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案(人教选修1).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842439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4《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案(人教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8-4《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案(人教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8-4《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案(人教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8-4《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案(人教选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8-4《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案(人教选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优质文档优质文档第 4 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课标要求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 1889 年日本帝国宪法的制定和特点:崛起为东方强国,开始实现“富国强兵” 。2、明确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废除不平等条约踏上对外扩张之路;对朝鲜的侵略;对台湾的侵略。(二)过程与方法:1、日本为什么能崛起为东方强国以及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与明治维新之间的关系。2、探究近代日本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对日本和亚洲各国产生的影响。3、 通过历史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讲日本的 1889 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进行比较。并且通过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发展道路作为中国崛起的一面历

2、史的镜子以达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1889 年日本宪法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2、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高低,对外侵略扩张是近代日本一项长期的国策,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889 年日本宪法制订的背景、内容;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难点:1889 年日本宪法的特点、影响。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近代日本社会的发展情况:1889 年日本宪法,崛起为东方强国和踏上对外扩张之路。首先要明确,这些变化是在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前提下

3、发生的,是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它展现了进入近代的日本在政治体制、国际地位以及对外政策方面的发展情况。由于这一课要求学生分析理解的内容较多,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表和文字材料,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的分析和理解。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海内外人士热议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万亿元这个数字是年的倍。人均则由元升为元,是年的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年的上升到年的以上“年前,中国几乎没有自己完整的汽车工业,但现在,中国一年的汽车产销量已近千万辆。”上汽集团副总裁丁磊感慨,“这个速度,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根本无法想象。”教

4、师:就在中国现代化取得成就的过程中,不时会传出欧美国家发出的“中国威胁论”的叫嚣。优质文档优质文档那么中国在崛起后将以怎样的面貌融入世界呢?让我们从历史中吸取一些智慧吧!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那么,日本是以怎样的面目走向世界的呢?由此导入新课学习。一、1889 年日本宪法:1、背景:19 世纪 80 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1)农民:负担沉重,发动暴动;(2)中小地主和中小资产阶级:发动“自由民权运动”时间: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内容: 开设民选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减轻地税、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影响: 运动范围遍及全国,推动明治领导人进行政治改革。【备课资料 1】日本“

5、自由民权运动”运 动 的 展 开1873 年 因 征 韩 论 失 势 而 下 野 的 板 垣 退 助 , 与 后 藤 象 二 郎 、 江 藤 新 平 及 副 岛 种 臣 等 人 在 1874年 成 立 爱 国 公 党 并 且 向 政 府 左 院 提 交 民 撰 议 院 设 立 建 白 书 , 及 后 在 高 知 成 立 立 志 社 。 1875 年 , 虽然 在 全 国 也 成 立 了 爱 国 社 , 但 后 来 因 板 桓 在 大 阪 会 议 后 复 归 参 议 及 资 金 困 难 , 不 久 解 散 。 江 藤 在 递 交建 白 书 后 , 他 发 起 了 佐 贺 之 乱 ( 1874 年

6、 ) 。 当 知 道 江 藤 被 判 处 死 刑 后 , 士 族 多 对 政 府 抱 有 反 感 , 而当 时 的 自 由 民 权 运 动 就 是 建 基 于 这 个 情 况 上 , 与 武 力 闘 争 只 有 很 少 的 分 别 。 但 是 , 以 武 力 进 行 对 抗 的士 族 动 乱 的 西 南 战 争 ( 1877 年 ) 最 终 平 息 了 , 而 当 时 籍 着 西 南 战 争 发 动 叛 乱 的 立 志 社 , 最 终 也 在 立志 社 之 狱 事 件 中 , 其 干 部 被 逮 捕 了 。运 动 的 进 展1878 年 , 爱 国 社 再 次 复 苏 ; 1880 年 , 在

