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毕业论文(20 届)台湾原住民文学在大陆传播的限制与对策之探讨以台湾原著民族电视台文学地图栏目版权直接购入为例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广告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2内容提要异域文化传播的商业操作模式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即异域媒介产品的直接引入。本研究将采用文学传播相关理论,结合调查法和深度访谈,以直接版权购入台湾原著民族电视台文学地图栏目为例,主要分析台湾原住民文学在大陆传播的限制与对策。本文检阅的文献包括:台湾文学与原住民文学、电视媒介与原著民族电视台、文学传播理论(实证方法论下的文学传播、现象学与诠释学方法论下的文学传播)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发现,引入
2、文学地图栏目有助于促进大陆民众对台湾原住民文学的了解与认知。在引入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问题:一是引进该栏目需要进行部分语义转换,例如将台湾用语转换为大陆用语,并重新配音;二是播出应结合电视媒介和互联网媒介,考虑不同收视人群的媒介使用习惯;三是可能存在政治审查相关门槛,需要为政审重新剪辑此栏目;四是因文化差异较大,需提供一定的背景资料介绍。关键词 台湾原住民文学 文学传播 电视媒介3目 录导 论 .3一、文献检阅 .4(一) 、台湾文学与原住民文学 .4(二) 、电视媒介与原住民族电视台 .5(三) 、文学传播理论检阅 .61、实证方法论下的文学传播 .62、现象学与诠释学方法论下的文学传播 .
3、6(四) 、后殖民主义 .6二、研究方法 .7(一) 、调查法 .7(二) 、深度访谈法 .8三、研究过程 .8(一) 、调查过程 .8(二) 、深度访谈 .91、大众意见 .92、专家意见 .9结 语 .9注 释 .10参考文献 .11论文摘要 .12Abstract.134导 论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以来,不仅在经济上广泛吸纳了外资,文化上,也大幅引入了各个地区不同文化形态的多种文化产品,如港台流行音乐、异域饮食料理、各地文学作品等。台湾这个异域文化形态当中,从音乐到文学再到美食,几乎是顺差地“出口”到大陆,不仅取得了美名,也博得了文化经济学上的巨大成果。原住民文学作为台湾文学的重要组成部份,
4、一直扮演者丰富台湾文化气氛、提供多元生活镜像的功能。然而,相比于外省文学,原住民文学并没有大幅地传播到大陆地区。简单回顾原住民文学历史,不难发现,其真正的传播历史也仅仅是近 30 年的事。自 20 世纪 80-90 年以来,原住民作家开始以中文创作而表现出明确的族群意识,这是有史以来,原住民作家写出他们独特的生活经验和心灵感觉的,真正的台湾原住民文学的登场。 学术领域所讨论的台湾文学,自 21 世纪以来,被提升到与中国文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这是由于台湾主体意识逐步兴起,特别是体现台湾最初始在地人之生活风貌的原住民文学,也被学者广泛纳入学术讨论之中。伴随着 2005 年原住民族电视台的成立,原
5、住民文化、文学等很好地藉由这一亚洲唯一原住民电视媒体,向台湾、向亚洲、向世界发声。2013 年,原住民族电视台推出了一档介绍原住民文学的栏目文学地图 。每一期节目,透过介绍一位原住民作家,来展现这位作家的文学作品,以及成长历程,从而将阅听人与文学作品的作者加以连结,让阅听人从不同角度,从个案出发,掌握整体原住民文学的发展历程。这一栏目采用纪传体,及平和叙事手法,将作者历程一一呈现。当前,异域文化传播的商业操作模式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即异域媒介产品的直接引入,例如, 中国好声音直接从荷兰公司引入了版权。本文试图探讨,台湾原住民文学在大陆传播的开始,能否全数引入这一文学地图5栏目,以媒介产品
6、购入播放权的方式,让大陆民众逐渐开始了解原住民文学这一领域。本研究将采用文学传播相关理论,结合调查法和深度访谈,以直接版权购入台湾原著民族电视台文学地图栏目为例,主要分析台湾原住民文学在大陆传播的限制与对策。一、文献检阅(一) 、台湾文学与原住民文学台湾文学就广义而言应为“出生或客居台湾所发表的所有文字作品” ,而狭义上则应指“描写台湾乡土人物、再现台湾典型环境、运用台湾方言的作品、表现台湾人的生活与思想”的文学作品。 台湾文学长期因为政治、地缘因素,早期经常被视为边陲文学或中国文学的支流,在发展上即受到相当大的压抑。尤其在外来统治者的广义殖民下,纷杂书写系统使台湾文学呈现无法连贯的窘境。不过
7、相对的,从南岛语系原住民的口传文学、中国古文(台湾传统汉文学) 、白话文、日文、台语文引发的复杂情况及断层也丰富了台湾文学的面相。台湾文学历经日治时期新文学、反共文学与西化现代主义文学的发轫萃炼过程后,1970 年代之后的怀乡、乡土、政治、女性文学于 2000 年代仍以崭新型态呈现,且占台湾文学一定重要性。所谓台湾原住民文学,意指以台湾原住民的生活、文化、思想、情感等为表现内容或主题的文学作品,不论作者是汉人或原住民。关于台湾原住民文化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该是原住民各族群中历代流传的神话、传说、歌谣等口传文化。由于原住民一直没有文字记录,口传成为保留文化经验的唯一方式。日据时代台
