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文言文选择题专项训练班级 姓名 学号 三峡1、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2、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良多趣味(真,实在)C林寒涧肃(严肃) D或王命急宣(或者)4、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
3、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文章用“寒” “肃” “凄” “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7、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4、是 ( )AA隐天蔽日(隐瞒) B良多趣味(确实) C绝巘多生怪柏(山峰)D哀转久绝(消失)湖心亭看雪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A “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的情景。B “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 “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5、) D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日更定矣 B上下一白/强饮三大白而别C余挐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B文章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C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议论。D文章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6、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D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CA “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
7、,又突出了一个“闲”字。答谢中书书1、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C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2、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CA五色交辉(辉:辉映) B晓雾将歇(歇:消散) C夕日欲颓(颓:萎靡、衰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3、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DA山川
8、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B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 C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在有与它一样奇妙的景色了。 )观潮1、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 ) A、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戏的动人场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B、本文结构精当,语言精练,描写十分生动。不仅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生动形象。 C、第二段写水军演戏的精彩场面。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D、第
9、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是为了表现对江潮盛况的惊异。 2、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CA全文分别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等方面再现了钱塘江潮的景观和观潮的盛况。 B作者在描写潮来时,倾狂澜于文面,以“仅如银线”摹其形,以“玉城雪岭”绘其色,以“声如雷霆”言其声,以“吞天沃日”状其势,笔力飞旋挥洒,令人豪兴倍增。 C文章结尾以场面之大,物品之繁,车马之多,空地之少,正面描写观潮者众多和钱塘江潮盛况。 D写景和叙事相映,深细和繁简相依,风景和风俗相融,对比与映衬相间,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桃花源记 1、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A.“见渔人,乃大惊” ,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
10、”时间久远。 B.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 C.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 ,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2、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C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 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 D.“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3、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11、C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人“皆叹惋” ,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CA.“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风尚。 B.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C.村人“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D.
12、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桃花源
13、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 B.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序,平铺直叙。 C.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D.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病终是为了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无论魏晋(不管) 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 8.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D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 ,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益”
14、字与“香远益清”的“益”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 A获益匪浅 B延年益寿 C日益发达 D良师益友爱莲说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 A 爱莲说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 B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C 爱莲说是一篇借物咏志的讽世散文。 D 爱莲说这篇短文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对本文中心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C )A通过赞美“独爱”的精神,表现不同流合污的精神。B通过对莲的描写,说明自己喜爱莲花的理由。C通过赞美,说明爱莲的理由,借以表明自己的人格操守。D通过说明“独爱”的情况,慨叹难以找到知音。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不是(
15、 D )A文中,作者先举菊花来衬托下文的莲花,并以爱菊闻名的陶渊明来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B文中,作者举出牡丹来衬托下文的莲花,并举出“世人”一面和上文的“独”字对照,一面来衬托自己。C文中“予独爱莲之”中“独”既和上文的“独” “世人”呼应对照,又和下文的“同予者何人” “众”等词语呼应。D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陶渊明独爱菊” “世人甚爱牡丹”相呼应。4、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
16、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陋室铭1、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 B表现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由得的心情 D表现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志趣。2、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写出了
17、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 “陋室 ,就不陋。大道之行也1、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CA、故人不独亲其亲 / 故人不独亲其亲 B、大道之行 / 复前行C、讲信修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女有归 / 壮士十
18、年归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D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修(崇尚、培养)C.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因此)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大家一样)3、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核舟记1、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A.核舟记是一篇记叙性文章。它生动地再
19、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 。文章生动地表现了“核舟”这件工艺品的原貌,而不是写成一篇平实的 解说词。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特意点明窗可以开合,表现了雕刻技艺之精巧。 C.本文写人形神飞动, “各具情态” 。如写舟尾舟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 衡木,右手攀右趾,苦啸呼状” ,真是绘影绘声,呼之欲出。 D.文章最后用“嘻”这个叹词领出了“技亦灵怪矣哉”一句,突出了作者的赞叹之情。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