7、 第 四 次 大 会 中 成 立 了 国 会 期 成 同 盟 , 并 向 政 府 多 次 提 出开 设 国 会 的 诉 求 。 在 提 倡 地 租 改 正 的 主 张 上 , 该 运 动 除 了 渗 透 至 不 满 的 士 族 外 , 也 渗 透 至 农 村 , 特别 是 当 时 各 地 的 农 村 指 导 层 正 背 负 着 地 租 的 重 压 。 因 此 , 运 动 开 始 演 变 成 全 国 民 性 的 运 动 。在 这 时 , 以 不 平 士 族 阶 层 为 中 心 所 进 行 的 运 动 称 士 族 民 权 , 以 农 村 指 导 层 为 中 心 的 则 称 为 豪 农民 权 。 除

8、 此 之 外 , 都 市 中 的 资 产 阶 级 , 草 根 阶 层 , 以 至 博 徒 人 士 等 也 对 当 时 的 政 府 抱 有 各 式 各 样 的批 判 立 场 , 并 加 入 至 该 运 动 中 。私 拟 宪 法在 国 会 期 成 同 盟 提 倡 国 约 宪 法 论 的 前 提 下 , 该 会 决 议 会 员 自 行 撰 写 宪 法 ; 并 在 翌 年 1881 年 之前 , 把 自 己 所 写 成 的 草 案 带 来 交 换 浏 览 。 于 是 撰 写 宪 法 的 小 组 诞 生 , 并 由 植 木 枝 盛 及 交 询 社 (与 庆应 义 塾 有 关 的 组 织 )等 人 负 责

9、 撰 写 宪 法 私 案 。 1968 年 , 在 东 京 多 摩 的 一 农 家 仓 库 内 发 现 了 有 名 的“五 日 市 宪 法 ”。 此 发 现 可 见 当 时 民 权 运 动 在 各 地 情 势 之 高 涨 及 其 思 想 之 深 刻 。明 治 十 四 年 政 变 与 成 立 政 党面 对 民 权 运 动 的 高 涨 , 政 府 以 颁 布 谗 谤 律 , 新 闻 纸 条 例 (1875 年 )及 集 会 条 令 等 法 令 进 行 言 论 弹压 来 加 以 对 抗 。 参 议 大 隈 重 信 虽 然 在 政 府 内 倡 导 开 设 国 会 , 但 在 1881 年 发 生 了

10、明 治 十 四 年 政 变 ,大 隈 因 伊 藤 博 文 的 缘 故 而 被 罢 免 。 另 一 方 面 , 随 着 政 府 认 识 到 开 设 国 会 的 必 要 性 , 为 了 避 开 对 政 府的 批 评 , 政 府 借 明 治 天 皇 颁 下 “国 会 开 设 敕 谕 ”, 承 诺 在 10 年 后 开 设 国 会 。 自 此 , 开 设 国 会 的 时间 表 得 以 具 体 落 实 ; 但 实 际 上 , 政 府 以 为 10 年 后 该 运 动 便 会 冷 却 下 来 。其 后 , 国 会 期 成 同 盟 在 第 三 次 大 会 出 决 议 成 立 自 由 党 , 而 因 政 变

11、下 野 的 大 隈 在 翌 年 自 行 创 立 立宪 改 进 党 并 就 任 该 党 总 理 。自 明 治 十 四 年 政 变 , 在 政 府 内 以 大 隈 为 首 同 情 自 由 民 权 运 动 的 激 进 派 被 赶 走 , 政 府 得 以 成 功 巩 固以 伊 藤 为 中 心 的 体 制 , 结 果 , 准 备 了 对 该 运 动 进 行 较 为 强 硬 弹 压 的 环 境 。激 化 事 件优质文档优质文档自 由 党 为 开 设 国 会 进 行 政 党 准 备 化 。 但 是 , 因 松 方 财 政 等 政 策 加 深 了 农 民 的 贫 穷 而 引 起 不 满 ,致 发 生 了 一

