 项,其中省级“创新与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 项,
23、国家级“创新与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 项。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全国属于新增专业(尤其劳动关系方向),教材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专业课程均选用教育部推荐教材及国家级获奖教材。在教材选用程序上,由任课教师提出要求与说明,专业负责人审核,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审批,学校教材科统一订购与分发,确保教材使用的规范性。优秀教材的使用不仅有利于课堂学习,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也起到承接作用。实验室建设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拥有 1 间 90 平方米、设备先进的多媒体综合实验室和 1 间 50 平方米的案例教室。实验室装备 HR 人才测评教学实验系统和人力资源/HR 软
24、件,包括人事管理系统、薪酬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系统、查询报表系统、社保福利系统、招聘选拔系统、培训发展系统、素质模型系统、考勤管理系统、劳动关系、CEO 平台、经理人平台、员工工作台,以及人才心里测试系统、SPSS 统计分析等最新的管理软件和模拟沙盘。另外,可共享福建师大文科综合实验室和 MPA 综合实验室。学校和学院两级完善的实验室配备,以及先进的设备,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专业图书资料上,学院近三年总计投入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 15 万元,为本专业订阅了大量图书资料。专业文献资料种类齐全,拥有期刊数(种) (含电子读物)中文 650 种,外文 60 种,满足了师生专业阅读的需要。学院每年将
25、加大投入,购买更多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的新书,尤其注意购买外文新书。如期刊有,中国人口科学、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国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 8 -经济与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研究、中国人才、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管理世界、管理学报、人力资源、公共管理学报等。(三)人才培养制度1.实践教学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学科,对操作性技能的要求比较多。因此本专业很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科学合理,计划性强,过程管理严格。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劳动、计算机上机、课程模拟上机、专业学术论坛、专业实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寒暑假社会调查与实践、毕业
26、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毕业教育等,实践性教学活动方式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进行安排。福建省医疗保险协会和福建省劳务派遣公司是本专业的共建单位和定点教学实习基地。2.确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1)本专业已开设教育部规定的管理学一级学科必修的主干课程,每门主干课程均有完整的教学大纲,由教授和副教授担任主讲,课程设置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2)建立教学档案,由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由教学秘书兼任教学档案员,各教研室主任配合,共同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提供利用工作。(3)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研究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
27、4)严格执行考勤制度,每天由学习委员点名,由辅导员签字后上报办公室。(5)学生考试方法开始从单纯的应答性向多样化转变。本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建有试卷库,做到了教考分离,一些课程考核采取笔试加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也收到了良好的成效。(6)每个学年按教学计划开设课程,编写教学进度表、课程表,并严格执行。院领导对本专业管理有力,听课、教学检查、召开学生座谈会制度化,对教学问题能及时解决,对本专业给予大力扶持。我院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4 节,教研室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 6 节。每次听课后,必须认真填写听课、评课表,交院办公室汇总统计。超额完成者,给予奖励,未完成者年终扣款。(7)课堂教学方面,院系鼓励教师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特别倡导任课老师主动收集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的意见与建议(一般每学期进行三次) ,以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状态。强调在课堂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 。提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目前主干课程有 80%的课程全程或部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8)抓好教师的年度考核工作。学院根据学校制定的考核标准,针对我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