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7983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146 大小:9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嘉兴市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嘉兴市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嘉兴市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嘉兴市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嘉兴市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公共事业管理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课题名称嘉兴市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长新小区为例指导教师学院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开题日期2010年11月22日一、主要任务与目标主要任务广泛查阅近十年失地农民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在些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按学校要求规范撰写开题报告;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嘉兴长新小区失地农民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按学校要求撰写论文。目标提高本专业中英文资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训练独立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初步具备搜索、整理、筛选信息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学位论文的写作技巧与规范要求

2、。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对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已有研究进行疏理,对嘉兴长新小区失地农民进行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基本要求论文必须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观点明确,引用数据准确。论文要求紧扣题目,搜集资料充分,能综合运用有关基础理论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个人见解,有一定的创新之处,所提出的改进措施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毕业论文须由学生个人独立撰写完成,并能如实反映科研能力。毕业论文应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资料详细注明出处和版本等,要求论文正文在10000字以上。具体要求见毕业论文(设

3、计)手册。公共事业管理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三、计划进度2010103020101122完成毕业论文选题201011222011110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2011022120110311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确定实习单位2011031220110503毕业实习2011050420110512毕业论文定稿2011051320110610毕业论文评阅、修改和论文答辩四、主要参考文献1胡平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的调查和思考以嘉兴为例河北农业科学,2010(3)P1391412康钧,张时飞京郊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中国改革,2005(5)P58593刘明月失地农民生存状况满意度研究

4、,以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石宝琴失地农民生存问题初探经济师,2009(3)P2562575朱明芬,李一平,楼大为浙江失地农民生存状况与制度支撑2006P11156孔勤孔家村失地农民生活调查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P17187周培萍我国失地农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河南科技学院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P73748GUOQUDENGANALYSISANDAPPRAISALOFTHEVENTUREFINANCINGOFFARMERSLOSINGLANDTOURBANNEWDISTRICTCONSTRUCTION2009指导教师2010年11月1

5、4日系主任年月日公共事业管理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研以嘉兴市长新小区为例一、前言部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持续高速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几年,中国社会对农民的关注逐渐升温,使得农民问题成为全中国社会一个共同的第一位的话题。凭心而论,中国农民的命运在改革开放二十几年里有了极大改善,如果否定这一点,我们的事业就无前景可言。为什么农民问题会引起全社会如此强烈的关注呢归根结底还是农民的生存状况令我们担优。土地不仅是农民基本的生产资

6、料,也是农民最基本、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长,征地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失地农民也日益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的浪潮中,失地农民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不断扩大。“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他们希望能和城市人获得同等地位,获得工作机会,得到社会保障,但是却不尽人意;他们是处于社会中的“弱势的群体”,他们面对生活和未来感到无助和失望,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许多学者都从自己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本篇综述是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类总结,对其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二、主体部分(一)主要理论基础1、基本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

7、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公共事业管理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失地农民是指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统称为失地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尤其是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农业

8、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因此我们给其一特殊称谓失地农民。2、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就有九亿农民。而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无疑是土地。可是,上世纪80年代、1992年前后和2003年前后,中国先后兴起了三波轰轰烈烈的圈地浪潮,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开发区、工业园,侵蚀了面积惊人的耕地。据资料显示,1987年至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3946万亩,其中70以上是征地,这就意味着至少有2276万亩耕地由原来的集体所有变成了国家所有。2002年中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6

9、862万公顷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3年中国耕地面积再次净减少25374万公顷2003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开发区占地354万平方公里以上,已经超过现有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圈占的耕地有43闲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未批先用、非法占用。这种不顾客观实际,盲目设立和扩建名目繁多的开发区,越权出台优惠政策,造成大量圈占耕地和违法出让、转让国有土地,严重损害农民和国家利益的现象,被舆论称之为“新圈地运动”。这场运动的参与者在巧取豪夺土地资源的同时,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制造者大批“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失地农民。人民日报披露“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估计在4000万人左

10、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一般每征用一亩耕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这就意味着我国“失地农民群体”将从目前约4000万人剧增至2030年的11亿人。保守估计,这其中将有5000万以上的农民处于既失地又失业的状态,而从动态来看,这一数字最高可达8000万人。这个数据是非常惊人的。如此庞大的人群,如果我们解决不好他们的生计和保障问题,我们整公共事业管理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个社会的稳定大局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表现之一农民失地导致的无业或待工人员较多,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前景。失地农民就业大多是一些

