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753297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延安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延安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延安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延安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延安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延安市“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十三五” 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陕西省“十三五 ”科学和技术发 展规划和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为进一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让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 、发展方式的“ 转换器” ,支撑引 领全市经济 和社会发展,特制定延安市“ 十三五 ”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规划 。第一章 回顾与机遇一、总结回顾“十二五” 以来, 我市以构建 创新型延安 为主题,狠抓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加速成果引进与转化推广,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明显增强。1

2、.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五年来,坚持实施“科技兴延” 和“人才强市”战略,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积极推进科技管理体制、产权制度、科技奖励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出台实施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细则、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 科学技术 2 奖奖励办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决定、 专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科技管理制度,涵盖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助推科技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2.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五年来,培育发展市

3、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98 家;民营科技企业 116 家、高新技术企业 19 家。涌现出双丰集团、圆方集团、延安制药、守山机械、宏丽光电等一批生产效益好,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显著的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全市承担的 6 个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7 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4 年,延安经开区上升为省级高新区。农技服务“ 大荔模式” 在全市全面推开, 13 个县区的代表企业被省科技厅授予省级“大荔模式 ”推广企业称号。3.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五年来,科技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需求,积极引进优质科技资源,先后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4、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二十多所高等院校,以及国家菌草技术中心、中国植物研究所、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等十多个研究机构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累计合作实施科技项目 85 个,取得成果 40 多项。通过国家外专局引进推广的苹果高光效树型技术,有力助推苹果产业提质增效。 “十二五” 期间,累计争取中省科技项目 236 项,落实中省补助资金 1.79 亿元,安排市 3 级科技攻关项目 497 项,资金 5447 万元,组织实施了中省市科技项目 733 项,研究解决了一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 “数字延安”项目列入了国家“863” 计划,提升了我市社会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岩土工程 ”项 目列入了国家支

5、撑 计划,为实施“上山建城”战略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我市承担的“吴起地区油气勘探开发综合研究”、 “陕北油田石油污染土壤用微生物方法修复 ”等一批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市微生物研究所研究的高边坡植被修复技术在新区建设中得到充分应用。五年来,登记科技成果 673 项,其中获省级奖28 项,获市科学技术奖 350 项。申请专利 2082 件(发明专利 289件),专利授权量 844 件。2015 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10570 万元,比上年增长 30.7%。4.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五年来,通过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活动的实施,推动了能源化工、轻工、建

6、材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升级,促进了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以“三区九园 ”为代表的科技 产业园区和已建成的 40 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成为带动辐射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全市累计建成科技创新平台 24 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 2 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 1 个,省级技术转移中心 1 个;完成了煤炭、生态、装备制造及医疗等 8 个重点实验室,马铃薯、核桃、抽油机、节能等 9 个工程技术中心,设施蔬菜、养鸡等 7 个产业联盟以及 1 家 4 技术转移示范中心的组建工作。全市有科研单位 14 个、各类技术推广服务单位 830 多个,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

7、重点龙头企业 101 个,初步形成了以 260 名科技特派员为骨干、153名星火科技“12396”信息专家服务为手段、10 个农业专家大院为支撑、25 个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全市有 12 个县区顺利通过了全国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其中延川、洛川、富县 3 个县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荣誉称号。明晰未来创新驱动发展的方位,必须肯定成绩,找准问题,正视差距。目前,我市创新基础和创新要素相对薄弱。2014 年,我市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 1.65 亿元,占全市 GDP 总值的 0.119%,而全国为 1.97%、全省为 1.99%,排在全省倒数第一。高水平创新平台和载体严重缺乏,科技

8、创新主体单薄。全市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为咸阳、宝鸡、渭南、榆林等市的数量 10%左右。科技创新高端领军人才缺乏,除医疗、教育行业外,引进高端、适用人才基本空白。2014 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的增加值占全市 GDP 的比重 仅为 0.3%,全国为 13.4%、全省 8.5%;能源化工产业研发投入强度只有 0.14%,相当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延长集团在延安境内石油采收率仅为 8-10%左右、且旧井每年以 10%的速度递减,每桶油的盈亏平衡点约为 65 美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4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0 个百分点。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的动能较差,全社会

