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与浙江省出口贸易增长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75729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源消费与浙江省出口贸易增长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能源消费与浙江省出口贸易增长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能源消费与浙江省出口贸易增长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能源消费与浙江省出口贸易增长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能源消费与浙江省出口贸易增长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开题报告 能源消费与浙江省出口贸易增长的实证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宽松的外贸政策给浙江省的进出口贸易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出口贸易值不断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也获得了持续增长。但是近年来由于受限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使得浙江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缓,经济结构调整相对缓慢,能源和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基于上述背景和现实,本文以能源和出口贸易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既研究能源消费对于出口贸易增长的作用,又研究不同的出口商品部门对能源 消费的影响,立足于浙江省的发展现状,把探求适合浙江省现状的能源与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道路

2、作为研究目标。 本文主要探讨了一个问题即:能源消费与浙江省出口贸易增长的关系如何,在贸易增长模型中应如何界定能源要素的角色。其实质上就是一个问题:以低的能源消耗可否实现高的出口贸易增长,或者说是能源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笔者搜索阅读了现有的文献发现,由于缺乏一个比较完善的分析框架,对于能源和贸易的关系还没有明确的定论。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去探寻浙江省能源与出口贸易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价值还在于为浙江省落实科学发展 观,优化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提供理论支撑。 在实践上,本文的研究适应现实需要。 能否在单位能源消耗下降的情况下实现出口贸易增长?如何转变浙江省出口贸易增长方式?如何实现出口贸易

3、增长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结论可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可供借鉴的途径。 预期目标: 本文的预期目标在于清楚地分析浙江省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增长的关系。探讨是否可能在低的能源消费下实现高的出口贸易增长,能源与出口贸易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为浙江省落实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优化出口贸易商品1 结构,转变浙江省出口贸易增长方式提供理论支撑以及提供可 供借鉴的途径。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贸易增长的视角 国外对于贸易增长的理论研究体系较为完善,纵观贸易增长理论的 纵观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尽管存在很多理论来说明贸易的增长,但归纳起来大体有三大类:一类是 古典 贸易增长理论,第二类是产业间贸易的增长,第

4、三类是产业内贸易的增长。其中,产业间贸易增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以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为基础的新古典贸易理论;而产业内贸易增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基础的新贸易理 论。沿着这三 大思路,不少学者对贸易的增长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性的研究。 1.1 古典 贸易增长理论视角 纵观学者对贸易的研究理论的发展和演变,能源作为自然禀赋的一项要素很早就参与了对外贸易研究。据主流贸易增长理论的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资源、技术乃至制度等要素先后走进了贸易发展研究的视野,成为贸易增长的内生变量。 在古典自由贸易理论中,西方经济学者就引入了自然禀赋这个概念,而能源即归属于自然禀赋中的

5、自然资源要素中,由此可见能源要素虽没有直接出现于贸易理论之中,但作为自然禀赋中的一个要素已归入了古典贸易理论的研究之中。 1.1.1 绝对优势理论 英国政治经济学家 Adam Smith(1776)认为优势的自然禀赋或有利的后天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处于绝对有利地位。利用此绝对优势可将该产品出口并获得收益。 1.1.2 比较优势理论 David Ricardo指出在国际贸易中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是比较优势,即一国在生产某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该国可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获得收益。 1.1.3 相互需求论 John Stuart Mill(1848)认为,在两国间互惠贸易范围内,贸易条

6、件或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即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强度 越大则另一国的出口贸易增长越多。 1.1.4 要素禀赋理论 2 瑞典经济学家 Heckscher和其学生 Ohlin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诠释了资源条件对于出口贸易的影响作用。 H-O理论是解释以能源为主要代表的资源约束条件下贸易发展可持续性的总框架。 1.1.5 里昂惕夫之谜 美国拥有较之其他国家更为丰富的资本量,根据 h-o理论应该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国。但是根据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其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法,验证了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果得出了与 H-O理论相反的结论。 古典自由贸

