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文献综述 宁波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路径研究 1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外贸增长方式的研究,本人水平有限,没有查到较多的相关国外文献。在检索过程中发现,国外学者多集中于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在此做些简单罗列: 亚当斯密( 1773)是经济 发展 理论的第一个系统表述者。他把国民财富增长的源泉具体归结为生产劳动者的人数、分工程度和资本积累量。大卫李嘉图将研究的重点从生产领域转向分配领域,从研究地租、工资和利润的比例变化如何影响资本积累出发,进而分析资本积累对财富增长的影响。熊彼特强调以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理论, 突出强调了生产技术革新和生产方法变革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
2、模型认为在在资本产出率保持不变的基础上,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积累。 钱纳里( 1979)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结构变化是影响经济 发展 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罗默和卢卡斯( 1988)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强调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进一步把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变量来进行研究。以诺思、科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家把制度因素作为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 从理论上看,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突出劳动与资本的重要性,强调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和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结构因素、技术进步和制度因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突出作用。 最早使用“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词汇的是
3、苏联和东欧的经济学家,他们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提示,把增长方式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依靠增加投入实现产出量增长的“粗放增长”和靠提高效率实现产出量增长的“集约增长”( 吴敬琏, 1995) 。 亚诺什 科尔奈 (1992)把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类 :一类是要素投入增加对增产的效应 ;另一类是要素生产率提高对增产的效应,二要素增加等于粗放型增长方式,要 素生产率提高则相当于集约方式(王晓凤, 2007)。 Yujiro Hayami和 Junichi Ogasawara(1999)在分析比较日本和美国经济增长动力时得出日本和美国经济增长时都呈现出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特
4、征。 Alessandra Colecchia, Paul Schreyer(2002)指出 OECD 对成员国2 经济增长的源泉与增长方式的差异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信息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美国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促进经济的强劲增长是 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他们还就信息技术对美国及其它 OECD 成员国产出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定量的测算。 Michal Kejak(2003)基于 Lucas 一 Uzawa 框架构建了可持续和不可持续的两种经济发展特征的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模型显示了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表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即要素投入驱动
5、型增长 ;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表现为集约型增长方式,即技术创新型增长。该模型表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近些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获得了快速发展,有关加快转变外贸 发展方式及怎样实现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不断增多。 2.1 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柴海涛 ( 2004) 认为主要在于单纯依靠数量规模和价格优势的增长方式弊端日见;杨正位 ( 2005) 提出是因为我国外贸存在着“四大不够协调”和“四个不可持续”,即速度与效益、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贸易与产业、东部与中西部外贸不够协调,贸易摩擦增多、低成本、高资源消耗、缺乏核心竞争
6、力而不可持续。江小涓 ( 2006) 认为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将发生出口商品结构更加优化的“拐点性”变化。 2.2 中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路径研究 傅自应 ( 2004) 指出, 一要改变传统的对外贸易指标体系,改变考核方式。二要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三要搞品牌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四要搞好营销方式的创新。五要为外贸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柴海涛 ( 2005) 认为,以创新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型,继续帮助国内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培育自有品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拓展全球销售渠道,逐步走向依靠质量效益,实现可持
7、续发展。 3 陈文敬 ( 2006) 提出重点推进高新技术实现外贸增长方式从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增 长型的转变。霍建国 ( 2006) 提出要从单纯依靠数量扩张转向规模、质量与效益同步增长。孙伟 ( 2006) 认为必须积极地培育内生要素优势 , 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 , 完成贸易增长从总量型到结构优化型、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从低端加工型到中高端增值型的转变。王学军 ( 2006) 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途径。刘新民 ( 2006) 主张采取推进体制改革、优化出 口 结构、提高进 口 质量、推动加工贸易
8、转型升级等四大措施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陈文 玲 ( 2007) 认为应从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 口 ,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 口 ,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日,努力扩大服务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等五个方面着手。隆国强 ( 2007) 理解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主要是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地位。 2.3 加快转变宁波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 杨丽华,俞海山 ( 2006) 为实现宁波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重点发展机电产品,特别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机电产品。吴培力 ( 2007) 分析了宁波外贸出口市场结构的变化趋势,根据未来市场因 素分析
9、,提出了具体优化宁波外贸出口市场结构的方案。程婷婷、毛洁琼 ( 2009) 认为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主力军的民营出口企业,应抓住金融危机的契机,实现产业调整,提高出口竞争力。焦百强 ( 2009) 认为,通过转变外贸出口方式,优化外贸商品结构,同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实现宁波对外贸可持续发展。 3 总结 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 ,没有明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 ,同样也就没有明显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所以国外对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直接研究非常少。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处于高速 变轨时期,对外贸易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
10、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已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他们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做了大量丰富的研究,也获得了一些成果。现从掌握的文献总结发现他们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对外贸易粗放型增长根源,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与制约因素以及对外贸易增长4 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这些研究鲜少有为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供理论支持的;再者,大部分研究都是以全国为研究 对象,研究范围过于宽广,缺乏针对性,解决问题的穿透力不够。虽然有一些对宁波的研究,但是数量不多。最后,这些研究分析缺少数据支持,缺乏客观性,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宁波作为外贸大省浙江省
11、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外贸大市,据此,我认为我们十分有必要以宁波作为研究对象,把宁波外贸发展方式作为主要立足点,探究宁波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路径,相信这对宁波经济和浙江外贸整体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5 参考文献 1吴敬琏 .怎样才能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J. 经济 研究, 1995(11). 2王晓凤 .转变浙江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研究 D.浙江工商大学 ,2007. 3柴海涛 .东亚投资的经验与教训 C.东亚投资论坛,人民网, 2005. 4杨正位 .加快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探讨 J.经济透视 , 2005(7). 5傅自应 .中国外贸需摆脱四个过分依赖 C.2004. 6陈文敬 .中国
12、手机产业发展 (国际 )高峰论坛 ,新浪网, 2006. 7霍建国 .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路径 ,中国信息网, 2006. 8孙伟 .培育内生优势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J.经济研究导刊, 2006. 9陈文玲 .如何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C.人民日报, 2007. 10隆国强 .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战略 C.中国经济展望论坛 , 2007. 11杨丽华,俞海山 .宁波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分析 J.宁波大学学报, 2006. 12吴培力 .宁波外贸:艰难的转型发展之路 J.宁波经济, 2007(11). 13程婷婷,毛洁琼 .宁波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形势严峻 C.国门日报, 2009. 14焦百强 .宁
13、波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9(22). 15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M.1770. 16David Ricardo.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M.1817. 17Roy F. Harrod.Towards a Dynamic Economics: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of economic theory and their app
14、lication to policyM.1948. 18J.A.Joseph, Alois Schumpeter. Innovation Theory,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M.1912. 19Paul M. Rome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D.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 1986. 20Yujiro Hayami, Junichi Ogasawara.Changes in the Sources of Modern Economic Growth
15、:Japan Compared with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13). 21Alessandra Colecchia, Paul Schreyer.The Contribu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o Economic Growth in Nine OECD CountriesJ.OECD Economic Study,2003. 22Michal Kejak. Stages of growth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J.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