11、没有劳动技能、劳动报酬低的行业,以绿化、环境卫生、治安等行业为多。有些村民是由开发单位安排就业,一般从事保安、环卫等简单劳动,有些因单位不景气等原因而失业。这些失地又失业的农民一般文化素质较低,就业能力和社会生存竞争能力较差。另外,他们虽然在户口簿上已经成为居民,却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社会保障,而失地补偿又无法满足失地农民失业后的养老、医疗保障等等现实问题,这些情况都影响了他们对失地后生活前景的期望并形成对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排斥。表现之二失地农民因为生活困难,大多靠出租房屋维持生计。由于违章建筑多,原来的居住环境变得十分拥挤,原来的规划设施和格局也被打破,导致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使用过度,设

12、施老化而无法改造,防火通道被堵塞、占用,一旦发生火灾无法扑救。由于排水设施被占用,污水横流,是流行性传染病的重要根源。由于出租房屋,流动人口在角落里大量聚集,有的地区流动人口的比例大大超过当地居民,打架斗殴等不良的社会治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首都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而一旦加大治理力度,影响其收入来源,就会出现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的事件。3、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现状(1)生计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维持家庭生计的可靠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土地部分或全部征用,农民的生活势必受到影响,有的甚至会陷入贫困境地。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土地被征用后,46的失地农户年人均

13、纯收入下降。城市失地农民遭遇就业难题农转工人员就业安置且难,下岗、失业问题突出。目前城区失地农民生活状况堪忧,主要表现在城区失地农民数量激增失地农民生活困难问题突出失地农民通过诉求渠道解决生活保障问题急剧上升。(石宝琴2009)澄江县从1986年1月至2006年12月农村集体土地被征占用167万,同时指出澄江县农民失地后出现的主要问题收入下降收入出现分化支出增公共事业管理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加,生活质量下降就业不充分社会保障滞后。(陈燕,2008)彭州市行政学校课题组(2005)针对彭州市失地农民进行调查研究。彭州市失地农民就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政策不够完善失地农民就业观念亟待转变失

14、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造成就业难政府为失地农民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失地农民的就业受到外来民工竞争的影响失地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就业尤为困难。(2)就业问题土地被征用后,大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业,特别是由于中国农民缺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自身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技能,部分人员的年龄偏大而赡养人员较多失去土地后,大多数失地农民在社会上的再就业竞争能力十分有限,许多被征地农民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和素质问题很快凸显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到劳动力市场中找工作无法与年轻、吃苦耐劳、灵活的外来打工者相比,无论在第一、二产业,还是在第三产业中就业都缺乏竞争优势,可以说失业是农民在被征地后所面临的一个最直接的

15、问题。对失地后减收的农民而言,拥有或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是改善家庭生计的根本途径。然而从各种数据来看,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3)社会保障问题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4000多万5000多万失地农民,已成为很庞大的社会群体,其中完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的农民至少在1000万人以上,占失地农民的20。据预测,平均每年还将增加265万人,到2030年这一群体将达到11亿人。然而,在城市一体化进程中,通过必需的、科学的征地,产生失地农民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有不少因政府规划不善、人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圈地而产生的非必需征地和低效率征地,由此加深了“失地农民”问题的严重性。(胡平20

16、10)京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成问题,而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保率更低。(康钧,张时飞,2005)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由于在失地农民补偿、就业、保障等方面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失地农民面临了三个主要问题一是补偿标准偏低且形式单一;二是再就业能力差,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三是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杨长富2009)公共事业管理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目前浙江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偏低、再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仍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内容单一,保障水平较低。(朱明芬,李一平,楼大为,2006由于土地被征用后农民的就业、收入等方面的稳定性差,养

17、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便成了他们特别是大龄失地农民一块很大的心病。应当说,目前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非常重视,各地在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从全国情况看,中西部地区除个别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如四川成都市外,基本未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江苏、山东、天津等情况稍好些,但也大多停留在试点探索阶段,绝大多数失地农民还处于无保障或低保障状态。据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典型调查,截至2003年上半年,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人数为2532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788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为8306人,分别占该市失

18、地农民总数的21,07和34。(4)各地失地农民生存状况差异产生的各种矛盾土地是农民子孙后代生存的基础,如果征地补偿金很不合理。失去土地,农民食品消费由自给变为购买,若按现有的生活水平,补偿款很快就会花光。以16省、市、自治区农调队公布的调查报告为例,对东、中、西部失地农民生存状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东、中、西部失地农民失地程度成阶梯状递减东、中部失地农民失地后收入增加,西部失地农民失地后收入减少东、中部失地农民失地后消费支出增加,西部失地农民消费支出略有下降东部失地农民非农业就业好于中、西部,但赋闲人员比例无地区差异。(蒋礼文,文晓波,2007)通过对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调查指出,因为土地被征

