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9.历史文化常识资料.doc

上传人:心*** 文档编号:688864 上传时间:2018-10-27 格式:DOC 页数:104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9.历史文化常识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精品9.历史文化常识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精品9.历史文化常识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精品9.历史文化常识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精品9.历史文化常识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文化常识资料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以往的高考文化史试题很注意文化的“精深” ,学术味相当浓,却忽略了常识性问题。为克服这种偏向,近年历史高考试题中出现了一些文史常识试题。如下: 帝王谥号题(2007 年“文综”全国卷 I 第 12题) 。 祭祀功能题( 2007 年“文综”全国卷 II 第12 题) 。 中国古代避讳题( 2007 年“文综”宁夏卷第 26 题) 。 山南水北为“阳”题(2008 年“文综”全国卷 II 第 12 题) 。 山北水南为“阴”题( 2008 年“文综”全国卷 I 第 13 题) 。 干支纪年题( 2008 年“文综”宁夏卷第 20题) 。 民国“元旦”与

2、新中国“元旦”区别题(“文综”宁夏卷第 32 题) 。 京剧题( 2008 年历史广东卷第 20 题、历史海南卷第 4 题) 。 端午习俗题( 2008 年历史上海卷 B 组第 4题) 。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出现对文史常识的考查,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有利于提升学生素养。这些试题的出现给只关注课本知识而忽视课外常识的考生一个“下马威” 。因为它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是书本没有明确的表述,却又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的文史常识性知识。它给我们的启迪是:重视课外常识,重视文化常识题,注意中华文化中传统性常识的学习与把握。文史常识试题的内容较广泛,包括姓名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风俗礼仪、音乐文娱、科举官职

3、、文史典籍、史学理论等。在复习备考时,引导学生多注意,增强复习备考的实效。一、文史常识高考试题的体现形式1、姓名称谓高考回放【2007 年全国卷 I,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B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2007 宁夏文综,26】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知识整理【帝王的称谓】夏代帝王生时称“后” ,死后称“帝” 。后

4、稷、后羿等的“后” ,都是君长的意思。商代君主生前称“王” ,死后称“帝” 。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的专称。周代君主称“王” 。从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懿王,王号都是自称。谥法起于周孝王以后。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有褒贬之意。即所谓“谥者,行之迹” ,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谥法有固定用字,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布义行刚曰景,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战国中期以后,周王的权力日益削弱,威信已无。各国的诸侯相继称王。公元前 221 年,秦王政统一中国。他认为:“

5、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而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遂决定将三皇、五帝的名号合一,自称“皇帝” 。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帝王的称号。秦王政还废除旧有的谥法,他自称“始皇帝” ,子孙继位,为“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这就是秦王政被称为秦始皇的由来。秦朝灭亡后,谥法制度又被恢复。在古代,对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就是大不敬,即使对前代帝王亦是如此。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真宗、元文宗等。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 ,后继

6、者称“宗” 。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由个别的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称世祖,其子玄烨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如西汉十一帝,只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得入太庙奉祀。这也是古代文献对隋以前帝王只称谥号、不称庙号的缘故。唐代以后,典制不那么严格,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人们也就以庙号称呼皇帝。明清以后,帝王的称谓又为之一变。人们习惯上对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永乐帝、乾隆帝等。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历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

7、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清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几乎都要改元。如汉武帝在位54 年,先后用了 11 个年号;唐高宗在位 33 年,先后用了 14 个年号。明清两代,每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都只用一个年号。如清圣祖在位 61 年,只用康熙年号。其中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明英宗。他因为先后两次登基称帝,所以用了正统、天顺两个年号。由于明清皇帝在位不改元,所以人们习惯上用年号来称呼皇帝。【避讳】所谓“避讳” ,指的是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君父尊亲的名字,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避讳起源于周朝。秦汉以后,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避讳制度才日趋完备。避讳在社会上存在“国讳”

8、 、 “家讳”和“圣人讳”三种。 “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封建帝王出于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要求其统治下的臣民都必须遵守“国讳” ,否则,一旦犯讳,就是“大逆不道” ,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家讳”指避父祖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精神。 “圣人讳”多数情况下指避孔子的名讳“丘” 。此外,还存在一种“宪讳” ,它是封建官场的下级官员为了巴结讨好上司,主动避长官的名讳。封建社会避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改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改用音近或义同的字来代替。如苏轼的祖父名序,苏轼将序改作“叙” 。唐祖讳虎,故凡称“虎”的地方

9、均改作“武”或“猛兽” 。 “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口” ,或作“某” ,或直书“讳” ,如唐人撰隋书时,因避太宗李世民讳,而改“王世充”为“王充” 。 “缺笔法” ,即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如将孔子的名讳“丘”缺笔作“” 。此外,还一种在口语中避正呼的避讳法。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如讳字属入声,则在口语中不可出现此音,而其他三声仍可照念,但有时也会出现因避一字而四声皆讳的情况。由于避讳,甚至把别人的名和姓也改了。汉文帝名恒,春秋时的田恒就被改为田常;汉景帝名启,微子启则被改称微子开;汉武帝名彻,蒯彻则被改称蒯通;刘知几著史通 ,后人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讳,竟然刘知几改称

10、刘子玄(子玄是刘知几的字)。【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 岁、女 15 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

11、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

12、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

13、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 、 “苏赵郡” ,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 , “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梅花岭记

14、有“经略从北来” 、 “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 “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 “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 “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

15、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 训俭示康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 ,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梅花岭记 “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 ,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 柳敬亭传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