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余胜泉 博士2003年 07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目录n误区之一:颠倒教育信息化的重点n误区之二:在技术世界里迷航n误区之三:错误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n误区之四:教师主导地位的错位n误区之五:错误认识教学资源n成功准则:有效的信息化课堂误区之一:颠倒教育信息化的重点1.教育发展直线观n 认为发展是稳步前进的,上完一个台阶之后再上一个台阶,在复杂性或质量上不可能出现任何飞跃。结果是忽视了新技术提供给个人、社会团体、教育系统或国家去实现质的飞跃的可能性,没有认识到信息与传播技术在加速变革和修订教育参与者的作用方面的潜力。 人们错误地认为,在引入新技术之前,我们必
2、须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 (例如扫盲、教育覆盖范围、辍学、质量或课程的现实问题 ),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以贫穷和资源有限为由,拒绝让一个社会享有可以帮助其克服不利条件的技术和文化资源。这是极其危险的,就好像要等到每个人都有了鞋穿才开始修路一样 !让社会弱势群体承受数字鸿沟的后果是不公平的,更何况数字鸿沟还在不断扩大文化和社会经济差距。2.高成本和看不到成效n 校园网络与数字教学终端设备代价昂贵n 80%的校园网络使用率不高原因:n 不适合学校实际情况投资,对教学支持力度不大n 只是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与应用建设n 缺乏使用的培训、只有少量的技术培训,而忽视思想、教学设计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3、模式的培训3.技术崇拜n 追求技术高、精、尖、全n 重硬轻软、忽视人的价值n 技术万能、忽视教学规律4.以信息技术课程为核心n 教育信息化就是买计算机、上信息技术课n 信息技术课知识纯粹的技能培养,不能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无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数字文化及其意义,不考虑个人必须全面发展,比如读写方面,很多人就认为 “教授计算机技术 ”就等于上 “打字课 ”而不是教学生如何绘画、做计划、写论文、作诗、写信、谱曲等等。 n 机械学习: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些软件的熟练工,让他们到社会上去谋生,而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驾驭和认识各种不同
4、信息环境和软件的共性上,体现在对未知环境特征、未知功能的探索能力上。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具体软件的各种功能都进行一一介绍和列举。应该以具体软件为媒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软件的特点,掌握与未知环境打交道的能力才是实现培养信息素养的真正目的。虽然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各种软件环境中有许多共同的因素和特征,许多应用软件之间有不少概念和操作是相似的。 n 计算机课通常反映了浅薄的观念 认为课程的全部目标就是培训 “计算机工人 ”,也就是培养学生掌握 “机械地处理数据 ”的基本谋生技能;这种课程培养被动的、而不是有创造力的计算机用者;这种方法无视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批评能力的发展,而这些
5、不但对于职业生涯的成功,而且对于个人在社会和生产环境中实观自己的抱负都是至关重要和必不可少的;n 只注重知识考核,而忽视技能和综合能力的评估考核,考操作步骤记忆,而不是灵活地完成任务5.以信息作为知识 n 信息即知识,这是严重的认知错误,信息与知识根本就不是一个意思, 信息只有内化到人的认知结构中,并对人的思考与行动产生影响后,才能称为知识。因此,认知网络和联接的重要性在于内化,而不是孤立的数据或信息的简单排列,更不是因过于广泛而无法整理或归类的一大堆内容。n 课堂上粘贴与拷贝、无意义的阅读与探究皆源于此 n 知识是内化到人的认知结构,并能指导人的行为的有用信息6.忽视教师培训n 在硬件上可以成千上万的投资,而教师的发展投资则近呼为零n 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形式、体制需要突破n 要尊重人的价值,人是一切变革的来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n 不能以技术培训为中心误区之二:在技术世界里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