19、收了,锦州市农民生存状况也发生了三个变化一是就业水平及结构的变化;二是失地农民收入水平及结构的变化;三是失地农民一般消费水平及结构的变化。(刘明月,2009)自从城乡一体化之后孔家村产生了不少矛盾物资富裕与精神贫瘠的矛盾城镇化建设加速与耕地抛荒日趋严重的矛盾社会保障体制落后与失地农民生存的矛盾就业制度不足与富余劳动力的矛盾城市与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不同的矛盾。(孔勤,2006)尽管,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有些地区经济迅速提高,农民失地后得到的补偿也比较高,但有关调查显示,46的失地农民失地后生活水平下降,公共事业管理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部分失地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

20、份、创业无钱”的群体,由此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周培萍,2006)当前失地农民群体的困难包括了失地、失业、失去心态平衡和生活支出增加。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在现行的土地政策和制度安排下,失地农民已经陷人了一种尴尬的境地。还有作为农村的一个弱势群体,由于思想观念和工作能力的问题,长期以来,农村妇女只是对内勤俭治家,对外简单地从事家庭的农业生产,在社会地位上表现的明显不平等。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失地农民中闲置在家的也多为农村妇女,大部分农村妇女都是无业在家,即使已经就业的部分女性农民往往也是分散的、临时的,收入低且没有保障。4、造成农民失地问题的原因分析1征地补

21、偿制度的缺陷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兴建的开发区的土地,大部分是城市周边的耕地。自1950年代农村合作化运动以来,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一直归集体所有,改革开放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城市土地的所有权一直归国家所有。土地征用是宪法赋予国家行使的地权之一,它是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转为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唯一方式,也是一切申请国有建设用地者使用原集体土地的唯一途径。征地的基本含义是指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强制取得他人的土地并给与补偿的行为。当前,我国农地征用的补偿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2)原有就业渠道弱化首先,传统农业由于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和种养结构变化的影响,消化、容纳

22、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在削弱。其次,随着土地大量被征用,乡村企业不仅难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原有的企业也大批被迫关闭、搬迁、拆除,由此带来的的直接后果至少有两个一是大量已安置就业的征地农转非劳动力集中下岗待业。二是以往安置征地农转非劳动力的主渠道变窄甚至堵塞。再次,乡村第三产业尤其是商业、旅游、饮食服务等行业正处于调整和发展之中,由于其发展定位尚未完全明确,大部分失地农民尚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之外。公共事业管理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3)农户资产萎缩严重农民失地后,通过土地承包权取得收益的渠道没有了,只剩下房屋和宅基地成为了最为宝贵资产,资产缩水较为严重,后续发展实力

23、不足。众多资料显示,房租收入已经成为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全年收入的主体。同时,失地农民只能用房屋和小块宅基地实现小规模、临时性就业,如中年女性农民可利用房屋或房前屋后的宅基地发展养殖业、传统手工业等庭院经济,城乡接合部的农户可利用自有房屋兴办“三产业”或出租来发展“瓦片经济”,而缺乏更大的发展空间,稳定收入来源、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条件的能力有限。(4)自身就业能力较弱当前,以“市场就业”为取向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产业结构调整,对求职者的年龄、知识、技能和市场竞争意识要求较高。而失地农民在就业方面则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身条件的影响。以传统农业为生

24、的农民在知识结构上还不能适应机器化生产和信息化时代的变化,接受新知识较为困难;二是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在农忙则忙一阵,农闲则三五成群打牌或休息,少数外出打短工,他们对“上班”还不习惯;三是就业成本的影响。如学习培训成本、适应工作成本、管理成本等,都是制约失地农民就业的重要因素。(5)我国各地关于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对策建议失地农民生存问题初探一文中,石宝琴(2009)针对山西失地农民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合理的处理失地农民问题生存问题的措施一是要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二是要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三是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可以根据外地的经验,结合本地情况,制订一系列有效措施加以落实;四是要重视培训

