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摘 要:湖北省随州市是全国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其香菇、木耳等在湖北省食用菌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干香菇年产量更是常年位居全国第一。基于对随州市三里岗镇的实际调查,客观评估了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调查分析认为,培植林木资源、以企业为载体加强科技推广、实行标准化栽培、加强龙头企业和市场建设、强化品牌效应等措施有助于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而菌林矛盾日益突出、食用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则成为制约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对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予以科学应对,以不断推进随州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论文网 htt
2、p:/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更多的是出于食品安全以及营养素合理搭配的考虑1。在此背景下,食用菌因其具有良好的保健药用价值而备受重视,食用菌产业已发展成为 21 世纪的一项朝阳产业2。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仅次于粮、棉、油、菜、果之后的第六大产业,在推动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衍生新的食品种类和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3。因食用菌产业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可点草成金、变废为宝4,其在自然循环、经济循环等方面发挥的作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5,6。湖北省随州市是全国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3、,其香菇、木耳等生产在湖北省的食用菌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干香菇年产量更是常年位居全国第一。鉴于此,基于对随州市三里岗镇的实际调查,对湖北省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在指出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应对效应的对策建议。1 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状况 随州市地跨江淮、南耸大洪山、北靠桐柏山,位于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的交接地带;版图面积 9 636 km2,其中山地和丘陵占 90%。全市林地面积有 500 250 hm2,森林覆盖率达 50%以上,活林木蓄积总量为 1 230 万 m3,林业发展空间广阔。随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 15.5左右,气候湿润,年降
4、水量 8001 200 mm,日照率 46%。温光适宜、林木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食用菌生产。 1.1 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978 年,华中农业大学杨新美教授进驻三里岗镇杨家棚村,开始推广香菇种植技术,就此拉开了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序幕;随后罗信昌、吕作舟等专家又在三里岗试种段木香菇,为随州食用菌产业播下星星之火。1996 年袋料香菇技术进入随州,使其香菇种植规模和产量成倍增加,推动了产业较快发展。随着香菇市场不断趋于饱和,20 世纪 90 年代末,黑木耳种植兴起,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奠定了随州香菇、黑木耳为主打产品的优势地位。经过30 多年的发展,随州市食用菌产业
5、以随南、随北为重点,已建成以三里岗为中心的大洪山板块、以草店为中心的桐柏山板块、以吴店为中心的广北板块。三大板块内 80%以上的农户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分散种植食用菌;并且三大板块食用菌基地面积占全市食用菌面积的 70%,产量占 80%,出口量占 90%。 近年来,随州市积极利用地域优势,把食用菌“一村一品”、“一 镇 一业 ”工作作为农业产业 化经营的重要工作来抓,使食用菌产业得到迅猛发展。2009 年新随县成立后,更是把食用菌产业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集中扶持了裕国菇业、耀兴大海等重点龙头企业。目前随州市已建成食用菌无公害出口基地 100.05 hm2,食用菌产业已经成
6、为当地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主渠道。2010 年,全市食用菌产量达 2.9 万 t,总产值 12.5 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 23%;食用菌为农民人均增收 620 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种植业增收额的四成以上;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达到 40 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四成左右;食用菌产量、产值、出口创汇分别占全省的 30%、35%、70%,均为湖北省第一。截至 2010 年底,随州市食用菌出口同比增幅达48.1%,干香菇稳居全国第一。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随州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全省农业创汇的新亮点,随州也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基地。2011 年 8 月,在商务部首批
