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章 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正常血浆渗透压为 290310mmol/L。渗透压的稳定对维持细胞内、外液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酸碱平衡的维持 人体通过体液的缓冲系统、肺的呼吸和肾的排泄完成对酸碱的调节作用。血液中的缓冲系统以 HCO3-/H2C03最为重要。两者比值 HCO3-/H2C03=20:1。第二节 体液代谢的失调一、水和钠的代谢紊乱水、钠代谢紊乱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一)等渗性缺水 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这种缺水在外科病人最易发生。此时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此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等渗性缺水可造成细胞外液量(包括循环血量)的迅速减少。细胞内
2、液的量一般不发生变化。治疗:可静脉滴注平衡盐溶液或等渗盐水,使血容量得到尽快补充。平衡盐溶液的电解质含量和血浆内含量相仿,用来治疗等渗性缺水比较理想。单用等渗盐水,可引起高氯性酸中毒的危险。(二)低渗性缺水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此时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多于缺水,故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根据缺钠程度,低渗性缺水可分为三度:!轻度缺钠者血钠浓度在 135mmol/L 以下,中度缺钠者血钠浓度在 130mmol/L 以下,重度缺钠者血钠浓度在 120mmol/L 以下。治疗:可静脉滴注高渗盐水(一般为 5氯化钠溶液)200300ml。(三)高渗性缺水 又称原发性缺
3、水。虽有水和钠的同时丢失,但因缺水更多,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严重的缺水,可使细胞内液移向细胞外间隙,结果导致细胞内、外液量都有减少。治疗:可静脉滴注 5葡萄糖溶液或低渗的 045氯化钠溶液,补充已丧失的液体。 二、体内钾的异常体内钾总含量的 98存在于细胞内,是细胞内最主要的电解质。细胞外液的含钾量仅是总量的 2,正常血钾浓度为 3555mmol/L。 (一)低钾血症 血钾浓度低于 35mmol/L 表示有低钾血症。缺钾或低钾血症的常见原因有:长期进食不足;丢失过多:应用呋塞米、依他尼酸等利尿剂、持续胃肠减压;分布异常:大量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或碱中毒时钾向细胞内转移。
4、临床表现 最早的临床表现是肌无力,先是四肢软弱无力,以后可延及躯干和呼吸肌。典型的心电图改变为早期出现 T 波降低、变平或倒置,随后出现 ST段降低、QT 间期延长和 U 波。低钾性碱中毒时患者的尿却呈酸性(反常性酸性尿)。2治疗 补钾量可参考血钾浓度降低程度,约每天补氯化钾 36g。静脉补充钾有浓度及速度的限制,每升输液中含钾量不宜超过 40mmol(相当于氯化钾 3g)。待尿量超过 40ml/h 后,再静脉补充钾。(二)高钾血症 血钾浓度超过 55mmol/L。常见的原因为:大量输入保存期较久的库血等;肾排钾功能减退,如急性及慢性肾衰竭;细胞内钾的移出,如溶血、组织损伤(如挤压综合征),以
5、及酸中毒等。 临床表现 高钾血症,特别是血钾浓度超过 7mmol/L,都会有心电图的异常变化。典型的心电图改变为早期 T 波高而尖QT 间期延长,随后出现 QRS 增宽,PR 间期缩短。 治疗 1停用一切含钾的药物或溶液。2降低血钾浓度,可采取下列几项措施:(1)促使 K+转入细胞内:输注碳酸氢钠溶液。输注葡萄糖溶液及胰岛素。10葡萄糖酸钙,对抗心脏毒性。 (2)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3)透析疗法。三、体内钙的异常机体内钙的绝大部分(99)以磷酸钙和碳酸钙的形式贮存于骨骼中。细胞外液钙仅 总钙量的 01。血钙浓度为 225275mmol/L,其中约半数为蛋白结合钙,5%为与有机酸结合的钙,这
6、两部分合称非离子化钙。其余的 45为离子化钙,这部分钙起着维持神经肌肉稳定性的作用。(一)低钙血症 低钙血症可发生在急性重症胰腺炎、甲状腺切除手术(尤其是双侧手术)影响了甲状旁腺。 临床表现:口周和指(趾)尖麻木及针刺感、手足抽搐。用 10葡萄糖酸钙 lO-20ml 或 5氯化钙 lOml 作静脉注射,以缓解症状。第三节 酸碱平衡的失调一、代谢性酸中毒:由于酸性物质的积累或产生过多,或 HCO3-丢失过多引起。临床最常见的酸碱失调是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病因1碱性物质丢失过多 见于腹泻、肠瘘、胆瘘和胰瘘等。2酸性物质过多 失血性及感染性休克致急性循环衰竭、糖尿病可引起酸中霉。 3肾功
7、能不全 治疗 较轻的代谢性酸中毒(血浆 HC03-为 1618mmol/L)常可自行纠正,不必应用碱性药物。对血浆 HCO3-低于 10mmol/L 的重症酸中毒病人,应立即输液和用碱剂进行治疗。常用的碱性药物是碳酸氢钠溶液。二、代谢性碱中毒:体内 H+丢失或 HCO-增多引起。代谢性碱中毒的主要病因有: 31胃液丧失过多 例如严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等。 2碱性物质摄人过多 大量输注库存血,致碱中毒。3缺钾 三、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系指肺泡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C02,以致血液 PaCO2增高,引起高碳酸血症。机体对呼吸性酸中毒的代偿可通过血液的缓冲系统,还可以通过肾代
