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7806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论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专业班级法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低保制度”)是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是指各级政府根据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对那些收入无法维持最基本生活需求的城市贫困居民实行社会救助的一项保障制度是保障我国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1999年国务院正式实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法规,它揭开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救助部分的新篇章,使我国“低保”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低保制度”的实施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改革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

2、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我国在推行这项制度和实现“应保尽保”的工作中,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如何界定“低保制度”对象的问题,重新制定最低生活的标准问题,以及家庭人均收入的核准问题,这其中有涉及到哪些人是城市居民,审核家庭人均收入是否涉及到公民的隐私,或者说如何在审核中避免公民隐私的泄露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重新探讨和深思。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学者祝建华认为第一,生存与发展并举从基本需要的两个层次来看,现行低保制度只是满足了贫困者基于生理层次的基本生存需要。这种理念支撑下的制度,所能起到的反贫困的效果也是短暂的。新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的制度设计,应该使“基本需要”的内涵

3、与外延有一个提升和拓展,如健全的医疗保障,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能够保障一定面积的住房,能够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等等,这些都是作为一个正常的公民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需要”,应该成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的基本构成要素。其次,新型的制度设计下,应该更加注重发展的理念。新型的制度安排,应该能够创造,或者倡导对贫困者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通过各种途径,以增权、提升社会资本等各种形式,增强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新型制度的设计理念中,应该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促使贫困的受助者能够获取足够的营养,免于疾病的侵害;能够有平等的创业、教育和就业机会;能够有效实现社区参与,达到自我实现等。充分考虑贫困者的发展诉求,是在

4、尽可能的程度上维护贫困者的基本生存权,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自救自立,为有机会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和奋斗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最终减少国家和社会的压力。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制度设计,是由传统的消极救助向积极救助模式的转变。第二,从“被动补救”到“主动回应”现行城市低保制度基本上是被动的应急型社会救助制度。这种制度关注于对贫困后果的事后补救,关注的是对贫困的“下游干预”,当贫困者陷入极端赤贫,生存难以为继的时候,给予一定的资金和物质帮助。事实证明这种制度付出的成本高,但是效率低。而按照风险管理的理论,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消除贫困不仅代价高昂,也是很难实现的事情,只有预防

5、贫困才能达到消除贫困的目的。因此,在新型的制度设计中,应该贯彻贫困预防的理念,提倡贫困的“上游干预”,在上游消除贫困产生的条件和机制,切断贫困产生的链条。应该按照生命周期理论的观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贫困群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对应措施,预防贫困的发生,减少个体面临的贫困风险,防患于未然,将干预时机提前,形成对贫困群体的社会保护。以往的制度理念总是在社会中出现问题并一直蔓延到不得不解决的时候,政府才会被动地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在新的制度理念下,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政府的决策必须做到主动、积极,可以概括为“主动回应”模式。不是被动地等到社会问题蔓延后采取措施,而是主动地发现社会

6、问题的变化,分析社会问题的特征,及时做好事前预防和“上游干预”。政府的决策应是积极和主动的,制度的设计也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学者毛华滨、刘士才认为第一,设立阶梯式最低保障金分配制度,这是指根据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制定具有梯度的保障制度,优先解决无法满足生存需求的人群,即“绝对贫困”群体的需要。在解决这个层次的问题后,若还有资金结余,再解决“相对贫困”的低保对象的问题。如何制定这个相对贫困线是一个较大的难题。国务院“关于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MLSS的通知”授权各地方政府制定本辖区的贫困线。各城市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各自的贫困线或称救助线,也可以有所变通,设立多个“线”,或者可以在核实

7、清楚对象的基础上,根据资金的变化,每年制定不同的贫困线,以满足复杂的相对贫困群体多样的需求。第二,加强低保资金的管理及发放在实际低保金发放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低保金发放不到位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源头资金不充足。这是指政府在制定贫困线时估计不足,没有一个精确的预算,使得原计划资金无法满足贫困线的要求。通过前文论述的“梯度式保障金分配制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做法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公开限定各个层次,在获得相关资金后依据实际情况由低到高进行分配。2、环节多,周期长,低保资金拖欠。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性的资金拨付机制,上级财政从确定拨款到实际拨款到位,中间环节过多,周期太长。一些财政

8、困难的地方只能拖欠低保金。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加强政府职能,树立服务形象,成立相关机构,设立直接服务窗口,专人专管,缩短资金流动长度,提高效率。3、虚报、截留低保资金。目前少数地方确实存在虚报低保对象人数、低保资金数额、截留低保金以及搞低保资金假配套等违规行为,这引起了广大群众和干部的不满。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减少低保资金发放的中间环节,明确职责,加强相应法律规范对其的监督、约束。第三,最低保障制度与再就业制度相结合,形成立体的社会救助制度。1、制定贫困线应注意度的问题,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救助制度本身具有两面性,如果较好运用,能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形成一种堕落的风气。最低工资失业