7、易理论在第一次工 业革命之后就开始发展起来,在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理论中均出现了能源要素。可见对于能源对贸易影响的研究较早之前便开始进行了。 1.2 贸易理论的发展 视角 在古典贸易理论发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理论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产业间贸易增长 理论 ,其 基础主要是以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为基础的新古典贸易理 论;第二类是产业内贸易增长 理论 ,其 基础主要是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基础的新贸易理 论。沿着这两大 大思路,不少学者对贸易的增长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性的研究。 1.2.1 理论研究角度 Arm-ington(1969)建立了模型来说明国家差异

8、会导致贸易的“边际集约化”增长,即一国生产要素的增长会导致同类贸易产品数量的增 。 Kmgman(1981)建立了产业内贸易模型,强凋世界贸易的扩大是建立在更多的差异产品的基础上的,解释了一国贸易的扩大主要是源于可贸易产品种类的增加,即“边际粗放式”的增长。 1994年, Romer建立模型,在进口产品成本固定的假定下,说明了一国经济规模的扩大会导致一国进口差异产品种类的扩大。 1.2.2 实证研究角度 在实证方面,譬如 Feenstra(1994)设计了指标来测度差异产 品的增长,并以此研究了美国六项工业制成品的进口,证实了美国差异产品进口的增加。 1997年 Klenow和 Rodrigu

9、ez-Clare估计了哥斯达黎加自 1986到 1992年贸易自由化期间的贸易增长情况。 Schott(2001)发现,经济情况越好的国家向美国出口的产品价格更高,产品范围越小。 2002年 Hum-reels和 Klenow建立了贸易增长分解模型,使用了 110个出口国对 59个进口国的 5000种产品的数据,研究了一国经济规模及其出口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Hillberry和 McDaniel(2002)则利用 Hummels和Klenow(2002)的贸易增长分解模型对美加自由贸易区建立前后美加之间的贸易3 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 2 能源与贸易的关系的视角 2.1 能源与贸易关系的理论研究

10、 最早研究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作用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Thomas R.Malthus(1926), Malthus在其经典论著人口论中首次提出土地和自然资源会对人口增长的产生制约的观点,使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资源、污染及其他环境要素对长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该理论也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 从能源与贸易的关系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乐 观和悲观两大基本学派。乐观主义学派认为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存在正面效应。悲观主义学派则认为自然资源会限制经济增长。 2.1.1能源对经济的作用观 ( 1)能源促进经济增长 能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与劳动、资本、原材料一样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影响。 Hogan和 Man

11、ne(1977)将能源作为一种投入要素,运用 CGE生产函数研究能源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情况。结果表明:如果能源与其他投入品综合的替代弹性在 0.1-0.2,则能源投入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 ( 2)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能源的物质效用、能源的丰裕程 度及能源的品种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 Delong和 Williamson(1994)对 19世纪晚期西欧各国的崛起道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煤炭以及煤炭储量是一个国家钢铁业发展的前提,英国和德国的发展就得益于丰富的煤炭资源所带来的崭新产业,即钢铁业的发展。 2.1.2能源对经济的反作用观 许多学者利用“荷兰病”模型 来概括 Mat

12、suyama模型,最后他们得出结论 :资源察赋越大,对非贸易商品需求量越大,由于要素的挤占效用,制造业、可贸易部门所能分配到的要素 (资源、资本、劳动 )就越少,投入 比例失衡,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即形成 Hansmarm和 Rigobon(2002)所定义的“自然资源诅咒”。 Birdsall(1997)发现,资源富足型的国家技术积累的速度比资源缺乏型国家技术积累速度慢; Gylfason(2001)研究发现,石油等能源和资源丰富国家的人民因为赚钱容易还忽视教育投资,从而对人力资本形成挤出效应,阻碍经济发展。 由上述可以看出 乐观主义学派更强调的是静态方面的资源的察赋性,而悲4 观主义学派则更

13、加关注从动态的角度看待资源的稀缺性。因此,资源的约束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形式和最终影响也 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国家,其表现出来的作用也是有所差异的。 2.2 能源与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Arye L Hillman 与 Clark W. Bullard(1978)使用 Leontief所创的投入产出法,将能源消费作为解释变量,重点强化了贸易中的能源因素,对能源消费与贸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研究仅集中在理论层面。 T.Owen(1982)对巴西,秘鲁等拉美国家进行了研究,发现巴西,秘鲁等拉美国家出口的迅速扩大是造成 20世纪 60-70年代能源供给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Jose Gold

