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汇聚名校名师,奉献精品资源,打造不一样的教育! 1第 14 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考情解读】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2.了解“重农抑商” “海禁”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重点知识梳理】一、古代商业的发展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朝代 概况商朝 善于经商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秦汉至隋唐 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隋唐 都市商业、农村集市、柜坊、飞钱两宋 商品种类增加, “交子” 出现,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
2、运贸易、 “商帮”出现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 发展(1)市的变迁宋朝以前: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宋朝时期: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经营时间不再受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2)城市的发展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表现: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朝代 状况西汉 陆、海丝绸之路唐朝 广州,市舶使汇聚名校名师,奉献精品资源,打造不一样的教育! 2两宋 海外贸
3、易税收成为南宋重要财源元朝来源:学科网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明清 “海禁”和“闭关锁国 ”政策,外贸萎缩,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二、古代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税制改革:公元前 594 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4)土地兼
4、并问题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抑制兼并: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影响: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2 “重农抑商”(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3)表现来源:Zxxk.Com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5、,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 “海禁”与“闭关锁国 ”汇聚名校名师,奉献精品资源,打造不一样的教育! 3(1)明朝的“海禁”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清代“闭关锁国”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例 1据史载,
6、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 ”材料表明当时( )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B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C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变式探究】交子始发于宋真宗时,四川的地方官和商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交易” ,于是由十六家富户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后因富户资本变化产生了纠纷,政府遂设益州交子务接管, “私造者禁之” ,交子也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 )A宋代地方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B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
7、与交换C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D由政府接管专营能彻底避免纠纷【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交子是由四川少数商人“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的,因此并不能说明其他地方拥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 ,故排除 A 项;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 项中的“彻底避免”过于绝对。交子由少数人使用到“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 ,说明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故选 C 项。汇聚名校名师,奉献精品资源,打造不一样的教育! 4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与政策例 2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 , “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 。其影响是( )A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B促进了农业
8、经济的恢复C加快了统一台湾的进程D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式探究】下表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清代北洋贸易三大区域沿海贸易税收统计康熙后期 雍正年间 乾隆中期 嘉庆、道光年间山东船税 786 两 0.8 万09 万两 10793 两 2 万3 万两天津关税、海税 较少 1 万2 万两 5 万6 万两 8 万10 万两山海关关税 较少 1 万2 万两 3 万4 万两 10 万11 万两合计 数千1 万两 3 万5 万两 9 万11 万两 20 万24 万两A.古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B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C清代“海禁”政策的松弛D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答案】C【解析】从表格信息看,清
9、朝康熙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山东船税,天津关税、海税以及山海关关税税收收入呈增长趋势,这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实际上是清代“海禁”政策松弛的结果,故选C。【真题感悟】1 (2015 年新课标卷文综 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C汇聚名校名师,奉献精品资源,打造不一样的教育! 5【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
10、政府认可,实质上是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其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明清时期,朝廷实行海禁政策,故 A 项不符合史实;“妈祖” 、 “临水夫人”等崇拜受到朝廷的认可,并不能说明整个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故 B 项错误;朝廷只是认可民间崇拜,不能说明统治思想和民众观念的一致,故 D 项说法错误。2.(2015 年新课标卷文综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 ,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3 (2015 年北京卷文综 14)唐代长安
11、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 “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 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所述,唐代有东西二市,宋代商业店铺则散布在城市各处,所以反映的是南宋时期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即唐代的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故选 B。在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下,南宋私营商业不会居主导地位,也不会超过农业,故 AC 不合史实;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故排除 D。4 (2015 年安徽卷文综 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
12、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 182 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汇聚名校名师,奉献精品资源,打造不一样的教育! 6不能够说明杭州丝织业发达,排除 B;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重视农业的情况,排除 D。故选 A。5 (2015 年浙江卷文综 16)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
13、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 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6 (2015 年重庆卷文综历史 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 ,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7 (2015 年海南卷历史 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汇聚名校名师,奉献精品资源,打造不一样的教育! 7一大港”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
14、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从 题目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古代封建社会一直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后期有所放松,但从未废止,A 项错误;漕粮海运是指通过海运将东南地区的税粮运至京师,选择海运而不是选择河运,反映出当时造船航海技术进步,B 项正确;内河航运主要是通过大运河,元朝时曾疏通运河,C 项不符合史实;元朝时疆域扩大,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D 项错误。8 (2015 年北京卷文综第 40 题第(1)小题)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通,
15、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晚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城。汉与西城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 世纪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为中西方交往稳定通道。(1)阅读上图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6 分)【答案】 (1)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
16、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解析】要求根据题中所给的地图和文字材料来回答。主要考查考生的信息提取与解读能力。阅读后可以看出,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的重要通道,中国境内通道因政局影响多次改道而形成了多条路线,总体上来讲从汉代形成之后基本上没有中断,由材料还可以看出河西走廊在陆上丝绸之路东段居主导地位。汇聚名校名师,奉献精品资源,打造不一样的教育! 89 (2015 年山东卷文综 38) (16 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图 10 北宋东京(开封)内平面示意图(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
17、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10 分)(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6 分)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梦梁录卷十八汇聚名校名师,奉献精品资源,打造不一样的教育! 910 (2015 年海南卷历史 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 “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
18、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从题目和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目考查的是雍正帝的重视农业的目的,强调重农意识的目的也在于维护统治的 稳定, A 项错误,D 项正确。 “关心百姓疾苦”和“申饬官员无能”都属于表现,BD 两项错误。11 (2015 年上海卷历史 11)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 B.朝贡国可来华自由贸易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 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朝贡贸易理解。朝贡贸易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 加强与海外各国的 联系,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贸易行为,其原则是
19、“厚往薄来” ,所以A项正确,D项错误。 “朝贡贸易”的主导者是明清政府,各国朝贡的贡期也不一样,故B、C错误; 12 (2015 年四川卷文综历史 13) (2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10 分)材料二 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或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 ,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 。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 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
20、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龚不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 “生齿日繁” 。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少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汇聚名校名师,奉献精品资源,打造不一样的教育! 10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12 分)【答案】1 ( 2014江苏卷唐前期规定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 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答案】A 【解析】本题 以唐朝对市的管理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中“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以及“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的信息可知,唐朝前