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重庆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重庆市是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在重庆直辖后,实施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战略,使重庆市呈典型的二元经济格局。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一方面提高重庆的经济总量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现有资源的高效配置,创造创新主体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的环境就成为必然选择。加强我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表现为:三大先导产业对技术创新能力的需求十分迫切。根据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市政府确定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环保产业作为中长期的先导产业。但软件产业处于发育初期,规模小,骨干企业少
2、,产业链尚未形成;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供应少,技术产业化周期长;环保产业中的主要技术,如目前急需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烟气脱硫、清洁汽车等技术对国外的依赖程度高,自主创新力不强,行业龙头企业少,市场开放度低。建立先导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日显迫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庆市的传统工业技术改造潜力巨大。例如汽车摩托车工业,重庆市是唯一拥有重、轻、轿、微、改(专)、摩品种齐全的汽车工业基地。2002年,重庆市汽车产销规模居全国第四,摩托车产量保持全国第一。但目前汽车摩托车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外方的被动局面亟待2改变,自主开发的关键零部件急需技术提升,汽车摩托车行业的加工装备急需
3、进行数字化改造。这些对新技术供给与技术转换能力建设提出需求。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支持。重庆市既是大城市,也是大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当前,重庆农业中动植物品种改良技术,食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检验与监测等技术,农产品深加工中,围绕发展肉类、柑桔、优质粮油、蚕丝、中药材等大宗农产品的深精加工技术;贮藏、保鲜、加工、包装等方面技术需求十分迫切;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急需开发肥料新品种、实用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技术。因此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急需提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依赖科技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建设,将直接淹没重庆市巫山、云阳、开县、
4、万州、忠县等 15 个区县,涉及 22 个区县,面积 64633km2,占全市的 78.6%。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面临水污染、固体废物危害、生态环境恶化、空气污染严重等系列问题。急需污染控制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生态型小康城镇建设技术、环保装备。为此,建设社会事业创新体系不可轻视。一、现状与问题(一)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市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新医药与生物工程、新材料与环保、汽车、摩托车配套产品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群,3并构筑了“都市发达 经济圈” 、“渝西经济走廊”、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三大 经济 区。2003 年,我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 508 家、高新技术
5、产品 968 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 770.6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34.1%;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427.0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18.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3.5 亿美元,占我市同期外贸出口总额的 22.3%。(二)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一是 16 家中央在渝科研机构有 12 家确定了改制方向,第一批实施企业化转制的 28 家市属技术开发类和工程勘察设计类科研机构,有 26 家实现了转制。第二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制工作也已起步。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与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相配套的重庆科技资产控股公司,解决了院所改制后的出资人问题。二是大力发展科技风险投资,联合市外两家企业和
6、高新区管委会,共同投资2.258 亿元,成功重组了我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三)科技计划投入产出效益良好据对直辖以来 455 项产业技术类科技计划项目的抽样调查,截止 2001 年底,累计投资 9.4 亿元,其中国家拨款 4650 万元,市科技三项费拨款 5700 万元,实现产值 52.8 亿元,利税 10.6 亿元,专利申请 209 件,获权 160 件。项目的投入产出比为 1:5.6,投入利税比为 1:1.23。每百万元科技拨款引导的科技投资为 800 万元,产值为 5100 万元,利税为 1024 万元,专利申请数为 2 件、获权数1.6 件。据重庆市 R&D 资源综合分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7、研究报4告,我市每增加 1%的 R&D 投入,GDP 就会增加 0.303%。(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建设取的显著成绩。截止 2003 年,全市有高等学校 32 所,市级以上独立科研院所58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7 个,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 54 个;重点实验室 75 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 个;工程中心 23 个,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 3 个;企业技术中心 74 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6 个。高新区、经开区、大学科技园、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持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和速度。高新区、经开区、大学科技园和渝北现代农业科技园