14、emberg(1984)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拉美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拉美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对其能源消费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结论。 近年来,不少学者利用不同的手段方法,多层次、多行业地对比考察分析能耗成本对出口贸易影响问题。如 Fieleke(1975)考察了美国进出口当中的能源因素, Machado(2001)对巴西国内与贸易相关的能耗和贸易结构进行了综合考察, Subhes C.Bhattacharyya (2005)主要针对泰国国内的能源密集度进行考察。 除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 研究之外,不少学者也针对两个国家和多个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能源消耗、环境成本

15、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如 Przybylinski(2001)考察了德国和波兰双边贸易的环境影响,日本学者早见均和中村政男 (2002)结合了日本和加拿大的双边贸易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我国研究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关系起步较晚,在 2002年之前,该方向研究主要还是以定性研究为主。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能源消耗与出口贸易的相互数量关系,其中大多数是从静态的角度考察能源因素与出口贸易的现状,很少从动态的角 度去考察,同时这些研究偏向生态领域,结合环境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单独在能源领域的细化分析则比较少。 在有关资源消耗和贸易结构关系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作出有益

16、的探索,如刘燕鹏 (2001)使用了投入产出模型,详细计算我国进出口贸易产品完全占用土地的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属性,说明中国国际贸易的顺差是依靠资源国际贸易的逆差,通过牺牲国内紧缺的资源来换取了贸易长期的增长和日益扩大的贸易顺差,指出我国的贸易持续增长和连年顺差背后的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我国面临的过度的资源供应压力。马涛 (2007)将产品生产中消耗的能源定义为体现能 (Embodied Energy),它采用两种方法衡5 量,一种是通过生产的角度,将体现能定义为生产过程当中实际消耗的能源,它取决于生产条件、能源利用效率、生产技术等。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消费者的角度,

17、将体现能定义为产品消费地生产该类产品所需要的能源。由于很难准确揭示出口产品消费地实际能源消耗的信息,因此,一般研究都选择从生产角度来考察贸易实际能源消耗。陈向东 (2007)应用设计的投入产出法,利用 1997年的投入产出表,考察了 1997年我国国际贸易的 36个部门的能耗密 集度,计算比较了各类商品的进出口单位能耗和能源消耗总量,从能源消耗的角度去考察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指出在他分析考察的 36个工业部门中,能源消耗密度比较大的产品部门分别有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延压加工业,若按照出口贸易标准分类,能源消耗量比较大的产品部门分别有纺织品部门、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黑色

18、金属冶炼延压加工业等。在他的研究中进一步指明,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状态能够比较大地影响国际贸易当中包含的能耗量,即该国在环境和能耗方面的贸易利益。程治 (2006)从定 性的角度分析了近年国际市场上能源供应的日趋紧张以及国内制造业快速扩张所带来的能源需求的加大,在这种能源约束条件,结合我国能源供求的趋势,阐述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有关能源因素对出口贸易影响的机制,国内研究较为鲜见。韩民春 (2007)对国际原油价格与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他运用了出口增长率等经济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的 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了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的

19、波动是否影响到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董斌昌 (2007)从实证角度探究中国的出口贸易对于能源的依赖程度。通过建立自回归分 布滞后模型,对 1978一 2004年中国出口贸易和能源消费的数据进行计量检测,得出的结论是 :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朱启荣 (2007)利用协整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 ,对山东省的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认为山东省出口贸易发展既影响能源消费量 ,同时又受到能源消费量的制约。这些研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能源因素对出口贸易影响,但对能源因素与出口贸易之间具体的作用机制较少涉及。 3.参考文献 1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

20、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M.1776. 2Armington, Pau1. A Theory of Demand for Products Distinguished by Place of ProductionJ.IMF Staff Papers,1969,16 :159-176. 3Falvey, Rodney E., Kierzkowski, Henryk. Product Quality,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Imperfect Competition,in H.Kierzkowski,ed