8、北帝国大学语言研究室小川尚义、浅井惠伦教授等在三十年代初所搜集的二百八十四则原住民传说,根据原住民母语用罗马拼音和日文记录下来,保留了许多难能可贵的资料(“原语台湾高砂族传说集” ,东6京刀江书院,1935 年) 。台湾诗人陈千武先生将其中类似的故事加以整理成为四十九则,翻成中文于 1991 年出版。记录原住民口传文学是目前台湾有关学者刻不容缓在积极进行的一项工作。(二) 、电视媒介与原住民族电视台电视媒体是指以电视机为终端的大众媒体形式。这一媒体的发明,带来了视觉图像信息对人类的传播,并对人们的感知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不仅让观众开始接触到大量的、丰富的视觉图像信息,同时亦伴随着相应的听觉信
9、息传人人的大脑,这样的传送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以前只是面对印刷媒体时视觉感知系统接收信息及认知的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文学媒介的电视和广播十分相似,因为它跟报纸广播一样都是由不同栏目和节目滚动相间构成的一个板块。只不过它集报纸和广播的优势于一身,并且改善了报纸的那种静止画面,而成为象现实生活一样逼真的连续运动。由于视觉的加入造成视听融合的新局面使得文学形象得以根本的改观。此前的口语媒介中的形象飘忽不定,而纸质媒介中的文学形象需要读者的转化,即借助文字想象出相应的画面,而电视则把伴随着声音的形象直接呈现在了观众面前:风景有声有色,人物栩栩如生。所以,电视虽然是一种综合性艺术,但是其主体其
10、实是视觉,而听觉往往处于附属地位。原住民族电视台,简称原视,是台湾第一个、并为唯一全天候以台湾原住民族为主题的有线电视频道,也是亚洲唯一的原住民专营电视频道。2004 年 12月 1 日,原住民族委员会(原民会)委托台湾电视公司(台视)筹备创设原住民电视台,简称“原民台” ;台视播控中心将原民台节目传送至“共星共碟”上试播,与台视家庭台并频。 2005 年 7 月 1 日,原民台正式开播,台视承揽原民台播映作业,同时原民台官方网站成立。2007 年 1 月 1 日,原民台改名为“原住民族电视台” ,正式加入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转型成非商业性的原住民族公共媒体平台。2014 年 1 月 1 日
11、,原住民族电视台改由原住民族文化事业基金会自主营运19,同时退出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但下午部份时段仍会7播出公视基金会的节目,目前台址也搬到台北市南港区中国电视大厦。(三) 、文学传播理论检阅1、实证方法论下的文学传播台湾文学传播研究,深受文学社会学家 Robert Escarpit 的方法论影响。Escarpit 以实证研究的调查与内容分析资料,得出世代、文人圈、班底、媒体在文学史与当代的样态。 近年来,文学传播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以文学媒体中文学奖、文学论战、文学作品选集、数位文学媒体等主题, 相继出现的论述,均可见到实证方法论的影响。 其中特别以内容分析法的运用比较常见,内容分析法是运用
12、一套科学程序,客观及系统性地从内容作有效的推论,并求取定量性的资料。内容分析法在一般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广为运用,诸如传播研究、文学研究、历史研究与政策研究等,运用文献配合统计分析的方法,都行之有年。其特点在于属非亲身访查技术,可避免实验法、调查法、田野研究所等亲身访查技术常造成因受访者引起之偏差。2、现象学与诠释学方法论下的文学传播在传播研究中,近年来不断有向文学研究借火的现象,最着称者莫如阅听人研究从文学读者反应论上得到启发,进而发展出接收分析等崭新的研究类型。反之,读者研究无论在古典文学研究,抑或是现代文学研究上,也开展出多重的研究新取向。 在文学读者研究上,当以接受美学(Aesthetic
13、s of reception)理论最受瞩目。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价值及其审美效果在其历史接受过程中无疑会不断地变化、发生或转移,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对过去作品的欣赏是传统评价与当前文学的品味融合而来的。 同时,亦有从诠释学与现象学的角度,重新省思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者。例如杨玉成就以战国读者为例证。在杨玉成的努力下,也开展出诠释学角度的阅读理论与方法论,殊值重视。(四) 、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8criticism)。事实上,与其说后殖民主义是一系列理论和教义的策源地,不如
14、说它是一个巨大的话语场,或“理论批评策略的集合体” 。在其中,所有的话语实践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造成的种种后果” 。文学研究在当代的重要转向,即向文化研究的转向,是后殖民主义出现的重大理论背景。1964 年,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CCCS),以及随之出现的“伯明翰学派”,标志着文化研究的正式出现。这一过程的倡导者首当提及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与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aggart) 。比较有代表性的着作为识字的用途
