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昆明市农业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效规划(20182020 年)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培育壮大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扎实推进我市高原特色农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云政办发 2017139 号)、 云南省高原特色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农业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的通知(农计发201659 号)、昆明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昆明市“十三五” 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
2、62020 年)昆明市扶贫开发规划(2016-2020 年)等文件,结合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规划范围及期限:本规划以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为重点,兼顾晋宁区、安宁市、富民县、宜良县、嵩明县、石林县等有贫困发生的县区。规划期为:20182020 年。一、农业产业发展助推贫困地区脱贫现状昆明是集都市、农村、山区为一体的城市,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晋宁区、富民县、宜良县、嵩明县、石林县 8 个县(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其中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 3 个县(区)- 2 -为国家级贫困县。2012 年以来,昆明市围绕“两不愁、三保障” 总体目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投入各类扶
3、贫资金113.76 亿元。累计实现 23.76 万人脱贫,194 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 10.5%降至 5.21%。城乡居民收入比从 2012 年的3.14 调整为 2017 年的 2.90,仍高于全国 2.71 的平均水平,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截至 2018 年 2月,全市仍有 11.11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脱贫,尤其是东川区贫困发生率仍高达 25.56%,仍有 108 个贫困村未出列,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一)全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昆明市地处滇中地区,年平均气温 15.1,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立体气候十分明显。日照年平均时数
4、 2448.7 小时,无霜期约 227 天,年平均降雨量1035,适宜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农作物种植,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全市耕地面积 15.34 万公顷,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三县区耕地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 77.9(其中,东川占全市的 32.35,禄劝占全市的 27.61,寻甸占全市的 17.94)。2017 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 366.38亿元,同比增长 6.0%;农业产业增加值 210.13 亿元,同比增长6.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3698 元,同比增长9.1%。“十三五”以来,昆明市 认真贯彻落实习 近平总书记“三农”- 3 -思想及中央和省
5、、市决策部署,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为主抓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三大体系,农业经济总量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昆明农业总产值、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在全省的占比均保持在10%左右,位居全省各州市前列。1.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一是调优做特农业产业,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特色蔬菜、品牌花卉、山地牧业、特色生物产业、淡水渔业等 9 大产业。2017 年,蔬菜总播种面积 160万亩,总产量 320 万吨,外销量 235 万吨,占生产总量的 73.4%。花卉园艺播种面积 31.8 万亩,切花、切叶、切枝
6、产量 67 亿枝,花卉园艺总产值 186.2 亿元。出栏生猪、肉牛、羊分别为 396.08 万头、29.32 万头、87.38 万只;全市出栏家禽 5879.25 万羽;肉类总产 52.84 万吨;奶类总产 10.15 万吨;禽蛋产量 8.16 万吨;建立了以宜良、寻甸、东川为主的水产养殖基地县,产量 3.9 万吨;畜牧业总产值约 120 亿元,同比增 3.86 %。二是农村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发展。促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加快昆明高原特色都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大 力 发 展粮 油 产 品 、畜 产 品 、水 产 品
7、 、蔬 菜 、水 果 等 特 色 农 产 品 加 工 业 。拓 展农 业 功 能 ,积 极 发 展 休 闲 农 业 和 乡 村 旅 游 ,培 育 创 意 农 业 、养 生 农 业等 新 产 业 、新 业 态 ,推 进 农 业 与 旅 游 、文 化 等 产 业 深 度 融 合 ,积 极 推- 4 -进 台 湾 农 民 创 业 园 、嵩 明 农 业 科 技 示 范 园 、斗 南 国 际 花 卉 产 业 园 等国 家 级 农 业 产 业 园 区 建 设 ,推 动 园 区 发 展 壮 大 。三是农产品品牌竞争力逐步提升。截止 2016 年底,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8、、农产品地理标志)112 家,产品287 个,云南名牌涉农企业有 39 家,47 个品牌;昆明名牌涉农企业 62 家,65 个品牌;云南名牌农产品有 55 个。2016 年昆明市 7 个生产企业的 11 个产品荣获“云南名牌农产品” 称号。2.农业生产体系持续健全。一是持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发展的物质技术支撑水平。二是通过科技引领、平台建设促进农业科研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昆明市农科院依托昆明市马铃薯专家工作站、云南省蔬菜产业体系昆明试验站等建立了昆明市农业科技成果试验、示范、转化的平台。近年来取得发明专利2项,获各
