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新课标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那么,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就需要我们去不断的探索、总结,下面就围绕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拙见: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地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就会对学习产生积极地情感和求知欲望,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索和交流。2、改变教师的角色新课程要求教师由过去的传授者转变为学
2、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走到学生中去,精心组织课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意义的材料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去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改变过去被动学习的方式,选择适宜高效的学习方式。3、激活学生思维数学活动要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只有学生的思维围绕教师的数学思想进行并保持一致,才是高效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观察思考、猜测推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提高学生的思
3、维能力。4、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时代发展要求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学校教育也向综合化发展,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教学条件等特点,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改进教材的呈现形式,开发、补充、丰富教材内容。如教材提供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竞争的素材引进课堂;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脱节时,教师可选用学生身边的事情作为素材,便于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等,实现教材内容的拓宽和超越,从内容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当然,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探索,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改进,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4、。2、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导”与“学”的关系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所谓“导”,从宏观上来说,意味着教育是有方向和有目标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从微观上来讲,“导”就是引起学习主体注意和唤起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使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和形成共识,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促进保持和迁移。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引导学生通过内部动
5、因,自主地经过注意、观察、记忆和情感去主动感知客观事物,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使其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能,生长新知。但是,目前课堂教学的现实是年级越高,学生举手发表自己见解的人却越少,这种现象除了学生方面的原因外,与老师未能创造有效认知的氛围有着很大的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一是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如果总认为教学中什么都重要,不抓重点、难点,不精讲、精练,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方法和进行认知策略的指导,你的课讲得再好,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促
6、使其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必须创建新型的教学活动形式,转变师生的角色: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变教师的主导、指挥为引导、服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变教师单向活动为师生多向互动的教学活动;变课堂教学中的精英参与为大众参与;变学习活动只重视课堂为课前、课堂、课后并重。例如在进行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采取“阅读预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知识小结、作业检测”的五步学习法,越来越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重视研究学法,使教法适应学法;重视教学活动中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师角色变
7、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主持者,成为诊断学生的认知障碍,并帮助学生分析妨碍认知的因素及应采取的对策的指导者。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学习反馈机制、学生自主评价机制以及学习“共同体”,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大胆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调控、激励、点拔,从而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导与学的统一。3、注重结果的教学与注重过程的教学区别注重结果的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授、受知识为中心,以提高成绩为教学的直接目的,以追求升学率为宗旨的教学
8、行为,在这种接受式的教学活动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习对象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把形成知识结论的复杂过程变成了单调乏味的条文背诵,从源头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这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条狭窄的、片面的发展之路,极大的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了学生发展的阻力。注重过程的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能力培养、开发学生潜能为重点,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学行为,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根据自己先前的认知水平和当前的学习状态等因素,在体验知识的产
9、生过程中,去主动建构自己新的认知结构,这也是课程改革的本质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过程在形成认知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善于根据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当前的学习状态,优化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活动环境,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图片、电教、多媒体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幽默性;利用名人名言、诗词等增强艺术性、思想性;巧妙运用以上要素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让学生在讨论探索活动中,体验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内外认知;在模拟活动中,知行结合,使听、说、读、写、算、推理、思维等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形成极富个性的认知能力。4、课堂教学中
10、如何重视教学活动中认知与情意的关系认知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本身所具有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学力因素,它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条件;情意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兴趣、情感、动机、意志、需要等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非智力因素。传统的教学活动忽视了情意因素对于学习者的影响力,把生动、丰富的学习活动变成为简单、枯燥的单方面的知识授、受活动,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贬低了发现和探究,从而导致了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成了纯粹地、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这对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是极为不利的。我们知道,情意需要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学生情感需要的满足是推动其
11、有效认知的进步的基本动力源泉,它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情感上的创伤,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远甚于知识学习的不足,而且还会影响学生智力的开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要了解和合理满足学生的情意需要,那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有哪些情意需要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意需要主要表现为: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关注和尊重的需要等。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经常采取阅读预习,小组讨论、辩论,自主提出研究问题,进行成果展示、汇报等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并合理满足了学生的这些需要,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乐学
12、”、“好学”。学生有了乐学的内驱力,就会观察更仔细,注意更集中,记忆更深刻,想象更丰富,思维更敏捷,进而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并能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增强意志力,提高学习的效率。有效的学习还取决于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有效的交往,重视情意在教学交往中的动力调节作用,既是实现课堂交往互动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教学效益,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可靠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单纯的行为参与是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的,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和质量,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课堂教学行为中的师生单向交往的状况,重建人性化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多向交