12、些 激 化 事 件 。 1884 年 , 自 加 波 山 事 件 发 生 起 自 由 党 就 解 散 了 ; 同 年 年 尾 立 宪 改 进 党 的 大隈 退 党 , 实 际 即 解 散 了 该 党 。 在 秩 父 事 件 中 , 政 府 更 出 动 军 队 镇 压 农 民 。大 同 团 结 运 动 以 后其 后 1886 年 , 由 星 亨 等 人 发 起 了 大 同 团 结 运 动 , 把 民 权 运 动 再 推 上 高 潮 , 而 中 江 兆 民 及 德 富 苏峰 的 思 想 更 见 活 跃 。 翌 年 , 井 上 馨 以 欧 化 主 义 为 基 础 的 外 交 政 策 引 发 了 三

13、大 事 件 建 白 运 动 , 该 运 动并 向 政 府 要 求 转 换 外 交 政 策 , 言 论 集 会 自 由 及 减 轻 地 租 。 对 此 , 政 府 制 定 了 新 的 保 安 条 例 及 让 大 隈入 阁 成 为 外 相 以 缓 和 运 动 。 1889 年 , 大 日 本 帝 国 宪 法 制 定 完 成 。 翌 年 1890 年 , 政 府 实 行 了 第 一 次国 会 选 举 , 帝 国 议 会 正 式 开 设 。 此 后 , 政 府 与 政 党 之 间 的 对 立 被 带 至 议 会 。但 是 , 大 日 本 帝 国 宪 法 把 臣 民 的 权 利 定 义 为 是 由 天

14、皇 赐 给 臣 民 的 “恩 惠 的 权 利 ”, 并 限 制 在 法律 之 规 限 内 , 务 求 达 至 安 宁 秩 序 自 由 民 权 运 动 的 真 正 成 功 , 要 待 至 日 本 国 宪 法 施 行 后 才 得 以 实 现 。该 宪 法 把 这 些 权 利 限 定 为 神 圣 不 可 侵 犯 的 基 本 人 权 。 换 言 之 , 即 使 在 大 日 本 帝 国 宪 法 中 是 最 先 进 的内 容 , 也 未 能 实 现 自 由 民 权 运 动 的 真 意 。 一 直 至 驻 日 盟 军 总 司 令 实 行 民 主 化 政 策 实 施 后 , 自 由 民 权运 动 的 成 果

15、才 得 以 一 一 实 现 。2、制定:1882 伊藤博文等人遍访欧美各国考察欧美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最终选中了普鲁士宪法作为范本,认为普鲁士宪法最合日本国情,并吸取了俾斯麦关于把宪法变成专制统治外衣的经验,1889 年 2 月日本政府以天皇的名义颁布了“御赐”的日本帝国宪法 。【资料回放】伊藤博文选择德国作为制定宪法的模范国。年,伊藤博文来到德国,花了一年多时间学习德国的宪法制定经验。他向宪法权威学者格奈斯特学习宪法,格奈斯特派助手毛斯每周三次为他讲解宪法。在 维也纳大学,斯坦因教授为他讲解了英、法、德政体的沿革。 月的一天,德国皇帝威廉一世接见了伊藤博文,他对伊藤说:“从日本天皇的利益出

16、发,召开国会并不值得庆贺。 ”“即使迫不得已召开国会,也不必在 宪法中规定政府预算须经国会批准,伊藤先生 应该设法解决万一国会不批准预算时的周全之策。 ”伊藤博文大有所悟,威廉一世的观点直接影响到日本宪法的一些原则。大国崛起3、内容:对象 职 权 特 点天皇 拥有批准法律、任免大臣、召集和解散议会、宣战、媾和及统帅军队等权力;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赦令”神圣不可侵犯,享有绝对的权力;国民 即臣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权力受限,但使人民获得一些基本权利议会分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由皇族和华族组成;众议院由纳税人选举产生,有权批准财政预算。议会权力有限,但可参与制定

