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699958 上传时间:2018-10-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5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 (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1.A“强调个体生命的生存”原文是“强调个体生命的生存意义” ,而且这个意义是“个人生前的社会价值” 。2.C 解析:原文说魏晋士人“厌世不厌生,求生而不得” ,所以不能表现对生命的淡漠。 3.B “无序的时代背景使得魏晋士人具有了精神的自由” ,于文无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4C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这段话断句可先从容易的地方段:“莫非”“公侯”不能分开,“于后”“之后”结合文段也不能分开

2、。 【技巧点拨】 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5D A“多以议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错。“表”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 “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 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3、”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6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 项“为刺史皇甫晏以及西州名士陈寿、阎义洗清了冤枉”错误, “为刺史皇甫晏洗清了冤枉”是他在州任主簿的时候。选项对应的句子是第一段开头“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 。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

4、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7(1)(5 分)当时廷尉诸葛冲因他是蜀地的人,轻视他,等到共同审理疑难案件,诸葛冲开始佩服他。(“以”、“轻之”、“狱”各 1 分,句意 2 分)(2)巴西陈寿、阎义等都是西州的名士,全都被乡里诽谤,评议了十多年。清议:对于时政或政治人物的批评议论。

5、(判断句被动句各 1 分,“乡闾”翻译为“故里同乡 ”2“乡里”“乡人”1 分,句意 2 分)【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何攀,字惠兴,是蜀郡郫县人。在州任主簿。刺史皇甫晏被牙门张弘杀害,诬陷他谋反。当时适逢何攀正在为母亲守丧,于是(毅然)到梁州上奏

6、章,证明皇甫晏没有谋反。所以皇甫晏的冤情得以申雪。王濬为益州刺史,征召他担任别驾之职。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中央,口述计谋,诏令第二次接见,于是命令张华与他筹划讨伐事宜。王濬还派何攀拜访羊祜,当面陈述讨伐吴国的策略。何攀善于传命,皇帝爱惜他,让他参与王濬军事。等到孙皓向王濬投降,王浑却因为晚到一步而生气,想要攻打王濬。何攀劝王濬把孙皓送给王浑,由此矛盾化解。被任命为廷尉,当时廷尉诸葛冲因他是蜀地的人,轻视他,等到共同审理疑难案件,诸葛冲开始佩服他。升任散骑侍郎,杨骏执掌政事,大量培植亲族,丰厚地封爵赏赐,想用这种恩惠来保卫自己。何攀以为不妥,便与石崇共同弹劾他,奏章上说:“现在陛

7、下继承宏业,是天意所授。而赏赐封爵厚于武帝泰始革命初期,这是第一个令人不安的;今日施加恩泽的封赏,高于对灭吴功臣的封赏,这是第二个令人不安的;今日封赏的爵位和制度,应当传之于后世,如尊卑之位没有差别,有爵者都要晋升,那么数世之后都成了公侯,这是第三个令人不安的。臣等敢冒死向陛下提出建议,认为泰始初及平吴时的封赏制度和封赏名单,都保存完好,即使不能遵循远古的典制,也应当依照我朝旧制。”皇帝不采纳。因参与谋划杀掉杨骏有功劳,皇帝封他为西城侯,封赏他食邑一万户,赏赐丝绢一万匹。何攀坚决推辞,让出食邑和丝绢各一半,剩余的分给亲戚,基本上没留给自己。征用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升任大司农。改任兖州刺史,加

8、封鹰扬将军,何攀坚决推辞不就职。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他就职,皇帝手诏又催得紧急严厉,他竟然声称自己有病而不赴任。等到赵王司马伦篡位,派人召见何攀,他却越发说自己病重。司马伦发怒,将要杀他,他不得已,带病应诏。在洛阳去世,年仅五十八岁。何攀心地公平适当,担任官职严肃,喜欢鉴赏人物,尊儒爱才。任梁州、益州中正,引荐了被埋没的人才。巴西陈寿、阎义等都是西州的名士,被乡里诽谤,评议了十多年。何攀辩明曲直,洗清冤枉。何攀虽然担任显要的官职,家里却非常贫穷寒素,只把周济穷人当作重要的事情。 他的儿子璋嗣,也有他父亲的风范。(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38. “ 却望千门草色闲” 一句中的“ 闲” 字历

9、来为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 5 分)答案:闲,意为悠闲、自在,(2 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 分)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1 分)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1 分)【解析】解答这类题:解释“闲”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明手法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9. 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6 分)答案:思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 (每点 2

10、 分,答出三点即可得 6 分)【解析】抓住关键词“望” “何日到”可体现出思乡之情;结合注释和尾联,可体现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 ,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诗词鉴赏】此诗