9、保险金下岗生活费最低保障金是制定低保线的关系式,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制定贫困线时必须有一个上限,也就是在资金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制定“阶梯式最低保障金分配制度”时,“最低保障金”不可超出“下岗生活费”,超过这个度,就会造成制度原因产生的失业。2、在限定低保线的基础上,还需要分析如何通过社会救助制度来促进就业,促进发展,这就需要一个立体化的制度。首先政府可以根据“阶梯式最低保障金分配制度”解决绝对贫困群体,在较高层次上可以采取资金与其他救助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大部分失业者很大程度上有再就业的愿望,这就需要在资金救助的基础上辅助以其他救助方式,如免费就业培训等,使下岗职工能再次就业,从而减少政府资金压力

10、,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学者杨玉婷认为第一,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是,经济负担能力有限而保障对象的规模又十分庞大,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建立一个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既满足有效管理的需要又保证保障资金真正用在改善城市贫困居民家庭的生活上。首先,要坚持建立“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协助”的管理体制,在机构设置上应按照“政事分开”原则,分成决定政策的政府部门和执行政策的事业机构两大系列,明确这两条线的事权。其次,要转变工作的重点,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基层社区。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方面的管理体制仍然是传统模式

11、,忽视了基层社区的健全和完善,人员配置少,管理漏洞多,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必要适当增加基层社区的人力资源,专门负责社会救助资金的运作和管理,提高资金运用的有效性。最后,要强化对保障资金发放的监督机制,采取社会监督、部门主管审查复核的方式,杜绝工作人员权力滥用的现象,真正发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功能。第二,制定和落实与低保相配套的的救助政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最后一道安全网要想起到良好的作用,必须要考虑其他社会政策和制度的配套。其一,是对有劳动能力但缺乏机会的保障对象,要建立起就业激励机制。通过以工代赈、职业培训、提供再就业优惠政策等形式来减少受助者的心理压力,增加其就业机会,鼓励受助者积极就

12、业。其二,尽快完善其它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和增强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尽量在其它层面上缓解城市贫困人口,减少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减轻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的压力,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水平。其三,积极发挥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如发展社会福利社团、各种慈善团体和社会捐助基金等,以此作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充。需要强调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是一种临时的制度安排,它是一个重要的、长期性的制度,需要我们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健全和完善。第三,社会工作教育对培养专业低保工作者的介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介入低保工作队伍,可以通过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来实现。

13、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恢复重建以来,呈现快速发展之势。在政府教育部门重视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支持下,不仅创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数量增多,培养本、专科层次的、具有较系统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巧和实务经验的学生数量也有所扩大。同时,学生在社会工作实务的见习和实习过程中参与到社区低保工作中,与低保工作者共同参与入户调查等工作,对低保工作有了相应认识,对未来进入低保福利队伍提供了实践基础。要发展社会工作,就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并按国际惯例建立社会工作职级制度,以满足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乃至整个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三、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难点及

14、预期达到的目标(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我国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立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西方国家关于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完善我国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立法构想。(二)研究方法、研究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本课题主要采用综合分析法,比较法、对大量的资料加以分析、归纳,提取有用的符合论文要求的资料,大量阅读前人名家的期刊著作,整理出同类资料,在大量阅读过程中开始对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其相关制度建立等法律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在争议问题上,将各个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理解,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对众多观点中的可取之处进行提炼,结合我国的特

15、殊国情与实际现状,对每个尚存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再在综合分析各个学者以及其他理论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法律问题作出设想。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1、2010年12月1日前完成资料的查找工作。2、2010年12月30日前完成论文的外文资料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3、2011年3月10日前完成初稿。4、2011年5月10日前修改论文并定稿。5、2011年5月下旬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政府门户网站什么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6月14日。2何佳城市低保享受主体资格应如何认定,载社会保障,2004年第6期,第8283页。3金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16、制度的实施效果分析,载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7983页。4徐再荣当代美国的福利困境与福利改革,载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第140144页。5民政部办公厅课题调研组浙江省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载中国民政,2004年第二期,第3234页。6杨立雄、陈玲玲欧盟社会救助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2632页。8毛华滨、刘士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研究,载高等函授学报,2007年第12期,第2325页。9祝建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理念转型,载经济论坛,2009年7月第14期,第2830页。10杨玉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对策,载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8月第114期,第3540页。11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0311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开题报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