8、偿。四、呼吸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是由于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 CO2排出过多,以致血PaCO2降低,最终引起低碳酸血症,血 pH 上升。引起通气过度的原因很多,例如癔病、疼痛以及呼吸机辅助通气过度等。第四章 外科休克第一节 概论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 病理生理 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及组织灌注不足,以及产生炎症介质是各类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微循环的变化 微循环占总循环量 20。 1微循环收缩期 休克早期,可引起心跳加快、皮肤、骨骼肌和肝、脾、胃肠的小血管收缩使循环血量重新分布,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有效灌注。微循环 “只出不进” 。2
9、微循环扩张期 微循环内“只进不出” ,此时微循环的特点是广泛扩张,临床上病人表现为血压进行性下降、意识模糊、发绀和酸中毒。3微循环衰竭期 并发 DIC。临床表现 1休克代偿期 表现为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脉压差小、尿量减少等。2休克抑制期 表现为:病人神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可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脉搏细速、血压进行性下降。休克程度 轻度休克 中度休克 重度休克神志 神志清楚、表情痛苫神志尚清楚、表情淡漠 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口渴 口渴 很口渴 非常口渴、可能无主诉皮肤色泽 开始苍白 苍白 显著苍白、肢端青紫皮肤温度 正常发凉 发冷 厥冷,肢端更明显脉搏 40% (1600ml)休克的监测 通
10、过监测不但可了解病人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并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一)一般监测1精神状态 2皮肤温度、色泽 3血压 血压并不是反映休克程度最敏感的指标。通常认为收缩压10-15 提示有休克;20 为严重休克。5尿量 尿量38 或90 次/min ;R20 次/min或过度通气、PaCO212 或10%。分型:冷休克/低动力型/低排高阻 G-暖休克/高动力/高排低阻G+神志 躁动、淡漠、嗜睡 清醒皮肤色泽 苍白、发绀、花斑样 潮红皮肤温度 湿冷、冷汗 温暖、干燥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延长 12s脉搏 细速 慢,波动搏动清晰脉压 30尿量/h 30治疗:61. 补充血容量 以平衡液为主,适当补
11、以胶体液、血浆、全血。全程监测CVP。2. 控制感染应用抗生素、处理原发病灶。3. 纠正酸碱平衡早期即有严重酸中毒。4. 心血管活性药物在扩容之后,适当应用山莨菪碱、多巴胺等以兴奋 a 为主,兼有轻度兴奋 B 手受体的血管扩张剂。5. CAs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稳定溶酶体,缓解 SIRS,2 月;亚急性感染:3w2 月。4、时间:原发性、继发性感染;来源:外源性、内源性感染;条件:条件性、二重、医院内感染。(2)致病因素1.病菌的致病因素粘附因子;数量与增殖速率;胞外酶(蛋白酶、磷脂酶、胶原酶)、外毒素( 溶血毒素、肠毒素、破伤风毒素)、内毒素(脂多糖:引起全身炎症反应)。2.宿主免疫天然免疫(
12、屏障作用、吞噬细胞、NK 细胞、补体、细胞因子)、获得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3.免疫破坏屏障不完整;留置血管、体腔内导管处理不当;管腔阻塞内容物8聚集;局部血流障碍、水肿、积液;严重损伤、大面积烧伤、休克;慢性疾病,严重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使用免疫抑制剂、CAs;先天性/获得性免疫缺陷。(3)病理改变1非特异性感染病菌侵入组织繁殖并合成多种酶和毒素;激活凝血、补体、激肽系统、血小板、巨噬细胞;炎性介质释放,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局部炎性细胞聚集吞噬病菌、细胞组织。特征表现:红肿热痛;部分炎性介质可进入血液引起全身反应。1炎症好转 2局部化脓 3炎症扩展 4转为慢性炎症2特异性感
13、染1.结核病致病物质为磷脂、糖脂、结核菌素,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形成 浸润 、 结节 、 肉芽肿 、 干酪样坏死 ;结核菌素引发变态反应;液化为局部无痛性冷脓肿。2.破伤风合成痉挛毒素,引起肌强直痉挛;无明显局部炎症反应。3.气性坏疽 释放多种毒素,溶解血细胞、肌细胞,并产生气泡,发展迅速,波及全身。4.真菌感染多为二重感染、机会感染;多侵及深部组织、黏膜;有局部炎症、肉芽肿、溃疡、脓肿、空洞多种形态。(4)临床表现1.局部症状急性炎症: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慢性炎症疼痛不明显。2.器官-系统功能障碍3.全身状态严重感染:发热、HR 加快、全身不适,中毒症状;严重者可有休克。4.特殊表现破伤风:
14、肌强直性痉挛;气性坏疽:皮下捻发音;炭疽:发痒性黑色脓包。(5)预防1防止病菌侵入:保持卫生;手术严格无菌操作;彻底清创。2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营养;积极治疗糖尿病、尿毒症;及时使用特异性免疫治疗。3切断病菌传播(6)治疗原则:消除感染病因、毒性物质;促进组织修复。1局部处理91.保护感染部位:制动、防挤压损伤。2.理疗、外用药物:早期局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辐射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明显肿胀者 50%硫酸镁热敷;未成脓用鱼石脂软膏、金黄膏敷贴。3.手术治疗:脓肿形成及时切开引流;深部脓肿在定位下穿刺引流。2抗感染药物应用范围大且有扩大趋势者,应给予全身用药;配合换药用药:H2O2、Kmno4(厌
15、氧菌)。3全身支持治疗1.保证睡眠,维持良好精神。2.维持体液平衡,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优先肠内营养。3.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发热者适当物理降温;纠正基础疾病。第二节 浅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1)疖1.是单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菌以金葡菌为主,偶见表皮葡菌。好发于颈项、头面、背部;直径 2cm,以形成脓栓为特征。2.局部炎性反应;数日中央坏死、软化,触之有波动感,中心出现黄白色脓栓;破溃流脓后可愈合。3.危险三角区鼻与上唇及周围;病菌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危重者可昏迷。4.疖病 不同部位同时多发疖,或在一处反复发生疖。5.鉴别痤
16、疮:病变小,顶端有点状凝脂;痈:数个脓栓,全身症状重。6.治疗早期使炎症消退:理疗、软膏敷贴。局部化脓及时排脓:石碳酸涂抹脓尖、切开引流、敷以呋喃西林。抗菌治疗:全身症状重者,选青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2)痈1.指多个相邻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病菌金葡菌为主。2.感染从毛囊底开始,沿疏松组织蔓延,可累及深层皮下结缔组织,自行破溃较慢,全身反应较重。3.老年人居多,伴 DM 较多;好发于项部和背部;全身反应较早出现;局部炎症,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多处破溃,疮口呈蜂窝状;皮肤较易坏死,自行愈合困难。4.治疗及时使用抗菌药物,同疖;局部处理:初期仅红肿用 50%硫酸镁湿
17、敷,软膏敷贴;已成脓或破溃者及时切开引流,切应扩大范围,覆盖皮下坏死组织;术后 24h 敷料加呋喃西林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10(3)皮下急性蜂窝织炎1.指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感染,可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深部蜂窝组织。病菌以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大肠杆菌为主;特点为病变扩展快,明显毒血症。2.一般皮下蜂窝织炎:皮肤化脓性感染后,患处肿胀疼痛发红,压之稍褪色,边界不清;严重者皮肤变褐色,水疱形成,全身症状严重。3.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下腹、会阴多见;不侵及肌层;有捻发音,破溃后臭味,全身状态恶化较快。4.新生儿皮下坏疽:多见于背臀部;初期为红硬结,发展后皮肤浮动感,中心皮肤坏死呈黑褐色,全身
18、情况不良。5.颌下急性蜂窝织炎:多见于小儿,病变起源于口腔面部;高热、呼吸窘迫、吞咽困难;可累及颈阔肌严重影响呼吸。6.治疗:药物以青霉素、头孢为主,厌氧菌加用甲硝唑;局部处理:早期处理同疖;口腔、颌下及早切开减压;厌氧菌切开以 3%H2O2 冲洗、并隔离。(4)丹毒1.是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感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见于下肢、面部;现有皮肤黏膜的破损;常有全身反应,少有组织坏死、化脓;易复发。2.开始既有畏寒发热等全身反应;片状红疹、微隆起、色鲜红、中间淡;局部烧灼样疼痛;反复发作导致淋巴管阻塞、淋巴淤滞3.下肢丹毒反复发作,高蛋白的淋巴液刺激下,下肢皮肤粗厚肿胀,形成象皮肿。4.治疗:抬高
19、患肢;局部 50%硫酸镁热敷;全身应用抗菌药:青霉素、头孢。持续至症状消失后 35d。(5)浅部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1.局部皮肤破损后,沿淋巴结侵袭;以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为主;2.管状淋巴管炎:多见于四肢、下肢;沿淋巴管走形呈红线状,按压疼痛;3.深部淋巴管炎仅有按压痛,须与急性静脉炎鉴别。4.治疗:重在治疗原发病;红线以呋喃西林热敷;红线进展快者,用粗针头垂直刺在红线上多出,再热敷。第三节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特点:1多为急性感染,病菌以金葡菌为主;2可向深部蔓延,并且引流困难;3肌腱和腱鞘感染可引起缩窄、瘢痕,影响功能;4掌面感染化脓在掌面角化层下形成哑铃状脓肿,治疗仅切开表皮不能引流;5掌面感染可能使手背肿胀更厉害,因为所有手掌淋巴回流均经过手背。6腱鞘和掌深筋膜之间有纤维组织分割,感染时产生巨大压力引起剧痛,并全身症状严重。7拇指感染波及桡侧滑液囊;食指波及鱼际间隙、尺侧滑液囊;中、无名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