25、,提高素质;五是要强化措施,管好资产。彭州市行政学校课题组(2005)在彭州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调查一文针对彭州市失地农民、搞好失地农民就业工作的对策建立制度框架,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宣传教育,促成观念的转变的大潮中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极性发展地方经济、充分拉动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创造适合失地农民就业的岗位搞好土地整理,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机会。公共事业管理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杨长富(2009)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一文从失地农民面临的补偿、就业、保障三个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了解决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建立公正合理的补偿标准是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关键,也

26、就是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尽快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力度,实施促进就业的政策建立与城镇居民保障体系接轨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6)近年来关于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观点国内学术界近期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归纳为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原因、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四个方面。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原因理论界普遍认为,国家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征用是一种行政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这种不合时宜的土地征用政策,是当前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根本原因。表现如下首先,法律的矛盾导致征地权滥用。我国土地征用权的法律规定主要来自宪法、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

27、理法。但现行的法律关于土地征用权的规定并不一致,有的甚至相互矛盾,从而导致土地征用权的滥用。其次,公共利益界定不清,也导致土地征用权的滥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宪法都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强调以公共利益为目的,是世界各国对国家行使财产征用权进行法律限制的通用做法。中国的宪法和土地管理法对征地问题也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但不同的是我国却未对“公共利益”的范畴做出明确的界定。也就是说,宪法赋予了国家土地征用的权力,却未对这种权力的行使做出限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公共利益成为了职能部门和地方主要行政领导自由裁量的权力,从而大量的非公共利益用地甚至各类

28、楼、堂、馆、所也纷纷搭乘“公共利益”用地的快车征地,“土地征用”概念失去了其法律意义。再次,行政权侵犯农民的土地权益。现行征地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行政权侵犯财产权,通过国家强制权,把一种财产权变成另一种财产权,也就是说政府漠视农民的财产权益。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行使征地审批权不当或违法,表现为各级政府或土地管理部门对征用土地的审查不清、无权或越权批地、对合公共事业管理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法申请不审批、审批程序长;二是征地程序不规范,“两公告、一登记”制度不能落实;三是公开性不够,带有一定的暗箱操作特点;四是征地后跟踪监察不够,易滋生寻租行为。政府滥用征地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政府具有

29、双重身份,同时具有管理者与用地者职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关于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国家明文规定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是征地前必须作好的工作。失地农民的安置方式有多种。目前,货币安置是各地普遍采用的做法。货币安置,是将安置补助费(有时包括土地补偿费)一次性发放给征地农民,让其自谋出路。但是,这种安置方式被认为是政府出钱进行“强制买断”,把农民“一脚踢开”,造成农民极大的不满。关于当前这种补偿的不公平性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对其认识集中在三个层面其一,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土地补偿费的标准征地时是由该耕地被征前三年平均亩产值决定的,而征后的地价通常取决于该块土地的区位,所以当前土地补偿费没能体现被征

30、土地的真正价格,对农民说服力较差。其二,征地补偿标的不合理。有学者认为,中国现行征用补偿的四大标的中,仅有安置补助费包括对农民就业、生活保障和福利功能的补偿,也包括了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补偿,把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补偿笼统地包括在安置补助费中,是对农户利益的极大损害,是不合理的。其三,征地补偿费分配不合理。既有乡镇政府不合法地参与征地补偿分配;又有村集体与农民之间,失地农民个体之间分配混乱现象。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在中国农村,土地既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又是提供农民社会保障的基本财产,当农民失去土地时,也就失去了这一基本保障。对如何解决好这些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理论界也给予了充分的关

31、注。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学界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土地补偿安置费以及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第二种观点认为,缴纳社会保险的费用可以由政府、土地开发中增值收益、农民各出一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专项基金可通过如下渠道筹集一是政府一定比例的财政拔款;二是从政府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不少于的资金;三是在行政划拨土地和有偿出让土地时,按照每平方米,“元的标准提取资金;四是从土地储备增值收益中提公共事业管理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取“/的收益;五是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社会各界捐献、国有资产变现收入等渠道筹集资金。关于失地农民市民化

32、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学者们有四点共识其一,由于长期实行的城乡隔离政策和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农民的素质较为低下,在离开土地后,他们缺乏一项谋生的技能。其二,对城市的陌生感、恐惧感,使失地农民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城市生活。其三,部分失地农民只顾眼前利益,拿到征地补偿费后,坐享其成、不思进取的“懒散”作风严重。土地开发和征用所带来的畸形富裕,急剧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造成农民奢侈畸形消费,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的思想意识逐渐分化,新的观念渐渐滋生。其四,城市社会,对失地农民存有排斥、歧视态度,城市政府对农民市民化实行排斥和抑制政策的多,鼓励和支持的少。评述可见,失地农民问题的矛盾和焦点,最集中的表现是国

