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744415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 / 宁波市农业局局长 鲍尧品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支撑,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在农业发展进入新时期后,农业突破制约瓶颈,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三化”同步的根本出路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就是要通过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来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近五年,我市农业科技快速发展,是发展最快、为现代农业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时期,呈现了五个特点。一是现代种业发展迅速,已在全省具有较大影响力。全市选

2、育并经省级以上审定的新品种共有 40 个,其中“甬优”系列杂交稻品种已领先全省,在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已达1200 万亩,其中甬优 6 号、甬优 12 号被农业部列为超级杂交稻,成为国内仅有的两个籼粳杂交稻品种。宁海土鸡、浙东白鹅、巨高长白兔等地方品种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目前,全市农作物良种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 98%和 96%以上。二是科技推广硕果累累,已基本覆盖主导产业生产全过程。2007 年至 2011 年底,全市农业系统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 221 项。全市已有 32 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得部、省、市科技奖项,评出宁波市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奖 87 项和农业系统优秀农业科技成果

3、33项。这些成果涵盖我市主导产业和产品,从品种选育到示范推广,从病害防治到技术集成,从循环利用到精深加工等,不少成果达到全国或国际领先水平。三是科技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已形成三级产业科技推广梯队。目前,全市共有 1045 名种植业、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其中高级职称以上的 161 人。聘任农牧业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 1575 名,分布在市、县、乡镇三级农技推广机构。五年间,已有 16人次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市政府有突出贡献专家、市科技创新推动奖等市级以上人才奖。有 50 名专家成为农业系统“十佳”农技人员。四是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逐渐改变

4、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科技应用、成果推广能力持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明显提升。2011 年,全市已推广“万元地”高效模式 25万亩,亩均产值 1.3 万元;实现粮食生产“双千”目标面积 7.8 万亩,占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的 20%左右;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 4 个,总面积达到 16 万亩;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330 万亩次,规模畜禽场排泄物治理率达到 95%,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到 85%以上。 “十一五”末,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 65%。我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上,主要抓了“三个一”工程,着力解决农业科技发展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培养了一支农技队伍,着力解决科技“由谁来创新”的问题。针对

5、农技推广队伍线断、网破、人散的问题,2007 年着手开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扎实推进责任农技制度,建立和完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培训体系、考核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2010 年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并逐步改善市、县农技推广部门的设施条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通过上述两项工作基本建成了公益性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加快社会化科研推广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目前,全市 131 个涉农乡镇(街道)均成立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了 12 个跨乡镇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区域站;组建了 7 个市

6、级科技创新团队;3 家企业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15 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51 家被认定为市级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二是搭建了一个推广平台,着力解决科技“在哪里创新”的问题。2006 年我市开始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2008 年开始计划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这三个大规模区域化的建设为农业科技研究、示范和推广提供了广阔平台。到 2011 年底,农业产业基地普遍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新型农作制度,平均每个基地核心区拥有农技人员 7.78 名、种子种苗基地 50 亩。农业科技园区实施科技示范项目 289 个,拥有技术研发机构 3

7、8 个、检测室和实验室 22 个,自主开发科技项目 371 项,推广农业新技术 342 项。粮食生产功能区共实施 10 个农业部粮食万亩高产示范片和千余个市级高产示范方建设,每个都有县、镇两级农技人员蹲点指导,示范方内高产品种和高效技术应用率达到 100%。三是完善了一套产学研推结合制度,着力解决科技“怎样创新”的问题。从体制内、体制外探索和建立了科技人员管理制度,健全了组织管理、考核评价、技术推广、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目前,全市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三类管理和考核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并增加了每亩 5 元的农技推广专项资金;制定宁波市农科教项目管理和农业实用技

8、术推广奖实施细则,明确了评价奖励机制;出台鼓励大学生到农业领域就业创业政策,市县两级每年给予补助 2 万元,并享受职称评定和技术培训待遇;开展农业系统“十佳”农技人员和“十佳”科技成果评选,表彰和奖励在农业科技领域的突出人物。这些措施规范了科技人员管理,激发了研究、推广示范的热情。“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根据中央对农业科技工作的要求和我市农业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为

9、重点,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壮大人才队伍,改善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和创新环境,全面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引领能力。(一)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快构建“一体多元”的农技推广新体系。即以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多元化推广体系,体现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和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我市要按照中央、省部署,制定实施方案,三年内对所有农业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条件实施一轮建设,到 2014 年力争完成 120 个左右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其中 40 个左右为示范性服务中心。要进一步深化农技推广责任

10、制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性农技服务站,不断提高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同时,要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建设推广和服务平台,形成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的强大补充。二是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继续加快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要在项目、经费等科技资源的配置,以及重大项目立项、成果评价、激励措施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联系沟通制度,激发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加快基层农技人员的培养,广泛开展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完善学术交流制度,继续开展“十佳”农技人员评比活动。要把社会化服务农技人员纳入农技推广体系范畴,加强培训和管理,在项目支持、职称评定、社会保障、技术服务、金融