13、往模式,使师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的体验,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5、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发展一般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能力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一般能力是指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创新能力是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极富个性化的创造能力,它是一般能力的升华,是能力的最高层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首先关注那些既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分析解决问题
14、的能力、迁移能力等;同时又要关注那些有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加强对学生学科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视培养综合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终身培养,而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却主要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这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么,什么样的知识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呢?一是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二是程序性而非事实性的知识;三是高度精确,亲和力强的知识;四是以主题为中心而构成的结构性知识;五是多方面、多类型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要做的就是使学生始终以一种陌生的眼光看待新事物,而且不怕失败,把失败也能看作是探索上的成功;要为高
15、质量的知识学习和智力发展创造最佳的外部条件;要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通过角度新颖、思考性强的设疑、质疑,或介绍独特的观点,有待解决或争议的问题,使学生各抒己见,充分想象,从而激发学生想象的矛盾产生,以开阔思路,促进联想,形成创新素质。例如历史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西安事变”一节内容时,设计出融历史内容、语文阅读、政治观点、地理知识的一组讨论问题:西安曾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曾在此定都的封建统一王朝有哪些?阅读补充材料,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体现了什么哲理?西安在西部大开发中有何优势和劣势?西安有哪些闻名全国的人文景观?你认为西安在开发建设中,应发展什么特色
16、产业?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去图书馆、网上查询西安事变的有关资料,写一篇 500 多字小论文,题目为“西安事变留给我们的启示”。在上列问题中,体现了一般能力;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能长期坚持这样做,随着的时间推移,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发展一般能力的同时,也形成了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6、请你谈一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各有侧重,但又是相辅相成的,前者如生动的语言信息,美观大方的板书设计,意味深长的体态语等等,仍具有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情感共鸣的积极作用,因此,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重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把二者有机
17、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素质中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它信息量大,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有强烈的感染力,概括性强,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谋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积极思维、讨论、探索及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最优的外部条件,使其在人机交互作用下,在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中,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
18、学用具,更给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个黑板的原始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向现代化、多样化的转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因此,综合利用录像、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仪器,不仅使课堂组织形式新颖、逼真,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活动生活化,而且更能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现实的幸福,学会认知,学会生存。7、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差异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差异教学的实质是个体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群体的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和谐统一。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社会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也就不一样,如果只用同一种方式去教育情况各异的学生,按照同一模式塑造同一规格的人才,已不符
19、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因此,我们在统一要求,集体施教的同时,承认学生的差别,要让优秀者更好,中等生不断提高,学困生迎头赶上,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康地发展。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就是不要把“全面发展”片面理解为“平均发展”,要重视学情的分析研究,努力实现统一要求和差异教学的和谐统一。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和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而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能针对不同学生,在提出统一要求的同时,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接受外界信息时有快智型和慢智型两种类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照顾快智型的学生,更要兼顾慢智型的学生,在提问时,先
20、面向中等水平的学生,发现并利用他们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把问题展开,进行讨论;在突破重点、难点或在进行知识小结时,可以发挥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优势,启导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练习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设置习题,分层检查,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知识,力求做到人人有事做,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知识、能力、悟性等方面都能不同程度的获得提高。其次,必须从重视讲解向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转变,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每个学生解决自己学习知识的结构度、理解度、记忆度、灵活运用度。第三,由重视教学研究转向重视学法研究,即重视学生认知水平、认知状态研究,分析学生认知的障碍和应
21、采取的措施,开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研究以及进行课堂教学有效管理的研究。第四,转变师生的角色。8、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对教材的处理和创新性使用的能力,谈一谈在教学中你是如何创新性处理和使用教材的?首先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 “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要以课标为依据,以新教材的内容为凭借,选择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我们要力求做到要精读课标、深钻教材、细研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材内容和要求,适当扩充和删减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构思。教师要成为教材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发展教材,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当然,准确理解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
22、基础。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准确理解教材,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体系,二是要从微观上正确把握各册的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每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老师要先与文本对话, “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老师钻研教材,要做到深入浅出, “深入” ,就是“潜心会本文” ,感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特点;“浅出” ,就是能用浅显的语言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得顺利。另外,有效教学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出发点。有效教学,是当代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它指的是教学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23、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能够在单位教学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1、合理地调整教材的编排内容.2、适当地拓展教材的文化内涵。3、充分地挖掘教材蕴含的价值。9、教师问题设计的水平往往决定着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水平,你认为进行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案要点:(1)课堂提问必须有启发性(2)课堂提问必须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3)课堂提问必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4)课堂提问必须有一定的梯度、深度和难度(5)课堂提问应该避免无效性,力求有价值(6)课堂提问应该力求新颖(答案四点即可)补充: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的科学性、正确性,课堂提问要注意对学生的中肯的评价提出问题往