9、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92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成果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47项。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围绕“ 提高 农产品质 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保障消费安全”3 大目标,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抓好“三品一 标” 认证工作;在全省率先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近两年,全市各类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四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控制农- 5 -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畜禽粪便、农膜、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3.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一
10、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适度经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市10个农业园区累计完成土地流转4420亩,基础设施投入50319.61万元,2016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9376万元,招商引资9.04亿元,园区产值突破30亿元。二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菜、果、烟、林、花、药等特色农业产业支撑的都市农庄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共布局都市农庄150多座,已选址128座,编制项目建设规划64座,继续推进和已经推进的都市农庄52座,20122016年共完成投资48.13亿元,其中90%来自民 营资本。三是积极
1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发展壮大,并逐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2016年底,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766户,其中,市纳入统计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62家(东川、禄劝、寻甸三县区有6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0家(东川、禄劝、寻甸三县区无),省级龙头企业115家(东川、禄劝、寻甸三县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有20家),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市场流通等行业,涉及粮、油、糖、果、菜、蛋、奶、肉、禽、饲料等领域。2017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618亿元,同比增长8.5%,龙头企- 6 -业销售收入803亿元,同比
12、增长29%。四是农产品市场前景较好。当前,昆明市涉农产品重点批发市场共有15家,其中国家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有8家。产品主要涉及:粮油、干菜副食品、新鲜蔬菜、鲜花、水果、茶叶、海鲜产品、中药材、农资、种子、畜产品等批发。2016年,15家市场年交易额超500亿元。五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截止2016年12月底,昆明市涉农电子商务企业有91家左右,主要销售茶叶、鲜花饼、松茸、白糖、东南亚水果以及玛卡、玫瑰等高原特色农产品,2016年销售额达9.6亿元。(二)农业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及成效2017 年,市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分指挥部围绕“寻甸县实现脱贫摘帽,禄劝县达到脱贫摘帽标准,56 个
13、贫困村退出,6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的目标任务,紧 扣“ 两不愁、三保障”工作目标,积极抓好“发 展生产脱贫一批” 工作, 全力推动全市产业脱贫攻坚工作。 1.统筹抓好推进产业精准脱贫工作。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林则林” 的原则,积极推动农旅、农商、农工、农文融合发展,通过实施“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产业流通体系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 五项工程,大力构建以蔬果花卉、渔牧药材为主的种养结构,积极推广以核桃、板栗为代表的经济林果,发展山地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电商、创意农业等特色产- 7 -业,有效推进产业精准脱贫。在
14、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安排上,严格落实“两个 80%”的要求, 2017 年共向东川、禄劝、寻甸三县区投入中央、省、市资金 48291.81 万元。其中:中央资金 25228 万元、省级资金 6091.65 万元、市级资金 16972.16 万元;投入寻甸31710.58 万元、禄劝 10389.97 万元、东川 6191.26 万元。2.“菜单式”扶贫直接带动贫困户增收。推进实施“一县一示范” 工程,在 172 个 贫困村实施“ 菜单式 ”产业扶贫,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户有产业”,使寻甸县、禄 劝县、东川区产业发展覆盖率分别达 100%、97%和 94%。2017 年,三县区完成高产创建 2
15、4 片 24 万亩以上,带动农户 11146 户;完成中药材种植 12.5万亩,带动农户 8200 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2896 户;实施稻田养鱼 5030 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 452 户,促进户均增收1500 元以上;发展生猪、牛、羊养殖,带动三县区建档立卡户22018 户;完成烤烟种植 23.39 万亩;完成特色经济林果种植 8万亩,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 3053 户,打造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10个。通过产业扶持,先后带动三县区建档立卡贫困户 5 万余户,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 1000 元以上。2017 年,昆明市三个贫困县(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同比增长 10%以上(其中寻甸