11、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 。“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 ,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 ,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 “却望” ,是回头望。“千门” ,泛指京城。 “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 “大历十才

12、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 )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像“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 (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 ) , “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 ) , “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 (钱起早下江宁 )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 ,是感到时代动乱,4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 “宫阙”句又接至眼

13、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 “衰鬓” ,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 ,确实如此。金圣叹批后两联(后解)云:“川原七字中有无数亲故, 宫阙七字中止夕阳一人。 谁便是无数亲故也, 独便是夕阳一人也。不知唐诗(之)人,谓五六只是写景。”(金圣叹选批唐诗 )认为五六句不是纯粹写景,而与七八句的抒情密切关联,分析得相当精辟、透彻。这首诗中抒发

14、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诗体现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 。沈德潜唐诗别裁用这首诗作例子,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 ”并说这首长安春望 “夷犹绰约,风致天然” 。这种“阴柔之美” ,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姚鼐复鲁絜非书论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 ”所谓“如叹” “如有思” “如

15、悲”的阴柔这美,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 (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2)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 分)(1) B(2 分)D(3 分)A(1 分) (A 应为外貌描写, B“他对自己说”表明“他”说话声音太小,只有自己能够听见,表现出“他”的紧张和自卑,D“冲击钻”不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2)照应小说开头,再次凸显“他”的劳动对于城市的意义和价值。照应前文“不会再来这个城市” ,并形成对比,暗示他内心感受到可贵的

16、温暖。5暗示“他”决心以自己质朴善良的力量洞穿城市冷漠的墙,让人看到真情的力量;凸显文章主旨。(3)他是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工作十分辛苦的,勤劳、善良、向往安宁美好和幸福,渴求温暖,但深深自卑的孤独的打工青年。 (概括形象 3 分,分析 3 分)解析:根据故事情节、细节仔细分析人物形象后,一般采取以下语言表述:某某人是一个A 外貌;B 出身、背景;C 性格、精神品质;D 能力、爱好;E 地位、身份。根据文本内容,从以上角度思考,不求面面俱到。(4)标题运用了比喻及拟人的手法,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他”在城市中的处境,形象生动,意蕴丰富,吸引读者。主人公离开家乡温暖的河流在城市艰难生存,如一条在汗水

17、中努力奔跑的鱼,坚韧而疲惫。主人公在城市遭遇嘲笑、歧视,内心痛苦不安,希望如一条鱼一样奔跳逃避,仓皇而可怜。主人公得到理解和尊重后感受到幸福和喜悦, 如一条在感动的泪水中狂奔的鱼,激动而满足。体现了作者对主人公所代表的群体的生存状态的同情、理解,对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寻找到自己的河流的敬仰。(答对第一点得 3 分,答对其他的点得 2 分,答对四点得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2、 (1)DE(D 项 3 分,E 项 2 分,C 项 1 分)【解析】A 项, “束缚了青年人的思想,不能让青年人自由发展”的是社会而不是传统文化:“必须废除”错误,从连接可以看出,胡适推翻的是文言文,不

18、是传统文化。B 项,思想守旧的老教授准备嘲笑的是胡适这样讲授中国哲学史,不包括英国文学,英文修辞学两门课程。C 项, “傅斯年认为胡适读的书虽然没有自己多”错误,傅斯年认为胡适读书少,但没有把胡适与自己对比。(2)介绍陈汉章讲授中国哲学史的方法。陈汉章功底扎实、思想陈旧,讲中国哲学从传说的伏羲开始,讲解速度慢。与胡适对比。通过陈汉章、胡适讲中国哲学史的方法不同的对比,点 明胡适用近现代学术观点和方法讲授中国哲学史。引出下文。为下文介绍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及其课程深受欢迎情况的表述做铺垫。【解析】此题属于考查文中相关语段的作用,解答时从内 容上和结构上进行分析。就此题而言,内容上介绍陈汉章讲

19、授中国哲学史的方法。陈汉章功底扎实、思想陈旧,讲中国哲学从传说的伏羲开始,讲解速度慢。结构上为下文介绍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及其课程深受欢迎情况的表述做铺垫。(3)学生思想自由,敢于质疑老师。比如学生敢于质疑思想守旧的陈汉章老师讲授的中国哲学史什么时候能够讲完,对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提出疑问。学生实事求是,能正确评价老师。对胡适是否能胜任中国哲学史的讲授,同学们是通过实际听课评价的。老师做出努力,团结大批青年。胡适编辑新青年以及其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得到认可,就连外校的学生甚至社会青年都来听他的课,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进6步青年。(4)撰写大量有关白话文运动以及文学革命的文章,提出