8、4 个国家级园区的科技企业已超过 7200 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约 300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70 亿元,占全市的比重约 3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近 150 亿元,占全市的比重约 34%。在四个园区当中,高新区和经开区占据主导地位。2003 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 142 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60 亿元;经开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 123 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83 亿元;而大学科技园和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仅实现总产值 12.3 亿元。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渐成网络。全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约 820家,从业人员约 6000 人。其中,生产力促进中心 23 个,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7 个
9、,检测机构 8 个,科技企业孵化器 20 个,创业服务5中心 20 多个,常设技术市场 3 个,技术产权交易机构 2 个,科技风险投资机构 1 个,中小企业担保机构 3 家。科技人员及大型仪器仪表设备情况。全市科技活动人员 6.2万人,R&D 人员折合全时当量 1.8 万人年;10 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总值约 8 亿元。(五)技术市场渐成气候1997 年至 2002 年,技术合同累计成交 147.5 亿元,位居西部之冠,年平均增长速度 46.5%,比全国快 26.2 个百分点。2002 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 40.9 亿元,中 1997 年的 6.8 倍。科技部 2002 年全国科技进步统
10、计监测报告称,重庆市每万人口技术合同成效金额 93.5 万元,在全国排第 6 位,在西部排第 1 位。19992002 年连续 4 年技术合同额占西部地区的 30%以上,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技术交易中心,其聚集力已经显现;2002 年我市技术合同额中,27%辐射到全国各地,辐射能力明显加强。(六)知识产权战略效果凸现2002 年我市申请各类专利达 3142 件,是 1997 年折 3.3 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27%,比全国同期平均增速快 9.1 个百分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 1761 件,是 1997 年的 5.2 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39%,比全国同期平均增速快 21.9 个百分点。
11、我市申请专利数占全国专利申请数的比重由 1997 年的 1.06%增加到 2002 年的 1.53%,专利获权数占全国专利获权数的比重由 0.73%增加到1.72%。6(七)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重庆直辖以来,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有力地推进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据统计,1997 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仅 55 亿元。到 2002 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全市实现技工贸收入达 263 亿元,占全市同年 GDP 的 13.35%,全市工业总产值 11.62%,全年民营科技企业上缴国家税收 14.73 亿元,实现人均技工贸收入 23.44 万元,人均创税 1.31 万元;全市民营科
12、技企业全年产品出口额达 2.16 亿美元,约占全市当年创汇额的19.82%。(八)技术创新政策法规日臻完善直辖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重庆市科学技术投入条例、 重庆市技术市场条例、 重庆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规定、 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重庆市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管理办法、重庆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办法、 重庆市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决策人奖励实施办法等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的法制框架。重庆市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增速呈下降趋势。直辖以来,政府及社会对科技的投入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全国的投入增长幅度比较,我市的整体科技投入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用于 R&
13、D 的支出占 GDP 的比重在全国的排位由 2000 年的第 14 位下降用 2001 年的第 17 位。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在全市科技经费筹集中的比重由72001 年的 23.6%(已为当年西部最低)下降为 2002 年的 17.3%。二是基础研究薄弱,高水平科技成果较少。目前我市仅有 10名两院院士,而同处西部的四川省和陕西省各有两院院士 54 人和 43 人。这种情况表明,我市科技人才资源不强,缺乏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和拔尖的学术带头人。三是缺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的公共平台。目前,我市虽然建立了一些科技服务机构,但由于投入不足,缺乏为中小企业特别是行业提供技术支撑的公共平台,如:模具原型开发