17、法律。贵族院是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而众议院无独立的立法权。内阁内阁大臣辅佐天皇行使权力,只对天皇负责;(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需由现役大将或中将担任,他们有权直接上奏天皇,这使军部可以独霸这一职,也可采取必要手段来搞垮它不满意的内阁,这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行政机关枢密院 是国家的元老重臣,对国家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力。 天皇的最高顾问,也是国家最高决策机关4、特点:天皇的权利得到加强,内阁只对天皇负责5、影响:优质文档优质文档(1 )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2 )承认人民的基

18、本权利和参政权,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3 )形式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实质上确立了天皇专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二、崛起为东方强国:1、有利条件:(1 )国际:19 世纪后半期,西方列强忙于侵略分割中国;(2 )国内:明治维新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加紧推行改革,大力发展资本主义。2、表现:(1 )经济上,19 世纪 90 年代初,日本已经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以钢铁和机器制造为代表的重工业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2 )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3 )对外关系上,废除了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备课资料 2】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戊辰战争结

19、束后,修改条约是摆在维新志士面前的一项非常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个目的没有达到,就等于“维新宏业”的另一半民族独立尚未完成。明治政府决定通过外交途径,以修改条约的方式完成民族独立的任务。大致经过如下:(1)1871 年岩仓使团出使美欧,其任之一,就是与各缔约国进行预备谈判,以阐明日本政府在修约问题上的立场和愿望,并探索修约的具体途径。但他们此行屡遭挫折,最终放弃修约与预备谈判的任务,带着“内治优先”的思想回到日本。(2)到 19 世纪 70 年代后半期,日本国内情况和国际关系都发生了新变化。国内通过改革,国力增强;国际上对日缔约国的协同一致原则发生了破绽。这种新形势,给日本修约增强了迫切感,也

20、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大藏卿大隈重信提出在如果全面收回国权有困难,可否先收回税权的建议,1875 年寺岛宗则外务卿根据国际关系上的新征兆,训令驻英、美、法、俄、德使节,就收回税权问题与驻国政府开始谈判。直到 1878 年 7 月 25 日,才与美签订吉田、埃瓦茨条约。而英、法、德三国,坚决拒绝日本的提议。后来,因为发生了哈特利事件和赫斯塔利亚事件,收回税权谈判不了了之。(3)在收回税权谈判失败后,便改变外交战术,把修改条约的重点,从税权转移到法权,在税权问题上,只提修改海关税率。井上馨外务卿根据新战术,与各国重开谈判。这时期,井上馨开展“鹿鸣馆外交”,在和欧美列强进行了长达 8 年的马拉松式的谈

21、判后,仍以失败告终。(4)19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国际形势又出现新变化,英俄矛盾尖锐,几乎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这又给日本修约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隈重信接任外务卿后,决心在修约方面建功立勋。他采用“强硬政略”作为修约的基本方针。在交涉方法上,采取了分别与各国谈判的方式,以便利用英俄矛盾。谈判开始后英国对大隈方案不满,但美国、德国和俄国于 1889 年都先后在修改条约上签字。英国也不得不让步,在 8月间与日本达成协议。但到 10 月,大隈被炸伤,修约谈判再次中止。(5)1889 年,山县有朋任首相,青木周藏任外相。山县确定的本届内阁的任务是:在务必完成修约的同时,推行向朝鲜扩张的政策。

22、据此方针,青木提出青木备忘录,又经过三年多的谈判,于 1894年 7 月 16 日,签订日英新约,根据此约,日本大致摘掉了脖子上的不平等条约。三、踏上对外扩张之路:1、对外扩张的野心:由来已久(1 )明治政权成立之初,天皇就宣称“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2 )明治维新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军事实力不断壮大,侵略野心迅速膨胀,优质文档优质文档很快走上了侵略亚洲邻国的道路。 (参见教材中的引言)(3 ) “大陆政策” ,它确定了日本侵略的五个步骤:第一步征服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征服中国的满蒙地区,第四步征服中国内地,第五步征服世界。2、对外扩张的表现:(1 )对朝鲜的