9、创新活力和创造效率较低,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 5 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的自觉性尚未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尚未有效建立。二、机遇挑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 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10、“十三五”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 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期,是加快推进“ 三个延安” 建设迈 向更高水平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攻坚期。全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势不可挡。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是“ 第一动 力源” 。新一代信息技 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加速渗透和深度应用,带动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重大颠覆性创新随时迸发,催生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对国家力量产生深刻影响,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的关键。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了抢占未来经 6 济全球化的制高点,以及科技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

11、,都在强化创新部署,实施“再工 业化” 和“再制造化”等创新发展战略;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加速;创新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谁主导创新,谁就能主导赛场规则和比赛进程。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建设生态文明,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应对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增强人民健康素质、创新社会治理,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支撑民生

12、改善。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供强大保障。同时,我国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加速释放,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素质持续提升,经济具有持续向好发展的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综合国力将再上新台阶,必将为科技创新的加速突破提供坚实基础。从全市看,传统发展动力衰减问题倒逼强劲。经济发展阶段性递进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和中高收入水平阶段时,必然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资本驱动转变,如果不主动适应这一规律,就会导致发展 7 的停滞甚至倒退。2014 年,延安人均 GDP 已达到 10286 美元

13、,城镇化率达到 55.82%,已处于中高收入水平。更重要的是,我们长期依赖的“国家倾 斜政策资源开发” 的红利正在迅速衰减;固定资产投资投入产出比,从 2010 年的 0.82:1 上升到 2014 年1.11:1,投资效益不断下降,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延安从 2007 年以来,受国际油价动荡下跌的影响 ,经 济 下 行 压 力 持 续 加 大 ,各 种 长 期 积 累 的 结 构 性 矛 盾 、体 制 性弊 端 不 断 凸 显 ,导 致 经 济 增 速 连 年 下 滑 ,连 续 6 年 全 省 垫 底 。据 测算 ,“十 三 五 ”期 间 ,只 有 平 均 每 年

14、保 持 7.6%左 右 的 增 速 ,才 能 确 保到 2020 年 与 全 国 人 民 一 起 同 步 够 格 迈 入 小 康 社 会 。这 就 倒 逼 必 须把 转 型 发 展 的 基 点 放 在 创 新 上 ,加 快 集 聚 创 新 驱 动 的 新 动 能 。综合判断, “十三五”在总体思路上,必须 突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的战略主线,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依靠创新创业打造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动力引擎。第二章 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来陕来延视察讲话精神,聚

15、焦“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聚焦五大 发展新理念,聚焦同步 8 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构建“四区两点两高地” 的战略定位;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强力实施“科技 强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人才培育、园区基地创新发展、平台提升、 “双创” 新引擎、 创新型市县创建”等七大工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为我市追赶超越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产

16、业升级、经济转型、富民强市提供强大动力。二、基本原则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战略重点。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全面创新,在关系延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领域,聚集科技资源,强化链条部署,重点突破攻关,努力提升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拓 展 全 要 素 创 新 空 间 、提 高 全 产 业 创 新 价 值 、激 发 全 社 会 创 新 活 力 ,使 经 济 发 展 真 正 转 到 依 靠 创 新 驱 动 的 轨 道。坚持把创新创业作为发展引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创新创业综合载体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

17、扣除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内创、院所自创、高校众创,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推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9 坚持把人才驱动作为核心要求。坚持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驱动,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培育造就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队伍。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坚持激发创新、问题导向、整体推进、开放协同的原则,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强化政府创新服务职能等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充分

18、释放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坚持把科技惠民作为基本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围绕人口健康、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社会服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和成熟科技成果应用,解决人民群众紧迫需求,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让人民享受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三、发展目标“十三五” 总 体目标是:科技 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 跃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市域综合创新能力全省排名稳步提升,到2020 年迈进创新型城市行列,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10 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若干重点产业进入价值链中高端,成长起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国家级高新区 1 个,省级高新区

19、 2 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达到 3 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到 15%以上。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争取“十三五 ”末,全市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突破 3 亿大关,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 50 家,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零的突破,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30 个以上,10 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 5 个科技创新专业服务平台。创新体系协同高效。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科技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全社会 R&D 投入占 GDP 比重达到 2%以上;市县区 R&D 分别达到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 1.5%和 1%;大中型企业 R&D 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不低于3%,企业 R&D 投入占全社会 R&D 投入的比例不低于 55%。创新环境更加优化。激励创新的政策更加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形成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