33、家通过土地征用这个渠道抽取农业剩余,侵蚀农民利益。学者们对这一问题,已作了大量的研究,无论是从揭示问题方面,还是在提出改革思路和政策主张方面,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而且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影响或上升为政策决策,对推动中国失地农民问题的顺利解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研究在总体上还是处于探索阶段,一些研究成果还没有完全运用于实践过程。三、总结部分查综上所述,我国已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通过土地征用来实现城市扩张发展的模式已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方式,失地农民也就急剧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失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一项意义重大、

34、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策略。同时为了使城乡一体化更加快速的发展,切实的做好“失地农民”的工作是必须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征地面积逐步扩大,被征地农民脱离土地的特殊身份以及历经转变的生活方式。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如何,越来越多地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随着政策执行的不断深入,农民失地后的生存情况和对政府政策的满意程度都需要深入而具的研究,并从中找到存在的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突破口,公共事业管理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总之,目前切实的处理好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有利于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

35、参考文献1胡平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的调查和思考以嘉兴为例河北农业科学,2010(3)P1391412康钧,张时飞京郊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中国改革,2005(5)P58593刘明月失地农民生存状况满意度研究,以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石宝琴失地农民生存问题初探经济师,2009(3)P2562575朱明芬,李一平,楼大为浙江失地农民生存状况与制度支撑2006P11156孔勤孔家村失地农民生活调查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P17187周培萍我国失地农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河南科技学院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P73748杨长富城市化进程中失

36、地农民问题的思考2008(9)P29309张明辉怎样才能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当代贵州,2004(9)P222310蒋礼文,文晓波东、中、西部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的对比分析研究以16省、市、自治区农调队公布的调查报告为例特区经济,2007(4)P13813911许方丽对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思考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S1)P171812蒋治民,王钟书,刘焕鹏昆明呈贡雨花吴家营片区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及对策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贸易经济,2010(2)P36513彭州市行政学校课题组彭州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调查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6)P495014张勋宗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失地农

37、民问题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P444615对城郊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思考以江苏省为例核心期刊2006(3)P515516陈燕探索失地农民的发展之路2008P9698公共事业管理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17谢中,江华工业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安置问题探讨南方农村,2009(5)P464918杨平,城市化与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对策研究四川农业科技,2008P8019谢勇,李新然新农村建设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探讨2006P232520鄢伯仿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思考与建议200920张召华论政府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理念与措施200821SPATIALTEMPORAL

38、PATTERNANDDRIVINGFORCESOFLANDUSECHANGESINXIAMENQUANBIN,CHENJIANFEI,QIUHONGLIE,MJMROMKENS,YANGXIAOQI,LIBICHENG22RURALEMPLOYMENTANDLIFECHALLENGESTOGENDERROLESINVIETNAMSAGRICULTUREATPRESENTHOANGBATHINH,2009公共事业管理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研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一)选题背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实现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出,

39、城乡一体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一个大战略。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农民失地问题尤为突出,出现很多“种田无地,就业无路,保障无门”的“三无”状态的失地农民。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中,失地农民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失地农民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不断扩大。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4000多万5000多万失地农民,已成为很庞大的社会群体,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要,20002030年的30年间,失地农民将超过7800万。有研究显示,估计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将达到11亿人,其中有5000万以上的农民既失地又失业,而从动态来看,这一数字可能达到8000万人。其中完

40、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的农民至少在1000万人以上,占失地农民的20。然而,在城市一体化进程中,通过必需的、科学的征地,产生失地农民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有不少因政府规划不善、人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圈地而产生的非必需征地和低效率征地,由此加深了“失地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失地农民生存状况也倍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表明党中央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点。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农村的改革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农民的社会保障也提上了议程。这是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改善农民的生活,建立健全失

41、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促进公共政策和公共福利的均等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如何改善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至关重要。(二)选题意义公共事业管理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规模不断加快,城市用地需求不断加大,而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农业用地的不断减少,失地农民数量的不断激增。据估计,目前我国失地农民数量约为40005000万,这庞大的失地农民群体不同于城市低保居民,他们没有最低生活保障,没有就业渠道,甚至没有生活来源,因而成为关系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然会使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土地。他们虽然获得了一定的