23、侵略:1876 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内容: 朝日建交,否定中朝宗属关系,向日本开放釜山等通商口岸;日本获得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特权。影响: 日本首先打开了朝鲜的门户,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1904 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得到了在朝鲜的驻兵权,使朝鲜由中国的藩属国变成中日两国的共同保护国。【备课资料 3】日本吞并朝鲜过程明治维新后,征服朝鲜成为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明治 元年(1868 年) ,以木户孝允等人为核心的明治官僚曾策谋征韩(朝鲜) ,明治二年(186 9 年),木户等人制订了征韩的具体方案,到明治六年(1873 年),征韩浪潮勃兴。1875 年,日本舰艇“云扬号

24、” 闯进朝鲜江华湾,炮轰江华岛,制造 “云扬号事件” (亦称 “江华岛事件”),揭开了近代史上日本侵略朝鲜的序幕。1876 年 2 月,日本迫使朝鲜 签订不平等的日朝修好条则(亦称“江华条约”),打开了朝鲜的国门。7 月,日 本派军舰到朝鲜,又强行缔结了日朝修好条规附录和日朝贸易规则 。从此, 日本商品无限制地输入朝鲜,日本加速了侵略和控制朝鲜的步伐。18941895 年,日 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通过“马关条约” ,切断朝鲜封建王朝与中国清王朝的宗属关 系,名义上宣布“ 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 ,实际上加紧向朝鲜进行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的全面渗透,企图控制朝鲜,将朝鲜变为自己的殖民

25、地。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和控制,受到沙俄的对抗。沙俄为在远东扩张领土和占有商品 市场,力图独霸中国东北和朝鲜。日、俄的争夺愈演愈烈,最后导致日俄战争爆发。 1904 年 2 月 8 日日俄战争爆发。战场主要在中国领土上。2 月 10 日,日本明治天皇 在对俄宣战诏书中声称:“韩国之存亡,实为(日本)帝国安危所系” ; “若满洲(中 国东北)归俄国领有,则韩国之保障安全将无由维持”,道破了日本独霸朝鲜的野心。 日本在对俄开战同时,派兵进驻朝鲜,占领汉城。2 月 23 日,日本以韩日同盟为借口, 威逼朝鲜政府签订日韩议定书 。其主要内容是:朝鲜承认日本在朝拥有军事行动自由权;日本有权干涉朝鲜内政;未

26、经日本同意,朝鲜不得同第三国签订与前述内容相悖的任何条约。同年 8 月 22 日,日本强迫朝鲜签订了第一个韩日协约 。协约使朝鲜的财政、外交大权实际上落入日本人之手。1905 年 11 月 9 日,日本特使伊藤博文赶赴汉城,逼迫韩国表态。11 月 18 日,韩国被迫签订日韩保护协约 。1907 年 7 月,日本又迫使朝鲜与之签署了第二个和第三个韩日协约(分别又称为乙巳保护条约和丁未七款条约)。依照条约,朝鲜内政、外交大权均直接由日本人负责,各国外交官员均须从朝鲜撤离,日本在汉城设立“总督府” 等等。1910 年 8 月 22 日,日本伊藤博文政府迫使朝鲜政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 。条约的签署标志着

27、日本正式吞并朝鲜,朝鲜终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日韩合并条约全文共 8 条,其主要内容是:朝鲜将其全部主权永久地让与日本;日本对朝鲜王室给予“尊重” ;日本将其控制朝鲜外交大权的“统监府” 改为“总督府”,总督直属日本天皇,并由其负责掌管朝鲜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力。(2 )对中国的侵略:1879 年吞并琉球,并改名为冲绳县;【备课资料 4】日本吞并琉球群岛始末琉球群岛暨历史上的琉球王国。它位于日本九州鹿儿岛和我国台湾岛之间,象一串串明珠镶嵌在蓝色的海洋上,它原属于具有千年历史的琉球王国。中国史书上最早把这里称为“流虬”,意为该群岛漂浮优质文档优质文档于大海之上,有如虬龙。“琉球”一词,按汉语语意