20、“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大力推广白话文。身体力行,创作第一本白话诗集、白话散文剧本、白话译文等。开 辟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思路,出版了 中国哲学史大纲 。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帮助、指导进步学生,提出“个性解放”的口号。整理出新文化运动的四条纲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任选四点即可)试题分析:此题首先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并进行评价。注意在谈理解是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3C【解析】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惊天动地惊:惊动;动:震撼。使天地

21、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震天动地震:震动;动: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14. A (B,缺少中心语。C,单起双承 D ,确认、收集顺序不对。)15. C【解析】本着话题一致的原则:A、B 与上文衔接不如 C、D 项运用顶真手法更加紧密,因而首先排除掉 A 和 B。在 C、D 两项中,C 是说明性语言,而 D 是文学化的描述性语言。结合具体语境来看,C 项更符合说明文的文体特征。16. 什么叫文化但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每处 2 分)解析: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要先认真阅读语段,了解大意,然后再理解上下句的意思,最后要使语段的意思连贯、完整,

22、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注意字数限制。【思路点拨】连贯即句与句的组合衔接恰当,要兼顾话题,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简明即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要表达清晰,力求避免晦涩,避免歧义,避免罗嗦。得体即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注意字数要求。17【参考答案】该标识的主体是数字“70”,“70”的下面用小字注明的时间“19452015”,背景衬以长城图案组成展现胜利的“V”字,体现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庆祝,亦代表中华民族组成的钢铁长城,共同抗敌。图案上方为五只象征和平与希望的和平鸽由远及近展翅飞翔,表现对历史的纪念、对和平的向往,也象征五大洲人民团结

23、一心,在血与火的洗礼后重生,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未来。飞翔的和平鸽也表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飞向未来。【试题分析】图文转换题要看全内容,题干、图的题目及所有的文字都要看全。题干要求要一一对照。1宏观把握会徽(行业性图标)的外形特点,关注中间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本题中的标识以数字“70”符号,时间7“19452015”,和平鸽,组成“V”字的长城图案为设计元素。2说明(介绍)画面要按顺序。如上下、左右、主次等。3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图标的创意(含义)说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解释。比如本题的标识可作如下的联想:“体现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

24、庆祝”“象征和平与希望”“人民团结一心,在血与火的洗礼后重生,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未”。4采用规范的说明语言:准确、简明、平实、清晰。不能随意想象,要扣住图中的信息点来联想。 5力求避免遗漏说明内容,要认真观察图的组成部分,并落实好。五、作文(60 分)18.审题立意参考(一) 、题目说明这道作文题属于“观点型” 的新材料作文,针对“ 稻米”事件,三方人士表现不同的观点和做法。材料中的三方态度实际为考生提供了三个不同写作角度,考生可任选一个角度阐述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也可以在这三个态度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从整体上来谈。(二) 、审题指导对于“稻米”事件,本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它并没有影

25、响到公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对于类似“稻米” 们的举动,文明社会应予以尊重与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学生只要扣紧长白山“稻米”事件,不管从哪一方角度来谈自己的思考与建议,都是可以的。这正是本作文内含的核心价值观,学生不能脱离这一核心价值观去简单地就事论事。(三) 、关于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作文题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内容” 应指字面上的、表层的意思, “含意”指深层的抽象概括的意思。1、关于材料的内容(1)现实与虚构是有距离的,书中的情节大多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但并不就是现实生活。 “稻米”们为了一个虚构的情节,蜂拥而至,给自身安全带来了一定隐患。对待书中的情节要有理性。(2) “稻

26、米” 是当今社会众多“ 粉丝”中的一个群体,他(她)们对生活有激情、有热度。长白山“稻米”事件恰恰说明他们是一群有梦想的人。(3) “好书伴我行” 。书是一个人的精神食粮,我们要懂得与书中人物对话与交流。稻米”们其实是在体验另一种形式的读书生活。(4)尊重与包容。尽管十万“稻米”涌入,给景区的接待带来了挑战, “堵”不如“ 疏”。(5)换一种思维,实现共赢。 “稻米”涌入,让景区管理方看到了“商机”,借用“ 稻米”文化包装景区,开展文化活动,增添景点得文化内涵。 “稻米”与“景区”共赢。2、关于材料的含意(1)一个人不要活在虚拟的生活里。(2)行动要有理性。(3)让内心多一份童真。(4)追寻心中的梦。(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8(6)为寻梦者喝彩。(7) “围堵”倒不如“ 疏导”。(8)文化搭台,实现共赢。(9)尊重他人的选择。(10)包容让生活更加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