14、、软件开发平台和测试、食品卫生和理化检测、材料分析测试、工业设计、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等公共技术平台。四是科技管理和资源分散,形不不成合力。许多政府部门都在抓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由于分工不明确,导致管理分散。科技投入分散,设备资源分散。五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1)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不足,并继续恶化。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与销售额的比例(下称研销比)是国内外衡量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通用指标。1999 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为 0.8%,排在全国第 23 位,在西部地区 12 个省市中排在倒数第 4 位(西藏、云南、内蒙分列倒数第 1、2、3 位),明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比
15、陕西(2.8%)低 2 个百分点,比四川低 1.1 个百分点。2000 年,研销比为 0.62%,2001 年研销比下降 0.61%。(2)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总量偏少。据统计,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数为 124 个,排在全国第 21 位,低于四川(第 78位)、陕西(第 13 位)。 (3)企业技术开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较低。据统计,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人员与从业人员的比重,1999 年为 4.7%,低于四川(7.2%)、陕西(8.7)、贵州(5.4%)、甘肃(6.1%)、青海(7.4%)。2000 年、2001 年有所上升,分别为5.1%、5.3%,但其比例仍明显偏低,
16、直接影响企业的研究开发。二、区域创新主要任务以推进区域技术创新为目的,针对重庆市已确定的信息、生物、环保三大先导产业和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两大优势产业,到 2010年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目标,提出了“突出发展汽车摩托车、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优势领域,实施十个战略性技术重点,建设四大园区和七大基地,完善三大创新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创新体系架构。(一)进一步凸显三大优势领域1以汽车摩托车为重点的机电一体化领域集中力量发展以汽车摩托车为重点的机电一体化产业,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增强经济规模、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提高信息化程度,使机电一体化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保持西
17、部领先地位,在全国同行业的位次明显提升,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1)汽车摩托车领域按照建设“中国汽车 名城” 和“摩托车之都”的总体要求,围绕提高汽车摩托车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关键技术开发9及产业化。重点攻克道路模拟实验技术、虚拟样机开发技术、KBE设计与快速制造技术、发动机可变技术、多缸多气门技术、大排量技术、电喷技术及底盘设计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含量高的汽车摩托车新产品,在环保、节能、安全、乘坐舒适性方面形成技术特色。加快镁合金、高性能铝合金等新材料在汽车摩托车上的应用,减轻汽车摩托车的重量,提高汽车摩托车的减震性能、燃油经
18、济性和环保性;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加快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开发和产业化进程,继续推进天然气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基地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天然气汽车产业基地;进一步支持各种厢式改装车及防弹运钞车、勘察车、照明车、垃圾收运车等特种车辆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开发防抱死制动装置(ABS)、汽车安全气囊及装置、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电子控制四轮驱动装置、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汽车车辆诊断系统、汽油及柴油发动机电控装置、汽车座椅调角器、汽车液力变矩器、汽车空调器产品、霍尔汽车点火系统、汽车车速传感器、直流无刷电机、汽车自动天线、汽车行驶状态记录仪、三元催化器、消声器、增压器等关键零部件并形成产业。采用先进设
19、计制造技术和在线检测技术,推广CAD/CAM/CAPP、PDM、CIMS 等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广泛采用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技术,加快新产品开发进度,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改进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工艺,全面提高技术性10能;开发、普及车用模具制造技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加强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汽车摩托车工程技术中心、模具工程技术中心、RP 生产力促进中心、汽车摩托车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的功能,建设国家级摩托车检测中心和试车场,为汽车摩托车行业提供模具开发、专利查询、新产品开发等服务。(2)机电一体化领域充分发挥我市机电仪方面的人才、技术优势与产业基础,采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
20、和精密加工技术,提升机械工业水平,开发生产数控化、模块化、智能化、集成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重点发展内燃机、环保成套装备、智能仪器仪表、输变电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电子及通信设备、船舶及配套件七类产品,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加快培育轨道交通设备、建筑工程机械及大型结构件、水力及风力发电成套装备、模具六类产品。2新材料领域以现有资源和技术优势为依托,加快发展以镁、铝合金为代表的轻合金产业,以天然气乙炔、合成气化工为代表的天然气化工原材料产业,以玻璃纤维及树脂基复合材料为代表工程塑料产业,以贵廉金属复合材料、新型测温材料、耐蚀弹性材料、磁流变体为代表的仪表功能材料产业,以晶化石(微晶玻璃)及先进卫生洁具、环保涂料为代表的新型建筑材料产业,以碳酸锶深加工为代表的特色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3生物工程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