28、,“琉”的意思是指“石之有光者”;而“球”的意思是指“磨圆的美玉”。琉球即指这一串岛屿宛如发光的美玉。明洪武五年(1372 年),琉球国与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宗藩关系,把琉球列为明朝的藩属。入清以后,琉球国仍奉中国为正朔,国王由中国皇帝册封。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国力逐渐强盛,遂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亚洲,台湾就成了日本的第一个侵略目标,而其前奏就是吞并琉球。1871 年 11 月,琉球国一渔船在海上遇飓风受损,漂流到了台湾东南的海湾,渔民蹬岸后与台湾高山族居民发生武装冲突,有五十多人遇害。这一事件原本只涉及中国与琉球国的双边关系,但日本却借机兴风作浪,以此作为吞并琉球的突破口。为了师出有名,1872 年日

29、本片面宣布琉球为日本藩属,并命令琉球进行政治改革。1873 年日本政府又派外务卿副岛种臣为特使,率员赴华交涉琉球问题,硬是把琉球船民被杀一事歪曲为杀害了“日本人”。 吞并琉球进而侵占台湾的罪恶计划进一步付诸实施。1874 年春,日本政府悍然派军三千多人在台湾琅峤登陆。请政府为避免与日本发生战争,只发出了软弱的抗议照会,并要求列 强主持公道,出面调停,迫使日本撤军。由于侵台日军无法在军事上取得完全的胜利,又派外交使节来华交涉,军事外交双管齐下,威胁、恫吓、欺骗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最后在 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的斡旋之下,订立了中日北京专条,规定:日本军队立即撤出台湾,中国赔偿日本白银 50 万两。

30、由于清政府官员的昏庸愚昧,竟在条约中承认,台湾高山族人曾将“日本国属民妄为加害”,日本此次侵台是所谓“保民义举”。这就为日本进一步吞并琉球获取了所谓条约依据。中日北京专条签定后,日本吞并琉球的杀机毕露。1875 年日本先是派内务大臣赴琉球,逼迫琉球断绝与中国的藩属关系。遭拒绝后,又公然派军队侵占琉球,使之置于日本防卫体系。接着向琉球发布最后通牒:不准接受中国册封;撤消福州琉球馆;禁止入贡中国,琉球今后与中国的贸易和交涉均由日本外务省管辖。日本政府这一加强琉球属国化的命令宣布后,琉球举国震惊,琉球国王曾派员赴日陈述不能停止进贡中国的理由,又派员来华请求清政府援救。但李鸿章恐开边衅,不敢对日持强硬

31、态度,在致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的信中说什么“中国受琉球朝贡,本无大利若再以威力相角,争小国区区之贡,务虚名而勤远略,非惟无暇,亦且无谓”。李鸿章仅仅希望通过外交途径与日本辩明琉球归属问题,当然只是幻想。日本政府看准请政府的软弱可欺,遂于 1879 年 3 月派兵武力“接收”琉球王居住的首里城,掳琉球国王和王子至东京,改琉球国为冲绳县。日本政府造成了这一既成事实后,清政府虽始终未予承认,但亦无可奈何,只有听之任之了,曾隶属中国五百多年的琉球国就这样被日本吞并了。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军进占了琉球岛,约定由中美两国共同托管。只可惜当时中国受内战影响,国民政府无力派兵接管,中国因此丧失了收复琉

32、球群岛的最佳时机。1972 年美国将琉球归还日本时,遭到琉球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聚哭于闹市”,连夜集会向美、日抗议,数度组团到台湾向蒋介石哭诉、陈情。代表团用汉语恳请蒋总统看在同是“一家人”的份上,在联合国仗义直言,准许琉球独立或并入中国版图。但迫于美国的压力,自身尚且不保的蒋介石在此事上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就这样,琉球被正式划入了日本的版图。现在琉球群岛上的居民,虽然属于日本公民,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的风俗习惯与日本文化有明显不同。美国的观点二战期间,1943 年 11 月在开罗会议上,中美交涉琉球问题,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德拉诺罗斯福同意“琉球由国际托管,由中美共同管理 ”。1