11、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放宽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补助范围,重点培养一批掌握农用技术的农村带头人。到 2015 年,要创建创新团队 10 个以上,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大学生保持在 1000 名以上。(二)加快发展现代种业。一是要培育一批现代种业龙头。以增强优势品种育种能力为核心,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内竞争优势、区域优势或专业优势的骨干龙头种子种苗企业。鼓励优势种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入股等形式,整合育种机构、育种人才、育种材料等种业科技资源,加速扩展规模。我市要选择一批规模较大、成长性较好的种业企业,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集团。二是要建设一批种业繁育基地。结合农业“两区”建设,

12、重点要加强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种畜禽基地以及规范化水稻瓜菜育苗(秧)中心的规划建设与用地保护。到 2015 年,要建成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4 万亩,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建成瓜菜繁种基地 1 万亩,育苗中心 20 个;建立 10 个种畜禽育种平台,建成畜禽原种场 5 个、二级以上种畜禽场 50 个。三是要推出一批优势新品种。我市要重点研发“甬优”系列杂交稻和生猪、肉鸡、獭兔等优势品种,通过创建一批育种与示范创新平台。力争到“十二五”末,培育出 5 个以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审定新品种。甬优系列杂交稻争取有 3 个组合通过国家审定,年生产杂交稻种子 500 万公斤、推广面积 500 万

13、亩;培育 3 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畜禽新品种(品系) ,全市生猪供种能力达到 90%以上,种禽、种兔供种达到 100%。同时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实行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四是要培养一支种业研发团队。鼓励种业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建设育种机构和中心,引进和自主培养优秀的育种人才和经营推广人才。加快种业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支持从事商业化育种科研单位或人员进入种业企业开展育种研发。支持大学生在种业企业就业。允许国有种业企业育种科技人才、种子经营骨干参股。五是要健全一套商业化育繁推体系。引导种业骨干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市场化和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推广

14、,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支持种子企业向种苗育供服务延伸,拓展种业经营业务。鼓励种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建设营销网络。完善商业化育种成果奖励制度,建设成果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促进品种权转让的交易平台,初步形成商业化发展激励机制。(三)着力推进新技术的研发集成与推广。一是粮食的“双千工程”技术。深入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双千”高产示范创建活动,依托功能区科技支撑项目,加大“双千”技术的研究、总结和推广。到 2015 年,全市实现“双千”面积要达到 25 万亩。二是经济作物的“万元地”高效生产技术。加快经济作物农作制度的创新,充分利用我市经济作物适种品种多、产业配套全的优势。今后,每年

15、要在每个县 (市) 、区建设县级示范方,在每个镇(乡)、街道建设镇级示范方。到 2015 年,全市“万元地 ”面积达到 50 万亩以上。三是肥药减量控害技术。到 2015 年,全市标准化生产覆盖面达到 60%以上,建设标准化示范乡镇 50 个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 350 万亩次以上,力争减少氮肥施用量 5%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 3%以上。要组织培育统防统治组织。实施病虫害非化学防治面积 400万亩次以上,统防统治面积达到 100 万亩次以上。喷滴灌推广面积达到 30 万亩。四是循环利用技术。到“十二五”末,要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 5 个以上、示范区 20 个以上,全市规模化畜禽

16、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 95%以上,畜禽粪便年处理能力达到 35 万吨,商品有机肥累计推广面积 250 万亩;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 85%,年推广秸秆有机肥还田130 万亩次;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 70%以上。(四)强化科技发展保障。一是拓宽科技服务手段。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以科技示范户为纽带,完善首席专家技术负责制、技术指导员包户制,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职业农民培育,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成果转化机制。要充分利用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手机信息平台等信息化手段推进成果转化和应用,并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推进

17、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息化。 “十二五”期间要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 2 万个以上;一产农民的受训率要达到 50%以上。同时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按照智能化、数字化的要求,重点建设农业“两区”智能电子地图、畜牧业生产监管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等管理平台,初步形成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信息支持体系。二是加强科技项目的管理服务。以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为核心,以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为导向,推进农业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首先要完善科技立项机制。强化农业科技立项的产业需求导向,建立以需求定项目、以应用定项目的农业科技立项新机制,实行相对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在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对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研究等周期长的科研领域给予连续稳定支持。建立科研选题和立项的公开、公示、公议制度,广泛听取农民、农技人员、农业主体的意见,做到顶层设计与生产需求紧密结合。第二是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建立资金使用监管、项目成果追踪问效和后评估制度,以生产和市场应用实际效果为评价依据,加强项目管理,以项目为载体,推行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之间协同攻关的科技组织模式,努力把科技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五年内,争取有 200 项以上的科技项目落地生花。(责任编辑:王伟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