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 -第二讲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一、选择题1. (原创)东方杂志1917年第14卷第6号登载参观济南电灯公司记一文报道:“自胶济津浦相继通车,(济南)西关外之商埠亦日臻发达,马路宽坦,电话电灯之杆线,植立两旁,气象颇觉不寂。”这则材料说明 ( )A. 铁路的修建带动了济南城市的近代化B. 济南城市的近代化表现在商埠的兴盛上C. 济南城市的发展得益于商埠的设立D. 济南城市的近代化是当时最发达的2(2011江都期中)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
2、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徒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3(2011赣榆中学测试)19 世纪八十年代,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了街灯通明的新现象,有人写诗赞叹道:“一枝火树高烛云,照灼不用蚖膏焚。近风不摇雨不灭,有气直欲通氤氲。” 诗中提到的 “一枝火树”应是( )A蜡烛 B电灯 C煤气灯 D太阳能灯4(2011建湖模拟)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
3、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5(2011泰州栋梁学校模拟)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2 -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 ,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6(2011扬州中学适应性考试)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
4、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 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7(2011南京二模)右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条铁路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D中国的第一条干线铁路顺利通车8(2011江苏百校大联考)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
5、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对该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3 -)A材料反映的是火车的优点B该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该发明在清末已经传入中国D该发明促进了各地的联系,作者持积极发展的态度9(2011南通、泰州三模)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主办的北华捷报曾评论“对于中国官员来说,铁路意味着胡作非为,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 。这说明A中国当时还没有出现铁路 B一些官员希望借建铁路之机中饱私囊C当时一些政府官员反对修建铁路 D通过建铁路实现自由富强
6、成为社会共识10(2011南京、盐城三模)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刊物。1835年刊登了如下内容:“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 当时,这一报道A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 B表明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 D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11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 ( )A娱乐大
7、众 B报道国内外大事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4 -12(2011苏、锡、常、镇四市二模)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研制“ 飞船 ”的新闻。由于报纸上并没有 “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点石斋画报的画师把“飞船” 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右图)。从上述图文材料中,我们能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近代中国的绘画受到了注重写实的西洋画法的影响B当时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认识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C近代中国的航空事业在西方影响下拉开了序幕D近代中国的一些报刊具有时效性足、可看性强的特点二、 非选择题13. (原创)阅读下列下
8、列,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面对着紧跟枪炮而来的带着奶酪黄油味的西方饮食文化,中国人抱着一种复杂且相互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美食传统,当看到西方人吃着半生不熟的牛排、带着腥膻味的牛奶乳酪、喝着冰冷还要加冰的饮料、手持杀气腾腾的刀叉时,一种蔑视的心理油然而生,再加上饮食本身的固有惯性,国人在对待西式饮食的态度上,表现出的是鄙视与排斥;另一方面,当看到西方人体格比我们强壮时,又不禁把它与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强权政治联系起来,认为就如西方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胜过我们一样,饮食方面一定也有胜过我们的地方。因此,也有人主张吸收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先进” 成分,强壮国人的体格、振奋国人的精神
9、,以达到与西方人并驾齐驱的目的。材料二道光二十年 (1840年)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外国邮政始传入我国,邮局自设于我国口岸。同治五年(1866年)驻京各国公使邮件改由总税务司署管理传递,此为我国自办邮政之始。光绪二年(1876年)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奏请钦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5 -设邮政。光绪四年(1878年),北京设送信官局,开始发行邮票,并收寄普通人之信件,但仍归税务司管。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之洞疏请举办国家邮政,次年3月20日获皇帝谕允,此日即成为中国邮政纪念日。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2月20日正式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我国邮政事业才独立
10、发展。材料三互联网自1994年正式被接入中国,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已经几乎在中国完全普及。很多人已经无法离开互联网了。有人戏称:“众里寻她千百度,有了百度 ,就不愁找不到那个 她 了。” 据相关材料整理请回答:(1) 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2) 据材料二说明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发展趋势如何?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中国近代的饮食结构的变化和邮政事业的发展具有的时代特征并说明理由。(3) 据材料三说明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说明互联网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与中国近代饮食结构的变化和邮政事业的发展有何区别?14(2012滨海测试改编)“南方舟楫,北方马车” ,是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
11、。当火车和铁路最初出现于中国时,清政府和民众对这个陌生事物感到非常恐慌,甚至搞出“ 马拉火车”的闹剧。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关于清朝一位开明人士(A)在1902年劝说慈禧太后(B)修铁路的剧本片断,仔细阅读,回答后面问题:A:太后,臣听说西方早就有铁路了,难道咱们这天朝上国竟还比不了那区区蛮夷之国?(激将法)B:铁路?咱不是也有个京张铁路嘛!不过(沉吟)那不是个好东西!这东西扰民、夺民生计、为外敌缩地,实系外洋之利而非中国之利;系一二人之私利而非千万人之公利也。A:臣斗胆,依臣所见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 (仗义执言)B:放肆!尔不闻乱民贼子尚且张贴“掀铁道,拔铁杆 ”之揭帖!尔等竟高考资源
12、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6 -敢大逆不道,口出狂言!(愤怒)A:太后息怒,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纷纷争夺我铁路修筑权,侵犯我主权,攫取我钱财,威胁我安全。到如今,修铁路、壮国威已是大势所趋,请太后三思啊(沉痛又激昂的口气,据理力争)B:好了好了,退下吧,容我再想想。(厌烦的口气和神态,起身,摇头,叹气,走)A:臣告退。(踌躇满志,退下)请回答:由于该同学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剧本出现了不符合史实的叙述,请找出并说明理由(两处)。第句中哪个西方国家最早有铁路了?你怎样反驳慈禧太后在第句中对铁路的看法?第句中提到的“ 乱民贼子 ”是指哪些人?他们“掀铁道,拔铁杆”反映了什么问题
13、?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7 -1.A2.B3.B4.B5.A6.B7.A 8.A9.C10.D11.D12.C13. (1) 现象:鸦片战争之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看待:各国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不必完全盲目效仿,但是可以相互借鉴和吸收;饮食只是一种文化,无优劣之分,也不能与政治、军事等结合起来。(2) 趋势:从外国包办到自主承办和独立发展。时代特征: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理由:中国饮食结构和近代邮政事业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而出现变化和发展的,不是其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3) 影响:互联网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区别:从时间上来看,互
14、联网传入中国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从性质上来看,对于互联网的接入和使用完全是中国自身的需要,它是现代通讯技术自身发展的结果。【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饮食、邮政和互联网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第(1)问,要对材料中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方可得出中西文化碰撞这一结论。第(2)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8 -问,“趋势”就是其发展轨迹 ,据材料归纳即可;对“时代特征”的概括要考虑当时所处的时代以及对饮食变化和邮政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第(3)问,首先可从其所处的时代去考虑,然后考虑因为时代的不同造成性质上的不同。14.(1) 第一处是 “咱不是也有个京张铁路嘛!”因为此剧本前提时间是1902年,而京张铁路1905年才开始修建。第二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纷纷争夺我铁路修筑权” ,应该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2) 英国。(3) 对铁路的作用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因为大多数铁路被列强所控制,所以有“扰民、夺民生计、为外敌缩地” 的弊端。但是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看,修铁路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发展,而且有利于转变旧的思想观念,有利于传播先进的知识和信息,可谓“利大于弊” ,值得肯定。(无需拘泥于答案)(4) 义和团;反映了他们思想落后,盲目排外,认识不到外国的先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