21、., Protection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national-TradeD.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7. 4Feenstra, Robea C. New Product Varietie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6 Pric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1):157-177. 5Flare, Harry, Helpman, Elhanan. Vertic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Noah-South T

22、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5):810-822. 6Hummels, David, Klenow, Peter J. The Variety and Quality of a Nations TradeJ.NBER Working Paper No.8712,2002. 7Klenow, Peter J., Andre S Rodriguez-Clare. Quantifying Variety Gains from Trade Liberalization.mimeoEB/OL.Available at: www.Klenow,eom,19

23、97. 8Krugman,Pau1. A Model of Innova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World Distribution of Incom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9(87):253 266. 9Krngman, Paul R. Intra-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1 (89):959-973. 10Nancey, L.Stokey. Learning-b

24、y-Doing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Good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8,96(4):701-717. 11Romer, Paul M. New Goods, Old Theory, and the Welfare Costs of Trade Restriction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43):5-38. 12Russell Hillberry, Christine McDanie1.A Decomposition of North Americ

25、an Trade Growth since NAFTAJ.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Working Paper No.2002-12-A,2002. 13Schott, Peter K. Do Rich and Poor Countries Specialize in a Different Mix of Goods? Evidence from Product-Level U.S. Trade DataJ.NBER Working Paper No.8492,2001. 14Hogan M. Energy-economic Interactions:

26、 The Fabule of the Elephant and the Rabbit?D.Energy model Forum,Stanford,1997(1):3. 15Gylfason T. Natural Resource,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45):847-589. 16 Arye L Hillman Clark W. Bullard Energy: the Hechscher Ohlin Theorem and U. S. International TradeJ. T

27、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8(3). 17 T.Owen. Energy Planning in Latin America: A Brief Review of Selected CountrieaJ.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1982,17(3). 18 Jose. Goldemberg. Energy Problems in Latin AmericaJ.Science, New Series,1984,223(3). 19 Fieleke, N.S. The Energy Content of US Export

28、and ImportJ.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Board of governors, Federal Reserve System,1975,51. 20 Machado.G, Schaeer.R. Energy and Carbon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Brazil: An Input-Output Approach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409-424. 21 刘燕鹏 .中国进出口产品完全占用耕地资源研究 J.资源科学, 2001(2):1-7.

29、22 马涛 .中国对外贸易的生态要素流分析 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10:131-134 23 陈向东,王娜 .基于能源消耗的我国国际贸易实证研究 J.国际贸易问题,7 2007(8):9-149. 24 韩民春 ,樊琦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与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相关研究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2):64-72. 25董斌昌 .我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J.广西财经学院报 ,2006(10). 26 朱启荣 .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的协整及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以山东省为例 J.经贸研究 ,2007(4). 27李金铠 .能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增

30、长研究理论与实证 M.北京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9. 二、研究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 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实施方案: 引言 1 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1.1 国外理论研究成果 1.2 国内理论研究成果 2 浙江省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2.1 浙江省能源消费现状 2.2 浙江省出口贸易现状、 3 浙江省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增长的实证分析 3.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3.2 数据分析 3.3 小结 4 促进浙江省出口贸易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狠抓出口行业中的能源 消费环节,促进全面节能 4.2 建立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 4.3 优化出口贸易行业中的

31、能源结构 4.4 加速体制改革,促进出口贸易中能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结论 进度计划: 本文主要通过在国内外现有的研究 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关系 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进行整合;收集 浙江省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 的指标数据,运用实证分析研究浙江省 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增长 的作用关系,进而提出浙江省对外贸易 能源消费 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对策。 第 6 学期第 19-20 周至第 7 学期第 1-5 周: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广泛搜集、8 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 文选题。 第 7 学期第 6-12 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撰写;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 7 学期第 13-14 周:撰写论文详细提高钢,交给导师批阅,反复修改,保证论文结构的合理性。 第 7 学期第 15-20 周:开始写作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第 7 学期寒假: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 第 8 学期第 1-2 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写作、完善毕业论文。 第 8 学期第 3-6 周:在导师指导下,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 ,结合毕业论文内容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完成论文。 第 8 学期第 7 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定稿并上交。 第 8 学期第 9-11 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开题报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