7、“国家外 贸转 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的公示名单中,随州食用菌基地为湖北省仅有的 2 个上榜基地之一,作为集生产和出口功能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随州市食用菌产业将成为国家和地方重点发展、扶持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随州市食用菌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 1.2 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培植林木资源,种植多元品种 随州市“七山一水二分田” ,宜林面积达 496 915 hm2,从 20 世纪 80 年代试种段木香菇开始,便大力开展人工造林,累计造林面积 133 400 余 hm2。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曾 2 次封山育林,以增加森林蓄积量,缓解菇林矛盾,保障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
8、全市森林面积 43.355 万 hm2,其中阔叶林 20.010 万 hm2,菇耳林 10.005 万 hm2。为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随州市实施“资 源 转换 和品种转 型” 战略,在保持香菇、黑木耳两大主 导品种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稻草、棉籽壳、秸秆、牛粪等资源,积极培育、引种、推广珍稀菇类,加快草腐菌发展,目前已引进推广白灵菇、双孢蘑菇、巴西菇、鸡腿菇等 20 多个种植品种。同时建立基地,以典型示范带动农民栽培,如安居镇落户了双孢蘑菇、巴西菇栽培基地;广水市先后引进白灵菇、双孢蘑菇、巴西菇等珍稀菇品。 以企业为载体,加强科技推广 一是开展科技攻关与开发。以大型食用菌工厂为依托,与高
9、校和研究所合作。例如,三里岗镇长久菌种厂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投资组建食用菌科研中心,主要从事食用菌的育种驯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及新品种开发、食用菌信息处理及对外技术服务等,并且参与承担了农业部“948”计划和行业科技专项“香菇新品种选育”等科技 项目,开展新型栽培模式的试验,对三里岗食用菌产业发展和无公害标准化基地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现已成为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随州试验示范基地。随州市草店海斌菌种厂也与华中农业大学开展合作,建立了“食用菌研究生实习基地” 。二是加 强食用菌技术普及。以龙头企业为载体,组织技术人员,结合生产实际,编写多种食用菌技术手册及生产、加工标准,并广泛
10、印发到食用菌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在重点乡镇邀请专家现场授课,使全市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中介服务的农民普遍掌握技术。同时以企业辐射带动农户,推广新技术,如双套袋“高温控菇”种植技术,简易铁桶蒸汽灭菌灶以及钢筋焊接外套薄膜简易接种箱等,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实行标准化栽培,确保食用菌产品质量 20 世纪 90 年代末,随州市出口的香菇在香港遭遇“甲醛超 标” 风波后,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 视,迅速制定应对措施,改变加工方法,狠抓标准化生产,以确保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促使食用菌产业走上了健康发展轨道。早在 2003 年 11 月,随州市“万吨食用菌” 被列为全国第四批农业标准化示范一类项目区。以
11、此为契机,当地政府相继发布了 9 项食用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规程。2010 年,随州市又制定了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实施方案,积极实施食用菌无公害标准化科技入户工程,大力推广食用菌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技术,在广水市建立了 100 万袋白灵菇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曾都区草店、三里岗建立了 500 万袋袋料香菇标准化示范基地,在曾都区安居镇、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建立了 20万 m2 的巴西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并确定了三友食品、神农生态、吉阳食品、裕国菇业、海斌菌种厂等 10 家龙头企业为标准化示范企业;筛选了 100 个生产规模 1 万袋以上的示范户,带动 10 万个种植专业户开展食用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全市
12、食用菌产品质量。 加强龙头企业和市场建设,壮大食用菌产业 对于扶持龙头企业,随州市一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市政府在财政上每年安排 1 000 万元周转资金和 100 万元扶持资金,支持食用菌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并先后引进香港好来利、马来西亚福隆、新加坡福荣、泰国安帮等十多家外商企业,投资食用菌产业,极大地提高了随州市食用菌出口创汇能力。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随州市本地龙头企业实行强强联合,组建了如湖北神农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三友(随州)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以上 2 个公司 2010 年出口额均达到 1 亿美元。另外,全市目前已累计投资 4 000 余万元,用于建