24、往比回答问题更重要,教师“想”好、 “问”好,是学生“答”好的重要前提。为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进行,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和设计恰当数量的问题。这些提问既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要难易适中。(1)要明确目的,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设计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一个问题既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2)领会新课标,设置梯度控制难度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全盘考虑,注意提问的坡度,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辅性提问,即设计课堂提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引向求知的新境
25、界。对此,教学中要设置梯度,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3)创设好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教学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促进和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提高课堂提问教学的效果,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尤为重要。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日常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自学阅读创设问题情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景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
26、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10、以学生的学来评价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你怎样以学生的学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一是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因为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谈不上培养能力、发掘潜力。一堂课的教学要面向全体,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参与的机会,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如果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一部分学生争先恐后,另一部分却默默无言,这样的课堂只会形成学习上的两极分化。二是看学生思维是否积极。即看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师生交流是否有一个和谐的氛围,同学间的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看学生是否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看学生是否敢于
27、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提出的问题和见解是否具有挑战性和独创性。三是看学习习惯是否养成。即看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是否形成了良好学习习惯,听讲是否专心致志、发言是否完整流畅、书写是否美观工整等。四是看学习活动是否有效。即看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是否适时有效。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活动流于形式,学生一会儿分组讨论,一会儿回归原位,一会儿跳,一会儿唱,就像得了“多动症” ,其实效果平平。好的活动应该能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五是看目标是否达成。通过师生问答和课堂巩固练习,看三维目标是否达成,看课堂上教师讲过的、学生学过的知识重点,大多数学生是否初步掌握并能够运用。如果课堂检测表明,
28、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课堂练习多数出错,这自然是低效乃至无效的课堂。11、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倾听,请谈一谈在教学中你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当然,倾听这个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较长时间和多种途径的培养。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倾听的兴趣。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
29、。现代心理学证实,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有时,学生不爱听课,从某种原因来讲,是因为教师的讲课不精彩,每堂课都是固定的模式,课堂气氛呆板、枯燥。课堂气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倾听气氛可以将师生的心智融为一体,达到充分的沟通。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起来。情境的创设,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倾听下去的强烈愿望。上课伊始,不少学生还处于课间的休息、放松状态下,只有让他们听到感兴趣的内容,才能吸引他们的眼耳,使其倾听下去,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如讲故事、听音乐、看图片或视频片
30、段等,来创设课堂氛围,调动学生追求、探索知识的热情与潜力,活跃课堂气氛,如我在教石缝间的生命这篇课文时,上课之初,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生长于石缝间的生命形态的风景片,同时插播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学生们看着那一幅幅令人赞叹不已的画面,听着那抑扬顿挫的乐曲,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油然而生的便是对生命的敬畏,同时也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了文本学习。如果说文字是理性的,那么画面、色彩和音韵就是感性的,可用它们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教师如果能克服在教学内容与学生要求上出现的种种矛盾,你不要求学生,学生也会主动、积极地听课了。积极引导,明确倾听的方
31、法。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认识比较模糊。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要求。比如,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有“三心”: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同学说的每一句话,不要以为事不关己,就各顾各地做自己的事;二要耐心,一定要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随便插话,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三要用心,既不要重复他人的意见,又要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颖的想法。 “听” “说” “思”并重,才能相互促进。在全班学生交流发言时,要求其他的学生向发言者投去关注的目光,并用友善或欣赏的目光,以鼓励发言者说得更好,也促使自己听得更专心。心
32、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听觉和视觉有许多相通之处,当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某种事物或某个人时,不但需要听其声,也需要观其形。反之,当“视” “听”对象不一致时,两者便会互相干扰,降低信息接受和理解的质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在倾听时,更容易受视觉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因此,让他们把视觉和听觉都集中于发言者身上,无疑会大大提高倾听的效果。这样做,也会大大提高发言者发言的质量。关注与被关注,倾听与被倾听,不只是为了讨论和解决学习的问题,更是一种情感的沟通和交流。运用方法,强化倾听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 ”社会
33、心理学家也认为,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当学生受到老师的认可或赞扬时,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愉悦他们的学习体验。正确适当地评价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个微笑,一句赞扬,一个点头等,都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尊重的欣慰。我们不仅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更要表扬认真听讲的学生。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你的讲解,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诲呢?由此看来,要帮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正确、适当的评价,毫不吝啬地进行表扬,既不花
34、时间,不费力气,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倾听能力的养成;其次,可有意识地进行倾听的训练。比如,每讲完一篇课文,就进行一次听写训练,听写一些关键词语、重要句子、优美段落、文学常识等,其实听写训练是一种很好的“听”和“写”的训练;再次,可进行听后的复述训练。翻译好一篇文言文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故事的复述。 “说”就是“听”的语言,教师只要不失时机地强化学生听的习惯,习惯就能成为自然了。以身作则,树立倾听的榜样。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眼中的榜样。学生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课堂独霸者转向了师生平等的引领者。为此,教师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首先自己就应该以身作则当学生发言或回答问题时,无论学生讲得是对、是错,是流利、是吞吐,是精彩、是平淡,我总会注视着学生,认真地听,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同时,报以无声的微笑、点头或是赞许的动作神情,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