42、征地补偿,但一时不能找到合适的生计,家庭无经常性收入,坐吃山空,失地农民就面临着很大的生活困难。而且由于各个拆迁小区失地农民拆迁后的生存状况,几乎大同小异,于是我针对嘉兴市长新村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进行实地调差,为改善失地农民生活水平提供政策建议,为研究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就业情况和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提供实证材料。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成为解决失地农民诸多问题的关键,也是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们着重从政府的作用出发,通过对失地农民基本情况的探究,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产生一定影响,为推进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推进城市

43、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一份贡献。而且切实的处理好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有利于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基本概念界定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失地农

44、民是指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统称为失地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尤其是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公共事业管理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因此我们给其一个特殊称谓失地农民。(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现状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对农民来说,农民失地的意思就是农民失掉土地。对农民来说土地不仅仅是农民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还是许多农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本保障。因此农民失地对农民来说就是失掉最宝贵的家庭财富,失掉最基本就业

45、岗位,失掉最稳定的生活保障。(1)生计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维持家庭生计的可靠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土地部分或全部征用,农民的生活势必受到影响,有的甚至会陷入贫困境地。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土地被征用后,46的失地农户年人均纯收入下降。许多地方政府征用土地后,农民失去的不仅是耕地,许多地方也包括房屋。房屋和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保障,房屋对农民来说,不再仅是安身之地,而是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积累财富的重要途径,不仅是农民的生活资料,也是农民发展庭园经济的生产资料。在农村大多数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益主要是来自土地的收益,这是农民最基本、最可靠的收入,也是在

46、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抵御市场风险最稳定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对于种养专业户和纯农户来说,来自土地的收益则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口粮和蔬菜自给的基础,是最后一道生活保障线对于一些连基本社会保障都没有的老年农民来说,土地转租收入和房屋转租收入则是他们度过晚年的经济来源,土地即便是小块土地提供的食品以及随之而形成的低成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为他们抵御各种生活风险构建了一道最后的“安全网”,在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或收入来源不稳定的情况下,这部分农民如果再失去土地收益,就难免要陷入贫困境地。土地征用后,农民一次性获得的补偿费,按目前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只能维持7年左右的生活按目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47、计算,只能维持2年多的生活,失地农民如果不能尽快取得新的就业岗位或其他收入来源,往往很快转化为既无收入、又无保障的贫困人口,其长远生计令人担忧。城市失地农民遭遇就业难题农转工人员就业安置且难,下岗、失业问题突出。目前城区失地农民生活状况堪忧,主要表现在城区失地农民数量激增失地农公共事业管理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民生活困难问题突出失地农民通过诉求渠道解决生活保障问题急剧上升。(石宝琴2009)澄江县从1986年1月至2006年12月农村集体土地被征占用167万,同时指出澄江县农民失地后出现的主要问题收入下降收入出现分化支出增加,生活质量下降就业不充分社会保障滞后。(陈燕,2008)彭州市

48、行政学校课题组(2005)针对彭州市失地农民进行调查研究。彭州市失地农民就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政策不够完善失地农民就业观念亟待转变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造成就业难政府为失地农民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失地农民的就业受到外来民工竞争的影响失地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就业尤为困难。(2)就业问题土地被征用后,大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业,特别是由于中国农民缺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自身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技能,部分人员的年龄偏大而赡养人员较多失去土地后,大多数失地农民在社会上的再就业竞争能力十分有限,许多被征地农民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和素质问题很快凸显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到劳动力市场中找工作无法与年轻、吃

49、苦耐劳、灵活的外来打工者相比,无论在第一、二产业,还是在第三产业中就业都缺乏竞争优势,可以说失业是农民在被征地后所面临的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对失地后减收的农民而言,拥有或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是改善家庭生计的根本途径。然而从各种数据来看,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根据北京市权威人士的资料,截至2001年底,京郊114万劳动年龄段征地农转非人员中,己获得就业安置的53万人,仅占46,其余都是自谋出路。进一步分析表明,即便是不足半数已就业安置的人员,隐性失业或不充分就业现象极为普遍。相对于经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失地失业问题尤为严重。据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调查,截至2003年底,全省13412万征地农转非人员中,处于法定劳动年龄内的有8808万人,其中从征地后一直未就业的有4564万人,占征地农转非劳动力人数的518。需要指出的是,农民失地失业的情况可能比上述分析结果更为严重。显见的理由有二一是在现时的农村,农业劳动力的实际从业情况是不存在劳动年龄阶段的,大多数人都要劳动到不能劳动为止。因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