33、945 年日本投降,无条件接收 开罗宣言和波斯坦和约 ,根据此约“ 日本只能保有其本土四岛 ”,其它武力吞并的领土必须放弃,但战后此二地均为美军占领,虽然美国“不承认二群岛主权归属日本”,但也没有交给中国。1947 年 4 月联合国关于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协定 ,把这两块“主权未定”之地交给美国“托管” 。冷战结束后,美国不支持琉球复国运动。把一些琉球民运分子教给日本处理与日本联手打击琉球爱国人士. 使琉球国的部分精英流亡海沦落为美国人所说的“恐怖分子“,这使他们彻底看清楚美国的本质,但琉球人复国之心仍然不减,他们都转而希望中国能够强大起来帮助琉球复国. 但随着日本的同化与在国际上孤立的地位,

34、 琉球复国运动已经日况西下了!优质文档优质文档侵略台湾:1874 年,日本借口有遇海难的琉球水手在台湾被杀,派军侵入台湾,遭台湾人民英勇抵抗;1895 年,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清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获得两亿多两白银的赔款。日本如何使用中日甲午战后中国的赔款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 给日本的赔 款按当时日元计算,加上利息,共计 3.6 亿日元, 这相当于当时日本4 年的国家预算额,它是按照 军事 费用 84.7%,皇室费用 5.5 %,教育基金 2.8%及其他部分来分配的。这笔赔款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壮大了日本的军事实力、巩固了天皇制、 发展了教育,在促 进日本社

35、会发展的同时,又促使其进一步加 紧侵略扩张 。1900 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日军占了八国联军总人数的大部分。【合作探究 1】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

36、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合作探究 2】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不同结果的原因分析戊戌变法仅是昙花一现,而明治维新则具有里程碑意义。造成结果不同的原因有:(1)二者所处的时代及所遇的外部阻力不同。明治维新时,资本主义

37、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并且当时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戊戌变法时,资本主义已处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再加当时西方列强已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所以招致列强的干涉。(2)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而且不断扩大,他们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而戊戌变法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仅得到初步发展,力量薄弱。(3)群众基础和改革的推动力量不同。明治维新前,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接连不断,幕府统治已摇摇欲坠,以中、小

38、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也展开了积极的倒幕活动。而戊戌变法前,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宣传变法的仅仅是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在脱离群众的情况下进行变革,必定失败。(4)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弱不同。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而中国的封建制存在时间长,力量强大,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后牢牢控制内政外交,所以,戊戌变法时面临的是一个强大的对手。(5)改革的进程不同。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新政

39、策能得到贯彻执行。而实行戊戌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教学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局的变化及对日本的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的社优质文档优质文档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建立了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政治体制、增强了国力,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提高了国际地位,与此同时,日本也加紧对周边地区的侵略扩张。讲解本课时,要重点讲清 1889 年日本宪法,这是旧人教没有的内容,还要注意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区别。问题解答:学思之窗:材料参见教材。问: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提示:由于幕府统治的腐败使日本遭受外来侵略,使当 时的许多有识之

40、士产生了富国强兵的思想,并积极投身到明治维新的过程中,在实践着富国强兵的政策,使日本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最终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 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同时富国强兵政策的贯彻 也使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的道路, 这不仅给 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 给日本人民 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本课测评:1、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哪些?参考答案提示:积极:1.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由落后的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并在此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就 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2.它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使日本成 为近代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消极: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国家的道路。学习延伸:阅读上述材料,分析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答案提示:相同:都实行君主立宪制。不同:英国国王的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日本天皇 拥有绝对的权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