13、立和完善食用菌交易市场。随州市三里岗镇已投资 1 500 万元,在原“香菇街” 的基础上建成了香菇加工交易新区和香菇大市场,使香菇年交易量由 0.7 万 t 增至 1.5 万 t,年交易额由 1.8 亿元增至 4 亿元;随北的殷店、草店、万和、吴店等镇也通过市场建设,成为随州市北部食用菌产业中心。 拓展国际市场,强化品牌效应 随州市坚持开拓食用菌外销市场,在稳定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南美、西欧和部分非洲市场,目前出口地已增加到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有 85%以上的食用菌产品外销,其中约 30%出口,出口创汇占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从2003 年开始,随州食用菌加工出
14、口企业先后通过了国内外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认证。全市现有食用菌品牌 22 个,其中, “三里 岗香菇”获得原产地保护;“三岗”等 5 个品牌通过HACCP 体系 认证; “吉阳食品”等 5 个品牌获得 ISO9000 认证, “财 ”牌香菇等 4 个品牌通过美国 FDA 认证, “大洪山”等 3个品牌香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大洪山” 牌香菇 2007 年还获得“湖北十大名牌农产品” 。正是由于随州香菇品牌效 应的提高,随州香菇得以在香港及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市场占有较高的份额。 2 随州市食用菌生产的效益及技术需求分析(以三里岗镇为例) 2011 年 8 月 35 日对随州市三里
15、岗镇部分菇农的 2010年食用菌生产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2.1 问卷内容设计与调查方式 本次问卷主要是针对农户在香菇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收益状况以及技术需求情况进行设计的,问卷包括三大内容:第一是农户基本信息,如农户家庭成员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农户主要收入来源等;第二是农户袋料香菇栽培投入产出情况,包括农户种植的品种和规模、食用菌收入、生产投入(细分为菌种费用、培养料费用等生产费用,以及劳动用工费用和销售费用);第三是农户技术需求,主要包括农户可能需要的食用菌技术类别、食用菌技术推广状况以及农户获取有关食用菌信息的渠道等。 调查方式是以三里岗镇香菇大市场为中心,对周边村落的农户进行随机访问
16、调查。最终获得了 30 个菇农的样本资料。 2.2 问卷数据统计结果 调查得知,三里岗镇每户菇农的袋料香菇生产规模大多为 2 0005 000 袋,平均为 3 000 袋。因此,下面以 2010 年平均每户种植 3 000 袋左右的香菇农户为例,分析核算其成本收益状况。 菌种和培养料费用 香菇生产首先涉及到菌种,虽然品种和型号有所区别,但综合农户自制及购买菌种所需花费情况,平均每袋的菌种费用为 0.2 元。培养料则包括木屑、麸皮和石膏等。按当地菌袋规模和生产配方,每户花费小计:(0.2+1.1+0.64+0.009)元/ 袋3 000 袋/户=5 847 元(表 1)。 薄膜费用 为避免重复计
17、算,菇棚所用薄膜直接计入菇棚年折旧费,此处是统计其余薄膜(如料袋)花费。内袋:20 kg/1 000 袋12.5 元/kg3=750 元;外袋: 0.05 元/袋3 000 袋=150 元;另外,接种箱所用薄膜、灭菌时的底膜和盖膜花费共 300 元。小计:750 元+150 元+300 元 =1 200 元。 灭菌费用 农户使用的灭菌药物一般为气雾消毒盒、酒精和来苏尔等。虽然根据各人生产习惯,以上药物的用量并不统一,但总体花费差异不大,大约为 50 元。接种之后,还需通过灭菌炉对菌袋进行 34 d 的高温灭菌,此间消耗的木柴费用大约为 1 000 元。小计:50 元+1 000 元=1 050
18、 元。 设备投入 投入的设备包括灭菌炉 1 台 (2 500 元)、装袋机 1 台(1 500 元)、扎口机 1 台(1 500 元)、烤菇炉 1 台(1 200 元)、筛子若干(500 元),总价 7 200 元,按 8 a 摊销 ,每年折旧 900 元。 菇棚费用 调查中发现,每个菇棚大约可容纳 600 袋香菇,种植 3 000 袋香菇需 5 个菇棚。由于菇农在菇棚建造上并没有严格统一的标准,因此本文按照农户反映的平均造价衡量菇棚费用。根据实际调查情况,一般每个菇棚的造价为600 元,按 10 a 使用期 摊销,年折旧费为 60 元。此外,每年还需更换薄膜等材料,需修理费大约 200 元。
19、小计: 60元5+200 元=500 元。 用工费用 三里岗镇的菇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各家独立种植,自负盈亏,却又互相帮助,实行换工。所谓换工,即在香菇接种至装袋这一繁忙期,邻近农户相互合作,集中劳力,先做完一家的生产工序,再做另一家的,相互间不收取用工费用。鉴于此,用工费用采用估算。大约需要 50 个工日,劳动力价格为每个工日 60 元,因此共需 3 000 元。此外,粉碎木屑时还需聘请专门租借粉碎机的人员,其收费标准为每袋 0.08 元。小计:3 000 元+0.08 元3 000=3 240 元。 综上,种植 3 000 袋香菇费用总计为:5 847+1 200+1 050+900+500+3 240=12 737(元),那么每袋的成本 约为 4.25元。 收益 根据三里岗镇农户生产情况,按正常年景计算一袋袋料香菇年产出干香菇 0.2 kg,农户平均售价 55 元/kg,则每袋的年收益为 11 元。结合每袋 4.25 元的成本,可得投入产出比为 12.6,每袋的纯利润为 6.75 元,进一步可以得出2010 年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