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所研究生导师简介.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761574 上传时间:2018-10-31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料所研究生导师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油料所研究生导师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油料所研究生导师简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油料所研究生导师简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油料所研究生导师简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油料所研究生导师简介一 、 博士生导师简介廖伯寿,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批杰出岗位人才。现任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所长,兼任国际花生青枯病工作网首席专家、全国花生新品种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油料生产指导组成员、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常委兼大豆花生专业组组长、湖北省遗传学会副秘书长、国家现代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兼植保功能实验室主任等学术职务,是湖北省政协委员和武汉市武昌区人大代表。曾获“农业部突贡专家” 、 “中国农业科学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佳青年” 、 “湖北省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 、 “湖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长期从事花生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植物病理等

2、研究,迄今已主持国家 863、国家 97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各类科研项目 28 项,在花生青枯病和黄曲霉抗性遗传基础及改良技术、花生高含油量遗传改良、花生病害防控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广泛的学术影响,首次提出花生青枯病潜伏侵染的概念和抗性改良技术,首次创制出兼抗青枯病和黄曲霉产毒的花生种质,主持育成花生新品种 10 个,发表论著 80 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 3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 8 项,其中 4 项成果奖励为第一完成人,还获得国际半干旱研究所(ICRISAT)颁发的国际合作突出贡献奖。是第五届国际植物青枯病大会(IBWS)组委会主

3、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90 余篇,其中 SCI 论文 20 余篇,主要发表在 BMC Plant Biology、BMC Genomics、TAG、JIPB 等期刊上,累计影响因子 60.5,参与研究的花生基因组测序文章发表在 Nature Genetics 上。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徐东二路 2 号,邮编:430062单 位: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电 话:027-86712292; Email: 王汉中,男,汉族,1964 年 1 月生,湖南涟源人,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1980 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原华中农学院)农学专业,1990 年获得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

4、位。历任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任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 973 项目“油菜高产油量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首席专家、农业部油料指导专家组组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际油菜咨询委员会(GCIRC)理事等职务。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农业部首批杰出科研人才,先后获湖北省直机关首届十大杰出青年、“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5、长期从事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项目和课题 20 余项。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1 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奖二等奖 1 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各 1项。育成油菜品种(杂交种)22 个(第一完成人 16 个,第二完成人 6 个),获授权发明专利 13 项,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6 项。发表论文 104 篇,论文累计被他引 3303 次。培养硕、博士生和博士后 20 余名。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

6、大街 12 号,100081单 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电子邮箱:张 学 昆 , 男 , 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0 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2005 年毕业于西南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 年起在西南大学工作,1997-98 年在日本信州大学学习,2006 年 3 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开展博士后研究。2009 年任油料所科技处处长,2015 年任油料所副所长。兼任农业部油料专家指导组成员兼油菜专业组秘书、湖北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创新科技工程油菜抗逆生物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长期从事油菜抗逆性状的遗传机理研究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究、高产优质高效油菜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7、先后主持国家 86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48、国际合作、农业成果转化资金等近 50 项课题。选育出“阳光 2009”、 “阳光 198”等高产中早熟油菜品种,参加选育“中油杂 7819”、 “中油杂 898”等 10 多个高产高抗国审油菜新品种,发表论文 80 篇多篇,参与获省部级奖励 5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徐东二路 2 号,430062单 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电 话:027-86824573,13720301916 电子邮箱:周新安, 男,于 1963 年 10 月生,博士,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业部大豆

8、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副秘书长。1986 年 7月至 1987 年 3 月在沈阳农业大学农学系任教,1990 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 以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现是该所大豆研究室主任、农业部油料作物遗传改良开放式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油料作物遗传改良中心品质改良研究室主任。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先后主持了“八五”至“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和“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科技跨越计划、支撑计划、国家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重大课题等项目,主持育

9、成中豆 29、中豆 30、中豆 32、中豆 33、中豆 34、中豆 35、中豆36、中豆 37、中豆 38、天隆一号、天隆二号等大豆新品种,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项,发表论文 44 篇,主编、参编著作 10 部。目前团队研究方向包括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培育,大豆高产、营养高效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重点研究大豆产量、含油量、氮、磷、钾吸收与利用、抗 SMV 与抗虫等相关基因克隆与转基因育种,大豆分子标记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徐东二路 2 号,430062单 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电 话:027-86711563 邮 箱:胡琼,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于