16、县增幅 10.3%、禄劝县增幅 10.2%、东川区增幅 10.2%),均高于全市增长 9.1%的平均水平。3.新型农业经济充分发挥领军作用。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抓手,通过抓好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 8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壮大农村集体经济。2017 年,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三个县(区)共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88 户,占全市的 17%,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2528 个,占全市近 60%,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多个领域,带动近 8 万农户增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510 人;培育
17、种养大户 1690 户;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26 户,增幅42%;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社 50 个。4.农村改革推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15 年下半年以来,率先在宜良县、富民县探索以资产收益产业脱贫的新路子。采用“ 政府 +企业+村委会 +农户” 的经营模式,让村民以股份的形式加入到产业中来,不仅年底有分红,平时也可以在企业中打工取得工资收入。目前,“ 政府+企业+村委会 +农户” 的产业扶贫模式在宜良县和富民县已经取得了成功。在寻甸县六哨乡实施“云南省村集体经济试点” 项目,农户通过 土地入股方式建设“ 六哨乡马铃薯种薯标准化生产合作农场”“六哨乡万担坪种植专业合作社” ,土地入股面积 30
18、94 亩,涉及 18 个自然村 963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寻甸县岚亚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苗鸡产业,通过“强组织 支部搭台”“兴产业 企业唱戏”“富百姓 群众受益”模式,主动承担扶贫社会责任。通过与当地党委、政府、基层党组织和贫困户的联动,走出了一条企业发展、群众致富的路子。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有新突破。发挥农业科技在增收- 9 -致富中的积极作用,完成农业科技推广与技术创新 21 项(其中寻甸 8 项、禄劝 7 项、东川 6 项);组织“百名农业科技人员服务队” 、“智力扶 贫月”活动,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培训 700 人次。实施昆明市畜牧产业科技扶贫保障体系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寻甸县、禄劝
19、县、东川区三个国家级贫困县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核心能力建设,共涉及寻甸县、禄劝县、东川区 3 个县级兽医实验室、40 个乡镇兽医站、504 个行政村的“五有” 村兽医室(即“ 有房子、有人员 、有制度、有器械、有牌子” )建设,我市的三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畜牧产业科技扶贫保障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全覆盖。项目总投资 1309 万元,市县按 8:2 比例,市农业局投入 1047.2 万元,三县区投入 201.8 万元。 ”6.产业脱贫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寻甸县探索建立“党支部+ 企业+ 合作社+ 建档立卡贫困户” 的资产性收益产业扶贫模式,扶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实现政府资金跟着贫困
20、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长效机制。市农业局支持产业扶贫资金 500 万元,遴选合作企业 187 户,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贫困户通过入股、直接参与生产、合作生产等模式实现增收。加强扶贫产业抗风险能力,实施金融扶贫,制定出台了昆明市地方性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方案,在寻甸县、禄劝县、东川区三个县区开展马铃薯保险试点,在全市范围开展能繁母羊保险试点。(三)农业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 10 -1.产业化发展程度低。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总体水平低,规划县区缺乏健全的农业市场、信息化体系,没有规划布局合理的市场体系,没有较多的交易渠道和先进的交易方式,
21、与当前农产品流通发展的需要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农产品交易市场调配、电子结算、研发中心、信息中心、物流配送的功能设施还不完备,仓储和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仍然不足。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偏低,产品产出水平较低,高端精细化农产品生产明显不足,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2.主体带动能力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低端农产品供应过剩,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引领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经营管理水平偏低、内在质量不高等问题,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散、少、小、弱,组织化程度、产业规模化水平较低,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农业产业链条不长,产业融合度、集聚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2017年,全市一产对经济的贡献率仅为2.8%;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值比为1.31,低于全国2.21的平均水平。3.产业链条不够完善。农业产业各个环节没有紧密联系,农业的多维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具备较长的特色产业链条。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待进一步拓展,农业与其他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不够,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为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