15、、 文化与社会:1780-1950 、 漫长的革命等。西方中心主义还抱有西方文化的普遍化情结,它时而利用种族优越性把自身作为规范强加于内部及外部的“他者” ,时而又掩盖其种族优越性使自身成为一种隐形规范。 在西方的强势文化面前, “东方”失去了古老神奇迷人的光环而沦落为现代“灰姑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退却、宗主国已经无力左右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治事物的时候,这种优越意识却并入文化的领域,通过借助规训的力量而日益强大起来,这也就是后殖民理论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文化的力量由于久已有之的原因,常常容易被与政治的或经济的因素被区分开来进行论述,而事实却早已证明,并不存在任何超
16、越了时代政治或经济因素的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文化本身,就只可能产生于一个与之对应的特定的社会之中。二、研究方法(一) 、调查法第一步骤是选取调查对象。本文将选取共 100 名线上和线下受访者,其中9包括:在校学生和已工作人士。为获得更为丰富真实的数据,调查过程将采取“填问卷抽话费”的方式和“匿名填写”的方式。第二步骤是制定问卷。问卷内容将涉及“客观现象掌握度考察”和“主观意图呈现”两大部分。问卷将制定共 14 道题目,既防止数据过于单薄,也避免受访者对问卷本身产生厌恶。第三步骤是发放问卷。线上问卷,采用当前较为普遍使用的“问卷星” ,并通过社交软件和网站分享,送达受访者的客户端中。线下问卷
17、,采用定向送达和随机填写相结合的方式。(二) 、深度访谈法第一步骤是从问卷中,挑选 2 名有代表的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首先选取文学地图中的一期进行观看,随后展开相关访谈及小组讨论。第二步骤是邀请 2 位专家,一位来自传媒业界,一位来自学术界。分别从实际操作领域和理论角度探讨文学地图栏目引入传播当中存在的限制。三、研究过程(一) 、调查过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线上调查,笔者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本研究未来也将被纳入到互联网传播中的一部分,因此采用一部分为线上调查;第二、网络调查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问卷的新型调查方式,其匿名性和非面谈形式,可以更容易得到被调查者真实的看
18、法和意见,反之若面谈,受调查者很可能碍于面子不能提出否定性意见; 第三、也同样是是互联网所特有因素,时效快、成本低,用 E-mail 传递调查问卷可以实现瞬间到达和快速回传,几乎没有成本的调查也为本研究节省了一定费用。采用线下调查的原因,主要是弥补线上调查的不足,通过线下调查的直接沟通,让受访者更清楚研究人员的调查意图,让主观问题的答案更加符合研究所需。10此次调查,分为前期线上和后期线下,一共发出 100 份问卷,其中线上 43份,线下 57 份。截止 2014 年 5 月 31 日,收回有效问卷共 94 份,回收问卷总有效率为 94%,此外,本科及研究生在读学生成为了本次调查的主要人群。其
19、中,高中及以下在读 6 人,占总人数的 6.38%;本科及研究生在读 71 人,占总人数 75.53%;已参加工作的 17 人,占总人数的 18%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调查者“非常愿意了解台湾原住民文学” 。在“你愿意了解台湾原住民文学吗?”的问题项中,有 65 人(69.15%)选择了“非常愿意了解台湾原住民文学” ;有 4 人(4.14%)选择了“不愿意了解台湾原住民文学” ;有 25 人(26.6%)选择了“一般” 。此次调查显示,五成受访者表示“非常喜欢文学地图栏目” 。在“你喜欢文学地图栏目吗?”的问题项中,47 人(50%)选择“非常喜欢文学地图栏目” ;30 人(32%)选择“一般”
20、 ;17 人(18%)选择“不喜欢文学地图栏目” 。(二) 、深度访谈1、大众意见结合 2 位受访者的深度访谈和小组讨论的内容,大众意见主要为,首先,引进该栏目将造福大陆民众,让其了解台湾原住民文学,更加多角度的了解台湾文化和社会;第二,引进该栏目需要进行部分语义转换,例如将台湾用语转换为大陆用语,并重新配音;第三,播出应结合电视媒介和互联网媒介,考虑不同收视人群的媒介使用习惯。2、专家意见本研究访问对象,一位是某省级电视台栏目编导,一位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学教授。结合以上 2 位受访者的深度访谈内同,专家意见主要为:首先,版权引进在具体操作上可能存在政治审查相关门槛,需要为政审重新剪辑此栏目;第二,引进过程中,因文化差异较大,需提供一定的背景资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