10、 1966 年 7 月。1987 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一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参加油菜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其间 1996年-1999 年在丹麦皇家兽医与农业大学农学系开展“利用体细胞融合技术增强油菜基因库”项目研究,获植物育种和生物技术专业博士学位。2000 年-2002 年在瑞典农业大学植物生物学系从事“油菜病原真菌-大丽轮枝菌的群体遗传学及植物抗病基因鉴定与分离”博士后研究项目。2003年至 2004 年在美国 Donald Danforth Plant Science Center 从事植物油脂合成的分子机理研究。通过对体细胞杂交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甘蓝

11、型油菜异源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野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NSa CMS),并成功实现三系配套。作为主要人员选育出杂交油菜新品种中油杂 2 号、中油 6303、中油 6306、中油杂 11、中油杂 12 等 10 个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6 项,发表科研论文 50 多篇,其中 7 篇发表于国际上需审稿的 SCI 英文刊物。主要研究方向: 油菜品种改良。 油菜杂种优势的基础研究。 油菜主要经济性状的分子标记及功能基因研究。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徐东二路 2 号,430062单 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Tel.: 086 27 86711556 (O

12、) Mobil: 086 13720393975 Email: 刘胜毅 ,男,1964 年 12 月生,博士,研究员,分子遗传学专业。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和美国做高级博士后研究员和高级访问研究员。现为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基因组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及其功能研究室主任,中国农科院杰出人才(二级岗位) ,兼“十一五”国家“863” “动植物功能基因组重大项目 ”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中国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植物病理学会和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华中

13、农业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等。目前从事油料作物功能基因组学与抗病性研究,主要研究基因组结构与进化、抗病性分子机制、雄性不育与杂优利用等,所用技术包括基因表达谱分析、突变体库创建与分析、转基因、人工微RNA、TILLING、比较基因组学学与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目前主持承担的项目包括 “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63”、国家油菜产业体系专项(科学家岗位) 、国际合作项目等。多次主持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和受邀作大会报告。发表科学论文 100 余篇,其中在国际著名 SCI 核心刊物上 30 多篇,出版著作 4 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4 项。与欧洲和北美同行实验室建立了紧密的合作

14、关系,并成立了芸苔属基因组与遗传改良联合研究中心。联系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徐东二路 2 号, 430062 单 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电 话:027-86812896, 13971106884, FAX:86816451 Email: 黄凤洪,男,1965 年生,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现任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副所长、兼任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产品加工与品质检测室主任、油料脂质化学与营养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粮油学会油脂专业分会常务理事、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油料专业委员会主任。1999、2001 年被评为湖北省全省推进农业产业化先进个人和有突出

15、贡献中青年专家,2002 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 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09 年获湖北省劳模光荣称号。研究方向涵盖植物蛋白与油脂工程、食品化学与营养、食品质量与安全、功能食品与生物活性物质、农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等,培养硕博士研究生 20 余名。黄凤洪研究员针对我国油料加工产业和食用油产业长期存在的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以油料作物、木本油料、微生物/海藻等三大油源为研究对象,以油脂营养与产品、生化工程、发酵与酶工程、加工工艺与装备等四个研究内容为支撑点,以油料油脂高效、低耗、节能加工与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通过高新技术与装备的有机结合,研究了适宜油料加工产品质量提高、资源高效利用

16、、产品安全等有重大效果的创新技术,为我国油料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研究成果已在油料加工企业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主持各类科研项目 30 余项,获国家专利授权 52 项(其中发明专利 34 项) ,完成鉴定成果 20 余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一等奖 8 项。发表论文 200 余篇,其中 SCI 论文 60 余篇,出版专著 6 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30 余名。先后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农业部科研杰出人才计划,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务院津贴等荣誉。联系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徐东二路二号,430062 单 位:中国农

17、科院油料研究所 电 话:027-86827874 e-mail:、李培武,男,山东菏泽市人,1961 年 2 月 15 生。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任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检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污染物分委会副主任、中国国际食品法典专家委员会农业工作组成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油菜咨询委员会理事、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与污染物联合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农业仪器应用技术分会副理事长等职。长期从事食品、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

18、关、支撑计划、863、自然科学基金、社会公益专项、科技基础性专项、国际合作等大型科研项目 30 余项,研制出双低油菜芥酸硫甙定量速测技术与速测仪、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及检测仪、双低油菜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体系等重大科技成果,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主持完成的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研究,破解了黄曲霉毒素高灵敏快速准确定量检测的技术难题,研究水平达国际领先水平。荣获国际成果奖励 3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 6 项,国家专利 15 项,国内外发表论文 165 篇,著作 10 余部;研究制定国家及农业行

