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考点导图】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 年)(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1949 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完善:1954 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法制建设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中苏建交:1949 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
3、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 年,周恩来提出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5)万隆会议:1955 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 “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 年)11952 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2工业化建设:1957 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社会主义改造:从 1953 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到 1956 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
4、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 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 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76 年)(一)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1民主政治的挫折“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5、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2外交突破(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 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8 年,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1979 年 1 月,中美正式建交。(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1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与失误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1960 年,提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失误
6、1958 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受劫难2.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习俗:从 20 世纪 5070 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交通事业的进步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3)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
7、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三)文化教育的得与失1科技成果:“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2 “双百”方针提出:1956 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后期遭到破坏。3教育事业的发展(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动乱中的教育:1966 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 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 “工农兵学员” ,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主题一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时段特征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
8、前(19491978 年) 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如何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成了该时期的主题。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就,也有挫折、失误,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政治上:建国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2经济上:1956 年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
9、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4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 “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明转型的艰难。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材料二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
10、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现代化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明转型艰难的主要原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现代化进入新纪元 ”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解题思路 第(1)问中国近代化转型艰难的原因,一定要联系明清时期阻碍中国向近代转变的经济、政治和思想三方面的因素来回答。第(2)问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回答即可。答案 (1)原因:政治上专制制度的阻碍;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传统思想文化的制约和禁锢。(2)表现:政治上,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
11、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经济上,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主题二 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利,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这一政
12、党制度的显著特征。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
13、道路。时至今日, “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 “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 年 2 月 7 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一篇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 ,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 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依据材料一、二,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
14、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创新。解题思路 第(1)问列举出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即可。第 (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二中获取关键信息,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与西方对比分析,归纳其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新时期基层民主建设发展回答。答案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创新: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扩大基层民主。 主题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1革命性(1)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
15、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2)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1)“一边倒”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2)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所决定的。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
16、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
17、与 教学与研究2004 年第 5 期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2)分析“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 ”的原因。解题思路 第(1)问从“具有透明性” 、 “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 ”等概括特点;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重要事件。第(2)问可从改革开放和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等方面组织答案。答案 (1)特点:较为公开透明;具有包容性或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举例: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 年参加亚非会议。(2)改革开放后发展对外经济的需要;综合国力的提高
18、为多边外交奠定了基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趋于缓和(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主题四 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经验教训项目 经验教训 事例(史实)中心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文革”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速度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1958 年“大跃进” ,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1958 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 ,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建设 坚持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不 建国初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19、体制的弊端道路 能照搬外国经验 日益显现;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靠力量必须调动一切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更具有广泛性【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材料二 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以这两个事件为代表的经济建设失误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解题思路 对于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
20、质,找出失误背后隐藏的规律,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答案 (1)事件:“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19591961 年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2)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认清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清国情,实事求是等。通史排查真题对点知识点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2013北京高考)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
21、 B C D材料支持 政治协商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建国成立初期。史实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 1954 年颁布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在 1956年。答案 A2(2013江苏单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 1948 年 8 月到 1949年 8 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 20 批,其中有 119 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审题关键 1948
22、年 8 月到 1949 年 8 月。答案 A知识点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3(2013广东高考)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材料信息 材料反映的是我国指出的中间地带是反美或反苏的,可知此时我国与美苏关系不好。调动知识 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答案 B4(2012山东高考)20 世纪 50 年代初,中
23、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辨别选项 B: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C:“一边倒”方针的目的; D:不结盟运动形成于20 世纪 60 年代初。答案 A知识点三 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5(2012海南高考)我国“一五 ”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 196.1 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 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调动知识
24、 东北与苏联相邻,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答案 A6(2013安徽高考)从 1950 年到 1957 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 36 岁延长到 57 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 25%增至 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辨别选项 A:不是决定性因素; B:是现象,不是原因;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尚未完善。答案 D7(2013福建高考,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 1953 年起,我们就要进
25、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 20 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请回答:(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答案 (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知识点
26、四 20 世纪 70 年代重大外交成就8(2013安徽高考)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辨别选项 A:1979 年;B: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缓和;D:中美不是战略同盟。答案 C9(2013江苏单科)据新华社对 1972 年 19 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 1972 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
27、88 个,和 1969 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辨别选项 A: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B:发生在 50 年代;C: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表现。答案 D知识点五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0(2013江苏单科)“高产卫星 ”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 “高产卫星”一词,1957 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 年有 85 篇,1959 年有 15 篇,而1960 年只有 1 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 1958 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1960 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A B C D史实依据 “大跃进”涉及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答案 B11(2013山东高考)20 世纪 50 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后者则认为2030 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 “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 “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