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文献综述 低碳经济背景下对中、印、美、德碳减排措施的比较研究 由温室气体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 气候变化已成为 21 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按照 2006 年国际能源展望观点,到 2100 年全球的气温将上升 6,这对生态系统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为了遏制气候变化, 一个涵盖国际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环境等各方面的国际气候制度已经形成并处于不断演化的进程之中。 发展“低碳经济” ,探索减碳措施 已成为了世界各国迫切的选择。 1 低碳经济 1.1 低碳经济的 起源 “低碳经济( Low Carbon Economy) ” 的概念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
2、 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 创建低碳经济 。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1.2 低碳经济的内涵剖析 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后,一些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其内涵进行了诠释。 美国著名学者 Lester R. Brown( 1999) 的生态经济思想蕴藏着低碳经济 的思想先声,他 提出的能源经济革命论是对低碳经济思想的早期探索 , 他认为面对“地球温室化”的威胁,要尽快从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转
3、变为以太阳、氢能源为核心的经济 。 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 ( 2005) 指出 ,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付允 ( 2008) 等强调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2 展方 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此外,刘细良 ( 2009) 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
4、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 1.3 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这三大特征。 首先,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 其次,技术性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 。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不降低。 最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
5、和谐发展。 1.4 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国内学者 孟德凯 ( 2007) 强调低碳经济模式的建立和推广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实施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政府主导和企业 参与相结合;二是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相结合 ;三是近期需求与长远目标相结合。 此 外, 郭庆方 ( 2010)在发展低碳经济的 7C 原则一文中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遵循包括综合性、能力建设、比较优势、成本、合作、一致性、便利等 7 个方面。 1.5 低碳经济其他主要研究方向 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基于不同的视角,国外学者重点研究了 诸如:对不同类型区域碳排放的评估预测,不同尺度的能源与碳排放评估模型
6、的应用,碳补偿机制及其治理,碳3 税体系及碳足迹界定等领域的内容。 A S Dagoumas 和 T S Barker( 2010) 创新了研究思路,设计出了一种基于区域工业投入产出结构基础上的宏 观经济动态混合模型(即 E3MG 模型:Environment Energy Economy Model at the Global level) ,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国际政策、企业、消费者行为以及创新等因素的非均衡变化,运用模型,他们评估了区域预定年限内的碳排放水平。 Adam G Bumpus 和 Diana M Liverman( 2007) 探讨了国际碳补偿的治理,并深入分析了由治理带来的积极
7、的政治经济学意义,考虑到规则和链接的复杂性,他们分别从碳减排,区域发展与“累积脱钩”能力三个方面比较研究了 清洁发展机制 及 自愿 碳补偿机制治理 结构上存在的差异性。 1.5.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理论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除了对低碳经济的界定及原则提出了不同的理解之外,还重点研究了诸如: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撑,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总结与借鉴国外低碳经济的推进策略以及碳金融等领域的内容。 王文军 ( 2009) 从内在机制作用上对低碳经济的运行进行研究,他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相结合的经济发展范式,这种“立体式”的技术经济范
8、式体系是对循环经济的改进、深化和创新,需要技术、制 度与公众参与。 刘传江 ( 2009) 等运用生态足迹理论,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及生态生产力方面来论证发展低碳经济的合理性,同时依据脱钩发展理论来分析经济发展和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并论证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性。 任奔 ( 2009) 等综合研究了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并指出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碳捕存技术是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技术。 任卫峰 ( 2008) 从环境金融的角度, 在 总结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 的基础上 探讨了环境金融创新的各种途径。 2 减碳措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4 Mar
9、tine Schneider( 2008) 等提出,德国为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先后出台了五期能源研究计划。 Nwaobi G ( 2004) 基于动态 CGE 模型,研究了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对尼日利亚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税、排放许可贸易和技术进步可以使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然而考虑到对收入产生的影响,他们认为征收碳税是减排措施中的首选。 2.2 国内研究现状 郭冬梅 ( 2010) 通过分析印度的低碳法律、经济对策以及在全球“清洁发展机制”市场发挥的作用,指出中国与印度相似的历史背景 和经济基础,并为我国实施低碳经济提供了相关的改革方案。 黄玲( 2010)等以德国新能源发展为例,
10、深入研究了德国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原因、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为我国减碳提出了新能源战略路径选择及制度保障等相关建议。 郭印 ( 2009) 等在比较研究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强调我国应通过加强法律、政策支持,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和自主研发等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杨国锐 ( 2010) 通过分析欧盟、日本及美国减碳经验与模式指出应将政策法律、低碳技术研发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 我国 减碳的重 要举措。 金乐琴 ( 2009) 指出 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坚持国家利益 ,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还需坚持两条腿走路,积极构建促进低碳
11、发展的政策机制。 5 参考文献 1Lester R Brown生态经济革命 -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 M台湾: 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1999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 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 2005, 8( 3):79-87 3庄贵阳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经济低碳发展 J国际经济评论, 2007( 05) 4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3): 14-18 5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N 光明日报, 2009-04-21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 J 中国发展观察, 2009(
12、8): 13-15 7孟德凯关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J综合管理, 2007( 9): 125-126 8郭庆方发展低碳经济的 7C 原则 N 中国石油报, 2010-05-10 9王文军 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 J 云南社会科学, 2009( 4): 114-117 10刘传江,冯碧梅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 J 中国人 口、 资源与环境, 2009,19(5):16-21 11任奔等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与启示 J上海节能, 2009( 04) 12任卫峰 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 J上海经济研究, 2008( 03) 13郭冬梅 印度低碳经济对策及对中国
13、的启示 J东南亚纵横, 2010( 04) 14王颖印度碳交易市场建设的三点启 示 J中国证券报, 2009-04-29 15黄玲 , 张映红 德国新能源发展对中国的战略启示 J 资源与产业, 2010( 03) 16郭印 , 王敏洁 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J改革与策略, 2009( 10) 17杨国锐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波动及减碳路径研究 J西方经济学, 2010 18许广月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J西方经济学, 2010 19金乐琴 , 刘瑞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J经济问题探索, 2009( 01) 20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 J城市环境与城
14、市生态, 2010( 01) 21陈晓进国外二氧化碳减排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6(03) 22Toshihiko Nakata,Mikhail Rodionow,Diego Silva,Joni Jupesta.Shift to a low carbon society through energy systems designJ Special Topic on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2010,53( 1): 134-143. 23A S Dagoumas,T S Barker Pathways to a low-carbon eco
15、nomy for the UK with the macro-econometric E3MG modelJ Energy Policy,2010,38(6):3067-3077 6 24Adam G Bumpus,Diana M Liverman Accumulation by Decar-bonization and the Governance of Carbon OffsetsJ Economic Geography,2007,84(2):127-155 25 Malte Schneider, Andreas Holzar,Volker H Hoffmann Understanding the CDM s contribution the technology transferJ Energy Policy,2008,36(8):2930-2938 26Nwaobi G Emission policies and the Nigerian economy: Simulations from a dynamic applied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J Energy Economics, 2004(26):92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