19、业标准 55 项;培养硕士研究生 52 名、博士研究生 12 名,与日本、韩国、德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推动了本学科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依托其领导的实验室,已建成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油料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06 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 年被授予首批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12 年获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与污染物联合专家委员会委员。联系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徐东二路

20、2 号, 430062 单 位: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电话传真:027-86812943、027-86812862 电子邮箱 伍晓明,男, 生于 1963 年 4 月,博士,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品种资源学学科带头人,种质资源研究室主任。1998-1999 年二度在瑞典农业大学遗传中心进 行 合 作 研 究 。 为国内外学术期刊“BRASSICA”、“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和“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编委,植物遗传资源学会理事。研究团队由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等不同学科和学历层次专业人才组成,从事油菜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优异种质发掘与创新,基因多样性和基因组进化等研究以及相关领域博士

21、后、博士和硕士生人才培养。配备有 Li-COR 遗传分析仪、Light Cycler 480II 定量 PCR 仪等一流的先进仪器设施,负责管理 “国家油料基因资源中期库”,其中保存有我国全部的 7800 份油菜基因资源,可为各类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支撑。主持完成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四十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油菜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 面上项目“油菜花瓣缺失突变及其遗传操纵的分子机制研究”、中丹(麦)合作项目“抗病和抗虫油菜的遗传改良”、国家 863 计划项目“油菜品种分子设计的生物信息数据库建设”、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油料、糖料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

22、究”等,与国内外优势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系统研究了油菜遗传多样性分布和演化规律,建立了中国油菜种质资源基础收集品和核心收集品;成功发掘出氮高效和高类胡萝卜素等战略性新基因源;首次引进了欧洲珍稀原始野生甘蓝,并成功合成新型人工甘蓝型油菜;鉴定分离了控制高类胡萝卜素、无花瓣等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创建了油菜优异等位基因发掘的关联分析平台。已获得国家和省部级获奖成果 6 项,发表论文 100 余篇, 著作 4 本,国家发明专利 2 项。现已承担国家 973、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和国家基金等重要项目,科研经费充裕,将重点研究油菜高产、高油和高类胡萝卜素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表型组学与关

23、联分析、战略性新种质的创新利用,基因组演化等前沿科学问题。热忱欢迎有志之士加入团队,我们将为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生的学习、研究和成长提供优越的人文环境和科研创新条件。联系地址:武汉市武昌徐东二路油料作物研究所,430062单 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电 话:02786812906 E-mail: 或 wuxmrgrgpublic.wh.hb. cn姜慧芳,博士,研究员。长期从事花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鉴定评价与种质创新以及优良基因发掘研究,招生研究方向为 1)花生遗传多样化与起源进化 2)花生优良基因挖掘与功能验证。 “九五”以来,主持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

24、题 20 多项。建立并完善了我国花生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体系,研究制订了花生种质资源描述规范、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控制标准,包括基本信息、形态特征、物候学特性、品质性状、抗病抗逆性等 6 个方面共 162 个信息的描述符、模式图、评价过程、分级标准等。以花生资源数据库信息为依据,构建了花生核心种质 576 份和小核心种质 298 份。从 ICRISAT引进全套微核心种质 184 份,分析明确了我国花生种质与国际半干旱所花生种质的遗传组成和主要性状方面的差异,获得了一批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的新基因资源,弥补了我国花生抗黄曲霉材料的不足。通过重组近交系群体的构建和 SSR 及 AFLP 分析,构建

25、了第一张栽培种花生遗传连锁图,鉴定出与青枯病抗性相关的 SSR 和 AFLP 分子标记各 2个,与含油量相关的标记 5 个。通过 SSH 文库构建和 cDNA-AFLP 分析,获得了抗青枯病相关的基因片段 TDF 32-54-1。 通过杂交及鉴定选择,创制了一批聚合有 2 个以上优良性状的新种质,包括抗青枯病+耐铝毒+高亚油酸,高含油量+高效固氮+抗叶斑病,抗黄曲霉+抗旱,高蛋白质+白种皮+抗旱,荚果大+出仁率高+油酸含量高,抗锈病+抗叶斑病+高含油量等。近年来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8 项。主编著作 3 本,参加编写著作 5本,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60 多篇。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徐东二路号,430062单 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电 话:027-86711550; 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