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三 第 9 课 诗歌与小说导学提纲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知识梳理:一、 诗经 、楚辞与汉赋1、 诗经:简介:保存了从 初期到 中期大约 500 年的诗歌,分 、 、 三部分,共 305 篇特点:以 为主,多采用 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评价:中国最早的一部 ,是我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其 倾向和“ ”艺术手法,它以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2、楚辞:概念:是战国时期 _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_方言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又称“骚体” 。特点:采用 句式(不是四言体)
2、,更适合表达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代表:_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评价: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 风格的先河。3、楚辞:_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是吸收了先秦_和_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特点:是一种专事 ,文采华丽的文体代表人物:有西汉司马相如、东汉张衡等。二、唐诗、宋词、元曲:1、唐诗:课堂探究:唐朝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存诗大约在20万首左右 , 全唐诗共收录唐代诗人2529人,诗作42863首,共计九百卷。为什么如此繁荣?唐诗辉煌的原因:盛唐的繁荣、 和 多元; 制度的确立,使中下层文人自信乐观、昂扬进取;汉代以来的五言、七言诗的发展,为唐诗 等艺术创作方面提供了借鉴特点:以五言、七言为主
3、, 更加工整有致,更多抒发诗人的与 ,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 时代前期代表:边塞诗人: ;田园诗人: 、 “诗仙” :诗风飘逸、豪放,体现了盛唐 、 的时代精神“诗圣” :诗风 、 ;他大量反映国破家亡社会现实的诗作,被誉为“ ” 中唐以后, 战乱使诗人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代表:白居易的诗, 、平易近人,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表达了诗人对 的深切同情2、宋词:背景:天下分裂、战乱频然,一批有识之士希望振奋人心。 生活丰富,娱乐场需要大量歌词起源:丰富而复杂,或改自 、或传自 或源于 特点:宋词又称“ ”,便于更加灵活自如地 ,并可配乐演唱,按特定的 “填词” 。宋词是继唐诗而起的又一诗歌高
4、峰,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两万首,词作家一千三百多人。代表:豪放派:北宋苏轼诗风 、 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南宋辛弃疾诗风 、 辛弃疾的词也表现了昂扬斗志。婉约派:北宋柳永的词体现了市民情趣、 、回还往复两宋之际李清照表现了对 和 的关注,李清照的代表作永遇乐 。3、元曲:听,是谁在唱那熟悉的歌谣? (课堂思考)背景: 族文人在元朝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常用散曲抒发 特点:元曲是 词、 俚曲欲谣基础上经 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虽有 限制,大量使用 、 、衬字,是与 、 结合比较紧密的诗歌形式代表:关汉卿、 等三明清小说1、背景:明清时期, 城镇和 阶层兴起; 不断完善;一
5、些 跻身于专业小说作家队伍;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的危机特点:由宋元 脱胎而来的 体裁小说,逐渐发展成文学的主流2、成就:明清时期的四大奇书是指: 、 、 、 。三言二拍是指: 、 、 、 、 。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批判现实的代表作有:最著名的长篇小说 、 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杰作、 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3、评价:明清小说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成就方面都达到了 ,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熠熠生瑰宝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诗经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B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C赋是在战国
6、后期出现的一种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D元朝时,汉族文人经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2、关于诗经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B、包括风、雅、颂三部分。C、主要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D、部分诗歌描述了下层人民的生产和生活。3、关于楚辞的解析,最正确的是A、是战国时期的屈原等,吸取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而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B、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抒情诗。C、楚辞中的许多作品,反映了屈原的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D、楚辞主要是屈原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4、关于汉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是汉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B、其突出特点是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C、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的表现手法。D、汉赋主要是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 5、战国时期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取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是A 楚词 B 汉赋 C 诗词 D 散曲6 “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表现手法应该属于 A.汉赋 B. 楚辞 C. 唐诗、 D.宋词二、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请归纳四幅图片所反映的两种诗歌风格,并说明两种风格各自的特点。(2)图二、四中诗人作品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3)图一、二和图三、四反映的内容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中地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